当下与经济学

写在前面

7597 字 | 经济学 | 思考 | 暴言注意

  随便起了一个标题。这篇文章也不打算用文学的语言加以修饰,只是陈述当下的一些思考。有关经济学的思考。

  微雪不是什么经济学家(毕竟银行业从业考了几次都没考过,经济师还不知道呢)。文中所有观点仅供参考。

  如果看完,对经济从业者的思考框架有新的理解,便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这篇文章的核心主题是:都说当下大环境恶劣,经济不景气,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

  现在,假设我们是需要解决这件事情的人。不这样假设,我们永远跳脱不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和视野局限。

  下面开始正题。

正文

  经济是一个很玄学的东西。遵从马太效应,好的时候要飞升,坏的时候要堕入阿鼻。失业率高,税负(税收负担)重,没有收入来源,买不到生活物资,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就算我们不是政党领袖,仅作为平民百姓,听起来也很头疼。想想自己找不到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不敢买东西,尝试做副业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给钱,每年还要交医保,水电气,吃饭,买耗材(纸巾,调味料等等),明明没有收入,周围物价却越来越高。听起来是不是很恐怖?

  现在,所有的资源我们都可以调动,专心解决这件事。

1. 经济不景气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事实?

  答:好像大家都在说这件事。一群人说有问题,看来是客观事实。

2. 既然是客观事实,那“经济”这个东西里面,到底有哪些因素会对整个环境造成影响?

  答:经济是形容整个环境的名词。类似于计算机,里面分很多要素:软件,硬件,测试,网络,算法,密码,人工智能等等。

  维基百科的定义:经济(英语:Economy)一词用于统称一定范围(国家、区域等)内,组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活动和关系的系统,通常以货币为媒介,以财货或服务为结果。研究经济问题、探讨经济发展规律、解释经济现象成因的社会科学,称为经济学。

3. 姑且以维基百科的定义为准,组织生产、分配、消费活动等等,又是哪块出了问题?

  答:问题好像开始严重起来了。这些东西好像粘连在一起分不开,就像混沌的生物体一样。我们只能尽力一个一个拆开来看。

4. 开始分模块探究各要素的问题。

4.1. 组织生产有问题吗?

  答:问题肯定有。不过就“世界工厂”的名号来说,产能似乎不是问题。照理来说,生产这么厉害,经济应该欣欣向荣才对。生产出来没人买,只能是一堆废品。更严重的问题,似乎出现在消费。相对而言,生产的问题相对较小,此处暂时按下不表。

4.2. 来到消费,它的问题又出现在哪?

4.2.1. 没有消费,是人们的主观“不愿意消费”,还是说客观“没有能力消费”?

  答:完蛋了。好像都有。

4.2.1.1. 主观“不愿意消费”又有什么可能原因?

  答:商品质量不好,产品溢价严重……似乎能牵扯出一大堆理由。但就微雪个人而言,感受到的更多是“不敢消费”。

4.2.1.1.1. 为什么不敢消费?

  答:算一算我们占大头的支出,衣食住行四个、医疗、教育、养老。好像每一样都是天文数字。

4.2.1.1.1.1. 衣食住行问题出在哪儿?

  答:衣和食好像没有多大的问题。如果要选择奢侈品和高档餐厅,那是个人因素,不是环境问题。交通似乎问题也不大。公共交通现在已经挺发达了,唯一的痛点可能就是买车。但是家用车也不是必选项。

  问题出现在住。房租和房价。

  房租很大程度取决于租房市场调节,相当于二级市场,有自由选择余地。

  房价没有。房价相当于一级市场,其最初建房的成本已经固定。

  现在那些建好了,但没有卖出去的房屋,那些暂时没有回本的资金都去了哪里?总不会凭空消失了吧?

  某种意义上,这些资金可以算作是“凭空消失”了。 房地产成本大头是土地出让金和房屋建设费用。土地出让金缴纳给政府。由于之前轰轰烈烈的土地财政,地方政府用它赚取收入,投入到公共设施中。公共设施建设和维修惠及部分或全部的人。房屋建设的材料费、设计费、劳动费,其接受的人,也不一定是该房地产开发商的客户。所以,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它们就是“凭空消失”了。

  做生意总不能亏本,扩大到社会上,房价就越来越高了。

  房地产在金融中处于一个很特殊的地位。 它资金量大,而且是固定资产不易变现,同时通过金融连接着政府和居民。

  群众在银行储蓄,银行利用这些钱贷款给房地产开发商建设。开发商缴纳部分税款到政府,政府维护公共设施;另一部分资金用于建设,建设的资金再次流回市场和群众手中。 纵观整个过程,相当于开发商被政府“啃了一口”。如果想从中回本,甚至赚取利润,只能加倍向购房者索取。

  房地产卖不出去,政府赚了钱不用担心,不打算买房的人不亏钱,吃亏的是开发商和储蓄的群众。

4.2.1.1.1.2. 医疗问题出在哪儿?

  答:检查贵,买药贵,约不到号等等等。好像问题都有。还有知名的医保骗保等等问题。

  检查贵。成本在,没法降。医生不敢冒病人的险,也不敢冒自己的险,而且医务科和卫健局盯得紧。这个就先跳过吧。私人医院做检查可能还跟医生业绩挂钩,公立医院不存在。

  买药贵。一方面是成本,一方面是溢价。药品的化工流程复杂,工艺不成熟的药成本高。进口药的话本身就贵。溢价严重可能要拜市场所赐,各级医药代表抽一点利润走,越到底层进货价越高,成本负担全部转移到消费者。当然所有行业都有这个问题,医药尤其严重。而很多药出厂价就高,到基层价格就上天了。而药品出厂价高不高,还要看药厂赚不赚黑心钱。集中采购的药品尤为突出。线下买药可能还会涉及到药店的考核等等。

  约不到号。医生也要成长。好的、有经验的医生就那么多。健康这种事又不能开玩笑,都去挤兑大医院医疗资源。挂不到号似乎也能说通了。解决方案就是扩大医务群体基数。不过嘛……医学专业壁垒那么高,还有“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种加持,再说了难度在那,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更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外科场景神态自若地吃饭。 要扩大医务群体基数,就只能扩大人口和受教育程度,人口生育意愿嘛……又和经济环境所有要素都有关系,又绕回来了。

  医保骗保。这个问题老经典了。医学专业壁垒高,医生要干嘛,一般来说患者看不出来。利益熏心,谁又不想自己多挣点钱呢。联合行政一起,把药房低价药高价卖给药店;过度医疗,给患者开一些不需要的检查,最后糊弄了事去医保科报账;虚假治疗、联合民营医疗机构等等。手段层出不穷。要打肯定能打死,但是“水至清则无鱼”,没人愿意当医生了,加剧医疗资源恶化。

4.2.1.1.1.3. 教育问题出在哪儿?

  答:大家都卷,你也不想自己孩子落后吧?而且自己也有继续教育支出吧?

  前者纯粹是无奈。 学习进度跟不上,成年人可能觉得无所谓,孩子观念又没建立起来,很容易受打击。而且电话手表、手机这种不买,孩子越小越容易被孤立。还有生活费、教材书本费、校服这些必要的支出。补习班就不说了,仁者见仁,兴趣班一个二个漫天要价。

  教育机构又多,老师工资又低。想方设法玩了命问家长要钱。

  其实教育还有很多经历和性格塑造方面的话题。比如让他见识世界(旅游),丰富精神世界和形成思维模式(读书,辩论)等等,但与经济无关,按下不表。

  自己的继续教育,支出弹性比较大。可以略过。

4.2.1.1.1.4. 养老问题出在哪儿?

  答: 人和分配。 现在的养老体系,本质上是现在的年轻人缴纳养老保险养老人,这些钱转手就会发给现在的老人。 我们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而且年龄结构也逐渐失衡,以后打破现有的养老体系肯定是必然情况。但这件事情不会来得太陡,否则会引起群众激烈反抗。温水煮青蛙会让事情进展顺利一些。先延迟退休,再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再逐步交给市场,最后彻底打破养老金刚性兑付。

  至于分配,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养老金领取比例已经天上地下,在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的压力下,只是雪上加霜(虽然这霜有点厚)。

4.2.1.1.2. 除了“不敢消费”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吗?

  答:还有很多。可以一块儿说。比如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消费主义陷阱,商品质量不好,对未来经济环境的担忧等等。一个一个来说。

  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经典现象不发生在我国。俄乌战争导致欧洲能源价格上涨。同类类比到国内,便是之前诸如高新技术制裁导致的硬盘和内存涨价。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只是不为人所知。比如苯乙烯。

  消费主义陷阱。直播带货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不好的风气了。仔细想想,自己真的需要直播间里推荐的商品吗?它紧急吗?它重要吗?真的需要买吗?有平替吗?直播带货只是现今最大的表现。铺天盖地的广告、应用通知弹窗,算法等等,无一不打算把人骗进去点击下单。

  商品质量不好。典型便是群众对于国产奶粉的不信任。上文医疗还表现为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

  对未来经济环境的担忧。动物在过冬之前都会大量储存食物。天性如此,生存必需。

  产品溢价高昂。一个产品的售价不止取决于制造成本,还有宣发成本、损失准备、运输费用等等。某些产品的溢价严重到,其售价的一半都是品牌和商标费用。如果能找到代工厂平替,说不定质量差不多,但售价少一半。

4.2.1.2. 客观“没有能力消费”又是什么原因呢?

  答:没钱呗。消费这个动作的门槛不高,只要是人就可以,无论残疾人健康人还是病人。唯一的门槛就是货币。

4.2.2. 主观“不愿意”和客观“没有能力”,都指向了一个事实:没钱,那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这个问题很复杂。增收节支会有结余,就会变得有钱。换句话说,要看两个方面:收入和支出。

4.2.2.1. 收入在其中有什么问题?

  答:这个涉及的就很多了。个人能力、他人的消费意愿、行业前景、竞争者水平、自我定位和市场需求等等很多。

  个人能力略过。能力越强的人,在“正确的环境”中收入肯定会越高。

  他人的消费意愿。大家都忧心忡忡的当下,所有人几乎都在开源节流,交易没有买方也就无法达成。没有人买,自己也不敢轻易消费,导致别人也赚不到钱,别人也不敢消费。这很容易陷入负面螺旋,成为死结。

  行业前景。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都只能提供有限的工作岗位和薪资。唯一的爆发可能是突破性的技术革命,或者与新兴行业交叉,否则必定收敛到一个稳定的状态。这种成熟状态是市场供需调节的结果,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地步的必然结果。

  竞争者水平。市场必然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说好听点叫金融学中的“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说难听点就是优胜劣汰、进化学说。当竞争者过强,无人买单,收入自然会减少。

  自我定位和市场需求。这两个常常为一体。自己的产品是否真正是市场所需要的——没有人会正经地为“意大利面拌 42 号混凝土的最优研究和解决方案”买单。

  这些充其量只能算收入的影响因素,经济环境不好在“收入”上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失业与市场消费意愿下降。

4.2.2.2. 支出在其中有什么问题?

  答: 最大的问题是“退行”。 开源节流,看掉所有不必要的支出,会让社会的的总需求减少。第三产业退行最严重,第一产业几乎不会退行。毕竟食物、水是生存要素,和咨询、中介等不一样。

4.2.2.3. 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答: 有,贫富差距。 将收入和支出联合起来看,这可能是致命的问题。

  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有人看重安全感,有人注重享乐。所以有人觉得应该先苦后甜,有人觉得应该先甜后苦,而有人只想先甜后甜再甜一直甜。

  往往先苦、习惯劳作、善于思考的人,会做出产品或是提供服务进行售卖,将享乐放在后面。或许为了提前退休,或许只是为了安全感,他们只会进行少量消费。他们会先于其他人积累资本,收入增多。

  因为市场交易,其他人,尤其是那些注重享乐的人,资产负债情况会一直恶化。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差距暂时形成。

  引入金融系统后,中产的闲余资金暂时流向紧缺资金的地方,形成生息资产,到期还本付息赚取利息。

  如果金融系统发挥了“正确”的作用,结果会双赢,中产获得更多资本,小资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力提高。两者都有幸福的结果。

  如果金融系统没有发挥“正确”的作用,生息资产会进一步放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差距。

  无论怎样,中产阶级都会受益。

  这建立在“一切都平均分配”的情况下。不幸的是,繁衍后代会愈加放大贫富差距,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经过资本的厮杀,最顶层的人成为资本家。资本家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而无产阶级手中没有资本。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呈阶梯状分布,越往下基数越大。

  资本家想要进一步促进消费积累资本时,只能从其他三个阶级入手。但群体最大的无产阶级,已经没有能力去消费了,产生生产相对过剩的现象。

  照理来说,我们不应该仇视富人,因为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大于对社会的索取,手中才有财富累积。

  然而贫富差距会降低社会总消费能力的上限。因为富人的大量财富几乎都是不会动的。同时因为数量过大,其财富就算全部投入市场,也会供求失衡,砸盘市场。

4.2.3. 我们有救过这种局面吗?

  答:肯定有,只是效果不理想。为了挽救“没人消费就没人赚钱,没人赚钱就没人消费”这种螺旋下降的局面,政府想过很多办法。

  直接补贴到消费端。为什么采取补贴而非字面意义上的“发钱”?因为如果直接“发钱”,很多人会选择拿去储蓄,而这也就失去意义了。补贴确实能促进消费,但有一个副作用:它必须受众手里有一定自有资金。

  开闸放水,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增加货币,带来通货膨胀。本来市场上只有 2 个人,各有 1 块钱,1 个苹果只要 1 块钱。现在央行印发货币,通过市场分配和金融系统信用创造,分配到这 2 人手上,每人各 2 块钱。但是现在仍然只有 1 个苹果,所以这个苹果卖 2 块钱了。

  钱存在银行里越来越没有利息,未来物价还有可能再上涨,潜台词就是让人现在就去消费。

  然而开闸放水相比直接补贴,效果可能更不理想。

  这种扩张性货币政策,因为其性质就决定了只能通过金融系统实施。通过操作中间目标预期达到增长消费的效果——然而央行只能选择开不开这个水龙头,至于开了之后,水会流向哪里,它决定不了,也很大程度上无法控制。

  开闸放的水,几乎都会流向富人,助推贫富差距。 富人掌握大量资本,在现代社会就表现为银行和证券。他们离金融系统更近。本应该促进消费的无产或小资产阶级在干什么?他们在谋生,无暇关注金融系统。富人的生息资产,其利息,穿透到底层,就是他们的未来。

  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效果都不太理想。工具几乎都已经用尽了。

  笔者曾在很多人面前都说,现在经济问题就是贫富差距过大,但许多人不相信。认为这个问题相比消费无关紧要。

  但是消费能力,在当今的百姓身上已经无法爆出金币了,只能朝富人开刀,让他们将趴在账上发霉的资金流动起来。

  然而富人大多也是这个社会的精英阶层,背后利益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几乎无从下手,阻力极大。制定这些消费政策的精英,也不会拿自己开刀。精英阶层无从下手,自己又不舍得爆金币,最后就只能把“促进消费的魔爪”伸向人民。再摇一摇,看看最好欺负的平民老百姓,能不能再摇出一点金币。

4.3. 消费说完了,分配问题出现在哪儿?

  答:问题已经很明显了。最应该是消费主力的庞大人群,只占有了很小一部分存款。而剩下的小部分人群,占有了绝大多数的财富。

  许多人可能觉得,那劫富济贫就好了。问题是,这小部分人可能最开始也是一穷二白,能合法地积累这样多的财富,本身就说明了他们的眼界、见识、能力和胆识。将这部分人劫富济贫全部干掉了,就没有人愿意来创造社会价值了。反正积累的财富最后都会被抹平,干嘛要那么努力呢?于是所有人都开始吃“大锅饭”,社会也就停止进步了。

  所以,怎样合理地分配,让财富聚集效应不过于失衡,又不强行打消人的积极性,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话题。

  我目前想不出任何好方法。

4.4. 分配也说完了,流通问题出现在哪儿?

  答:这个要跟分配一起来看。少数人掌握的绝大多数财富,大部分都趴在账上发霉,只有其中很小一部分会拿来投资或者消费。而存款是银行的负债,银行还会为这部分不流通的财富给予利息。银行的利润来自存贷差和中间业务。中间业务利润占比较小,大部分业务来自存贷利差。而大部分人都感受到了经济的寒气,没人想去贷款,银行赚不了钱,又要给付利息,金融系统也越加难过。金融业是各个行业的渠,渠快干掉了,各个行业也越发成为孤岛。企业越难融资,产品又卖不出去,员工也发不起工资,于是更不愿意消费,开始进入恶性循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怪这部分不流通的财富。分配不平衡是主要原因,流通只是将这个问题放大了。

  上面的讨论还不涉及到财富跨国界流出。然而现阶段经济不景气,群众仇富心理严重,财富跨国界流出的可能性非常大。蛋糕凭空缺失一块,肥水流了外人田,只会让国内的人民更加难过。

5. 有办法解决吗?

  答:办法肯定有。只是需要莫大的决心、勇气、毅力和耐心。

  以往,不止我们国家,许多政府都选择了凯恩斯学派,政府主动负债,勇敢站出来做“出头鸟”,拉动经济。

  然而这个方法有个致命的问题:每次政府都站出来,政府的钱从哪儿来?

  许多政府选择了不还。任由债台高筑。一般的政府认为,只要能够借新还旧,保持在合理区间,就能像永动机一样,仿佛这笔债务不存在。

  要么就选择由央行印钱,然后加速通货膨胀。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于是许多政府“两害相权取其轻”,哪个不严重用哪个。

  我们终究发现经济学背后下的问题,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像一个死结。

  然而,死结也是有线头的。

  经济大环境要好,就要人们相信有一个好的未来。这种信念会直接拉动消费和投资。要有这种信念,需要群众实实在在看到主导者在做出努力。

  做出努力的方向,也只能是经济背后的几个要素。

  改善分配方式,加速货币流通,健全医疗体系,治理教育乱象,消除房地产和政府的强耦合关系等等等。

  当下想要拉动经济,对于生产大国而言,就是拉动消费。一味发补贴没有用,关键要给人信心。

  信心只能从治理身上来。

  主导者不能假装自己在努力,仿佛这样就能骗过人民。努力可以假装,但寒气不会。 就算这个问题再难,也要尝试去击破它。

  但目前好像没有什么希望呢。

  现在经济环境不好,大家都想着往公务员稳定、保命,并不是冲着改善福祉去。而且体制内本身也是最厌恶风险的,循规蹈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这似乎又回到了当初那个死循环。

  治理不了,经济不好。经济不好,都往体制内跑,于是更加治理不了。螺旋下降。

  这次,又该从哪个环节击破呢?

  我只看到了人。

  而如果人要真心地为人民服务,有决心、勇气、毅力和耐心去解决上面的一切问题,那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了。

  人才培养漫长而困难,不仅跟上面所有经济要素挂钩,还跟人本身有着莫大的联系。

  但无论如何,也要去做。因为选拔或培养一个精英的、对人民忠诚的领导者群体,在这些头疼的大问题前面,可能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了。一群人治理总比一个人蚍蜉撼树强得多。

  现阶段看不到什么希望,都在等着熬。

  或许未来会有吧。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10 月 27 日

写在后面

  虽然我觉得这篇文章都是纯经济,几乎不涉及政治。但我不确定会不会有人太敏感,所以也不确定这篇文章会什么时候爆炸。

  且看且珍惜吧。

  我时常感慨人类、社会和这个世界都太复杂,就是想这些问题想出来的。我也跟许多群友这么说过,许多人只当我是无病呻吟。

  越深入这些问题,越觉得自己太过于无力。

  成功地成为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呢。

封面图

摄影师・画师 | Anne Nygård

图源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