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逼近法

写在前面

1713 字 | 极限 | 量变 | 质变 | 沉没成本 | 方法 | 策略 | 思考 | 思维方式

正文

  “如果明天就会死去,那你今天会做什么?”我猜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但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可能就几乎没有人想过了。

  “如果你能永生,那你之后会怎么安排?”

  这就是今天要介绍的主题:极限逼近法。这两个问题,就是“生命”的两个“极限”端点。

  曾经,我为一个同龄的女生做过心理辅导。彼时她正为自己的爱情发愁,想分不敢分。

  我问她,自己和他在一起时,开不开心。

  她很果断地回答:“不开心。”

  我说:“先不用这么急着给出答案。你的情绪应该是一条线,开心和不开心是两个端点,你仔细想一下,现在的状态,到底在线上的哪个位置。”

  电话那头,她迟疑了一下。

  “就像考试会有及格线一样,你也要为自己划一条情绪上的止损线。你可以将它划在距离不开心 20% 的位置,也可以是 30%,取决于你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不会划分得这样准确,更像电器的档位:一二三档。可能分别对应了开心、一般、不开心。

  如此表述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几个字,而不用“60%开心,40%不开心”。

  但这样会潜移默化地带来一个致命的问题:我们会渐渐地认为应该只有两个端点,“好”与“坏”。

  双刃剑、硬币的两面,这些谚语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间那些“既好又坏”“毁誉参半”的结果。

  这很糟糕,非常容易让人变成一根“二极管”。

  如果别人说起自己不开心,我们很容易把这不开心当成 100%。我们不知道对方的状态究竟处在哪个阶段,30%还是 40%。而且,也不清楚对方的 30%或 40%处在自己情绪线上的哪个位置。

  一切按 100%处理,是最方便也最保险的选择。

  慢慢地,“二极管”思维就养成了。 如果意识到思维极端还好,意识不到,就是致命的。

  很多情境下,我们最理想的结果,并非“极限逼近法”这条线的两个极限“端点”,而在中间。

  快乐教育家庭下的孩子会想着:如果地球明天就爆炸了,那今天不好好玩儿不就很亏?于是,他们“花光用光,身体健康”。

  严苛教育家庭下的孩子会想着:自己老了怎么办,家里人生大病怎么办?于是,他们“省吃俭用,克扣自己”。

  最佳的选择应该如何,写到这里,诸位读者应该意识到了:该省省,该花花。省多少,花多少,需要自己安排,有个计划和打算。

  这就是一个显然不会在端点取答案的问题。

  诸如此类“中间取答案”的问题非常多,远超“端点取答案”的问题。

  开篇的两个问题有没有答案,对于这篇文章而言,不重要。因为对于“生和死”这样两个端点的答案,也没有意义。

  但对于人生中一些重大而严峻的问题,极限逼近法非常有用。它并不会直接给你答案,但是,你总能在慢慢逼近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区间。

  “如果明天就会死去,那么我今天会做什么?”

  “如果死亡延缓到了一周之后,我会怎么安排?”

  “如果死神又宽限到了一个月,我又该怎么办?”

  “如果变成了一年之后呢?”

  我写这篇文章下来,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任何事情、任何评价,都有两个端点,但并不一定非要取其极端。

  写到这里,喜欢思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另一个问题:极限逼近法的线,是一维空间,那么会不会有二维空间的存在?

  爱因斯坦统一了时间与空间,任何事件能画出一个时空图,其可能结果都在光锥之内。

  我们的逼近,也总处在一个二维空间上。

  另一个维度,是时间。

  不用担心,也不用着急。每个人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随着想法和认知的增长,选择不同甚至大相径庭都很正常。我们的选择,会随着时间在极限逼近线上摇摆不定甚至取到端点,也都很正常。

  这不代表现在未雨绸缪是错的。种下一颗树,总是好事情。

  我们只要跟随现在的想法,考虑到可能的风险,做我们满意的选择,就足够了。剩下的,交给时间吧。

  愿大家都能在逼近的过程中,渐渐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8 月 14 日

写在后面

  一些“极限逼近法可能有效”的人生重大问题(端点):

  1. 我能忍受单身的极致孤独吗?/我能忍受伴侣的性格缺陷吗?

  2. 收入可以全花掉吗?/收入需要都存起来吗?

  3. 我能填补后半生没有孩子所导致的巨大意义真空吗?/我能忍受后半生抚养孩子所导致的枯燥生活吗?

  4. 我一直在我行我素吗?/我一直在顺从别人吗?

  5. 我有在享受当下吗?/我一直在怀念过去吗?/我总是在向往未来吗?

  6. 我真的向往死亡吗?/我真的畏惧死亡吗?

封面图

摄影师 | Ricardo Gomez Angel

图源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