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哥说理财:手把手教你玩转基金

七步定投策略

核心:“2457”

  七步定投策略的核心可以用 2457 这四个数字来表示:

  “2”表示把七步定投策略的思想运用到市场实践中,长期看,能帮你实现 15%~25% 的年化回报,平均能获得 20% 左右的回报。再牛的定投策略也不能让你一夜暴富,理财师不是魔术师,力哥也一样,只能帮你掌握一套能受用终生的、在风云莫测的投资市场中屹立不倒的投资思想。

  “4”,指的是七步定投策略必须遵循的四大原则。

  第一,长期坚持定期不定额投资,这是定投的根本,如果无法长期坚持投资,那一切都是浮云,这个最重要的原则力哥已经一再强调了。

  第二,长期坚持止盈不止损投资。力哥在前面的内容中也说过,止损策略是力哥最不推荐的。在力哥的投资思想中,只要你在投资之前就做好了完整的计划,你投下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经过七步定投思想检验,能经得起理性推敲的,那“止损”这两个字从此以后就可以从你的字典里消失了。不止损意味着你能够克服恐惧,止盈意味着你能够战胜贪婪。

  “克服恐惧,战胜贪婪”——投资赚钱的精髓无非就是这八个字,而七步定投策略则能帮助你更轻松地战胜人性的弱点,做到这八个字。

  第三,只问贵贱,不看趋势。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永远比对当下价值的判断难得多。但也正因为我们知道很难预测未来的趋势,所以才放弃预测,安心定投。一旦你对趋势进行了预测,你的主观情绪就会干扰你的投资决策,因为你的预测可能会错,最后有可能会让整套定投体系崩溃。所以,最安全的方法就是永远只在便宜的时候买入,在贵的时候卖出。便宜的时候哪怕趋势很糟糕,也要坚定买入;贵的时候哪怕趋势还在向上,也要坚定卖出。

  第四,越跌越买,越涨越卖。这也是力哥之前强调过的,也是智能定投能战胜普通定投的最重要的原因,而七步定投策略能把这个定投原则落到实处。

  “5”,指的是七步定投策略内部所包含的五种具体投资策略,分别是:全天候配置策略、低估值择时轮动策略、价值平均策略、网格交易策略和动态再平衡策略,五个策略搭配使用,形成“五位一体”的乘数效应。它们就像投资收益放大器一样,让你获得稳健的超额定投收益。

  注意,这五种投资策略都不是力哥原创的,但力哥是第一个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使用的。

  最后的“7”自然就是七步定投策略所指的七个步骤。

第一步

  完成风险偏好测试,搞清自己到底是哪类投资者。每个人对风险的偏好不同,有的人信奉“富贵险中求”,愿意冒比较高的风险去博取相对更高的投资回报;但有的人胆子比较小,信奉“青菜萝卜保平安”,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安安稳稳,在投资的问题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一个人的投资风险偏好,由低到高依次是保守型、稳健性、平衡性、进取型和激进型。越是偏向激进的投资者,可承受的投资风险越高,他的资产中可以拿来做定投的比例就越高。

第二步

  全面统计家庭财务信息,搞清楚到底有多少钱可用于金融投资。理财的第一步是学会记账,而投资的第一步则是非常清晰地统计出你的全部家庭资产、负债状况以及每月的收支结余状况。这是你制定理财规划或者说制定定投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在你脑子中连这些家中的基本财务信息都是一笔糊涂账,那你就根本没办法好好理财,更不可能制订出定投计划了。

第三步

  做好家庭资产配置方案。这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三小步。

  资产配置的第一小步是在你的金融资产中提取一定的生活紧急备用金,以备不时之需,放在基本没有亏损风险同时又有极高流动性的货币基金中。

  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备用金是 3~6 个月的家庭支出金额。这部分钱要永远放在紧急备用金账户中雷打不动,如果家庭遭遇突发状况动用了这笔钱,必须要在获得新的收入后,第一时间把这部分资金填补回去。紧急备用金之外的其他资产,才可以放在投资规划中统一安排调度。

  第二小步是购置合适的保险。

  从在未来不出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会不会把钱再还给你的角度看,保险可以分为消费型保险和储蓄型保险两类,前者是不出险这钱就打水漂了,后者则是不出险也能把钱还给你。

  保险是理财中最复杂的一块知识体系,这里只说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建议会理财的人买储蓄型保险,只需要买比较便宜的消费型保险让你获得基本保障,剩下的钱应该自己拿去投资,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不会理财或者没时间理财的人,则可以考虑储蓄型保险,相当于你花钱雇别人帮你理财。储蓄型保险需要以保险的现金价值来计入你的资产中,而消费型保险不属于资产,无须计入,但如果你每年都要缴纳一笔消费型保险的保费,那这笔支出也需要提前预留出来,不能算入可以长期投资的资金中。

  第三小步是把剩下的钱分成短期要用的钱和长期不用的钱这两大类。

  其中未来 3 年内可能或者必然会出现的家庭大额消费支出,必须放入短期要用的钱这个口袋里,剩下多余的钱,才能归入长期不用的钱这个口袋。只有长期不用的钱才可以进入包括定投在内的长期资产配置计划中,而短期要用的钱就必须要放入流动性和安全性都比较高的投资产品中。

  在许多技术派股民看来,别说 3 年了,3 个月都算是长线投资了;而在许多基本面派股民看来,1 年以上的投资就可以看成长期投资了。可力哥怎么把 3 年以内的投资都算成短期投资呢?

  一是因为从投资者的需求侧来看,3 年内的消费计划,许多人是可以提前预估到的。

  比如当年力哥和力嫂谈了几年恋爱以后,双方都有走入婚姻的意愿,这时候我就要预想到未来几年内必然会出现的结婚买房支出。我记得很清楚,我和力嫂是在 2010 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时候,请双方家长见面并确定要结婚的,但直到 2011 年才正式领了结婚证并买到满意的婚房;因为订婚宴场地一般至少要提前 1 年,所以又过了一年,到 2012 年才正式完婚。如此看来,从力哥最初开始进行结婚消费规划到全部完成这一系列配套的消费行为,前后用时超过 2 年。

  再比如说孩子出生以后,往往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父母就会产生为孩子换一套学区房的想法,但此时距离孩子真正上小学还有四五年时间,所以从开始产生买房意愿到实施买房计划,前后可能也会有两三年的时间差,这些都是你可以提前预料到的。

  另外像买车、出国旅行、留学等可以预期的大额消费,也要提前把钱留出来。而更长远的消费需求,我们能提前预料到的一般只有父母的养老和看病支出,自身未来的养老支出和子女未来的教育支出,这些消费都属于长期消费,不用那么着急提前把钱留出来。

  对于突发的意外消费需求,比如突患重病或者遭遇车祸,这种风险就可以靠我们提前购买的健康险和意外险来抵御,不用太过担心。

  而突发的创业资金需求,不属于消费行为,而是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为,应该算在长期投资规划中进行统筹考量,也不需要提前预留出来。

  换个角度,从投资市场的供给侧来看,3 年的投资期限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力哥之前介绍保本基金时说过,保本周期大多是 3 年,这是因为从保本基金的设计原理上看,3 年以内的投资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想要在保本和尽量提高潜在收益之间进行平衡,把保本周期设定在 3 年是统筹考虑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这三个方面之后,找到的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

  而从基金定投的角度看,坚持 3 年以上的智能定投,几乎不太可能会出现亏损的情况。而 3 年以内的定投,市场有可能会出现只跌不涨或波动极小的情况,依然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浮亏。

  所以 3 年以内要用到的钱,不能参与定投等长期投资,只能用于购买货币基金、纯债基金这种流动性和安全性都没有太大问题的投资品种,或者是根据你预期的消费时间,购买相应投资期限的定期理财产品,比如银行理财产品、券商理财产品、网贷产品、信托产品等。

第四步

  设计存量资金定投计划。直到这一步,我们才真正进入了七步定投的正题。正题部分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计划定投阶段、布局定投阶段、维持定投时期和调整定投阶段。每一个阶段对应七步定投策略中的一个步骤,所以第四步对应的就是计划定投阶段。

  首先,存量资金定投这个概念是力哥原创的。因为在传统的定投理念中,定投的钱就是你每个月的工资结余,比如你每个月赚 5000 元,花 3000 元,还剩 2000 元拿去定投。但问题是现实世界并非如此,只有“一穷二白”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才符合这个假设,如果我已经是一名 40 岁的成功人士,家里攒了几百万元资产,那这套赚 5000 元投 2000 元的原理就不适合我了。

  所以我们必须把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你现在手里已经掌握的资金,比如,去掉房子这类不动产及车子、金银首饰、古董字画收藏品之类很难变现的固定资产之后,你可以动用的金融资产假设一共有 110 万元,而在满足了现金口袋、保险口袋和消费口袋这三个口袋的需求之后,假如你还有 100 万元可以装进储蓄口袋用于长期投资,那这 100 万元就是你现在可以马上用于定投的理论上的最高金额,这叫作存量资金定投;而你接下去每个月工作还能赚钱,这部分收入结余就是你今后可以继续用于定投的本钱,这就叫作增量资金定投。所以在从零开始操作七步定投策略时,我们必须先从你已经有的存量资金入手设计。

  如何设定存量资金投资比例?

  可长期投资的资金,理论上都可以用作定投,但这么做风险太高。虽然力哥的七步定投策略已经对风险进行了高度分散,但定投的标的终究是风险极高的指数基金,所以还是需要做一个合理配比,把钱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定投为策略投资股票型基金这种权益类资产,另一类投资那些固定收益资产。

  权益类资产和固定收益资产的比例应该如何设定呢?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也就是你在之前第一步和第二步工作时得出的数据——你的风险偏好和资产规模。

  风险偏好是一个偏主观的考察维度,而资产规模则是一个客观的考察维度。风险偏好越高,越是不怕波动,越是追求高收益,用于定投的资金比例就可以设置得越高;反之,则需要设置得低一些。而资产规模越大,越经受不起亏损,可用于定投的资产占比就要越低;反之亦然。这就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穷人可以搏一把,因为本来就一无所有,输了大不了从头再来,增值比保值重要得多;但土豪可万万搏不得,因为已经拥有很多,保值比增值更重要。

  把这两个因素进行排列组合,最后就形成了表 27.1。

  表 27.1 不同风险偏好和资产规模投资者对应的定投资本占可长期投资资本比例

  

  在资产规模相同的情况下,从保守型到激进型的投资者,风险偏好每提高一个等级,最高可投资资金比例相应可以提高 5%,所以保守型投资者和激进型投资者相比,投资比例就差了 20%。

  资产规模的几个类别

  根据中国社会当前的财富分配情况,力哥把人群分成了 6 类。

  如果你眼下可用于长期投资的金融资产还不到 10 万元,说实话,在今天的中国,和赤贫没有太大区别,这时候你的资产增值需求非常迫切,投资风格也应该相对最激进。对于激进型的人群,最高可以拿出 85% 的资金投入定投中,比如你有 8 万元,最多可以拿 6.8 万元做定投。

  而 10 万~50 万元的级别,面对今天的高房价,还是只能算“贫困”,但是已经有点原始积累了,此时资产增值依然比资产保值重要得多,在同等风险偏好下,这一人群可用于定投的最高资金比例就要比“赤贫”者低 5%。

  50 万~100 万元级别的,属于正阔步行走在进军中产阶层的阳光大道上,力哥把这部分人群称为进击的人群,只要再勇敢进击一下,往前迈一步,就能名正言顺地进入中产阶级行列了。这一阶段,努力让资产增值依然是第一要务,但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就要比上一级别更低了,所以定投比例要再下降 5%。

  100 万~200 万元级别的,在一线城市也算是“入门级”中产了,在小城市则已经算是富人了。所以保值和增值这两件事就显得差不多重要了,定投的最高比例要再下降 5%。

  200 万~500 万元级别的,哪怕你生活在房价最高的一线城市,手里有那么多金融资产,也不太可能一套房子都没有。所以你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标准中产阶级,在小城市和农村则可以说是入门级的土豪了。土豪能承受的风险和穷人就完全不同了,可用于定投的最高比例又要再下降 5%。这时资产保值的目标已经比资产增值更加重要,所以就要尽量避免你的资产暴露在巨大的风险敞口之下。

  500 万元以上级别的,或者说按照国际标准,拥有 100 万美元也就是 600 多万元人民币可投资金融资产的人,即使放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高净值人群。这个概念是嫌贫爱富的银行提出来的,达到这个水平的客户就能达到私人银行服务的门槛。这时候资产保值就要比增值重要得多。身为土豪,你是万万不能让自己的资产出现大幅亏损的,甚至连轻微亏损也要尽量避免,所以定投资金的最高比例要再下降 5%。这个时候,你除了定投,更需要考虑信托、私募、海外房产、海外债券、投资移民等关于理财的高级功课。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百分比指的是你可以用于定投的最高资金比例,而不是必须配置到这个比例。如果在某一个时刻,你放眼全球,发现所有可以定投的标的价格都太贵了,下不去手,这时候,你就可以把用于定投的资金比例大幅下降。所以这个比例是为了控制风险的上限,而不是下限。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数据,能让你更清晰地了解你在中国的财富地位。在中国目前的近 14 亿人口中,算上房产后的净资产超过 1 亿元的超级富翁大概有十多万人,万里挑一;净资产超过 1000 万元的高净值人群大概有 200 万~300 万人,千里挑一,而且这个人群每年都在快速增长,在巴黎老佛爷百货眼睛不眨地“买买买”的主要就是这群人;再往下,资产在 50 万~200 万元的新兴中产和 200 万~1000 万元的新兴富人阶层,人数已经超过 1 亿,差不多十里挑一,这个人群同样每年也在快速增长。也就是说,假如你现在有个百八十万元资产,你已经比中国 90% 的人更富有了。但如果你不好好理财,让资产停滞不前,那很快就会被其他人超越了。

挑选定投基金:全天候配置策略

  设定好定投的存量资金比例后,到底应该买哪些基金呢?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就要用到力哥之前说的 5 大策略原理中的 2 个——全天候配置策略和低估值择时轮动策略,这也是在七步定投策略第四步——计划定投阶段需要用到的 2 个策略。

  先来说全天候策略。

  普通投资理论认为:想要获得高收益就要承担高风险,胆子大,就去买股票型基金;胆子小,就去买债券型基金。但实际上,更好的策略是在经济景气的时候买股票型基金用于进攻,经济低迷的时候买债券型基金用于防守,这不是比一味追求高收益或者低风险更聪明吗?

  后来有人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里配置不同的大类资产能获得截然不同的表现。大类资产主要是股票、债券、现金和包括黄金在内的大宗商品,而大的经济周期也分成四个阶段:

  经济上行、通胀下行的阶段,即 GDP 在不断上升,而 CPI 却依然处于低位,这叫经济复苏阶段。这时把更多的钱配置在股票上,能获得更好的超额回报,持有大宗商品则表现得最糟糕。

  经济上行、通胀也上行,经济就处于过热阶段。这时市场群情激奋,持有股票依然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但持有大宗商品则能获得最理想的超额回报,相比而言,持有债券或现金的收益就显得很一般。

  经济下行、通胀上行,就到了滞胀阶段,意思是一边是经济停滞,一边是通货膨胀,这是最糟糕的经济局势。这时候最好的策略是以现金为王,持币等待冬天过去,能在投资中保住本金就不错了,如果你去投资股票,往往亏损得最厉害。

  最后是经济下行、通胀也下行的衰退阶段。因为这时候通胀压力下来了,政府可以放开手脚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所以债券的表现就会比较突出,而由于经济依然低迷,需求没有起色,所以大宗商品的表现最糟糕。

  总之,复苏阶段、过热阶段、滞胀阶段和衰退阶段各有一类投资的表现最好,分别是股票、大宗商品、现金和债券。如果我们能够准确抓住经济运行周期,始终踩对节奏,就能够持续获得超额收益,这就叫作美林投资时钟理论。

  然而,真拿这套理论去市场上赚大钱并非易事:一是因为我们很难准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到底会处于什么阶段。比如我们知道现在处于经济衰退阶段,应该买债券,但什么时候经济会复苏呢?这往往是已经复苏了一段时间以后经济学家才能确认的,而等到那时我们再去买股票,已经太晚了。二是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林时钟在很大程度上失灵了,因为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大衰退,拼命在货币上放水刺激经济,结果重新助推了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泡沫,我们很难说现在全球经济到底处于什么阶段。从基本面上看,很多欧洲国家还处于衰退中,美国则已经在复苏中,但从美国股市的表现看,则早已处于繁荣甚至过热的状态。反观中国经济,复苏力度比美国更强劲,但我们的股市却持续萎靡,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但是美林投资时钟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那就是不管现在处于何种经济周期,总会有一些投资品表现得更加突出吧?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组建一个投资组合,同时买入这几大类资产,从而获得更稳健的、确定性更高的投资回报呢?

  这就是金融学里的风险平价策略,后来美国著名对冲基金桥水基金运用这种策略发行了一个产品,名字叫 Bridgewater All Weather,翻译过来叫桥水全天候基金,说白了就是各大类资产都买一些,来应对各种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是全天候策略的名字由来。这个名字很形象,意思是不管刮风下雨出太阳,我的投资总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立于不败之地。雪球蛋卷基金旗下有一个基金组合就叫安睡全天候策略,就是把钱拿去买美债、亚洲债、黄金、石油、美股大盘股、美股小盘股等不同类别的基金产品。

  但力哥七步定投策略所采用的全天候策略不同于美林时钟理论或现在市场上其他的全天候策略产品,因为我不需要考虑持有现金或债券这两部分资产,这些在前几步里已经配置好了,尤其是债券基金应该归到我们配置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定投的目的是平滑高波动高风险的资产,在不损失高收益的情况下,降低投资风险,所以债券这类波动比较小的资产就没必要定投,适合定投的标的主要是股票、黄金、石油和大宗商品。

  在力哥原创的基金全球配置大法中,力哥提到了“二维三核+左右护法”的配置策略,它们本质上就是力哥对全天候配置策略的改良升级。按照这个策略,力哥把七步定投策略的候选标的分成 5 组,分别是 A 股+印度股市,港股+东南亚股市,美股+德国股市,对应的是“二维三核”;还有黄金+白银,石油+其他大宗商品,对应的是“左右护法”。

  前三组定投标的,每一组中的核心标的可以投资的比例为 0~80%,也就是说,A 股、港股和美股这三个市场中的任一市场,最多可投资我们存量资金总量的 80%,最低则可以彻底清仓。而每一组中的卫星标的,也就是印度股市、东南亚股市和德国股市的投资比例为 0~40%。另外左右护法作为资产平衡器,不是我们定投的主菜,最高可投资比例要进一步降低,建议各自的配置比例都是 0~30%。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力哥,你看人家蛋卷基金上的安睡全天候策略的配置比例都是固定的,海外债券基金配置 55%,海外股市指数基金配置 30%,黄金基金配置 10%,石油和大宗商品基金配置 5%,怎么到你这里,比例范围变得那么大了呢?

  那是因为一旦你把债券、股票、黄金和大宗商品这几类资产的配置比例确定死了,基金净值的波动的确大幅下降了,你的确可以安睡了,但你的潜在收益也被大幅平均了。如果现在美股价格很高,风险很大,为什么还要坚持配置 30% 的比例呢?我为什么不能少配置点甚至清仓不玩了呢?再比如如果现在国际油价非常低,我为什么只能投 5% 呢?就算油价今后翻了一倍,我的投资也只是涨了 5%,为什么不能把石油基金的比例大幅提高到 30% 呢?现在你明白力哥这样设置比例的原因了吧?

大类资产配置:低估值择时轮动策略

  美林时钟理论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来配置大类资产,难度和风险都比较高,那我能不能找一个更安全靠谱的办法来指导大类资产的配置呢?有,那就是加入估值因素。

  所谓估值,通俗地说,就是当前的价格贵不贵。低估值的意思就是在资产价格比较便宜的时候下手,这时候买入,潜在风险较低而潜在收益较高。而所谓的择时轮动,意思是不同资产的价格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现在低估的可能过段时间涨上去了就变成高估了,现在高估的可能过段时间跌下来了就变成低估了,所以聪明的投资者就会相机择时,不断地在各个低估值的资产之间轮流交替买入。

  那怎么来判断我想要买的基金现在是贵了还是便宜了呢?总不能看基金净值低的就说便宜吧?

  力哥前面讲解打新基金时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市盈率,就是股价和每股净利润的比率,这就是最重要的估值指标。比如 A、B 两家上市公司每年都能给股东赚每股 1 元净利润,但 A 公司股价为 10 元,B 公司股价为 20 元,那不就是 A 公司更便宜吗?但如果 B 公司每年能赚 3 元,就变成了买 B 公司更划算。因为虽然 B 的价格更高,但赚钱能力更强,买 A 公司要 10 年才能回本,但买 B 公司 20÷3=6.66 年,只要 6 年多就能回本了。

  除了 PE,股市中还有其他估值指标,比如市净率(PB),意思是股价和每股净资产的比率。比如 A 公司的所有资产加起来价值每股 10 元,公司股价也是 10 元,就意味着市净率为 1 倍,你花钱买这种资产,不算贵也不算便宜。但如果 B 公司每股净资产是 20 元,而股价也是 10 元,就意味着市净率只有 0.5 倍,你花 1 元能买到价值 2 元的资产,它的估值不就比 A 公司更低吗?

  另外还有市销率、股息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其他可以判断估值高低的财务指标,力哥就不展开说了。你只要知道,判断估值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市盈率,其次具有较高辅助参考价值的是市净率。然而这些指标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因为单一上市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太多,就像一台苹果手机卖 6000 元,是贵还是便宜?一瓶茅台卖 2000 元,是贵还是便宜?很多业绩优异的银行股价格才几元,市盈率才两三倍,但很多军工股的市盈率却能达到 100 倍,这就能证明军工股一定比银行股更贵吗?这其中掺杂了很多个人主观判断,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

  这就是为什么力哥不建议大家直接投资个股,也不建议对股票进行定投,假如当初你看好并坚持定投的是乐视网,现在可能想死的心都有了。

  如何判断指数的估值高低?

  判断指数的估值高低容易很多,我们不用再担心乐视网那样的“黑天鹅”了。

  估值具体又分为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

  绝对估值指的是就这个估值数据本身来看,是不是贵了。比如军工股的平均市盈率为 100 倍,意味着你现在买军工指数基金,按照过去 1 年的回报来推测,需要整整 100 年才能回本。有人可能会说,中国正在崛起,未来军工股的成长空间非常大,所以才会卖那么贵,如果用发展的动态眼光来看的话,其实军工股也没那么贵。这么说虽然也有道理,但我怎么敢保证未来军工股的成长一定会那么快呢?相比于之前 150 倍、200 倍的超高市盈率,现在 100 倍的市盈率的确低了很多,但从绝对值上看还是太贵了。

  类似的还有创业板指数,人人都说创业板成长性高,但是不是能支撑所有创业板上市公司都达到 60 倍的市盈率呢?

  所以力哥画了一条定投的绝对估值红线,指数平均市盈率超过 50 倍的,对不起,安全第一,我们一律不碰。

  再来看更重要的相对估值。投资很多时候是矮子里拔高个,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一比较就知道哪家便宜哪家贵了。相对估值又分成两种:一种是和指数过去的历史估值进行纵向比较,一种是和其他指数进行横向比较。

  然而横向比较往往有“关公战秦琼”的味道。比如你拿银行股和军工股的市盈率进行比较,很难比。比如缺乏成长性的银行股市盈率为 20 倍,极具成长性的军工股市盈率为 40 倍,光看数字军工股更贵,但懂行的老手反而会觉得军工股便宜了。

  再比如你拿中国创业板指数和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做比较,虽然都是两国最具代表性的成长股指数,但中国创业板指数的估值就是长期比美国纳斯达克指数高,因为我们是新兴市场,而人家是成熟市场,人家的投资者比咱们更理性。所以力哥更倾向于以自身的历史估值作为镜子,以史为鉴,来判断眼下估值到底高不高。

  这就要说到概率学上的分位点理论了。

  比如某个指数已经诞生并运行了 100 个交易日,计算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能得出一个当天的市盈率数值,把这 100 个数值从小到大升序排列,就有 100 个分位点,再把这个指数按照今天最新的收盘价计算得出的数值放到这 100 个分位点中,看它排在什么位置。比如说该指数在过去 100 个交易日里,市盈率最高为 50 倍,最低为 10 倍,现在的市盈率是 20 倍,过去有 30 个交易日的市盈率低于 20 倍,70 个交易日的市盈率高于 20 倍,那今天这个指数的分位点就位于 30% 左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今天的估值处于偏低的位置。

  当然,在 100 个交易日里排第 30 位并没有太强的说服力,因为一轮牛市可能会持续 2 年,一轮熊市可能会持续五六年,所以这个指数的历史越长,分位点理论的有效性就越高。就像力哥之前分析均线策略的智能定投为什么不靠谱一样,250 日或者 500 日均线仅仅只包含了一两年的数据,远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个指数的长期合理估值水平,必须要到 2000 日均线,也就是包含回顾过去 8 年的数据,才真正有说服力。

  如果你觉得 8 年还不够长,我们再来看一组更神奇的数据。自从 1973 年港股历史上最疯狂的一轮牛市崩盘后,过去 40 多年,香港恒生指数的市盈率一直在 10~20 倍的区间内波动,在 1974 年、1983 年、1989 年、1997 年、2008 年和 2014 年,市盈率都一度跌破 10 倍,并随后启动了一轮新的牛市;相反,在市盈率一度突破 20 倍的 1980 年、1987 年、1994 年、1999 年、2004 年和 2007 年,随后港股都迎来了大跌。这就说明以自身估值历史走势来指导投资是真实有效的,我们只要每次在恒指市盈率逼近 10 倍时开始定投,跌破 10 倍时加码定投,而在接近 18 倍或 20 倍时提前清仓走人,在每个牛熊周期中,我们都能赚大钱。

  在这套分位点理论中,在 0~100% 之间,分位点数值越小,意味着估值越低,越有投资价值。从概率上说,未来该指数估值向上回归,即价格上涨的概率远大于下跌概率,此时我们开始或加码定投,安全边际更大,未来赚钱的概率更大,赚钱的效率更高。反之,如果分位点数值很高,则说明其当下价值已被高估,未来下跌概率远大于上涨概率,此时就应该清仓定投,规避风险。

  在概率学上,一般采取四分位法,即用 25%、50%、75% 这三个分位点把所有样本四等分,但力哥采取的是五分位法,把指数估值分成 5 种状态:0%~20% 为低估,20%~40% 为合理偏低,40%~60% 为合理,60%~79.99% 为合理偏高,80%~100% 为高估。

  只有位于低估和合理偏低,也就是分位点低于 40% 时,才可以开始定投,分位点越低,你可以定投的比例越高,而高于 40% 则不适合现在开始定投。当然,除了市盈率,市净率的分位点也可以作为参考。如果市盈率分位点低于 40%,市净率的分位点也在 40% 以下,开始定投的安全系数更高,但这不是绝对要求,只是参考。但如果市盈率很低,而市净率非常高,比如超过了 60% 的分位点,那就坚决不能定投了。

  像黄金和石油基金虽然没有市盈率的概念,但金价和油价本身的历史数据足够长,同样可以用分位点理论来判断现在的金价和油价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以 1997-2017 年长达 20 年的价格数据来看,力哥个人认为,国际金价位于每盎司 1000 美元以下是低估,1000~1500 美元是合理水平,1500 美元以上是高估。国际油价位于每桶 35 美元以下是低估,35~70 美元之间是合理水平,70 美元以上是高估。当然,力哥在此要特别声明,黄金和石油都是非常复杂的投资品种,决定它们短期和长期走势的因素非常多,足够力哥再写一本书专门讲解了,所以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告诉大家判断投资这两种商品的大致风险区间。

  正是由于全天候配置策略和低估值择时轮动策略的结合,七步定投策略虽然长期收益比普通定投和其他智能定投更高,但在制定定投组合时也会相对麻烦些。时移世易,定投标的和比例也会不断轮动变化,力哥没法在本书里给出明确的基金名称和各基金的黄金配比。只能给出配置原则,具体还得你们自己去配置。

  估值的数据以往只有在付费的平台,如万德资讯等地才能查到。2017 年年底,集思录也开放了这部分功能,登录集思录网站就能看到各个指数的 PE、PB、分位点等估值数据了(见图 27.1)。

定投组合中配置几只基金比较合适?

  一般来说,你可用于定投的资金量越小,定投基金组合数量越少;资金量越大,定投基金组合数量也相应可以越多。但建议最少不能少于 3 只,最多不超过 12 只。按照“二维三核+左右护法”的配置原则,“二维三核”这 6 个股市中,至少要配置 2 点,“左右护法”中,至少要在黄金、石油和大宗商品类基金里配置一只,否则就完全无法做到风险平衡对冲了,因为这已经是最基础的全天候策略模型了。

  而如果“二维三核”加“左右护法”全部配置上的话,就算每个市场只投 1 只基金,也有 8 只了。如果要再做进一步细分,港股可以投恒生指数和 H 股指数,美股可以投标普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而 A 股市场可以选择的指数基金品种就更多了,建议大家除了沪深 300 和中证 500 这些宽基指数,还可以寻找估值相对较低的行业指数进行定投,从而起到更好的定投效果。

  

  图 27.1 指数估值(来源:集思录)

  两个关键问题

  最后再说说两个在第四步的执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第一,存量资金定投布局期原则上是 1 年。资金量比较小的,比如一共只有几万元资金的,建议每月定投一次,把所有存量资金分成 12 份。资金量大一点的可以双周定投一次,一年有 52 周,去掉国庆和春节长假暂停定投的两周,把钱分成 25 份,一共定投 25 次。如果资金再多一些,就选择每周定投,把钱分成 50 份。比如你有 50 万元可用于存量资金定投布局,金额较多,足够每周定投一次,那么就把这笔钱分成 50 份,每份 1 万元开始定投。比如你计划定投的标的有 5 个,它们的投资比例分别是 30%、30%、20%、10%、10%,那对应第一周这 5 只基金开始定投的资金就是 3000 元、3000 元、2000 元、1000 元和 1000 元。

  当然,以 1 年为定投周期把存量资金全部投入进去的方法是针对大多数普通人的。如果你的存量资金数额特别大,而你现在的收入又非常少,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你没有工作,所有收入都来自理财,那 1 年的定投布局期就太短了,因为你后续没有足够的增量资金可以跟上,可能会让你的定投计划陷入被动。这时你的存量资金定投布局期就要适当延长,以规避中短期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但最长不超过 2 年。

  有一个很简单的指标可以判定你是否需要延长布局时间,那就是你眼下可用于定投的存量资金和你现在每个月的收入之比,如果超过 100 倍,比如你现在有 50 万元可以定投,但你每个月还赚不到 5000 元,就要延长定投布局期了。

  第二,大家都知道力哥最推荐的是指数基金定投,指数基金又可以分为场内基金和场外基金,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力哥之前已说过多次了。而在七步定投策略中,力哥更推荐的是场内基金,也就是 ETF、LOF 和分级 B,主要是从降低交易成本和方便策略操作两方面考虑。

  从成本上看,场外开放式基金申购费就算打 1 折也要 0.1%~0.15%,赎回费不打折,为 0.5%,基金管理费和托管费也明显高于 ETF,而场内基金交易免收单边 0.1% 印花税,仅收 0.01%~0.03% 不等的佣金,这一差就是几十倍啊!而且随着券商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许多券商都已经免收最低 5 元的投资门槛,哪怕你资金量再小,一样可以做场内基金定投。因为七步定投策略需要在全球市场中选择低估值的指数标的并不断轮动,所以买卖手续费低廉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而从操作便利度上看,后续力哥会讲到的网格交易策略同样更适合场内基金。但是场内基金无法自动设置定投,需要你每周、每两周或者每月,主动打开股票交易软件,手动输入基金代码、买入价格和买入数量,才能完成基金定投。这就很容易诱发人性的恐惧与贪婪,给我们做到克服恐惧、战胜贪婪形成巨大的挑战。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定力和心性没有足够的信心,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每次一提交买卖申请后就立刻关闭交易软件和行情软件,不看,不听,不想。切莫恋战,切莫犹豫,切莫贪婪,切莫恐惧,切莫因为行情和外界舆论的变化而轻易放弃你事先制定的定投计划!切记!

第五步

  第五步是,未来一年内坚持完成存量资金定投布局。在这个布局定投阶段,主要用到的是价值平均策略。

  价值平均策略,英文叫 value averaging,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埃德尔森(Michael Edleson)在他 1991 年出版的《价值平均策略——获得高投资收益的安全简便方法》一书里提出的,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升级版的定投策略。传统的定投,每次投入的本金是一样的,第一个月投 1000 元,第二个月投 1000 元,第三个月还是投 1000 元,我称之为本金恒定法。但力哥之前说过,只有低位多投、高位少投的智能定投策略,才能取得更好的收益,包括蚂蚁财富的慧定投等都用一系列标准把“低位多投,高位少投”这 8 个字给量化了。而价值平均策略则是另一种傻瓜式的量化,我称之为市值恒定法。

  比如我有 12 万元资金,计划每个月定投 10000 元,一年完成存量资金定投布局。那在开始定投后的第一个月,就应该定投 10000 元。但这钱投下去之后可能涨也可能跌,到了第二个月,假如运气不错,涨到了 12000 元,这时候第二个月定投的金额就不再是 10000 元,而是 20000-12000=8000 元,也就是说,我不要求每月定投的本金一样,而是要求每月定投完成后的目标市值一样,也就是第一个月的目标市值是 1 万元,第二个月是 2 万元,第三个月是 3 万元,以此类推。假如到了第二个月要定投的时候,第一个月投入的 1 万元本金缩水到了 9000 元,那第二个月就需要加码定投 11000 元,以保证第二个月定投之后的市值是 2 万元。到了第三个月定投时,你的目标市值提高到了 3 万元,假如这时你手里的基金市值提高到了 23000 元,则第三个月只需要定投 7000 元;如果跌到了 16000 元,则需要定投 14000 元。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第一个月投了 1 万元后,股市在接下去的一个月里突然暴涨,到第二个月定投的时候,市值已经涨到了 22000 元,为了保证我的目标定投市值是 2 万元,我就需要卖掉 2000 元。

  当然,实际上不太可能有一只基金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翻倍,但如果你定投的次数足够多,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就会逐渐提高,比如你定投到第十一个月的时候,正巧过去的一个月这只基金大涨了 10%,从之前的 10 万元市值涨到了 11 万元市值,达到了这个月你计划中的目标定投市值,那第十一个月你就不需要定投了,如果涨得更高,你就可以收割盈利了。

  所以说,采取价值平均策略做定投,或者用力哥的说法叫目标市值恒定策略做定投,需要我们在每次定投的时候,都做两道简单的算术题。第一道算术题是用目标定投市值减去目前的定投市值,比如这次的目标定投市值是 10 万元,而当前的定投市值是 92548 元,你这次需要定投的金额就是 100000-92548=7452 元;第二道算术题是用这个算出来的定投金额,除以你要定投的基金最新的成交价,比如最新价格是 1.253 元,那么可以算出一共是 7452÷1.253=5947 份基金。这时候,场内基金定投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场外基金是以 100 元为最小单位申购的,而场内基金则是以 100 份基金为最小单位买入的,5947 份基金没办法买啊。这时候就需要做一个四舍五入,把买入份额精确到百位数就行了,比如算下来的数字是 5947,那就买 5900 份基金,如果数字是 5958 份,那就买 6000 份。在定投刚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你的资金量比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定投难免会产生误差,但不用在意,随着定投时间拉长和定投总额的提高,误差会越来越小,对长期定投收益的影响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目标市值恒定策略的优势

  目标市值恒定策略的优点在于强迫我们用最简单的机械操作方法克服人性的弱点,既做到跌了多投,涨了少投,又能做到在涨到很高的时候,自动收割盈利。这就把力哥前面说的定期不定额、止盈不止损的定投原理用最简单、直观的机械式操作给落地了。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套策略让投资者聚焦在实质上,而不是投入的本金上,重要的不是账面上暂时的浮盈浮亏,而是最后市值的持续稳健增长。也就是力哥前面说过的,高手投资要做到忘记本金,只看市值。

  过去 20 多年来,全球各地的信徒通过投资实践普遍证明,与传统的定期定额投资相比,这的确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较低而收益较高的投资策略。然而在七步定投策略中,力哥把估值因素融入后得到的升级版的价值平均策略能发挥更大的威力。

  我把指数的估值分位点五等分,开始定投时,分位点必须低于 40%,而在你定投的过程中,指数本身肯定会有涨跌,如果分位点维持在 20%~39.99% 的合理偏低水平,就按照既定策略进行市值恒定定投,但如果跌到 20% 以内的明显低估状态,则应该启动加码定投,即在原先计划的定投节奏基础上,额外增加一定的定投比例。

  原则上,P/E 低于 20%,可把每次基准定投额提高到 1.5 倍;低于 15%,可提高到 2 倍;低于 10%,可提高到 2.5 倍;低于 5%,可提高到 3 倍。这时应该尽可能贪婪,而不是恐惧。

  反过来,如果估值分位点涨到 40% 以上,则可以视情况选择继续正常定投、降低定投金额、停止定投或者抛售定投。原则上,P/E 分位点高于 45% 时,就要开始降低定投金额,减少到基准定投额的 0.75 倍;高于 50%,进一步减少到 0.5 倍;高于 55%,进一步减少到 0.25 倍;高于 60%,则建议停止定投,维持恒定市值就可以了。如果 P/E 分位点继续提高,高于 65%,则把已经定投进去的基金份额抛售 25%;高于 70%,再抛售 25%;高于 75%,再抛售 25%;高于 80%,则把最后的 25% 也抛售掉,完成清仓。注意,我这里说的是 P/E,如果 P/E 没有超过 80%,但作为辅助参考的 PB 估值分位点高于 80%,同样要清仓该基金的全部份额。

第六步

  第六步,对提前完成存量资金定投的基金进行网格收割,这对应的是维持定投阶段。

  你肯定会问,网格收割又是什么?

  这其实是力哥自己创造的一个概念,它起源于网上非常流行的网格交易法则。网格交易是一种动态调仓的仓位控制策略,通俗地说,就是先设定一个锚,也就是底仓价,以这个底仓价为基准,上涨到一定比例就抛售一定比例的仓位,涨得越多,抛售的比例就越高;下跌到一定比例就买入一定比例的仓位,跌得越厉害,加码买入的比例越高。因为往下跌,有买 1、买 2、买 3、买 4 等一档档的价格在下面等着,往上涨,也有卖 1、卖 2、卖 3、卖 4 的价格在上面等着,然后反反复复,涨了卖跌了买,涨了卖跌了买,组合起来看,就像编织了一张网格。而且这不是涨跌完全对称的网格,而是上涨网格空隙大、下跌网格空隙小的非对称网格,也就是说如果设定跌 3% 加仓买,那必须涨 5% 才能减仓卖,设定跌 8% 加仓买,则要涨 15% 才能减仓卖。只有每次减仓的实际盈利比例大于每次加仓弥补的浮亏比例,才能通过网格交易真正获利。

  网格交易法一点也不稀奇,很多散户平时都在用,力哥早年也尝试过网格交易法,但单纯的网格交易法有两个致命伤:一是没有明确的估值依托,如果你买的股票很糟糕,一直“跌跌不休”,或者突然遭遇了股灾,网格交易最后很可能买无可买;二是如果遇到了大牛市,网格交易不断通过“卖卖卖”来降低仓位获利了结,最后所有股票全部卖光了,但股市还在拼命涨,怎么办?难道在高位冲进去当“接盘侠”?

  所以说,网格交易策略在面对单边的大熊市和大牛市时,往往表现都不是特别理想,但是面对震荡市,永远在它设定的区间内上下震荡,就可以左右逢源,反复收割。还记得力哥前面介绍的二八轮动策略吗?它和网格交易策略正好相反,不怕大牛市和大熊市,就怕不涨不跌、阴阳怪气的震荡市,二八轮动策略这时就会被反复“打脸”。其实传统的定投策略也最讨厌震荡市,因为震荡市不管怎么定投都不赚钱,如果震荡个两三年还没有明显的赚钱效应,很多人就会没有耐心从而放弃定投了。

  网格交易法操作步骤

  力哥改良后的网格交易策略和低估值择时轮动策略以及价值平均策略结合在一起之后,在震荡市里也能帮大家赚点小钱。操作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当某只基金达到了这一轮定投计划最初设定的目标定投市值之后,暂时就不需要继续定投了,但也不能闲着,而是需要通过网格交易法来反复收割。比如说某只基金计划定投 10 万元,现在市值已经达到 10 万元了,照道理说不需要再操作了,但这 10 万元市值不是死的,而是会继续涨跌,如果继续涨到一定比例,就可以把 10 万元市值以上的盈利部分卖掉,这叫收割;反过来,当跌到一定比例以后,也需要再补仓,把市值重新补回到 10 万元。

  那么问题来了,涨跌幅度达到多少时可以进行一次网格交易呢?这并没有一定的说法。

  从历史回测数据来看,在单边熊市和单边牛市中,网格应该放得大一点。单边熊市中,稍微跌一点就马上补仓,如果这只基金的趋势是持续向下走的,那就容易导致下手太早,“救援部队”死在半路上的情况,还不如放大网格,等跌得比较狠的时候再一次性多补一点,摊薄成本的效果更明显;反过来,单边牛市里如果稍微涨一点就卖了,就会少吃到很大一块肉,还不如等涨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收割一波大的。

  然而在震荡市里,网格就应该收得小一点,因为涨跌幅度都很小,网格太大的话,可能一年到头也收割不了一次。

  关于网格的设置,力哥有两个建议:一是将最大的网格设置为 20%,最小的网格设置为 3%;二是同一时期,上涨时的收割网格可以设置得比下跌时的补仓网格更大一些,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比如涨 5% 收割,跌 3% 就补仓,涨 20% 收割,跌 15% 补仓。

  我们就以最普通的 510300 沪深 300ETF 为例,在 2014-2015 年的短命牛市中,如果我们设置 20% 的收割网格,那从 2014 年 5 月跌到 2.1 元左右开始算起,第一次收割是在 2.52 元,第二次收割是在 3.02 元,第三次收割是在 3.63 元,第四次收割是在 4.35 元,第五次收割是在 5.22 元。这一路牛市上升通道中,没有出现过一次跌幅超过 15% 需要补仓的情况。而沪深 300ETF 价格第一次涨到 5.22 元,是在 2015 年 6 月 5 日,第二天便涨到了这轮牛市里的最高价 5.35 元,随后股灾来袭,牛市终结。假如我们在这一年的“疯牛市”过程中不做任何止盈操作,任由我们定投的基金市值疯狂上涨,看起来是很爽,但等到股灾暴跌的时候就惨了,因为之前吃进去的又都吐了出来,仅仅 2 个多月后,沪深 300ETF 价格就跌破了 3 元,在 2016 年年初的股灾 3.0 中更是跌到了 2.8 元,大部分浮盈又都跌了回去。而采取网格收割策略后,先后 5 次 20% 的止盈操作,意味着我们已经把 100% 的本金全部安全转移,就算之后我们的基金价格跌到 0,依然不会亏一分钱。而在 2017 年的大盘股行情中,沪深 300ETF 的价格又重新从 3 元涨到了 4 元附近,我们一样可以继续收割。如果我们当时定投的是波动性更大的中证 500ETF,如果采取的是网格收割策略,最后的收益会差得更多,因为中证 500ETF 在那轮牛市里涨了 2 倍多,比沪深 300ETF 更狠,但后来的下跌同样更狠。用网格交易策略,一方面能够吃到牛市里的大段肥肉,另一方面又能避免牛市结束后将吃下去的又都吐出来,完美。

什么是维持定投阶段?

  看到这里,你应该已经能明白七步定投策略与传统定投策略到底有什么区别了。在实际操作中,七步定投策略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的把控。传统的定投策略是:如果有 10 万元,就设计 1 年的定投周期,每周定投 2000 元,1 年后正好将 10 万元本金全部定投完毕。但七步定投策略因为采取了低估值择时轮动策略和价值平均策略,就很难定投得那么准确。如果你定投的基金持续上涨,价值平均策略就会自动减少你的定投金额,而当指数估值涨到一定水平后,又会启动低估值择时轮动策略,会进一步减少定投金额,甚至会停止定投。如果你计划定投布局 1 年,但仅不到 1 年这只基金就不需要再定投了,那这时就进入到了维持定投阶段。

  反过来说,如果这只基金跌得太狠,你不得不持续加码定投,但不到 1 年,这只基金的定投比例就达到了全天候配置策略的上限,比如过去半年国际油价拼命下跌,你也一直在持续加仓买入华宝油气或华安石油这类跟踪国际油价的基金,结果很快就达到了 30% 的定投比例上限,不能再加仓了,这同样也进入到了维持定投阶段。

  这时,就是网格交易策略出来帮你增厚收益的时候了。

  所以,将这几个策略合在一起,你会发现,七步定投策略对后备资金量的要求比较大。在还没有定投出去的时候,“现役部队”可以暂时先放在货币基金中,如果觉得收益率太低,就放在流动性相对较高的网贷产品中。而在最开始分配可定投资金最高比例,也是在为我们的定投储备预备役部队。如果出现好多个市场同时大跌,估值都很低,满地黄金无人拾的这种小概率极端情况时,光靠定投资产内部移山填坑、自我平衡已经不够用了,就需要出动这部分后备役部队来加速“扫荡”这满地黄金。正是由于其建立在多种反复被市场验证的有效策略的基础上,又能够随机应变地调整战略布局,所以七步定投策略才能够获得那么高的潜在收益。

第七步

  最后一步是,在完成第一年的存量资金定投布局后,继续以年为单位,对家庭财务状况重新进行统计梳理,并设置增量资金定投计划,对应的是调整定投阶段。

  为什么存量资金定投布局要以一年为周期,现在做增量资金定投计划,还是以一年为周期呢?

  从需求侧来看,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年是我们生命中最长的计量单位。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过年是我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每年年底,我们也都会对这一年的人生进行回顾总结,所以每年对你的家庭财务状况做一次统计,对过去一年的投资得失做一次梳理,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周期。短于一年,比如半年总结一次,感觉太频繁了;长于一年,比如两年才总结一次,间隔又太长了。

  而从供给侧来看,许多固定收益投资的回报周期都是以年为单位的,大部分人存款都存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也买一年期,定期 P2P 产品也以一年期居多,分级 A 也是一年分配一次约定收益。所以,如果我们要对大类资产进行动态再平衡,把定投账户里的钱移入固定收益投资账户是容易的,但要把固定收益投资账户里的钱移入定投账户,就需要等固定收益产品到期,这时候,以一年为单位动态再平衡一次,在资金调度上就会比较方便。

  而在设置新一年度的定投计划之前,还是得先把那几步“前戏”重新做一遍。

  在搞清楚最新的家庭资产状况和收入结余情况后,先检查现金口袋、保险口袋和消费口袋是否还有欠缺,如果有,先把这几个口袋里的钱装好了,随后再统计可以放在储蓄口袋里的钱还有多少。

  接着就是根据当时的各市场估值情况,确定下一年度你准备把多少比例用于定投,多少比例用于买固定收益产品。

  然后根据现有的定投情况,重新设定新的定投组合和比例。

  一般来说,我们的收入和资产会逐年提高,尤其是跟着力哥学完理财以后,你的投资收益会有所提高,你的劳动收入也会随着你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提高。所以我们储蓄口袋里的钱也会水涨船高,你肯定会有一部分资金可以用作新一年度的增量定投。这时你需要采用的策略是动态再平衡策略和低估值择时轮动策略。

  低估值择时轮动,也就是哪个便宜就应该多配置哪个,哪个贵了就应该少配置哪个。但具体怎么操作呢?这就要用到动态再平衡策略。

  力哥再帮你回顾一下动态再平衡和静态再平衡的区别。简单来说,静态再平衡的比例调整是死的,比如之前 A、B 两只基金设定的比例是 5:5,现在一看,比例变成了 7:3,那就要卖掉 2 份 A,买进 2 份 B,再平衡之后重新回到 5:5;而动态再平衡是活的,去年 A、B 两基金设置的比例是 5:5,现在一看,实际比例变成了 7:3,觉得 A 基金估值太高了,风险太大,应该进一步降低比例,所以调整之后,A、B 比例可以不再回到 5:5,而是变成 4:6 甚至 3:7,这样一来,你的定投组合的风险收益比就进一步优化了。

  要注意的是,一年一度的动态再平衡其实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定投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这两大类资产比例的动态再平衡;另一部分是对权益类资产中各个定投标之间比例的动态再平衡。

三个误区

误区一:基金一定要长期投资吗?

  这是基金公司最喜欢给“小白”灌输的投资理念,说人家巴菲特就是坚持长期投资才赚大钱的。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巴菲特选择了最优秀的股票标的并在最佳时机进场,然后才能通过长期投资赚大钱。他会在金融危机前的疯狂泡沫时高歌进场吗?不会。更何况巴菲特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买错了一样会立马走人。虽然力哥一直说基金投资是一辈子的功课,但不代表我们买的每一只基金都必须长期持有。长期投资理念本身没有错,它要传递的核心思想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但为了长期投资而长期投资就变成毫无意义的抠字眼了。

  春天到了要及时播种,秋天到了要及时收割,冬天到了就要保住本金,谨慎投资。投资节奏不能错,如果你选择秋天播种,还坚持长期投资,那非得在冬天冻死不可。当然基金公司希望你一年四季都持有基金,这样他们就能一直赚管理费了。

误区二:买基金时,净值是不是越低越好?

  在我们的常识里,总觉得便宜的东西更值得下手,基金净值低意味着下跌空间小、上涨空间大,花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份额,但这只是个错觉。一只基金值不值得投资和它的基金净值高低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两只基金的投资完全一样,一只净值 1 元的基金涨到 2 元和一只净值 3 元的基金涨到 6 元是同步的,净值低不代表便宜或上涨空间大,净值高也不代表贵或上涨难度大。事实恰恰相反,净值低,只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新基金,不推荐;第二种是本身业绩差,涨不动,不推荐;第三种是老基金,业绩也不错,但通过分红拆分强行把净值降下来做二次营销,这可能会摊薄老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同样不推荐。

  反过来说,净值高的基金必然是业绩优秀也不经常分红拆分的老基金,这种基金难道不是更值得珍惜吗?不过场内基金必须 100 份起卖,如果净值或者说价格太高的话,基金定投的门槛就比较高了,比如 159943 深成指 ETF 的净值现在高达 11 块多,510500 中证 500ETF 的净值也高达 6 块多,这种场内基金一般也不太适合定投。

误区三:是不是分红越多的基金就越好呢?

  首先,是否分红和基金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分红的动机主要有两种:一是基金经理觉得股市指数已经太高,于是卖掉一部分股票将收益落袋为安,这钱放在兜里是赚不到钱的,还不如通过分红的方式将这部分收益返还给投资者,这是良性分红;二是担心净值太高,很多“小白”基民“恐高”,所以通过分红来做二次营销,让更多的投资者“买买买”,这就是恶性分红。

  在潜意识里,听到“分红”二字,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天上掉馅饼,不拿白不拿,觉得这是好事。但实际上,基金分红和股票分红不一样。上市公司如果不分红,这钱就永远留在上市公司里,你作为股东就永远分不到实在的收益,只能靠股价上涨获利;而基金本身就是你的资产,无论基金公司分红或者不分红,这钱都是你的,你如果要用钱,随时可以把基金卖了。分红并不会给你增加半毛钱的收益,只不过是把钱从你的左口袋放到了右口袋,还会额外增加一些财务成本。

  更准确地说,基金分红是一种财务把戏,强制投资者把一部分基金卖了,然后再给出一个所谓红利再投资的选项,让你可以不花手续费就把分红的钱重新买回基金,这不是吃饱了撑的,闲得没事干吗?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从不分红的基金就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更不要以为经常分红的基金就是良心好基金,分不分红和基金好坏没有必然联系。

摘录

  公募基金于 20 世纪 90 年代进入中国,其实说起来,才不过 20 多年。1991 年 7 月,中国证券市场上首只基金产品珠信基金被批准设立,当时募集了 6930 万元。此后 6 年里,全国共设立了 75 只基金,实际募集资金 57 亿元,业界称之为“老基金”。然而由于当时投资品种匮乏,管理经营混乱,政府也缺乏金融监管经验,更加没有明确的法律指导,所以老基金后来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和弄虚作假的现象。

  为了改善这个局面,1997 年 11 月国务院公布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基金做了许多明确规定,例如基金怎么设立、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募资、基金由谁管理、钱由谁保管、投资有哪些规定的范围、投资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等,由此开启了“新基金”的时代。随着 1998 年 3 月基金金泰(500001)和基金开元(184688)这两只新基金面世,此后又有多家基金公司获准开张和发行基金产品,老基金统统改造成了新基金,基金规模也从此前的几十亿元快速增长到了几百亿元。这几年是中国封闭式基金最辉煌的时期,但整个行业依然存在各种乱象。

  2000 年,上海证交所监察部的一位监管人员对基金操作手法进行跟踪调查后,写了一份研究报告,对当时国内 10 家基金公司,也就是今天老基民称为“老十家”的基金公司(包括南方、华夏、嘉实、华安等)旗下的 22 只基金,从 1999 年 8 月到 2000 年 4 月的操作行为进行了详细、客观的记载,结果发现其中存在大量违规、违法操作。2000 年 10 月,著名的《财经》杂志以“基金黑幕”为题将之公布于众,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股市为之震动,证监会后来的调查也证实了基金黑幕的确存在。


  开放式基金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这四大类。

  顾名思义,把 80% 以上的资金都拿去买股票的叫股票型基金,简称股基。把 80% 以上的资金都拿去买债券的叫债券型基金,简称债基,其中一点股票都不碰的债券基金又叫纯债基金。一部分资金买股票一部分资金买债券,但比例都不超过 80% 的叫混合型基金。在混合型基金中,规定股票占比不得低于 50% 的,叫偏股型基金;债券占比不得低于 50% 的,叫偏债型基金;股票和债券的配比都不能超过 50% 的,叫平衡型基金;对股票和债券占比的上限和下限没有做硬性约定的,叫灵活配置型基金。股票市场和一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市场都被称为资本市场,和它对应的是只能交易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债券和各类票据的货币市场。

  上面这几类基金都是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在资本市场里玩耍的小伙伴。如果惧怕资本市场的高风险,不买股票也不买长期债券,而是买货币市场中的各类票据,包括购买短期债券、中央银行票据(央票)、银行汇票、债券回购、银行存款等的基金,就叫货币市场基金,简称货币基金或货基。这四类基金投资风险最高的是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次之,债券型基金再次之,货币基金最低。

  当然,在这四类基金门派的基础上,又演化出了许多新的基金品种,比如指数基金、ETF、LOF、分级基金、QDII 基金、REITs 基金、定增基金、量化基金等。乍一看名目繁多,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但这些花式基金本质上大多可以认祖归宗,归入上述四大类别中。


  当今世界最知名的三大基金评级机构是晨星(Morningstar)、理柏(Lipper)和惠誉(Fitch)。这些评级机构都是中立的、第三方的,专门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投资数据和评估建议。在这么多评级机构中,全球投资者公认最权威的是晨星公司(晨星中国的官方网址是 cn.morningstar.com)。


  第一个概念叫β系数,指的是某一只基金和这只基金的业绩评价基准之间的相关性。这是什么意思呢?之前力哥在讲混合型基金时提到过平行四边形法则,即股票和债券之间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一个涨了另一个就容易跌;反过来说,同涨同跌的就叫作有正相关性,而一只基金和它的业绩评价基准之间一定是正相关的。

  为什么每一只基金都要设立一个业绩评价基准呢?就是因为不同基金的风险不一样,我们不能拿余额宝的安全性去要求华夏大盘,也不能拿华夏大盘的潜在收益去要求余额宝。这种 PK 就是“关公战秦琼”,没有意义。所以就需要根据每只基金自身的特性,度身定制一个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每年考核一次,KPI 达标了,就相当于考试及格了。超过及格线越多,说明你的业绩表现越优秀;反过来,就说明你的业绩表现越糟糕。

  比如说,货币基金过去的业绩评价基准是活期存款利率,那所有货基当然都能够轻松跑赢,后来就改成了 7 日通知存款利率,这个利息就要比活期利率高一点,但一样也可以轻松跑赢,所以后来一些货基索性拿半年期甚至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基准;而股票型基金的业绩评价基准一般都是股市大盘的走势;对指数基金来说,你跟踪哪个指数,哪个指数就是你的基准。比如所有沪深 300 指数基金的评价基准就是沪深 300 指数(见图 5.7)。而主动型的股票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就比较复杂了,比如有的大盘风格的基金的业绩评价基准是 80% 的沪深 300 指数加 20% 的上证国债指数,有的医药行业类基金的业绩评价基准是 80% 的中证医药卫生指数加 20% 的中证国债指数,每只基金都不一样。这些信息同样可以在天天基金网基金档案中的基本概况里找到。

  

  图 5.7 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来源:天天基金网)

  假如β系数正好是 1,说明基金的真实业绩表现和业绩比较基准重合,你涨 10%,我也涨 10%;你跌 10%,我也跌 10%。如果β系数是 0.9,说明基金业绩没有业绩比较基准的波动那么大,你涨 10%,我只涨 9%;你跌 10%,我也只跌 9%。如果β系数是 1.5,就意味着你涨 10%,我涨 15%;你跌 10%,我跌 15%。这很好理解吧?

  在前面力哥说到过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投资的风险分为两种:一种叫系统性风险,在股市里叫大盘风险;一种叫非系统性风险或个别风险,在股市里叫个股风险。β系数就是对一只基金所承受的系统性风险的量化表达。通俗地说,就是这只基金的收益弹性有多大,β系数越高,市场一波动,基金的涨跌就越凶猛,涨的时候赚得多,跌的时候也亏得猛。一般来说,一只股票或基金的β系数在 0.5~1.5。

  那我们挑选基金时,高β的还是低β的更好?这就需要看你的投资风格和策略了。

  股市中有一种策略叫高β策略或者叫高波策略,专门挑选β系数比较高的股票去投资,这种策略比较适合激进型投资者和大牛市的环境,力哥在后面基金定投的章节会再详细进行讲解,想让你的基金定投获得比普通定投更高的收益,就应该选择高β的基金。

  股市里还有一种策略叫低β策略或者叫低波策略,波动小意味着投资比较稳健,更适合稳健型投资者,在熊市中,低β的基金也要比高β的基金更扛跌。


  说完β系数,再来说α系数,它代表的是一只基金的绝对回报或者叫超额收益。一只基金的真实收益减去同时期的市场无风险收益,就是这只基金的风险收益。β系数算出的是这只基金要承担的系统性风险,这个是板上钉钉、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的,要高回报,就必须承担相应的高风险。但有些基金就是能在总体风险比较低的情况下,获得相对比较高的总体回报,也就是它的性价比很高,它获得的风险定价之外的超额收益就是α系数。

  比如说一只β系数为 1.2 的股票型基金,如果去年业绩比较基准也就是大盘涨了 10%,按道理说,这只基金获得的市场平均风险收益应该是 12%,因为如果去年大盘跌了 10%,它也要相应下跌 12%,这很公平,但实际上这只基金去年却涨了 15%,多出来的 3% 就是超额收益,也就是说其α系数是 3%;反过来,如果这只基金去年只涨了 9%,比预期回报低了 3%,说明它产生了超额损失,α系数是-3%。

  一只基金的真实收益就是由承担系统性风险的β系数加上承担单只基金个别风险的α收益得到的。α收益就是靠基金经理择时或其选股的高超水平获得的。α系数越高,就说明基金经理越牛,越能战胜市场。

  α系数和β系数都来自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这套理论,该理论是由威廉·夏普等几位经济学家在马科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基础上,于 1964 年创立的。CAPM 理论也和资产组合理论一样,是今天投资理财市场中被最广泛应用的核心理论。

  当然,这些理论很复杂,力哥在此只是介绍了一些基础知识,我们普通投资者也只需要了解这些基础知识。


  “公募一哥”王亚伟为什么会离开华夏基金自己开私募基金呢?因为在公募基金当基金经理赚钱远不如自己开私募基金来得快。

  所以过去这些年,公募基金行业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一流的基金经理大多不满足于公募基金开出的百万年薪,都转行去做私募基金了,一年赚个几千万元司空见惯;而那些水平一般,知道自己出去单干很可能还不如在公募基金里混日子的二三流基金经理,往往更倾向于长期留在这里。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为了让大家更生动地理解基金经理都是怎么做“老鼠仓”的,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

  第一个例子的主人公叫郑拓。这人在 2007 年加盟交银施罗德后一直担任交银稳健基金的基金经理,这只基金当时还获得了晨星两年期和三年期 5 星基金评级。

  2008 年,郑拓和老婆协议离婚,第二年就开始用他老婆的妹妹和嫂子的账户做“老鼠仓”。他十分狡猾,先用假离婚来撇清两人的亲属和财务关系,再用老婆娘家人的账户来做“老鼠仓”。

  最后证监会查出来,郑拓靠“老鼠仓”赚了 1200 多万元,他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年,他老婆和他小姨子作为从犯也一起被判刑了。

  第二个人叫马乐。在 2011-2013 年担任博时精选基金经理期间,马乐大搞老鼠仓,成交金额达 10 亿多元,获利近亿元。而他玩“老鼠仓”的技巧比郑拓更高超。

  马乐当时买了十几张不记名的手机 SIM 卡,用电话下单,每隔几个月就把电话卡扔掉,而且他操作的股票账户完全和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可能是某个山沟沟里的老农为了赚 10 元钱,就把身份证借给他开户了。而且马乐和别人签署合作合同用的也是假名。为了不留下蛛丝马迹,他平时连 QQ 甚至微信都不用。

  而最后东窗事发不是因为证监会侦查水平高,而是因为博时基金的公司内斗中他站错队了,得罪人了,被公司内部的人给检举揭发了。

  最搞笑的是,“马乐案”当时是中国有史以来“老鼠仓”交易金额最大、获利最多的一起案件,深圳市中院的一审判决居然是“判三缓五”。深圳市检察院认为判得太轻了,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结果二审驳回抗诉,维持原判。结果广东省检察院也不认可,提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抗诉,最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抗诉。要知道,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次在经济犯罪领域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抗诉。最后,最高人民法院院终审判处马乐有期徒刑三年。

国内指数面面观:全市场综合指数

  国内最有名的自然是上证指数,我们常听见的“股市涨到 5000 点”“大盘跌破 3000 点”说的就是这个上证指数,也叫上证综指,它衡量的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的价格,也就是上交所这个大班级里,全体同学的总体水平。

  不过中国股市并不只有一个交易所,上海有一个交易所,深圳也有一个交易所。由于当年创立这两个交易所时的定位是将上交所作为主板市场,作为老大哥,重要的大型公司,尤其是国有企业都在上海上市;而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比较小的就去深交所上市。这导致了直到今天,上交所上市股票的市值还是远远大于深交所,所以股民们还是习惯把上证指数作为股市大盘涨跌的最重要的指标。

  当然,有上证综指自然就有深证综指,它衡量的就是在深圳交易所这个大班级里同学们的总体水平。

  但是这两个指数作为指数基金的投资标的并不合适,因为它们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缺点。

  一是它们都以股票的总市值为标准进行加权平均。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要说到平均数这个概念的两种算法。一种最常见的叫算术平均数,比如一个班级有 50 个学生,把所有人的成绩全部加起来除以 50,得出来的数字就是算术平均数。但在股市中,因为每只股票的发行量或者股本是不一样的,有些小盘股只需要发行 5000 万股就够了,有些超级大盘股可能要发行 50 亿股,从股价上看,可能两只股票价格都是 10 元,但总市值却差了近 100 倍。为了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让发行量更大的股票在指数中占有更大的权重,就需要对这个平均数进行加权处理,这就叫加权平均数。比如 2007 年巨无霸中国石油上市后,这一只股票就占了上证指数 25% 的权重。也就是说,中国石油拉一个涨停,上证指数就能大涨 2.5%,所以中国石油每天的走势图和上证指数的走势图基本是吻合的。这种指数编制方法虽然考虑到了大盘股和小盘股的权重差异问题,但也可能由人为造成指数失真。

  在 2015 年的股灾中,政府是怎么救市的呢?很简单,大举买入大盘蓝筹股,因为这些股票的规模大,权重高,能迅速把上证指数给托起来。你会发现,上证指数乍一看没有下跌,但却是靠中国石油等少数大盘蓝筹股大幅上涨给撑起来的,而市场中超过 90% 的中小盘股票都跌得稀里哗啦,这就叫指数失真,俗称“只赚指数不赚钱”,这显然不是我们投资指数基金希望看到的结果。

  另一个原因是这类综合指数是为了展示整个市场的总体水平,好的坏的全放进来。可我们买基金不能挑到篮里就是菜,明明这把菜里有几棵菜已经烂了,何必要把烂了的也买回来呢?所以这类全市场的综合指数并不适合做指数基金的参考。

国内指数面面观:开小灶的成分指数

  学校为了让整体成绩更好看,往往到了初三、高三这种冲刺阶段会搞阶层分化,把优等生选拔出来,组成一个提高班,这个提高班里的学生比起上证指数这种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整体水平就高得多,更适合作为我们指数基金的投资参考,这种把优等生选拔出来组成的提高班就是成分指数。

  要注意的是,成分指数在计算各个股票权重时,一般只考虑流通股,不考虑非流通股。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要说到中国股市的发展史了。1990 年,中国股市在建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目的不是让普通老百姓获得财产性收入,也就是说不是为老百姓的投资理财服务的,而是为了给深陷改革泥潭的国企融资,帮国企脱困,这种出发点就导致了中国股市先天畸形。把发行上市的股票分为可以流通买卖的社会公众股和不能流通买卖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这叫作股权分置。前者是我们这些散户可以买卖的,但占比很小;后者占比很大,但不许买卖,只许装在国家的口袋里。这么一大块不能买卖的股票对股市涨跌其实没有影响,但它们却在上证指数中占据了极大的比例。那这个指数可不就失真、畸形了吗?

  所以后来编制成分指数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只计算流通股而剔除了非流通股,这样指数涨跌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走势。

  所谓股改,就是那些持有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大股东,想让自己手里的股票也能流通起来,也就是卖掉它们,但这么多股票如果都允许被卖掉,市场就会供大于求,会对股价造成打压,伤害那些流通股的股东,也就是我们这些小股民的利益,那怎么办呢?大股东就和小股东商量,说我按比例送你一点股票,来弥补我的股票可以流通以后,可能对你的利益造成的潜在损失。

  你拿了我的好处,就允许我的股票也流通吧,这就叫作支付对价。但就算支付了对价,这么多股票也不能一口气全流通起来,所以就设置了一个漫长的非流通股解禁周期,持股超过总股本 5% 的叫大非流通股股东,简称大非,低于 5% 的叫小非流通股股东,简称小非,合起来就叫作“大小非解禁”。

  12 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大小非都解禁得差不多了,中国股市已经进入了全流通时代。

深交所成分指数:深成指和深证 100 指数

  深交所发布的最著名的成分指数就是深证成分股指数,简称深证成指,进一步简称深成指。

  这个指数相当重要,我们听股市新闻的时候,往往都会听到,今天上证指数报收××点,深成指报收××点。为什么这里报深成指,而不是报深证综指呢?因为深交所当初的定位就是发行中小盘股票,但和大盘股相比,中小盘股票里面“差生”太多了,深交所自己都觉得报深证综指太没面子了,所以深成指就成了代表深证市场最重要的指数。

  最开始深成指只选了 40 个成分股,包括美的、格力、万科 A、五粮液、云南白药等知名企业。随着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越来越多,这 40 个股票已经不能代表深证市场的整体水平,于是 2015 年 5 月 20 日,深成指修订了指数编制方法,将成分股从过去的 40 只扩大到了 500 只。当年的深成指还是一个大盘风格的指数,而今天的深成指已经变成了集合了大中小盘股,但整体风格偏小盘的指数了。

  除了深成指,深证市场中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成分指数叫深证 100 指数,由深证市场里 100 个流通市值最大、成交最活跃的股票组成。在深成指没有扩容前,深成指的 40 个成分股都包含在深证 100 指数里,所以这两个指数的走势高度重合。但如今情况不同了,深成指主要代表深证的中小盘,深证 100 指数依然代表着深证的大盘股。

上交所成分指数:上证 50 指数和上证 180 指数

  上交所也有自己的成分指数,最有名的是上证 50 指数和上证 180 指数。

  这两个指数都是大盘指数。成分股入围标准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市值排名要靠前,所以别看这两个指数的成分股数量不多,但对市场整体的影响却非常大。其中上证 180 指数是最能代表上交所核心优质上市公司的指数,它的流通市值占整个上交所流通市值的一半左右,而且行业分布相对比较均衡。

  把挑选范围再缩小一点,只挑上交所里市值最大的 50 只股票,它们就形成了上证 50 指数。如果说上证 180 指数中除了大盘蓝筹股外还有一些二线蓝筹股的话,那上证 50 指数里清一色全是大盘蓝筹股,所以也被称为蓝筹中的蓝筹股。

  和其他常规的成分指数一样,上证 50 指数的成分股也是每半年更新一次,每次更新都会把业绩不达标的股票剔除,再把达标的选进来。这就像提高班里的末位淘汰制一样,防止一次摸底考后成绩优秀者进了提高班后就开始不思进取了。假如全年级一共有 300 个学生,只有 50 个能进提高班,下次考试时设置 10 名左右的缓冲区,如果你的成绩跌到 50~60 名,就给你发警告;跌到 60 名开外,就直接把你踢出提高班。同时,普通班里的尖子生如果考到全年级前 40 名,也可以直接进提高班。

  在 2017 年 5 月最新发布的上证 50 指数成分股中,有高达 26 只金融股,另外还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神华这些能源类的巨无霸央企。所以买上证 50,实际上就是在买金融股加“两桶油”,尤其是金融股。如果金融股集体暴涨,上证 50 指数也会暴涨;上证 50 指数暴跌,金融股肯定也在集体暴跌。

打通”任督二脉“的中证指数

  那有没有打通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股票池来挑选成分股的指数呢?

  有。

  2005 年,沪深两家交易所终于摒弃前嫌,共同出资成立了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指数开发,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指数基本上都是由它开发的。

  中证公司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指数就是大名鼎鼎的沪深 300 指数,它也是中国第一个跨越沪深两市的指数。和之前那些指数相比,沪深 300 指数所选取的 300 只股票占据了沪深两市 6 成左右的市值,它能比上证指数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出 A 股市场的整体走势。由于沪深 300 指数的成分股大致上就是上证 180 指数和深证 100 指数的成分股的叠加,所以沪深 300 指数也属于大中盘股指数。

  那你可能会问了,有没有最具代表性的小盘股指数呢?

  有,那就是中证 500 指数。

  中证 500 指数的选股标准很有意思。首先,它把沪深 300 指数的所有成分股排除,这样就保证了它和沪深 300 指数完全无关;然后再把剩下的股票里市值排名前 300 名的股票剔除,这样就能基本保证所有大中盘股都被排除在外了;接着按照日均成交额由高到低排名,把交易最不活跃的 20% 剔除;最后留下的股票按市值由高到低排列,选出排名前 500 位的股票。

  经过这四步后筛选出来的 500 只股票,可以说都是小盘股中的精华,正好和沪深 300 指数所选出的大盘股中的精华形成了完美的风险对冲。大盘股发力的时候,沪深 300 指数会大涨;小盘股发力的时候,中证 500 指数就会大涨。所以,如果我们买一点沪深 300 指数基金,再买点中证 500 指数基金,就可以完美覆盖沪深股市几乎所有的板块和优质股票了。

  除了沪深 300 指数和中证 500 指数,中证公司还开发了大盘、中盘、小盘、大中盘、中小盘、大中小盘等一个规模庞大的指数体系,比如跟踪大盘股走势的中证 100 指数和跟踪中盘股走势的中证 200 指数,合起来正好组成了沪深 300 指数;而跟踪小盘股走势的中证 500 指数和跟踪中盘股走势的中证 200 指数合起来,就形成了跟踪中小盘股走势的中证 700 指数;再把中证 100 指数加进去,就成了跟踪大中小盘整体走势的中证 800 指数;别急,还没完,把中证 800 指数的成分股剔除掉,剩下的规模偏小但流动性很好的 1000 只股票又构成了中证 1000 指数,它的成分股平均市值甚至比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还要小,能比中证 500 指数更敏锐地反映小市值股票的整体状况,能和沪深 300 指数以及中证 500 指数形成更全面的互补。

摸着石头过河:中小板和创业板

  在沪深主板市场以外,深证市场下面还有两个独立的子板块,就是我刚刚说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你可能会觉得纳闷,因为我说过,深证市场当年创立时的定位就是中国股市的中小板,怎么现在下面又出现了一个中小板呢?

  这就要说两句中国股市的发展史了。1949 年以后,股票市场就从中国消失了,直到 1990 年才重新出现,由于当时政府经验不足,还牵涉“姓资姓社”的争议,所以中国股市的发展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于是就有了中国特色的 AB 股制度,A 股给国内投资者用人民币买卖,B 股给老外用美元或港币买卖,虽然后来 B 股也对国内投资者开放了,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入,B 股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成了鸡肋。先创办了上交所,又创办了深交所也是一个道理,最开始大家都不懂,边做边修正。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IT 革命浪潮引发了美国纳斯达克科技股的持续暴涨,而成立于 1971 年的纳斯达克是独立于美国主板市场的,也就是独立于有 200 多年历史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外的专门为小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的市场,所以纳斯达克也可以被视为美国股市的创业板。

  中国的监管层当时看到纳斯达克的蓬勃发展也很心动,觉得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创业板。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中国的创业板筹划就快完成的时候,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重大打击。于是打造中国版纳斯达克的雄伟计划只能搁置,但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了,一直拖着也不是办法。所以 2004 年,深交所决定先搞一个中小板试水。直到 5 年后的 2009 年,创业板才真正诞生。

  这两个板块的股票是所有 A 股上市公司中估值最高的,虽然不乏黑马股,但烂股票挖的坑更多。跟踪这两个市场整体走势的中小板指数和创业板指数的波动也非常剧烈,尤其是后者。2010 年,创业板指数发布时的基点是 1000 点,两年间一路跌到 500 多点,几乎被腰斩,但紧接着 2013 年又疯狂涨到 1500 多点,一年增加了近 2 倍。而到了 2015 年的大牛市时,创业板指数更是一路飙到 4000 点。所以,如果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很强的激进型投资者,不要轻易碰创业板。

场上的其他指数

  除了上证系列、深证系列和中证系列指数,其实市场上还有一些次要的指数。

  比如说,深交所还开发过国证系列指数和巨潮系列指数,其中最有名的是巨潮 100 指数。另外,申万宏源证券公司也开发过一系列指数,名字都叫申万××指数。当然,国外的指数公司也先后进入了中国市场,比如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英文缩写为 MSCI,编制了中国系列指数;比如英国富时集团编制了富时中国系列指数,其中最有名的是富时中国 A50 指数;再比如道琼斯公司编制了道琼斯中国系列指数,其中最有名的是道琼斯中国 88 指数;还有标准普尔公司开发的标普中国系列指数,其中最有名的是标普中国 500 指数。

  这四家公司就是当今世界的四大指数公司。

五花八门的奇葩指数

  除了力哥前面介绍的这些根据成分股的市值大小来做划分的规模指数,市场上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奇葩指数,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叫行业指数。顾名思义,这个指数里的所有股票都是同一个行业的,比如金融指数、地产指数、医药指数、军工指数等。有时这些大的行业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金融可以再细分为银行指数、券商指数、科技金融指数等;医药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生物医药指数、医疗器械指数、中药指数等。还有把几个相关度很高的行业打包在一起的指数,比如 TMT 行业,就是科技、媒体、通信这三个行业的总称。

  不同的基金经理可能会对不同的行业或主题有不同的投资偏好,对被动型的指数基金也一样。只不过我们不需要基金经理来帮我们选择他看好的行业股票,我们自己看好什么行业,直接买这个行业的指数基金就可以了。

  第二类叫风格指数。还记得晨星投资风格箱吗?就是那个九宫格。它形成了 9 种不同风格的指数基金,不同指数关注不同股。比如中小板 300 成长指数,就只关注小盘成长股,上证 180 价值指数就只关注大盘价值股。

  第三类叫主题指数,它就五花八门了。比如说上证龙头企业指数,就是把各行业中的龙头股挑出来;上证红利指数就是把分红特别多的股票挑出来;上证 180 公司治理指数,就是从上证 180 指数的成分股中,把公司治理得特别棒的股票挑出来;上证社会责任指数,就是把那些社会责任履行得比较好的股票挑出来。另外,这两年股市里“一带一路”概念股不是很火吗?于是就有了新丝路指数。不是都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养老的市场需求特别旺盛吗?于是就有了养老指数。不是都说中国要进一步挖掘改革红利吗?于是就有了国企改革指数。不是都说人工智能未来会取代人类吗?于是就有了人工智能指数。

  这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指数,如果想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编制方法、历史走势和成分股名单,我们要到哪里去查呢?

  很简单,如果上交所发布的指数,就去上交所官网查,网址是 www.sse.com.cn;深交所发布的指数就去深交所官网查,网址是 www.szse.cn;中证公司开发的指数也去中证公司的官网查,网址是 www.csindex.com.cn。

优秀指数基金的“第一印象”

  什么样的指数基金才算得上是优秀的指数基金呢?

  指数基金的原理就是让基金业绩尽可能复制指数的走势。所以一个指数基金是否优秀,最重要的考量标准不是看它业绩好不好,而是看它对指数的跟踪误差大不大。跟踪误差越小,指数基金越优秀;反之,就越糟糕。比如中国现在有好几十只跟踪沪深 300 的指数基金,该选哪个呢?最重要的挑选原则就是挑选跟踪误差最小的那个。

  哪里可以查到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呢?还是可以借助天天基金网(见图 8.1),所有的指数基金都会写明它的跟踪标的指数和跟踪误差,一般指数基金的日跟踪误差都在 0.5% 以内,优秀的基金可以把误差缩小到 0.1% 甚至 0.05%

  

  图 8.1 指数基金跟踪误差(来源:天天基金网)

  以内;而年度跟踪误差一般都能控制在 1.5% 以内,如果能控制在 1% 以内就更好了。不过投资海外市场的 QDII 指数基金因为牵涉汇率问题,买卖流程耗时更长些,所以误差会高一些,但一般也不超过 3%。

  所以,如果指数跌了 10%,而你手里的指数基金才跌了 7%,千万不要庆幸你亏少了,这说明你买了一只非常垃圾的指数基金,因为它的跟踪误差太大,将来指数涨 10% 的时候,它可能只会涨 6%。但有一种特殊情况例外,那就是你买的不是完全被动型的指数基金,而是主动增强型的指数基金。

增强型的指数基金是不是真的强?

  普通的指数基金,基金经理只需要按照指数成分股的占比,依葫芦画瓢买回来就行了。但有些投资者既希望通过跟踪指数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又希望基金在指数化投资的基础上再精选个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回报,让收益跑赢指数的涨幅。于是就出现了增强型指数基金,允许基金经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投资的股票进行调整。

  听上去这似乎是一种两头讨巧的好办法,但结果是不是一定能如人所愿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把市面上现有的增强型指数基金和它的业绩基准做比较后,我们发现有些能跑赢,有些却跑输了,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那我们在选择指数基金时到底是应该选完全被动型的还是主动增强型的呢?

  首先,指数基金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是便宜。

  在前面的章节里,力哥说过,管理费最贵的是股票型基金。因为基金经理帮你主动选股,收成好坏全要仰仗基金经理,人家就有理由收更高的管理费,一般一年收 1.5% 甚至 2% 的管理费。但指数基金就不需要基金公司派那么多人手去研究股票,只要向指数公司付个指数使用费,然后复制粘贴就可以了。基金经理干活变得容易,管理费自然低得多,一般只有 0.5% 左右。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就成了摆在指数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之间巨大的收益天堑。

  那增强型指数基金的管理费呢?比普通的指数基金高一点,比股票型基金低一点,大概 1% 左右,长此以往,还是会因为成本差异和普通的指数基金之间拉开距离。

  更重要的是,指数基金一般不需要频繁买卖股票,只有指数的成分股发生变动时才需要调整仓位,股票型基金却不是这样,力哥之前还说过,半年内换手率低于 50% 的基金就算是价值投资了。中国有大量股票型基金半年的换手率超过 500%,这其中得白白浪费多少交易佣金和印花税呢?中国目前券商佣金收费大概在每笔万分之三左右,国家目前征收的印花税率是单边千分之一,也就是说买股票不要交税,卖股票要交税,如果一只基金半年换手率为 500%,也就是一年换手率为 1000%,所有股票都被买入并卖出过 10 次,一年的佣金就是 0.6%,印花税就是 1%,合计 1.6%。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增强型指数基金的交易成本肯定也会高于普通指数基金,所以力哥不喜欢这类不纯粹的指数基金。

  其次,我们为什么选择指数基金,而不选择那些希望通过基金经理主动操盘去战胜市场与指数的股票型基金呢?

  因为跑赢市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指数基金的设计初衷就是帮助普通投资者取得市场平均收益。因为我们不贪婪,放弃了战胜市场的念头,获得市场平均收益就满意了,所以我们才会选择指数基金。如果你不是这么想的,那就应该去买主动操盘的股票型基金,何必要买这种一半主动一半被动的四不像呢?

神奇的“巴菲特赌局”

  股神巴菲特也非常钟爱指数基金,在过去 20 多年间,他一直不厌其烦地向普通投资者推荐指数基金。在 2017 年 5 月召开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上,当有人问到已经 87 岁的股神身后事会怎么处理时,他居然说会建议太太在他死后去买标普 500 指数基金。然而过去几十年,巴菲特自己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涨幅远远超过了标普 500 指数的涨幅,为什么他不建议妻子买自家的股票呢?

  并不是巴菲特不信任自己未来的接班人,而是他深刻理解人性的弱点。投资赚钱最困难的地方在于知易行难。很多道理所有人都懂,比如“不要追涨杀跌,而应该低买高卖”“别人恐惧你贪婪,别人贪婪你恐惧”。听到这些道理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有道理,但拿着自己的真金白银投入到股市里的时候就全忘光了,往往别人贪婪你更贪婪,别人恐惧你更恐惧,结果自然赚不到钱。巴菲特多次说过,普通投资者长期来看跑不过大盘的原因,无非就是盲目追涨杀跌,根据小道消息和技术分析来预测趋势,以及频繁买卖股票白白损失了大部分手续费。不仅普通投资者是这样,主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同样有这些人性的弱点。这就是为什么长期看,大部分主动型基金总是跑不过指数基金的根本原因,因为大部分人都战胜不了人性的弱点,如果大部分人都能战胜的话,那也不叫人性的弱点了。

  巴菲特不但公开为指数基金站台,而且在 2005 年,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公开设了一场赌局,下注 50 万美元,说任何一名基金经理都可以选择至少 5 只主动型基金,假如 10 年后,这 5 只基金的整体表现优于标普 500 指数基金,他赔挑战者 50 万美元,反之,挑战者赔他 50 万美元。

  结果好几年过去了,没有一个基金经理敢来挑战。直到 2008 年,总算有一个叫泰德·西德斯(Ted Seides)的基金经理起身应战,他挑选了 5 只 FOF,每只 FOF 又把钱投到几十个主动型基金中。结果从 2008 年到 2016 年的 9 年时间里,这五只 FOF 的收益率分别为 8.7%、28.3%、62.8%、2.9% 和 7.5%,平均年化回报率只有 2.2%,而标普 500 指数基金的收益率是 85.4%,平均年化回报率是 7.1%。

三招教你选出优秀指数基金

  除了要挑选跟踪误差小的指数基金,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挑选指标:一是成本,二是规模。

  成本是力哥一直反复唠叨的,就不再多说了。虽然指数基金的管理费一般都会比股票基金低,但不同指数基金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其中管理费最低的一定是可以场内交易的 ETF,力哥在后面的章节里会专门讲解这个。

  而指数基金的规模一般建议选大不选小。一是规模大的指数基金流动性比较好,不怕买不进卖不出,也不会有清盘风险;二是规模越大的基金,基金操作受到日常申购赎回的影响就越小,这样指数跟踪误差就越小。

  另外,指数基金也和其他基金一样,建议买老不买新,倒不是因为新基金没有历史业绩可以参考,实际上指数基金的业绩就是指数的业绩,直接看过去指数的走势就有数了。真正的原因是新基金建仓有个过程,所以在还没有全部完成建仓的时候买入这只新基金,就会出现比较大的跟踪误差。如果这段时间正好股市暴涨,你买的新基金的涨幅就会远远落后于指数的涨幅;如果这段时间正好股市暴跌,也别庆幸你躲过了一劫,因为这时你手里的新基金可能刚完成了一部分建仓,这一部分已经买入的股票市值大跌,而剩余一部分股票却是在暴跌后以更低的成本建仓的,这同样会对基金的指数跟踪误差产生影响。

  总结一下,挑选指数基金主要看三点:一是跟踪误差,二是成本,三是规模。但这里说的是如果有 N 个指数基金跟踪同一个指数,应该怎么挑。如果你挑选的指数不对,本身走势就糟糕,指数基金再优秀你也很难赚钱。

指数基金界的王者:ETF

  有一类指数基金,在成本和跟踪误差上做到了极致,这就是指数基金界的王者:ETF。

  ETF 是 exchange traded funds 的首字母缩写,一般翻译成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也叫交易所交易基金,就是可以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额可变的一种开放式基金。

  ETF 是开放式基金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还记得力哥之前介绍基金分类时提过的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的区别吗?前者随时可以申赎,份额可以变动,所以叫开放式基金;后者不能随意申赎,只能去二级市场与其他投资者进行买卖交易,所以叫封闭式基金。这两种基金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开放式基金交易方便,但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带来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不仅给基金经理增加了操盘难度,也降低了资金利用效率;后者虽然方便基金经理操作,但投资者交易起来比较麻烦。而 ETF 就是投资者既可以像普通的开放式基金一样在场外申购赎回,也可以像普通的封闭式基金一样在场内买卖,从而大大增强了这类基金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ETF vs 普通指数基金

  ETF 申购赎回的投资门槛太高,我们普通投资者玩 ETF,基本上都是在场内买卖。场内股票交易的最低门槛是一手(100 股),基金的最低门槛也是一手(100 份基金份额)。但由于基金净值一般都只有 1~2 元甚至几毛钱,而股票可能动辄几十元或上百元一股,所以买一手基金只需要大概 100~300 元,一般不会超过 1000 元,最少几十元就够了,投资门槛比股票要低。

  普通个人投资者一般直接在二级市场买卖基金份额,不会影响基金规模,而机构投资者在一级市场的申赎,都是一篮子股票和基金份额之间的转换,也不涉及资金进出。所以,基金经理就可以把股票仓位提高到 98%、99% 甚至 99.5% 以上,股市上涨时,沪深 300ETF 就一定会比普通的跟踪沪深 300 指数的指数基金涨得更多,更能保障全体基金持有人的利益。

  而普通的指数基金,为了应对投资者的赎回需求,仓位往往只有 90%、92%,最多 94%,股市疯狂下跌投资者纷纷赎回时,就不得不在低位卖出股票,这造成了更大的实际亏损;而当股市疯狂上涨,投资者纷纷申购时,又因为基金规模迅速膨胀而来不及建仓,基金真实涨幅远远低于指数理论涨幅,导致原来的基金投资人的收益被稀释。

  因为操作简便,不需要基金经理操什么心,ETF 的管理费就进一步降低了,一般只有 0.3%~0.5%,是所有偏股型基金中最低的。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买卖 ETF 也非常方便,和买卖股票一样,即时成交。卖掉 ETF 赚到的钱,也和股票一样,当天可用,次日可取,也就是当天可以用来买其他股票或基金,第二天就能把钱从证券账户转回银行账户。而普通的开放式指数基金却需要等待一天才能申购成功,赎回更是要等上三四天,资金才会到账。和买卖股票相比,ETF 没有印花税,只需要缴纳最高千分之三、最低万分之一不等的券商佣金,这又进一步降低了投资成本。为什么今天 ETF 能成为指数基金大家族中的王者,原因就在于此。

ETF 的影子基金:ETF 联接基金

  说完 ETF,顺便再介绍一下它的双胞胎弟弟——ETF 联接基金。这又是什么呢?

  在过去 3 年多的时间里,每次一介绍 ETF,总会有不少粉丝问:“力哥,你说的这个 ETF 我怎么在天天基金网上找不到啊?”或者说“我怎么在蚂蚁财富上买不了啊?”原因就在于 ETF 的场外申购门槛是 100 万元,我们普通投资者没办法玩。

  不过也有一些粉丝却说:“力哥你瞎说,我看到你说的这个 ETF 了,天天基金网上有卖的,没你说的那么邪乎,要 100 万元才能买,100 元就能买了。”他们说的其实是 ETF 联接基金。

  这类基金比 ETF 多了“联接”两个字,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去买 ETF 的基金,或者叫作 ETF 的影子基金,本质上和 ETF 没区别。

  可明明有 ETF 在,直接买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会出现所谓的联接基金?

  是因为许多投资者不懂或者不习惯像买股票一样在证券交易账户里买卖 ETF,因为从操作上看,这的确要比在天天基金网上买基金更复杂,而且所有场内基金从操作上看,都无法设置自动定投功能。所以虽然 ETF 有那么多优点,很多人还是不愿意买。有市场需求,自然就会有基金公司开发相应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ETF 联接基金是普通的开放式基金,可以直接在场外申购和赎回,操作简便。

  具体来说,ETF 联接基金 90% 以上的资金按规定都必须去买对应的 ETF,比如说华夏上证 50ETF 联接基金中就有超过 90% 的资金买了华夏上证 50ETF。要注意的是,基金经理不但可以像我们普通投资者一样在二级市场买卖 ETF,也可以参与一级市场的申购和赎回,从而获得套利收益。剩下不到 10% 的仓位可以主动管理,就像传统的指数基金一样,总得留出一点钱来应对投资者的赎回需求。因为 ETF 联接基金的走势基本上是在复制其所跟踪的 ETF 的走势,加上 ETF 本身已经收取了一次管理费和托管费,如果 ETF 联接基金再收一次管理费和托管费,就涉嫌重复收费了,既侵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降低了 ETF 联接基金本身的吸引力。所以根据规定,ETF 联接基金中占比超过 90% 的 ETF 份额,不能再收管理费和托管费,只有剩下不到 10% 的主动管理的基金资产可以收取管理费和托管费,所以实际上 ETF 联接基金的持有成本只比 ETF 高出了一点点,还是比普通的指数基金低很多。而且 ETF 联接基金也可以设置自动定投计划,省心省力,所以如果你想要投资场外的指数基金,与其买普通指数基金,还不如买 ETF 联接基金。比如说,与其去买普通的沪深 300 指数基金,就不如买沪深 300ETF 联接基金。不过虽然管理费很低,但场外基金申赎的手续费还是逃不掉的。所以如果不考虑便利性,仅从投资成本上看,ETF 联接基金还是不如 ETF。

  那到底我是应该选择投资 ETF 还是 ETF 联接基金呢?答案因人而异。

  ETF 的优点是成本最低,操作最灵活,缺点是操作相对复杂,无法自动定投,而且必须在股市开盘时间操作,对于工作繁忙以及投资水平不高的人来说,就不是很合适。ETF 联接基金则相反,投资成本虽然高了点,但操作最简便,可以自动定投,能够让投资者少操很多心。

ETF、LOF,傻傻分不清楚

  说完 ETF,力哥接着再来介绍一种和 ETF 有点相似的基金品种——LOF。

  LOF 和 ETF 一样,也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买卖方法也和 ETF 一样,并且也可以玩套利,这就导致许多小伙伴一直分不清楚这两者的区别。

  LOF,是 listed open-ended fund 的简称,翻译为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和是舶来品的 ETF 不同,LOF 是中国市场自主创造的一种基金品种。中国第一只 LOF 成立于 2004 年 8 月 24 日,比中国第一只 ETF 成立的时间还早了几个月,名叫南方积极配置混合型基金,听上去好像和普通的开放式基金没什么两样,不像 ETF 类基金名字里就有明确的 ETF 三个字母。LOF 的名字就是普通的开放式基金,只不过会在名字最后加上一个括号,里面写上 LOF,如果没这个括号,那就是普通的开放式基金,有这个括号,就是 LOF 了。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 LOF 呢?因为中国最早诞生的都是封闭式基金,后来开放式基金才兴起。而 LOF 就是把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优点结合而产生的本土化创新产物。LOF 本质上是一只开放式基金,但却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这样一来,想在一级市场申购赎回的就去天天基金网上玩;想在二级市场买卖的,就去证券账户玩,一只基金同时满足了两种投资者的需求。套用 ETF 的语境,那就是 LOF 同时具备了 ETF 和 ETF 联接基金的优点,完美!

  因为两者机制非常相似,在中国诞生的时间也在同一年,而且经常被许多专家放在一起说,许多人之所以搞不清这两种基金也就能理解了。

  分辨 ETF 和 LOF 还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基金代码。中国所有的股票、基金和指数都有一个 6 位数的代码。沪市 A 股代码都是以 60 开头的,沪市 B 股代码都是以 900 开头的,深市主板 A 股代码都是以 00 开头的,深市 B 股代码都是以 200 开头的,深市中小板代码都是以 002 开头的,深市创业板代码都是以 300 开头的。所以你看到以 0、2、3、6、9 开头的 6 位代码,一般对应的都是股票。顺便说句题外话,力哥所有的会员都有一个对应的股票代码作为会员编号。而沪市基金都是以 5 开头的,深市基金都是以 1 开头的,所有以 1、5 开头的 6 位代码一般都是基金。而具体到 ETF 和 LOF,会发现所有沪市 ETF 都是以 51 开头的,所有深市 ETF 都是以 15 开头的;所有沪市 LOF 都是以 5010 开头的;所有深市 LOF 都是以 16 开头的。为什么沪市 LOF 前 4 位代码都一样呢?因为上交所和深交所在创立之初的定位就是前者主要负责稳健守成,后者主要负责开拓创新,这就像 1990 年中央对上海和深圳这两座城市的定位一样。所以各种证券市场的金融创新,都是深交所走在前面,上交所跟在后面。今天市场上的 LOF 主要都在深交所上市,上交所中很少,所以才能做到前 4 位代码都一样。

  后面力哥还会详细讲解可以投资海外市场的 QDII 基金,其中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的 QDII 基金也分为 QDII-ETF 型和 QDII-LOF 型。加入了 QDII 的因素,很多投资者就更加搞不清谁是谁了。最简单的办法还是看代码,比如说华宝油气的代码是 162411,以 16 开头,说明它是深市的 LOF;南方原油的代码是 501018,以 5010 开头,说明它是沪市的 LOF;交银中国互联的代码是 164906,以 16 开头,说明它也是深市的 LOF;但另一个很容易混淆的易方达中概互联的代码是 513050,以 51 开头,说明它是沪市 ETF。这段话稍微有点复杂,多看两遍就懂了。

  除了这些,ETF 和 LOF 还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不同点。

  一是 ETF 全是指数基金,而 LOF 既可以是指数基金,也可以是主动管理的股票型、混合型和债券型基金,甚至连一些只要可以在场内交易的 ETF 联接基金,也属于 LOF。

  二是 LOF 和 ETF 的套利规则完全不同。LOF 的场外申赎没有 ETF 那么高的资金门槛,也不需要买一篮子股票去换基金,我们普通个人投资者也能参与,而且还真能赚到钱,所以力哥会专门来介绍一下 LOF 的套利策略。


  不过在熊市里经常出现的折价套利相对于牛市里经常出现的溢价套利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溢价和折价长期来看都会被抹平。对折价套利来说,如果套利失败,你也可以继续持有,等待折价回归来赚钱,所以折价套利比溢价套利的安全系数更高。

风险更低的 LOF 套利

  LOF 套利还可以配合我们的场内基金定投,玩出更高级的花样,比如说你一直在定投某个 LOF,现在已经投入了 5 万元,这时突然发现市场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套利机会,你就可以这么做:

  当溢价套利机会出现时,场内价格更高,你就可以在同一天里,从备用资金里拿出 5 万元申购这个 LOF,同时在场内把原本持有的这 5 万元 LOF 卖掉;当折价套利机会出现时,场外净值高,你也可以在同一天里,从备用资金里拿出 5 万元买入这个 LOF,同时在一级市场把原本持有的 5 万元 LOF 赎回。

  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进一步缩短你的套利时间,从而降低了套利风险。原本你申购后要等上 2 个交易日才能卖掉,但现在手里本来就有现成的 LOF,可以在申购的同时卖掉,就避免了未来 2 天股市可能下跌给套利带来的损失。

  这种更高级别的也是风险更低的套利策略就叫作底仓套利,和一般的 LOF 套利相比,力哥更推荐大家玩这种套利,不仅因为它的套利风险更低,而且还可以配合我们的基金定投,相当于在我们获得正常的基金定投收益的基础上,还能顺便获得额外的套利收益,岂不妙哉?

  但要注意的是,底仓套利也有个巨大的软肋——原本有 100 多只 LOF 的套利机会可以选择,但你定投的 LOF 最多只有几只,所以你能把握的套利机会就大幅减少了。


  现在中国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老龄化进程进入加速期,所有和身体健康有关的,包括医药、医疗器械、生物科技、新能源、环保都会受到巨大的市场需求的推动。马云也曾公开说过:“未来阿里巴巴集团的核心业务是电商、金融和物流,而这三者最终都会服务于外围的快乐和健康。”

  所以力哥认为,中国未来 20 年最有“钱途”的四大产业就是泛教育、泛理财、泛娱乐和泛健康。挑选这几个行业的指数基金进行长期投资,也将是最有“钱途”的明智之选。

现在市场上具体有哪些行业指数和对应的指数基金可以投资呢?

  泛理财产业主要对应的是中证金融指数,也就是主要投资银行、证券、保险这三大行业的指数,还有中证互联网金融指数;泛教育和泛娱乐产业主要对应的是中证教育产业指数,如中证娱乐产业指数、中证传媒产业指数、中证影视产业指数、中证文体休闲产业指数、中证 TMT 指数等;泛健康产业主要对应的是各类医药和医疗指数、互联网医疗指数以及中证健康产业指数等。只要在天天基金网的首页搜索框搜索这些指数的名字,就能发现目前有没有对应的指数基金可以投资了。

  包揽最有“钱途”四大行业的指数基金

  那有没有一个指数能一举囊括这四大未来最有“钱途”的产业呢?有!

  2014 年 6 月 6 日,中证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主题指数:中证养老产业指数。

  为什么力哥特别看好这个指数呢?

  因为老龄化是中国未来 20 年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挑战,反过来说,也是中国未来 20 年市场需求量最大、赚钱机会最多的产业。

  首先,养老最大的需求一定是看病吃药,因为每个人都怕死,生病了就要吃药,哪怕药再贵,为了保命也得咬牙买来吃,这是老龄化社会的第一刚性需求。所以这个养老指数中占比最大的就是医药股,占了将近 1/3 的比重。

  其次,老人退休后闲来无事,有什么需求呢?当然就是娱乐了。年轻时为了赚钱养家没时间玩,老了当然要“玩玩玩”。所以传媒娱乐互联网产业也会分享到老龄化的巨大红利,这些行业的股票也在养老指数中占有比较高的比重。

  再次,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大爆炸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家愿意买力哥的理财书,也是因为过往的知识不够用了,所以这是一个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过去这句话只是在表达一种老年人应该与时俱进的态度,而今天持续学习却是老年人的生活必修课,今天不会玩微信的老年人和眼盲耳聋的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了。而在养老指数中占比排名第二的传媒文体互联网产业里,泛教育类的业务也涵盖了不少。

  最后,年纪大了力不从心,没办法像年轻时那样,左手劳动收入,右手理财收入,两边一起发力,共同开启双核复利引擎。除了国家发的那点微薄的养老金,又不能再继续打工赚钱,要想老了以后有钱看病、有钱玩乐,那可不就只能完全依靠理财了吗?而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安全系数最高的理财工具不是 P2P、众筹这些新鲜玩意,而是保险业,所以养老保险会比较吃香。因此,A 股四大保险股——人寿、平安、太保、新华在这个指数中的占比都很高,而保险股同样也会受益于泛理财产业的崛起。

  除了上述四大未来最有“钱途”的产业会在养老指数中占有重要地位外,另外还有一些行业也会受益于老龄化趋势。比如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一摔跤就骨折,因此老年人特别需要补钙,每天喝牛奶就成了刚需,所以伊利、光明这样的乳品股就会受益;老年人也会有更多的闲暇时光去旅游,所以像桂林旅游、黄山旅游这样的旅游股也会受益。

  中证养老产业指数共有 80 个成分股,每半年更新一次,从行业分布上看,医药卫生和升级消费行业占 2/3,信息技术行业占 15%,必要消费行业占 8%,金融地产行业占 7%,完美地收入了力哥看好的四大行业股票。

  从历史回测来看,中证养老产业指数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从 2013 年到 2016 年,4 年时间累计上涨了 100.45%,同期沪深 300 指数只涨了 38.31%,高出近 2 倍。

  目前跟踪中证养老产业指数的有两只基金。

  一是广发养老指数基金,这是一只普通的开放式指数基金。还有一只叫国寿安保中证养老产业指数分级基金。但因为这两只基金发行的时间都比较晚,错过了上一轮牛市,加上 2017 年是熊市,所以这两只基金的规模都比较小,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所以力哥建议大家不用急着买,中国养老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才刚刚开始,投资养老产业并不急于一时。

杠杆是把双刃剑

  分级基金又叫杠杆基金。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说的就是杠杆原理。在投资理财领域,杠杆就是借钱投资的意思,这样你的投资就产生了放大效应。比如你原本只有 100 元,但又向别人借了 100 元。假如你的投资收益是 10%,本来只能赚 10 元,现在多了 100 元借来的本金,就能赚到 20 元。但你真正拿到手的收益并不是 20 元,因为资本市场中没有慈善家,借钱是要付利息的。利息越低越划算。如果利息是每年 7%,100 元借来用一年的成本就是 7 元,假如你的年收益率还是 10%,表面上看多赚了 10 元,实际上却只赚了 3 元。反过来,投资的亏损也会被放大。还是举上面这个例子,在不借钱的情况下,你投资亏损 10%,就意味着 100 元本金亏了 10 元,但如果加杠杆融资 100 元,你的实际亏损就是 20 元的损失加上 7 元的融资成本,合计 27 元,和你 100 元自有本金相比,亏了 27%。

  虽然杠杆有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脾气,但由于它满足了人类的贪婪,在金融市场上一直非常受欢迎。尤其在牛市中,加了杠杆,就像加足了马力的印钞机,幸福来得太快、太简单;但同样的,灾祸也会来得太狠、太残酷。所以一定要记住,任何时候,杠杆都是一把双刃剑。

  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历史悠久,各种加杠杆的投资工具也很多,除了中国在过去几年里陆续推出的股指期货、期权和融资融券功能外,海外市场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就出现了带有杠杆的基金,其中以美国和英国的杠杆型封闭基金最具代表性。而力哥之前介绍 ETF 时也提到过,今天美国市场加杠杆的 ETF 也很多,从一倍正向杠杆,到两倍正向杠杆,再到一倍反向杠杆都有。所谓一倍正向杠杆,指的是如果你买的 ETF 跟踪标的本身涨了一倍,你可以赚到两倍的收益;两倍正向杠杆,指的是如果你买的 ETF 跟踪标的本身涨了一倍,你可以赚到四倍的收益;而一倍反向杠杆的 ETF 则属于基金的做空机制,你买的这个 ETF 跟踪标的本身跌了多少,你就能赚多少;反过来说,如果跟踪标的涨了,你就要亏钱。

  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国内一直不允许发行这种带有杠杆的更刺激的 ETF,但从 10 年前的 2007 年开始,中国的基金公司搞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杠杆型基金,这就是分级基金。

关于量化基金

  量化基金不需要像传统基金那样养一大堆分析师进行人工分析和调研,只需要一个基金经理配上两个精通数学和编程的金融工程师就可以干起来了。这有点像今天的互联网创业,只需要一个产品经理加上一个安卓工程师和一个 iOS 工程师就能搞起来了,所以基金的管理成本也很低。


  基于量化策略的量化基金,是目前市场上最复杂的、普通人最难以理解的基金品种,它并不像分级基金那样规则复杂,每一个量化基金的量化策略模型可能都不一样,每一个量化策略本身可能都非常复杂。比如量化选股、量化择时、统计套利、期货套利、期权套利、ETF/LOF/分级基金套利、事件驱动套利、算法交易等,每一个量化基金都会采取其中的若干种量化策略。其中 ETF、LOF 和分级基金套利交易的原理,力哥在前面的章节里介绍过,回想一下,你是不是觉得它们是本书里最复杂的知识点呢?而量化择时、期货套利、算法交易等就更复杂了,力哥真不忍心让你的大脑再受罪了。


  直到 2013 年,量化基金的规模还是很小:一是因为这种产品太“高大上”,太复杂,高端人才缺口还是很大;二是量化投资非常依赖计算机程序,技术实力的高低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很大,而国内量化交易程序的开发相对落后。“8·16 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就暴露了量化交易在操作上的巨大风险。

  2013 年 8 月 16 日,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门的自营业务,在使用自己研发的套利策略系统时出现漏洞,导致当天 11 点 05 分 08 秒之后的 2 秒内,瞬间重复生成了 26082 笔巨量订单,以 234 亿元巨量资金申购 180ETF 成分股,实际成交 72.7 亿元,使 59 只大盘权重股瞬间封涨停,上证指数瞬间上涨 5.62%,成为中国 A 股市场至今为止最大的乌龙事件,而其原因就在于套利系统自身存在风控上的严重问题。


  上面这几点风险告诉我们,量化基金并没有多么神奇,归根到底,电脑也只是人脑的补充,想要第一时间应对市场变化,抵御各种风险,基金经理本身有丰富的经验才是最关键的。所以在挑选量化基金时,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和基金公司的研发实力就很重要了。从择时角度看,量化基金更擅长赚市场波动的钱,所以单边上涨的大牛市和单边下跌的大熊市都不适合玩量化基金,而在震荡市中选择量化基金可能会更容易赚到钱。

投资标的

  中东地区受伊斯兰教影响巨大,伊斯兰教义并不十分鼓励民众积极入世拼搏创造财富,也不是十分鼓励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东欧市场一方面由于欧盟东扩,整体上越来越接近于西欧的成熟市场,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和西欧一样的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巨大挑战。而俄罗斯的经济过度依赖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出口,所以经济波动非常剧烈,投资风险非常高。拉美市场除了暂时没有遇到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外,其他问题一个不少,包括政治腐败和恶性通胀导致的社会动荡,过度依赖石油、铁矿石、农产品出口所导致的经济波动以及拉美人民骨子里乐天、享受、不是那么勤劳的基因,这些都对这一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投资拉美股市也要特别谨慎。


  美国是全球霸主,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研、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全方位碾压其他国家,未来 20 年唯一会对美国产生挑战的国家,只有中国,所以中美两国的股市都得放在核心位置。而德国是欧盟的发动机,德国经济是欧洲最好的,德意志民族在欧洲也是最勤劳聪明的,德国股市也可以说是欧洲股市的代表。


  打开券商的交易软件,最常看见的就是黑色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红色和绿色交织在一起的小柱子,也有的券商用的是红色和蓝色,这就是股民经常说的 K 线图(见图 22.1)。

  K 线图的这种表现形式最早是由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米市商人用来记录米市价格波动的,因为这种表示价格波动的图线既直观又细腻。现代金融市场建立后,K 线图就被广泛应用在股票、债券、基金、期货、外汇甚至比特币市场中。而 K 线图这个名字的由来和英文字母 K 没关系,因为当时日本人把这条线称为罫线,中文里读 guai,日文里读 kei,和英文字母 K 的发音差不多,就直接翻译成 K 线了。

  

  图 22.1 K 线图(来源:华泰证券交易软件)

  因为画出来的图形很像一根根蜡烛,尤其是红色的线,所以 K 线又叫日本蜡烛线。其中有些线是实心的,叫阴线,有些是空心的,叫阳线,所以 K 线也叫阴阳线。

  K 线是我们投资理财时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图形指标。每一根蜡烛都记录了 4 个重要价格信息,分别是开盘价、收盘价、当日最低价和当日最高价。柱子的顶和底记录了开盘价和收盘价,谁高谁就在上面,如果开盘价比收盘价高,也就是开盘价在上面,收盘价在下面,说明当天的价格是下跌的,用实心填满柱子,这就是阴线,大部分软件会把它涂成绿色;相反,如果收盘价比开盘价高,当天的价格是上涨的,这就是阳线,大部分软件会用红色的线表示,有些软件为了图吉利,也会用实心的红色柱子表示。这里顺便说一句,在西方国家,绿色表示顺畅安全没毛病,比如绿灯意味着通行,所以价格上涨时用绿色表示;而红色常常用来警示危险,所以价格下跌亏钱时用红色表示更醒目。但中国文化认为红色表示喜庆,过年放的爆竹、结婚送的红包都是红色,反而绿色不招人待见,所以这套红绿价格识别体系到了中国就被彻底颠倒过来了,变成了红色表示涨,绿色表示跌。

  除了柱子本身,你还会发现它上下两端各有一根竖着的线,上面那根叫上影线,下面那根就叫下影线,上影线的最高点表示当日最高价,下影线的最低点表示当日最低价(见图 22.2)。如果当天的开盘价或收盘价就是最高价,则没有上影线,俗称光头;反之,则没有下影线,俗称光脚。如果开盘价和收盘价比较接近,从盘面上看,蜡烛线中间的实体部分几乎就消失了,变成了一根横线,再加上上下影线,就成了十字星。如果上下影线都很长,就叫大十字星;反之,就叫小十字星;只有下影线没有上影线,叫 T 型光头十字星。最极端的情况是,当天价格几乎没有波动,这一天的 K 线就像一根很短的直线,就叫一字线。

  

  图 22.2 蜡烛线

  另外,我们将日涨跌幅在 1.5% 以内定义为小幅波动,在 1.5%~5% 则为中幅波动,5%~10% 为大幅波动,所以就出现了所谓大阳线、小阴线这类的说法。而把每一个交易日的蜡烛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张完整的图谱,就像一张心电图一样,能最直观反映某只股票、基金或任意投资品在一段时间内的整体价格走势。比如“一阳吞三阴”,指的是一根大阳线能把之前三天中阴线或小阴线的跌幅全部弥补回来,这么一来排列组合就更多了。K 线图中的每一根蜡烛代表一天的话就是日 K 线,每根蜡烛也可以代表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变化

必须了解的指标:移动平均线

  在 K 线图上往往还有许多曲线,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MA),简称均线,把鼠标移到这些线上会显示这条线的标签,以 MA 开头的,表示均线,它后面还跟一个数字,这个数字代表着这条线是多少日的均线。比如 MA20,就是 20 日均线,它代表包含当天收盘价在内的 20 个交易日的平均值,按照这个算法,每个交易日能得出一个点,用一条平滑曲线把这条线连起来就是 20 日均线(见图 22.7)。以此类推,MA5 就是包含当天收盘价在内的 5 个交易日收盘价的均值连成的一条线。常用的均线有 5 日、10 日、20 日、30 日、60 日、120 日和 250 日的指标。5 日、10 日属于短期移动平均线,是短线操作的参考指标,也叫作日均线指标;30 日、60 日是中期均线指标,也叫作季均线指标;120 日和 250 日是长期均线指标,也叫作年均线指标,其中 250 日均线一般就是年线。

  

  图 22.7 移动平均线 M20(来源:华泰证券交易软件)

  在软件中也可以自定义设置一条均线。在 K 线图的空白处点击右键,选择修改指标参数,就能设置你想要看的均线了。K 线和均线往往要配合起来看,在技术分析中,短期均线超越中长期均线叫金叉,预示趋势可能向上;反之,则叫死叉,预示趋势可能向下。

打新股赚钱的由来

  打新基金,顾名思义,就是专门靠打新股赚钱的基金。要搞明白打新基金的原理,就要先搞明白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

  打新股是中国股市特有的一种现象。你会发现中国上市的新股,清一色随随便便就能连续上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涨停板,收益率超过 100% 的比比皆是,打新股和中彩票、捡钱没啥区别,这在海外成熟市场是极其罕见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刚刚设立股票市场时,还没有完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包括股市在内的各种市场化探索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担心步子跨得太大,当时股票上市采取的是审批制,所以哪个企业能上市哪个不能上市,决定权在政府手里。每年有多少公司可以上市,每家公司能融多少资,都有指标额度,这本质上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惯性。而且上市资格并不是完全根据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决定的,而是搞平衡,这个部委给点,那个部委给点,这个省给点,那个省给点,一层一层往下分,就形成了“权力的傲慢”。

  企业如果没有“关系”,搞不到指标就不能上市,不能上市就融不到钱,融不到钱企业就没法继续发展壮大,这是和企业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甚至是性命攸关的事,一些搞不到指标的企业就不得不选择去向相关的政府官员行贿。因为谁可以上市,谁不许上市,说到底还是政府一句话,而政府是由一个个人构成的,所以最后就变成了主管发审工作官员的一句话,搞定这些官员,也就搞定了上市。而搞定官员的方法不是塞钱就是色诱,古今中外都一样,这样的制度就给相关官员“前腐后继”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不符合市场经济环境需要的审批制度,不但会导致权力寻租的腐败问题,而且会导致审批放行的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就是企业渴望融资,投资者也渴望投资,但没有足够多的股票可以买。这种僧多粥少、资金多而股票少的局面就导致每一次新股上市都显得特别珍贵,人人争相抢购,自然股价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飙升。

  30 年前中国第一代股民一夜暴富并不是靠炒股票,而是靠炒股票认购证。因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思维,什么都要管制配给,买肉有肉票,买布有布票,买股票也不是拿着钱就能买,得先有认购证才有资格买,于是认购证的价格被炒上天了,30 元一张的认购证,到二级市场一转手能卖 1000 元,有几十倍的涨幅。认购证之所以那么值钱,就是因为当时股票的发行价格低得不可思议,比如当年上海“众城实业”的原始股,发行价格每股 1 元,一上市就变成了 10 元,然后又一度飙升到 200 多元。从 1 元到 200 元,200 倍的收益啊!那真是一个“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时代,这种一夜暴富的机会,今天炒股的年轻人再也遇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