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明谈理财:观念决定一生的财富

主题

乐退: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希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人生很多事真的是很无奈。

  年轻时,我们有精力有时间,但没有钱,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法做;中年时,我们有了钱也有精力,但常常没有时间;到了老年,我们有钱也有时间了,可惜精力又不行了。

  个人理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安排好退休生活,而能够提前退休则是很多人的梦想——因为只有提前退休,才能够实现有时间、有精力也有金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于这种生活方式现在有一个新词——乐退,意思是说早点退休享受人生。这里的退休是有备而退,富足而退,健康而退,为快乐生活而退,而不是那种到年龄的不得不退。

  2010 年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胡润乐退报告,该报告关注的是中国企业家富足而退的生活方式:他们花更多时间享受生活,品味人生,重拾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国旅游,更加重视健康,投资理财,继续学习,更加关爱家人、朋友,关心社会公益等。他们的平均乐退时间是 45 岁。按照胡润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富豪的乐退门槛为 1.1 亿元人民币,按这个标准目前中国有 5.5 万人具备乐退条件。

  照这个标准,乐退似乎是富豪的游戏,我们普通百姓只有一直做到老才可以休息?

  其实,只要做好退休养老规划,我们普通人也能够享受到乐退的生活方式。

  要实现“乐退”,关键要满足两点:

  1.“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喜欢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奢侈的事情,不一定都是打高尔夫、坐游轮、开私人飞机什么的。只要是喜欢的事情都行,比如练书法、下围棋、徒步旅行等也不花什么钱。当然要做到“乐”,还必须有一个好身体和好精力,因此必须是比较年轻,一般来说,55 岁以后退休就不是这里的“乐退”的概念了。

  2.“退”——当然指的是退休。退休不代表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会为了钱而做事情了。他可能仍然做事情,甚至仍然从这些事情中获得收入,但这些劳动收入不是生活的必需,没有这些收入,生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其日常的生活费用来自积蓄或投资性收入。

  按照上面分析的乐退的两个特点,乐退的养老规划就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第一,乐退的规划不应该考虑养老金。因为乐退的时候都还没有到能够拿养老金的年龄,而且靠养老金实现的生活只能是基本的保障,和乐退的标准有距离。第二,乐退的人退休后的生活时间非常长,可能要长达半个世纪。所以,在安排退休资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且一般要用永续年金(养老金本金永远用不完)的方式安排养老资金。

  在上面所说的乐退的条件下,我们来给大家规划几条我们普通百姓也可以实现的“乐退”方法:假设,一个人希望 40 岁就乐退,而一年 30 万的消费就可以实现他满意的退休生活了。他要达到怎样的财务条件才能够乐退呢?

  方案 1 有一套自己满意的住处,同时有一个小饭店或一个小茶馆,请一个放心的人打理,让他第一年上交 30 万元,以后每年上交的金额按照通货膨胀提高就行了。

  方案 2 有一套自己满意的住处,同时再有一套房产(可以是居民用房也可以是商业用房),其年租金在扣除应该缴的税收后,能达到 30 万元就够了。因为房租一般是按照通货膨胀一起上升的。

  方案 3 有一套自己满意的住处,再有 500 万元资金就行了。当然这 500 万不能存在银行里,而要积极地投资。假设未来平均的通货膨胀水平在 2%,这笔资金的长期平均收益达到 8%,就能实现我们预定的目标了。因为资金量比较大,可以让专家来理财,专家理财要实现长期平均收益 8% 并不难。

  对于方案 1,成功的关键是你的小饭店或茶馆一定要经营稳定。对于方案 2,如果是居民房,租金要达到 30 万元,该房子大约要值 1000 万元了。商铺需要的本金比较少,一般来说价值 500 万元左右的商铺就可以实现 30 万元的租金收益了。其实,方案 3 从资产配置和资金流动性的角度来看是最佳方案,要实现起来也并不难。现在在上海有两套房产的家庭,卖一套大约就可以实现了。

  所以,要实现乐退生活并非高不可攀,关键在于你的心态是否已经到了想享受乐退生活的境界了。

如何管理债务

  我们首先要区分优质债务和劣质债务。

  优质债务和劣质债务的区分标准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利率水平,二是使用目的。

  凡是利率达到当时基准利率 5 倍以上的,就可以被定义为劣质债务。比如,地下钱庄债务、信用卡债务等。信用卡作为一个方便的支付手段是很好的,但千万不要用信用卡进行负债。在免息期内将账单全部付清而不是只付最低付款额,是使用信用卡的基本原则。

  为购买不急用的奢侈品而负的债也是劣质债务。比如,汽车销售公司提供低息贷款让你零首付购车,是否应该买呢?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你的钱很多,可以不用贷款就买得起,那么就零首付买。如果你没有钱买不起车,即使给你零首付,也不要买。理由是,汽车对前者来说是基本生活用品,这时有低成本债务可以利用,何乐而不为?而对于买不起车子的后者,私家车就是一个奢侈品了,负债购买当然不对。

  一个家庭为买房产付了三成首付,其余都使用银行贷款,合理吗?应该说,一套能够支付得起首付的房产对一个家庭来说不算是奢侈品,而按揭贷款的利率也是相当优惠的。因此,是合理的。事实上,住房按揭贷款是典型的优质债务。

  但如果你现在连购房的首付款都没有,需要借贷的话,那说明这套房子现在对你来说太贵了,就不应该买。

  推而广之,如果能够用按揭贷款利率水平来购买资产的债务,一般都是优质债务。

  对于劣质债务我们要尽量避免,而对于优质债务,我们应该在家庭总债务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地使用,以提高可运用资产的额度。

  因此,买房时,即使你有足够的钱,也应该尽量地使用按揭贷款。

  如果之前买房贷了款,现在又有了一笔收入,是否应该去提前还贷款呢?一般不要。

  债务可分为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很多人做按揭选择贷款期限的时候常常选择短期的,总觉得贷款期限越长要支付的利息越多,很不划算,而且对“背”几十年的债有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其实还是由于人们对货币的时间价值不太了解。一个 30 年期限 100 万元的债务现在看起来很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负担会越来越轻。就像 20 年前,10 万元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债务,到了今天,10 万元的债务你还会感到压力很大吗?所以,我们应该小心的是短期债务,而对长期债务其实不用有太多的压力。这里再一次提醒大家,对信用卡和地下钱庄的债务(这些一般都是短期债务)要格外小心,对长期的住房按揭贷款倒不要太担心。所以说“房奴”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在心理上,而不是财务上。

  在个人家庭理财中,债务管理有两个简单的定量标准:第一,负债总额不要超过净资产。第二,每月偿还债务的支出不要超过家庭稳定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两个标准很简单,但运用时一定要灵活。比如,一个首次置业的年轻人,其负债总额很可能超过其净资产,这并不一定就有问题。对于第二个标准,在运用时要综合考虑其他的财务指标。家庭收入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家庭支出的弹性和结余比例等财务指标,都会影响到债务的合理性。比如一个月收入 2 万元的家庭,其日常开支只有 6000 元(结余比例达 70%),那么,其每月的负债支出达到 1 万元(负债收入比为 50%)也不算太高。相反,一个月收入 2000 元的家庭,负债支出哪怕只有 600 元(负债收入比为 30%)也无法负担,因为其每月 2000 元的收入几乎都要用于日常开支(结余比例很低),而且这些开支几乎是不可以再压缩了(支出弹性很小)。

财富的自然属性

  进一步分析,如果完全按照上述理想状态设计的社会,就会是完美的社会吗?

  上述模型中提出的财富分配原则是:按效分配。也就是一个人能够分配到的财富是按照其对创造该财富的贡献效果来分配的。

  人拥有的两样东西可以参与到财富创造过程中:劳动能力和资本。因此,劳动者和资本分享最后创造出的财富。由于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且劳动者本身需要维护成本,还会经历生老病死,因此一个劳动者能够创造的财富是有限的。但资本则不同,资本没有维护成本,不会经历生老病死,而且最重要的是,资本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的。所以这种财富的分配方式,最终将导致财富在社会上的分布极其不平均。甚至,从理论上讲,只要时间够长,财富最终将会集中到一个人手上,这是财富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财富的创造方式可以很好地说明,是什么导致所有人都付出劳动,但彼此之间却形成很大的收入差距。除了每个人通过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存在差距外,最大的差距来自资本。

  在财富上获得成功的人都在不断地积累资本,并且将资本进行长期投资,同时愿意承担与此对应的风险,因为只有能够承担风险的人才可能获得超额的风险收益。因此这些人的财富才能够获得几何级数的增长,而在足够长的时间下,这种增长最终所获得的收益是惊人的。

  财富的这种自然属性是这个世界中万事万物的基本特征,这是万有引力定律所决定的。仔细想想似乎很神奇,为什么构成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吸引而并非排斥呢?因为如果物质之间都是相互排斥的,那么所有物质就不会发生聚拢,也就不能构成星系、恒星、行星以及我们所在的这个行星上的一切,自然也就不会有人来关心这其中的原委。总之,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这里提出问题,正是因为宇宙中的物质是相互吸引的,这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这种吸引力的属性当然也会传导到财富上。所以,财富的分配会像宇宙中物质的分配一样,存在极不均匀的现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发不均匀,最终整个宇宙都将聚拢到一个点上。

房产不是不败市场

  在过去十几年中,在中国唯一买了一直赚钱的就是房产,于是人们形成了房子长期来看一定上涨的思维惯性。即使在现在市场普遍认为房价要下跌的环境下,很多人仍然认为下跌只是短期现象,长期来看房子仍旧看涨。但这是不真实的。过去 20 年的房市行情只是房产市场化初期商品房短缺带来的特殊现象,就像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商品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掉一样,现在这样的状况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房产必将挤掉泡沫,回归理性,今后,房价无论是涨还是跌都是正常的。这就是房价的新常态。

中国经济下行的内在逻辑

  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速从 2010 年以来,每年持续以 0.5%~1.0% 的速率下行。其核心的内在原因就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急速消失并立即转换为人口负担。

  人按年龄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孩子,他们需要抚养而不创造财富;第二种是老人,他们需要赡养也不创造财富;第三种是介于老人和孩子之间的青壮年人,只有他们才创造财富。

  虽然目前中国的人口总数仍在增长,但 15~64 岁之间的青壮年人在 2010 年之前每年是增加的,从 2010 年以后就开始减少了,而且这个减少是持续的,并且是不断加快的。根据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5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在 2020 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年均减少 155 万人;2020—2030 年将年均减少 790 万人;2030—2050 年将年均减少 835 万人。预计到 2050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 2.5 亿人。如果再进一步细分来看,19~22 岁的年轻人在 2009 年达到峰值的 1 亿人,而在以后短短的 10 年间将减少一半,只有 5000 万人。而在 16~34 岁人类最富创造力年龄段的人口目前在 4 亿人左右,但在未来的 10 年中,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将下降 1 亿人。

  不需要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只要基本常识就可以知道:当创造财富的人总体上减少了,特别是最富创造性的年轻人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减少时,还想让人口每年创造出来的财富实现持续增长,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蹶不振,2010 年以来欧盟经济的复苏缓慢等现象,其内在核心的因素也同样是这些地区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

  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除了人口年龄结构这个核心的内在因素外,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使得中国传统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无以为继。一直以来,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是投资和出口。

  首先看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和政府主导的投资。这些投资经过十几年的年均 20% 以上的超高速发展到现在,一方面确实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居住条件以及全社会的基础设施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产能过剩、房产投资过剩、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甚至社会财富分配差距的加大等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积累到今天,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这使得我们的投资无法再保持之前的高速增长的态势。最近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建设规划,正是希望将过去我们在国内的做法,推广到海外,再延续过去拉动经济的套路。这一战略眼光无疑是宏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但中国政府通过行政的手段在国内畅行无阻的方法,在海外推行不会那么容易。因此,海外市场的增量在短期内很难迅速放大,无疑将无法弥补国内需求的减少。

  再看出口,正是因为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减少导致劳动力成本急速上升,使得中国制造的优势不再;加上美元的升值使得人民币被动地升值、全球经济的疲弱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和制造业的重塑,都使得我国的传统制造业的优势迅速丧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2015 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 8.5%,降到了个位数;而进出口增速为-6%,这些正验证了上述分析。

  人口的迅速萎缩和老化加上传统发展方式的无以为继,使得我国经济结构面临深层次调整。再加上全球经济的放缓,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减速还在进行时,且不会很快结束。

中国资产泡沫破裂的逻辑

  所谓资产泡沫就是资产的价格远远超出了其内在价值。而当一个资产的价格长期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时,最终,价格就会向其内在价值迅速回归。资产是有惯性的,这个惯性决定价格回归的过程中,不会在回到其内在价值时就停止,而是会依照惯性继续下跌,直到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水平。之前价格向上偏离的幅度越大,价格回归时向下的偏离也越大。就像一个被拉离平衡位置的单摆,一旦放手,它会达到反方向同样的偏离位置。这个过程就是资产泡沫的破裂。

  一个地区资产的内在价值与其经济的成长率具有密切关系。以一只股票来说,100 倍的市盈率是否高,要看这只股票是否具有成长性。如果该股票能够保持 50% 的利润增长率,100 倍市盈率就是一个合理的估值。相反,如果该股票的利润不再具有成长性,那么 20 倍的市盈率可能都太高了。了解了经济成长和资产价值的关系,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一国出现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往往发生在其经济增长迅速放缓的阶段。

  中国房地产资产的价格是否有泡沫,不需要再罗列数据来说明。但之前这个泡沫没有破,是因为我国有全球第一的超高速的经济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房地产资产的泡沫其实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大。但是当我们处在经济增速不断下滑的背景下时,房地产资产的价格即使不再上升,其泡沫也会随着经济的下滑而不断变大。如果经济持续下滑,泡沫就会持续地被放大。除非让房价随着经济的下滑而下降。但遗憾的是,经济的下滑又需要房地产价格的坚挺。近期房地产的救市政策就体现了这一经济管理的逻辑。到此为止,资产破裂的逻辑链终于完成了。

  我们将这个逻辑链再整理一遍: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各种内在和外在不可抗因素共振的结果,无法改变。在过去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资产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泡沫。而经济的持续下滑又持续地加大了这个泡沫的压力。同时我们的经济决策部门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不允许通过房价下跌来释放这个压力。最终,这个泡沫在不断加大的压力下只能走向破裂。

  房地产资产是这样,那么股市资产又如何呢?逻辑是完全相同的。区别只在于后者更易吹大也更易破裂(2014 年下半年到 2015 年的短短的 9 个月里,股市资产的价格已经上升了 1 倍,然后泡沫又迅速破裂,完成了一个轮回)。如果股市再出现暴涨,这样的轮回还会继续。

  其实,除了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潜在泡沫需要警惕,这就是人民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人民币一直是被严重低估的,到了 2005 年,人民币开始释放过度低估的压力而进入升值通道。接下来的 10 年中,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迅速释放了低估的压力。到了 2014 年前后,人民币已经不再被低估。但也没有被高估,因此谈不上泡沫。但同样的逻辑,随着经济的迅速下滑,人民币汇率如果不同步下调,必然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虚高。但目前经济的诡异之处在于:人民币需要走向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又要求人民币保持稳定和坚挺;同时,美元的强势又让人民币被动地跟随升值;而经济的下滑需要发行更多的人民币并希望推高人民币的通货膨胀水平,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吹起人民币这个泡沫。所以,我们看到人民币正在迅速地泡沫化,需要通过汇率的大幅调整来消除这个泡沫。

  房地产、股市和人民币就是我们说的中国资产的泡沫。这三个泡沫最终都将破裂,并且通常会相继发生。因为一个资产泡沫的破裂必然引发经济的巨大震动,从而引爆另一个泡沫。

  这三个泡沫哪一个会最先破裂?一般来说股市的泡沫最为脆弱,通常是最先破的。

  就在准备结集出版整理本书稿时(2016 年 7 月),市场已经验证了这点:股市的泡沫已经挤去了大半,人民币汇率也在 2016 年迅速下跌,短短的半年时间跌去了过去 5 年的涨幅。所以说,中国资产的泡沫不是破不破的问题,而是中国资产泡沫破裂的大幕已经拉开,这出大戏的序幕已经上演。现在,我们需要关心的是高潮何时到来,高潮之后的结局又如何。

对世界的影响

  预期中的中国资产泡沫的破裂,引发的将不只是中国的金融危机,而是会波及全球资本市场甚至全球经济体系。这也将会是首次由中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需要分析的是,中国资产泡沫的破裂对全球资本市场乃至全球经济只是产生震动还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按照一般情况来看,中国经济虽然已经成长为全球经济举足轻重的一极了,但毕竟我国经济,特别是金融体系与全球还没有实现全面连接,因此中国资产泡沫破裂对全球的冲击波在传导时会有很大的衰减,对全球的影响也许不会太大。

  但我们还需要注意另一个事实:美国股市从上次金融危机之后已经走出了一轮巨大的牛市,道琼斯工业指数从 2009 年的底部到现在,已经上涨了大约 200%。与此同时,2017 年后,美国股市将面临两个巨大的压力:一个是美元预期的升息;另一个更重要的压力是美国大量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到时将逐步进入退休的年龄,他们将开始不断地提取美国股市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养老金。由于这两大压力加上市场本身已经不再便宜的估值,我们预计美国股市从 2017 年起将有巨大的调整需求。而中国资产泡沫的破裂很可能成为触发美国股市调整的导火索(当然也可能反过来)。如果中美两大市场发生连锁反应,全球目前已经不便宜的资本市场和极其脆弱的经济都将受到重创就并不奇怪了。

十不买原则

  1。财务不稳健的股票不买;

  2。主业不明朗的股票不买;

  3。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的股票不买;

  4。行业前景不看好的股票不买;

  5。亏损股票不买;

  6。有问题的股票不买;

  7。业绩大起大落的股票不买;

  8。要重组的股票不买;

  9。被股评人士评为黑马的股票不买;

  10。凡是自己不了解的股票不买。

  这十不买原则一定要记住,并且要严格遵守。在投资中遵守投资纪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多聪明人做不好股票,而许多不太聪明的人却做得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聪明人喜欢自作聪明,喜欢违反纪律,而不太聪明的人一般比较守规矩。投资纪律有很多,这只是你首先要遵守的一项纪律。

平衡的消费

  讲到理财,大家更多想到的是如何赚钱,特别是如何用钱来赚钱。其实从大理财的角度来看,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赚钱,还要考虑如何花钱。甚至更本质地来说,理财就是讲如何花钱的,我们做的财务的所有安排都可以理解为如何科学地花钱。投资规划,可以理解为一种消费的延迟,即放弃目前的一个消费以期在未来获得一个更大的消费;养老规划,本质就是年轻的时候安排好老了以后的消费问题;税务规划,则是正确处理钱留着自己花还是交给国家统一来花的问题;孩子的教育规划则本质就是一个教育消费的问题;保险规划,则是平常付出一个合理的小额支出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一个大额的支出的问题。

  所以,所谓科学的理财,就是一个科学、合理、均衡的消费问题。这其中包含了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合理安排问题、自己消费和家人消费的合理安排问题、衣食住行等生理上的消费和教育文化等心理消费的合理安排问题等方面。

  消费本身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其核心只在于是否合理。一个年薪百万的高级白领开一辆宝马是一个合理的消费,而月入两千的职场新人哪怕开一辆桑塔纳也是奢侈消费了。

  由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人的消费层次发生了多次质的改变,而中国人比较看重面子的特点使得我们看到很多不合理消费的现象:既有大量吃光用光的“月光族”,也有很多家财数千万月出几千元的“守财奴”。如何在“月光族”与“守财奴”之间找到平衡,是科学理财的重要内容。当然,每个人的消费方式和对未来的预期可以有不同,但一个平衡合理的消费结构应该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给出一些合理消费的基本原则,供大家参考。

  第一,结余比例是家庭财务分析中的一个常用比例。就是每年的结余占总收入的百分比。这个比例一般至少要达到 10%,也就是每年赚的钱至少要有十分之一留下来用于未来的消费。其实这个比例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中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单身阶段这个比例就应当高一点,因为要积累,为今后成家做准备。结婚生育阶段,在哪里都要花钱,这时结余比例少一点,甚至出现暂时的赤字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的。而到了家庭稳定成长阶段,由于该花的、该置的都花了、置了,而孩子今后的大学教育以及自己的养老都是需要大量金钱准备的,这时家庭的结余比例又应该有所提高了。结余比例不仅要考虑下限,还应该有一个上限。这个上限一般是三分之二的样子。也就是说,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人们的消费水平至少要达到其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否则,可以认为是太抠门了。

  第二,保险消费。这里指消费性保险支出,不算投资储蓄型保险,一般不要超过收入的 10%。

  第三,住房消费不要超过收入的 40%,无论是租房的房租还是买房后的还贷款额度都不要超过当前收入的 40%。如果买房,适合的房产价格一般不要超过家庭年收入的 10 倍以上,这就是合理的居住消费的比例。现在都市里“房奴”现象的出现,固然与房价虚高有关,但更主要是由于人们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导致的。在居住消费上人们还有一个非常不理性的地方是装修,我们常看到人们花太多的钱在装修上,号称要一步到位,似乎要住几十年。其实,装修绝不应该超过房价的十分之一。

  第四,怎样的汽车消费才算是合理消费呢?我们的标准是不要购买超过 10 倍月收入的汽车。

  第五,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大概是最普遍的典型的不合理消费观。家庭消费在几代人之间的安排固然没有一定之规,但中国人普遍将家庭财务资源向孩子倾斜是不对的,对孩子本身的成长也不利。教育的支出也有一个合理性问题。我们应该将孩子的教育理解为是一种消费(而将孩子教育理解为投资的人难免会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出现心态的失衡)。那种倾其所有给孩子一个所谓好的教育是对生活的不负责任,不仅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任,还将所有的压力都转嫁到了孩子身上,这种失衡的生活状态必然导致失衡的心理状态,最后孩子也培养不好。

  总之,消费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没有一定之规。而且,根据每个人的家庭财富状况、未来收入的预期以及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都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消费安排。但在所有的消费安排上,都应将平衡和合理作为基本的原则,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需要平衡。

投资自己与竹竿原理

  个人家庭理财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教育规划。而我们提到教育规划,通常想到的都是给孩子的教育安排。

  家庭中其实有两类完全不同的教育安排:一类是为自身做的职业培训的安排计划,另一类是为孩子做的基础教育的安排。前者通常是为了自我修养和职业提升;而后者其实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的基本需要。前者更像是投资,要考虑投入产出;后者更像是消费,是为了人的基本需要的必需支出。

  国人非常重视给孩子的教育安排,而常常忽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培训,这其实反映了国人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终身职业教育的特点。

  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将是现代社会的潮流和趋势。

  如果广义地说获得收入的能力就是资产的话,那么人的工作技能就是一项重要的资产。提升这项资产收益能力的行为就可以叫作教育投资。

  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功能是对劳动力进行训练,从而提升劳动力的价值和竞争力。因此,一般来说一个人受到的教育和培训越多,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也越丰富,则其劳动力价值越大,其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也应当越多。

  给孩子的教育安排,我认为应该作为一种家庭消费来考虑。孩子的教育安排主要是基础教育、大学教育以及大学后教育等,基本是以学历教育为主。而自身的教育培训则应该作为一项投资来考量,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自己都是收益最高的一项投资。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

  自身教育可以看作投资自己。而投资最本质的特征是以投资回报为考虑的基本点。既然是投资,当然主要考虑的就是投资回报和现金流的管理问题。这也是我们在自身进修学习的选择安排上主要应该考虑的要素。

  工作选择与经济利益及个人满足感息息相关。工作是用来挣钱的,许多人终其一生根本不考虑自身的兴趣和发展机会,而是盲目找一份挣钱的工作。当然也有人是在真正选择并从事一项事业。他们的事业是对某种专业的奉献,这通常需要持续的培训和终身的学习,并明确职场前进的方向,对于这样考虑工作的人,其终身的回报常常是非常高的。

  基于投资回报的考虑,在安排自身的培训教育的时候,就一定是以就业机会和事业发展为考虑原则。所以当我们在安排自身的培训教育的时候,培训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是我们在决定从事一项事业或者决定接受一项职业培训前首先要考虑的内容,可以说是我们选择事业发展方向和教育培训的主要依据。培训教育的收益当然是指该培训带来的收入的增加。但不仅仅如此,还包括进行该培训获得的其他收益,比如更大的成就感、满足感、社会地位、别人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贡献等等。

  我们都知道水桶理论:一个水桶能够盛的水的多少取决于其最短的一块板高低。而且这个理论常常用于企业管理:改善企业经营的重要方法是找到企业的弱点,然后改进。对企业管理来说也许这个理论是对的,但对于个人的教育投资来说,更适合的可能是另一个原理:竹竿原理——我们能够用竹竿够到的最大高度,取决于许多竹竿中最长的那根。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提升自己能力的最佳办法,就要找到自己的强项,然后进一步强化它。

  奥运赛场上获得鲜花和掌声最多的永远是冠军。冠军和亚军尽管只有一个名次之差,但他们的总收益的差距常常是几倍甚至几十倍、几百倍之巨。这也可以用竹竿原理来解释。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姚明就应该好好地练篮球而不是举重,丁俊晖就应该好好地练斯诺克而不是英语,聂卫平就应该好好地下围棋而不是打桥牌。而我们普通人在自己的职业规划上也应该发现自己的强项,然后在自己强的地方进一步发展,达到尽可能高的高度。

  这个原理还进一步告诉我们:房价无论多么高,开发商的利润无论多么厚,我们也不应该自己去盖房。就像无论衣服多贵,我们也不应该都去自己种棉花、自己织布一样。

  当然,也包括无论股市多火,也不要自己炒股,而应该买基金,让基金公司来帮你投资。

理财产品:收益差的卖得更快?

  我们已经进入了理财的时代。理财时代的标志之一就是理财渠道和理财方式越来越多,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于是,专业理财人员大行其道。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投资市场,普通百姓确实需要专业化的理财服务。

  但那些所谓的专家给出的建议就对吗?

  我有一客户,算是有钱人,是银行的贵宾客户,最近十分不解地跟我讲到一个现象:据统计,一些世界级的银行最近几年推出的理财产品竟然八成以上是亏损的。按道理说他们的水平不应该这么差啊?

  其实,这一点不奇怪,很好理解。这不说明他们水平差,恰恰说明他们水平高。

  产品出现亏损不能简单地怪银行,客户自身也有责任。应该说,问题出在银行和客户两个方面,是双方相互配合的结果。

  我们知道,对银行经营的考核以及银行员工的收入并不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挂钩,而是和银行产品的销售额挂钩的。所以,聪明的银行和银行的客户经理一定是只卖好销售的理财产品而不是卖最终收益好的理财产品。如果好销售的理财产品和最终收益好的理财产品是一致的话,也不会有问题。但遗憾的是,客户喜欢买的产品——当然也就是好销售的产品——恰恰是最终收益差的产品。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世界级的银行八成理财产品亏损——就发生了,而且频繁地发生了。

  银行是非常理性的。解决银行的问题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只要银行将发展的战略放远一点,对待客户不是杀鸡取卵,而是养鸡生蛋就行了。但银行的经营战略大都是要开疆拓土、争取份额、做大市值。何况市场永远够大,“鸡”杀了一批,还会有新的,这时,谁还会有耐心慢慢地养鸡生蛋呢?

  不理性的是客户。他们为什么要买最终收益差的产品呢?因为,他们喜欢买预期收益好的产品,或者是看到了“赚钱效应”的产品。问题是看到了“赚钱效应”的产品常常是最终收益率低的产品。

  打个比方,假设黄金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气势如虹,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于是,某银行就推出一款和黄金挂钩的产品,按照过往数据的分析(注意这是有高深的数学模型加上真实的市场数据做支撑的)该产品的预期收益将达到百分之多少多少,而老百姓也的确看到了黄金市场的赚钱效应,于是大家纷纷购买该产品,这款产品就成了一个典型的好卖的产品,但最终的收益会如何呢?统计来看,最终成为亏损的产品概率很高。因为,市场已经到了高点。

  我有一个朋友做阳光私募。他的投资理念和人品我非常认同。但他做得非常痛苦。因为,当他看到市场变得很便宜,是好的投资时机的时候,常常融不到资金。而很容易融到资金的时候,拿到钱却又不敢投了,因为市场已经太贵。

  我在给银行的客户经理讲课的时候,教过他们一种简单的投资方法。客户经理的工作就是卖各种投资理财产品,而且有指标,这些产品有时候好卖,有时候不好卖。我教他们的方法是如果一个产品很好卖就都卖出去,甚至如果你自己也有该类产品的话,就把它卖掉。如果碰到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那么,就自己掏钱来买,一来可以完成指标,二来这些卖不出去的产品常常会赚大钱。有人照此实践,效果甚佳。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几乎是屡试不爽。

  写到这儿,标题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是投资至理。

  这不仅可用在股市里,在更大视野的投资市场和产品的选择上同样适用。

  你如果发现现在某个市场受到大家追捧,那就是该考虑离开的时候了。

  你如果发现现在某个市场一片恐慌,那就是该考虑逐步建仓的时候了。

负债消费的原则

  人赚钱总是要用的。

  钱什么时间用、给谁用以及用在什么地方的不同安排,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消费观。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入口处相遇。中国老太太说:“我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买了一套房子,还没有住几天就来这儿了。”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直到来这儿之前才刚还清全部贷款。”

  这个故事在 20 世纪末成为引导中国人负债消费,特别是按揭贷款买房的经典故事。在这里,美国老太太是正面教育的典型。

  还是这个故事,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很多人将这场危机归咎到美国人的消费方式上。美国老太太又成了反面教育的典型。

  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是内需不足。为拉动内需,经济决策者尽管出招频频,但一直收效甚微。事实上,一个人的消费方式或消费习惯反映的是一个人深层次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不会轻易改变。

  今天我们先来讨论一种消费方式:负债消费。

  中国家庭一般不太认同负债消费。其实,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我们应该逐渐习惯并且学会负债消费。适度、合理、科学地负债消费不仅可以让我们提前享受到我们能力范围内的消费,还给我们的家庭财务安排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贷款买房可以说是现代最普遍的负债消费。事实上,买一套房子是给我们今后几十年用的,当然就可以用我们今后几十年的收入来逐步偿还。这反映的是收入和消费的一致性。所以,贷款买房不是非理性消费,而恰恰是符合现代理财原理的合理消费。

  当然,负债不仅要偿还本金,还要支付利息。过度的负债会压垮我们的家庭,因此我们倡导的是合理的负债消费。

  合理的负债消费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没有稳定的未来收入者不要负债消费。负债消费是提前将未来的收入做合理安排的行为。如果未来的收入不确定,当然也就不能提前将收入做安排。

  第二,已经退休了就不要负债。退休意味着不再有劳动收入,只有一些退休金或保险金,一般来说,退休后的收入比起退休前来说要大幅减少。而且退休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已经完成了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将生活的重担放下后的悠闲、轻松、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此时,如果还负有严格的法律责任的债务,将严重影响退休后的生活品质。因此,一般退休后不要再负债。引申来说,贷款购房的按揭期限应当安排到退休之前比较合适。

  第三,负债支出应低于稳定的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所谓负债支出就是每月用于偿还债务的支出。这是保证负债压力不影响即期生活的重要准则,应该严格遵守。

  第四,家庭的负债总额不应超过家庭的净资产。这也是家庭负债的一个重要的财务指标,不要轻易打破。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无论是现金消费还是负债消费,你购买的商品都应该是你真正需要的,也是你真正负担得起的。请记住,你买的“最贵”的商品是你不需要的商品,不管这个商品的价格有多便宜或打了几折。

  从购物方式上可以很好地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从一个生活中的小细节中你可以看看你自己或你身边的人的消费观:两个女孩子逛街各买了一双鞋。甲女孩试好了鞋后,用原包装完整地将鞋重新包好,买下来,带回家,直到一个适合的场合才将其拿出来穿。乙女孩试好了鞋后,买下来,将旧鞋放进鞋盒,直接穿着新鞋继续逛街。读者诸君,如果你是女孩,你是甲还是乙?如果你是男孩,你喜欢哪种女孩?

  告诉男性朋友一个秘密,如果你的女朋友是甲,那么恭喜你,你找了一个持家好手。如果你的女朋友是乙,也挺好,她是一个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女孩,你和她在一起会很开心。唯一要注意的是今后你们结婚了,最好你自己做家庭的 CFO(首席财务官)。

被忽视的时间

  时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

  在个人理财中,时间,也是一个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源于三点。首先,理财的主体——人,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是时间的产物。从赤条条来到赤条条去,这中间长不过百年。从出生到长大再成熟再老去,就像时间的流淌,是单向的,永不回头。其次,理财的对象——钱本身的特征也与时间息息相关:一方面钱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渐渐融化——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钱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以生出钱来——钱的时间价值。再次,所有的投资行为,要获得收益都需要时间的孕育。

  很遗憾,就是这么重要的一个要素,却常常受到理财者的忽视。比如,我们认为任何投资理财产品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之别,你购买了不适合的产品,就称为错误投资。统计的结果告诉我们,投资者做的错误投资,80% 以上是因为忽视了时间这个要素。

  所有理财产品都有一个时间的特征,而每个人在其生命的特定阶段对于财富的安排也都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合适的理财产品的选择不仅在风险特征、专业复杂性、收益性、可购买性等方面要配合购买者的特征,在时间上也一定要匹配。

  比如,最近网上披露的一个典型的误导销售的例子就是:保险代理人将一个 10 年期的储蓄型保险推销给了一个 80 岁的老人。这个产品的风险特征倒非常符合这个老人,但时间配错了。

  上面这个例子一般人一看就知道错了,也很少有人会犯这样的错误。但下面的例子的错误就不那么明显了,因此犯的人也很多。例子是这样的:一个小伙子谈了个对象,双方都很满意。女方答应了小伙子的求婚,婚期安排在明年的春节,但女方有一个要求,就是结婚前必须买好婚房。小伙子已经攒了 50 万元,这 50 万元刚好够首付,但目前都投在股市上。股市上的专家说今年下半年会有一波行情,于是小伙子想等下半年股市涨上来了以后再退出股市去买房,说不定那时房价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会更便宜。这样一进一出,差得就大了。看起来,这个如意算盘打得不错。

  但这样做其实还是错了,而且就错在时间上。首先,结婚是人生大事,我们不应该为了投资而错过或影响到婚姻大事,这是理财的一个准则。在这个准则下,明年春节前买房就是一个必须要执行的安排。因此,小伙子在股市中的投资必须在明年春节前退出。现在离明年春节只有几个月了,也就意味着小伙子在股市中的投资资金在几个月之内必须退出。以股市投资看起来,今天进入明天就可以出来,但由于走势的不确定性,在理财上另一个准则是 1~2 年内必须要用的钱是不能做股市投资的。因此,这个小伙子的正确做法是在得知女方的意思以后,就应该立即着手从股市中退出资金,将退出的资金放到一些短期的投资产品,比如货币市场基金或银行短期理财产品上面。至于说下半年的股市行情或房价的调整,都只是市场的一种判断,做不得准的,不值得用婚姻做赌注。

  最后,再讨论一个最近比较热的话题,就是收藏。近几年收藏市场风起云涌,各种收藏品暴涨的例子比比皆是,媒体对此也屡有报道。最近就有一些年轻的朋友问我是不是也应该做一些收藏的投资。大部分情况,我是给他们泼冷水的。不是我不看好收藏市场的未来走势,而是收藏投资不适合大部分年轻人。这中间的不匹配还是发生在时间这个问题上。

  年轻人在他们生命的这个阶段有太多要花钱的地方:进修、创业、工作变动、结婚、生子、购房、购车、换大房……因此,年轻人的钱基本都是短期的钱,一般不会有大量长期不用的闲钱。而投资收藏的钱恰恰应该是长期不用,甚至是永远不用的闲钱才适合。

  收藏界有一个说法:收藏应该是最后进门的东西——在事业、房子、车子、老婆、孩子都安排好了,这时又有钱了,就可以考虑买一点收藏品了。

其他

  讲到通货膨胀,很多人都会想到黄金,并且认为黄金可以对抗通货膨胀。这是一个典型的理财误区。事实上,黄金是不能对抗通货膨胀的。市场流行一个著名的段子:民国的时候,五两黄金可以买到十亩地或一个四合院,而现在同样的黄金连四合院的厕所都买不到——这是实情,也很好地说明了黄金不能对抗通货膨胀。因其便于携带性和国际通用性,只有在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黄金才可以成为不错的避险资产。


  除了上述的几个实物类资产可以很好地对抗通胀外,我还特别向大家推荐两个“另类”的投资:

  一个是投资自己。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有了赚钱能力,通货膨胀越高,你赚得就会越多,这是最好的抗通胀手段,而且受用终身。

  另一个是尽量持有“负货币”,也就是向银行借贷,存得越多越亏,当然贷得越多就越赚了。


  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无疑与其所拥有的一切成正比,同时还与其自身的欲望成反比。

  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幸福指数=拥有/欲望。

  这个公式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现象。一个人的幸福感之所以常常来自于与周围人生活状况的比较,是因为人的欲望常常就是在与周围人的比较中确定的。也就是同一类人的欲望常常趋于一致,在这类人中拥有财富相对多的人,当然幸福指数就高一些。


  很多人在个人理财活动中喜欢做一些诸如炒股票、炒期货、炒外汇、炒黄金等活动,并认为这就是投资理财。但从理财师的角度来说,我们反对以买卖差价为收益方式的所谓“投资”行为。因为以买卖差价为收益方式的投资行为,所有参与者的收益总和是零——这也就是所谓的零和游戏——而这还只是理论上的零和,实际上因为有交易成本,所有的这类投资活动总体来说都是负收益的。而且,炒股的成本不仅是买卖股票的各种税费,还包括了资金的利息成本、个人的精力成本、心理的负担成本等各个方面。


  巴菲特总结其投资长期制胜的法宝:远离市场。


  前段时间忽然看到一组有关女人和金钱的统计数据,虽然是美国的数据,但是对国人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50 岁以上的女人中有 47% 是单身(意味着她们必须在经济上支撑自己)。

  女人退休后收入比男人低(女人工作时间比男人短,一般是照顾家庭的主力),且在职期间薪资较低。

  50% 的婚姻以离婚收场(离婚后孩子一般由女性抚养)。

  离婚后第一年,女性的生活水平平均下降 73%。

  到 2000 年为止,女人的平均寿命比男人长 7~10 年,这意味着女人必须多承担这么多年的生活负担。

  老年贫困人口中,3/4 为女性,其中 80% 的女人在丈夫在世时并不贫穷。

  90% 的女人在一生中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经济压力,但 79% 的女人并无此准备。

  只有 20% 的女性退休后有足够的经济保障。


  女人其实是非常擅长管理财富的。从数据上说,女性的投资收益比男性高 1.4%(加州大学的研究数据);从优势上讲,女人不自负,愿意学习知识,愿意寻求帮助,能潜心做功课,并且更善于规避风险。


  看看我们真实世界的情况。

  美国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债务国,同时也是最强大、最富裕的国家。如果你认为负债是只图一时快乐而不能持久的话,事实告诉我们的是:美国在 200 多年前立国之初就负债累累,甚至可以说是靠负债立国的(美国是靠借债打赢了独立战争),但今天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富裕强大的美国。如果说美国是一个特例,那我们将视野再放大一点:400 年前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分为两组,一组国库充盈,另一组负债累累。400 年后怎样呢?曾经国库充盈的国家现在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土耳其等),而曾经负债累累的国家目前却都是富裕的国家(如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

  回到我们自己身边来看,曾经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中国,当时恰好是中国人生活极度清贫、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改革开放以后,从既无内债也无外债,到 2015 年年底全社会负债总额达到 168 万亿的水平,仅政府负债到 2016 年年底就将达 30 万亿元的水平,我们看到的是随着我们的债务越来越多,我们的经济也越来越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21 世纪以来的十几年,可以说是中国人财富增长最快的十几年,而正是在这十几年中,中国人终于开始学会向银行借钱了,而不是只会借钱给银行(存钱)。

  银行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银行向来被认为是最安全、最能赚钱的企业,而它恰恰也是负债率最高的企业。

  你还可以自己做一个实验:把你认识的人按富裕程度分成五组。然后,再统计每组负债率的情况,几乎可以肯定,你将发现负债率与富裕程度是成正比关系的。

  我常说,如何区分一个人是穷人还是富人呢?看他吃什么、穿什么,甚至用什么手机、开什么车都不准。只要看他去银行做什么就清楚了。穷人到银行主要是借钱给银行(存钱),而富人到银行主要是找银行借钱(贷款)。

  当然,债务确实是双刃剑,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负债在让你获得资源的同时,也需要你为此付出成本。同时,负债也是导致破产的根源。所以,债务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合理运用,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会让你受伤,但用得好,债务就是你获得财务成功的必备武器。

  所以,对待债务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科学管理,而不是简单地回避。

  对待债务,中外差别很大。我在国外做理财顾问的时候,客户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债务过多,我常常要叫客户注意控制债务,甚至常常要帮他们处理债务问题。但国人的问题是厌恶债务,不敢负债。所以面对中国客户,我做得最多的建议是: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债务;应该尽量使用贷款买房,即使你现在有足够的钱全额付款;尽量使用更长期的贷款期限……


  如果中国未来还能够保持目前的中速发展,而财富的分配也能够更向老百姓倾斜,平均来说,我们的收入可以以每年 6% 的速度增长。那么 35 年后——一个现在 30 岁的白领要退休的时间——他需要多少钱退休呢?那要看他对生活的追求了,如果他对目前一个拥有 300 万元退休金的人的退休生活很满意的话,到那时他需要有 2400 万元才能够获得现在一个拥有 300 万元退休金的人的生活满意度。假如那时他拥有的养老金少于 2400 万元,那他对退休生活的满意度将低于目前拥有 300 万元退休金的人,尽管那时他的实际生活水平要远高于目前拥有 300 万元退休金的人。

  这告诉我们,高速的经济发展和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并不能保证我们有幸福的生活,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

  幸福不是物质的东西,从物质中是找不到幸福的,幸福本就是一个心灵的感受,要想获得幸福,只有从心灵中去寻找。


  信用卡分期付款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馅饼”还是“陷阱”,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分期付款活动的确是金融机构或供货商家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同时也是为了促销的目的,由他们承担了延迟付款的利息,让消费者获得了真正的优惠。对于这样的事情,消费者可以安心享用,甚至要积极寻找这样的机会,就像我们寻找打折的机会一样。但有些分期付款购物方式其实暗藏了很多陷阱,消费者也应当明察。

  我们这里罗列了一些相关的常见“陷阱”,供读者参考。

  1。先提价再分期。例如市民张先生收到一封银行寄来的名为“邮购分享精彩”的宣传册。宣传册上有很多款最流行的手机,张先生打算从上面购买一款。上面注明手机的市场价格 3799 元,而通过邮购只需要 3199 元,还能分 12 期支付,每期只需要 266.59 元,宣传册的最顶端还标明“零首付”“零利息”。但是没过几天,张先生发现自己通过邮购分期付款购买的这款手机,在手机官方网站的销售价格也仅为 3159 元。

  2。分期付款要收取高额的手续费,甚至保险费。比如信用卡消费分期付款,持卡人刷卡消费之后,需要每期缴纳一定数额的手续费。按照持卡人选择的分期期限不同,手续费也不相同。分期期限越长,所需支付的手续费用越高。大多数银行月手续费率为商品总金额的 0.6%~0.7%——注意这是月利息!

  对于预付费用的金融机构,为了控制风险,对于大额的贷款比如买房买车,它们还需要为这些商品购买保险,而购买保险的费用一般也是由消费者承担的。

  3。很高的利息。分期付款购物合计支付的费用高于原来的单价并非不可接受,这相当于你找银行贷款的利息。但消费者要学会计算这个“利息”的高低。如果在银行存款利息的 3 倍以内,基本是合理的;如果达到 3 倍以上则要小心,不是万不得已,一般不要采用这样的购货方式。

  总之,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商品将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对此,我们既不要过于排斥,也要睁大眼睛防止“陷阱”。我倒是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消费也能够有分期付款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支付超出我们目前支付能力而又非常重要的消费,比如看病、上学等。


  我们的生产厂商之所以生产大量的假货、劣质货、以次充好的货色,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消费者需要这些东西也是重要原因。事实上,我们的消费者也的确喜欢这些劣质货。看看盗版光碟、盗版软件、盗版书籍、假冒名牌、山寨货等充斥我们的市场就知道了。在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并被市场接受的情况下,在食品领域、医疗领域同样出现假冒伪劣的产品,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金融机构推出的很多理财产品似乎绩效并不好,还常常出现亏损。原因在谁呢?是我们的金融机构水平太次,还是道德太差?我的分析是:是消费者喜欢绩效差的、容易出现亏损的产品,所以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供应商)就提供了这些产品。这看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但举一个例子就很容易明白了:2007 年下半年股市到了 5000 多点的时候,其实不应该进入股市,而应该购买一些固定收益的产品。但实际的结果是基金公司开发的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等稳定收益产品根本卖不出去,而股票基金可以在 10 分钟内销售 100 个亿。一年后股市跌到 1600 点的时候,其实这时最应该买的是股票基金,但这时股票基金恰恰根本卖不出去,能够卖出去的全是保本的固定收益产品。有一位基金经理就曾经非常无奈地告诉我:“在我觉得最容易挣钱、最安全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把钱给我来投资,但当市场走高到人们几乎不敢投资的时候,那些市场上涌进来的钱想推都推不掉。你让我怎么做?”


  但遗憾的是,一方面,彩票的中奖概率远低于出交通意外的概率,另一方面,即使侥幸获得大奖的人,其中的大部分人也无法实现其期望的幸福过一生的博彩目的。且不说大奖可能带来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变动和异化产生的不幸,仅就其财务状况来说,很多人也无法获得彻底改善。国外有过统计,中彩票大奖者一半以上在数年以后又会回到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存状态并没有真正改善。这个统计结论其实也验证了我们的一个观点:一个人的财务状况是由其财富能力决定的,运气不能改变命运。


  对资产价格影响最大的却是利率。一般来说,宏观经济景气与否或者税收政策对资产能够产生 20%~30% 的影响已经很大了,但利率升降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却可能达到数倍。利率从 2% 升到 8%,理论上,资产的价值应该下降四分之三。

  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的时候,投资界有一个说法,格老是这个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人。而格老其实只有一个权力,就是制定美元的利率政策。事实上,次贷泡沫的产生,以及后来泡沫破裂导致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正是格老把美元的利率调下调上的结果。

  所以,影响资产价格的关键在于利率。解铃还须系铃人,控制资产泡沫的关键也在于利率。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也出现过资产泡沫,房价涨得很厉害。当时中国经济掌门人朱镕基靠什么调控的?很简单,他从没用过一次多少部委联合发文这种花拳绣腿,而是直接将银行利率调到 10% 以上,房价应声而落。

  比较 20 世纪 90 年代 12% 的利率,到了 21 世纪,我们的利率又降到了大约 2% 的水平。所以按照我们的公式计算,哪怕其他因素(居民收入的提高、房产品质的提高、货币的大量发行)不变,房产价值本身也要提升到原来的 6 倍。所以 21 世纪以来中国房产价格的上升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所以,在我们老百姓的个人理财中,要做的就是眼睛紧盯着利率。

  21 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低利率状态。这基本就决定了中国财富的走势——一路高歌猛进。而这十几年中个人财富增长快慢和个人负债水平成正比,除了因为负债其实就是加了杠杆让理财更加积极进取外,更重要的是,这十几年里我们负债的成本太低了。

  过去,我常常告诉客户:在中国获得财富成功的关键在于要拥有产权而不要拥有债权。也就是有了钱,要将其变成资产(股票、房产、私募股权等),而不应该借给别人(比如存钱、买债券就是将钱借给了银行和债券发行人),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利率太低了。

  利率高低的分水岭是多少?大约就在 4%~5% 的水平。利率在 4% 以下,我们前面介绍的很多理财原则都可以继续实行。利率到了这个水平之上了,就要小心了。

  事实上,21 世纪前十几年只有 2007 年的利率调升到 4% 以上,而且在 2008 年又迅速地调下来了。回头看看,我们确实应该一直持有资产直到 2007 年下半年将其卖出,并且在 2008 年年底再将其买回来。

  投资理财的人都很关心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手段也非常多,但要说最直接、威力最大的政策,核武器级别的政策就是调整基准利率。


  如果说个人理财最直接的是追求个人财富的最大化,那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属于国家理财的范畴)就应该追求国家财富的最大化。国家的资产主要由企业资产、房地产资产和人力资源资产三部分构成。国家应该追求的是这三部分之和的最大化而不应该单纯追求房产资产最大化。太高的房产成本不仅挤压了人力资源的收入,也降低了企业资产的收益,从而,使得国家的财富总值并非最大化。所以,房产过热对国家经济不利,应该调控。如果单从控制房价的角度,从前面的资产定价模型来看,大幅升息是最有效的办法,但实行起来利率的变动牵涉面太广,切不可随意实行。现在政府调控房价主要采用的是增加税收的办法,这也有问题。首先,增加税收是否能够将房价降下来尚不确定;其次,就算能够降下来,我看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这样让房价降下来,并没有降低使用房产的成本,反而是增加了。而这增加的成本当然最后都是由房产使用者承担,因此增加税收不会增加反而是进一步减少了人力资源资产和企业资产的价值,这将导致国家总体资产价值全面下降。

  其实,从国家财富最大化的角度来说,增加土地供应才是调控房价的最佳手段。增加房地产的供应能够有效地降低使用房产的成本,从而可以使国家的人力资源和企业资产的价值都获得大幅提升,进而实现各方多赢的局面。


  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经济自身惯性所导致的经济结构的失衡和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的过程其实是经济自我调节其内在失衡的过程。如果一定不让这样的自我调节发生,就会让经济丧失自我调节的功能而使经济的失衡变本加厉,最终只能导致经济出现更大的危机。就像大坝内的水多了就要打开泄洪口让水流出去一些那样,如果不泄掉一部分水,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大坝的整体崩溃。


  2013 年以来,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中国生育高峰期的人群开始进入退休的年龄,养老压力骤增,而且会持续增加。所以,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拿退休金的年龄将会不断推后。我甚至跟 80 后的人说,你们在 70 岁之前是不要指望拿到退休金的,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提前做好准备吧,不要指望养老金了。


  在个人理财中,我们非常强调资产配置,因为通过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可以有效控制家庭整体资产组合的风险。在资产组合中,有一些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是相互对冲的。比如房屋遭受火灾时,购买的火险就派上了用场。家庭主要人力资产(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者)与其健康险和寿险就形成了风险的相互抵消,稳定了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将资产分布于补偿形式的资产,使之抵消我们可能遇到的某种风险,我们称之为对冲。保险合约便是明显的对冲工具。在很多情况下,金融市场提供类似的对冲。例如,一个人拥有一个中国航空公司的股票,那么就存在一个石油价格的上升或人民币贬值给其资产带来的风险。如果其同时拥有一个海外石油公司的股票就可以有效地对冲该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分散风险并不是简单地把资金放到不同的产品上。我曾经见过一个在股市上仅有 5 万元的投资者购买了 11 只股票,问其原因,她说是要分散风险。这的确分散了一点风险,但只分散了一点不重要的风险(个股的业务风险),更大的配置的风险(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并没有分散。

  的确,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当涉及投资分散化的问题时,很少能有一个全局的观点。他们把购买不同的股票或投在股票、债券、现金以及其他资产的投资看作分散投资了。事实上,证券的分散只是整个分散化资产组合的一部分。


  作为下一代,你们应该看到,父母的责任只是把你养到 18 岁。现在他们把你供到了大学毕业,到了该反哺父母的时候了。至少,当你占用父母的资源去消费的时候,想想父母的消费水平达到了你现在的消费水平了吗?当你伸手向父母要钱买新房的时候,想想父母现在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吗?当你仅仅因为工作稍不如意就待在家里要父母养的时候,看看你们已经操劳一生的父母是否也可以待在家里颐养天年了?如果你的父母的生活水平和生命状态都很好,他们给予已经成人的你一定的财务支持并不困难也不为难,那么从父母那里获得一些财务支持也无可厚非。但即使如此,我还是建议年轻人在确实需要向父母寻求财务支持的时候,也不要认为理所当然,而是最好用向父母借贷的方式,并在你们有能力的时候尽快归还。这不仅是为了尊重父母、爱护父母,也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必须走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