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

  近来看了很多人际关系及交往类的书籍,不止《亲密关系》,还有其他的一些。我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在爱的表现上,男性更倾向于对未来的打算,而女性更倾向于对于当下的体验。

  犹如一记当头棒喝,瞬间把我打得晕头转向。它对不对,受传统刻板印象印象多深,我们暂且按下不表。任何一句话的正确性,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其进行斟酌。但我身边,甚至包括我自己,似乎都有这种倾向。

  说不上精打细算,但是对于未来的一点点的规划总是有的。

  面向未来和面向当下,很难说孰优孰劣,或许这个判题本身就没有意义。面向未来可能会过多地导致虚无主义。《失控玩家》中,当 NPC 男主角发现自己是 AI,发现所处的世界是虚拟世界时,他似乎觉得失去了一切意义。当他去找他最好的哥们儿问他关于这件事情的看法,却得到了这么一个答复:“就算世界不是真实的,我现在正在安慰我最好的兄弟,帮他解决问题,开导想法,如果这个都不算真实,那么又有什么才是真实的?”

  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编排上,管窥出编剧的价值取向,和想要将观众导向的方向。

  当然这个方式可能不一定奏效。我们每个人都被关押在自己的一套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当中,只开了一个很小的窗口进行对外交流。《爱的五种语言》(《Five Love Languages》)里面把所有爱的表现归为五大类,虽说更适用于恋人间的表现,但几乎所有亲密关系都可以套用到上面去:

  1.肯定的言辞;2.服务的行动;3.接受礼物;4.精心的时刻;5.身体的接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语,所以对方表达好意的行为有可能另一方接受不到。我见过很多“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苹果,你给我拉了一车梨为什么还要我表示感谢”的情况,不能不说让人惋惜。

  想起前阵子,自己问那位小姐自己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她给了我一个很意外的回答:“我觉得你为我做的改变挺多了,没什么要改进。而且就算有不足也要相互包容啊,你不可能完全变成我想让你变成的样子嘛。”

  我很难形容当时我的心情。看似简单到谁都明白的道理,有时候需要人点醒才能深入进头脑里。可能我就是想要避免上面那样传达不到,或者词不达意的情况,才会变得这样盲目而短路。

  不过听完真的有一种被温柔包围的感觉,是“所邂皆幸人”的安心。

  我的高中英语老师曾经在一节课上,神情哀伤,压抑自己的情绪对我们说:“有时候,人真的是为别人而活。”

  遥想以前的自己,大概还会为这种想法而嗤之以鼻,认为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都是自己怠惰的恶果。

  我至今都不知道,那时候英语老师她有怎样的感触。但我现在却觉得“为别人而活”不总是一件坏事情。最次而之,它予人了一种“生的希望”,一种想要“变得厉害”的欲望。

  “I don’t want to survive.I want to live.”

  曾获“2014 Best Picture Awardee”的《12 Years a Slave》大概也是想说这件事情。

  我想,我们该关注的,从来都不应该是“XXX 明星出轨”或者“谁谁谁玩弄了多少人的感情,是个渣男”这样的东西,而应该是我们周围那些疲惫不堪,肩负着其他人的感情与责任的普通人。

  《亲密关系》中的关系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在长久而关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地交往( Baumeister & Leary, 1995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为谁而活蓦地就变得无关紧要,因为谁都能为之受益。

  而且,为了自己爱的人,一点一点变得更好,看到他们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Finally, keep reality, for who loves you, and for yourself.


  南国微雪 Miyuki

  2021 年 10 月 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