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统与马太效应

写在前面

2462 字 | 现象 | 金融 | 思考 | 经济学 | 反思 | 宏观 | 解释

**TL;DR:财政政策不常用;货币政策常用,但通过金融系统实施。而底层人民几乎没有金融资产,富人拥有大量可投资金融资产。长此以往,金融产生的单利/复利利益,将穷人与富人的差距越拉越大,产生马太效应。**

正文

  这次聊一聊全球金融制度的问题,这个通病大家都有,无非问题严重与否。

  **经济学的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大体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财政政策政府主导,货币政策央行主导。**分工明确,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问题出现在,这两种政策的使用率和影响范围。

  财政政策大体分为税收、补贴、国债、预算等等。现在问题来了:

  1. 税收影响范围最广,几乎和每个人相关。而它也基本上定死了不会动,动也只是小范围浮动,想想突然拉高和降低税率,人民会有什么反应;

  2. 国债放到货币政策一起讲,因为国债可以算是一种金融资产;

  3. 补贴的力度可以很大,但补贴这种形式的范围就不会太大,而且需要有实在的具体事物作为锚点,比如家电补贴、创业补贴、餐补交补等等。这天生就自带了许多问题:

  首先,补贴的形式决定了目标受众有门槛,创业补贴的受众为创业者,寻常大众毫无办法,这对扶持某一行业固然有好处,但真正需要广撒网的时候是不是就有些无力了?

  其次,税收天生不需要宣传,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补贴过于动态化,目标受众是否能知道有补贴这个事情?

  最后,骗补和工作量等等。

  4. 预算没有太大影响,一般预先就制定好了,群众没有改变的能力。

  现在,税收影响范围大,但基本不动,补贴有各种限制,预算毫无办法。对普通人民来说,财政政策,基本没有实感。

  但是货币政策不一样。

  货币政策最基础的“基础利率”能直接反映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一个国家的央行觉得通货膨胀率太高,提高利率,抑制经济活动。实体经济需要融资扩大生产就需要借钱,因为借钱的成本变高,为了保持利润,就要或主动或被动地对产品加价,否则利润越变越薄最后可能资不抵债。实体经济的价格变化能真切地让每个人都体会到。

  利率这个东西,比税收灵活得多。

  其他传统货币政策,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对于我们普通人也没有太大感觉,所以暂时先不聊。

  “利率”这一个灵活易变动、影响范围广的杀手锏便足以威震天下了。

  实际生活中,稍有观察也可体会到,货币政策使用频率要比财政政策高得多。

  然而,货币政策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需要通过金融系统实施。

  这是结构性的缺陷,因为货币政策由央行主导,一般不干涉政府。因为这种明确的分工,央行也只能通过金融系统这个唯一的出口,将政策散播出去。

  接下来,问题出在哪儿就很明确了。

  金融系统。

  有金融系统这个中间商,带来的缺陷非常致命:

  1. **金融是一个行业,不是每个人都会接触金融。**虽然企业家最终都会跟金融系统进行交涉,但作为基础的人民群众,作为消费者,他们不一定会接触金融。这就陷入了跟财政政策的“补贴”一样的尴尬境地:虽然最终影响力能穿透到人民群众,但是直接接触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直接接触范围没有那么广。

  2. 金融系统搞鬼的话,人民群众压根就不知道。

  

  为什么本文标题这样激进?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人民群众中基数最大的,是无产阶级。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以靠出卖劳动力维生(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精神劳动)。

  无产阶级中,收入越低的人群,占整个群体的比重越大。这个道理毋庸置疑。

  而这样低的收入,是应该先满足维生,还是先去买一些金融资产?

  问题浮出水面:

  越穷的人,涉足金融系统的试错成本可能高昂到无法维生,越远离金融系统,结果越不能享受到来自金融系统本身的收益,但金融系统的结果却能直接反映到他们身上;

  越富有的人,他们试错成本低,越靠近金融系统,能够享受到来自金融系统本身的额外收益,他们也参与金融系统的活动和决策。

  马太效应愈发显著,极差越来越大。

  这在我们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我们国家的无产阶级、低收入人群数量之巨,将这个效应发挥到了极致。

  原来有学妹问过我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每年都在通货膨胀,或多或少都在印钱,怎么只见物价涨,没见工资涨?”

  我只能苦笑。

  印的钱哪儿都没去,都在银行呢,贷不出去。

  就算国家直接面向大众发债,回到前面财政政策的“发国债”,这些债第一时间也会被谁抢走?金融系统的人。因为债券这种东西,本质上就是一种金融资产。

  而金融系统的这帮人,恰恰是最富有、最不需要钱的人。

  更别提,他们还可以在一级市场抢到国债,再在二级市场转手卖出去,赚得盆满钵满。

  假设 100 块钱的国债,利率 3%,这帮人花 100 块钱抢到,以 101 的价格卖给我们,到期之后,我们确实可以赚 2 块钱,看起来似乎很好。但是与我们直接抢到国债,直接赚到 3 块钱利润相比呢?

  国债尚且如此,金融系统那些玩出花来的金融产品,其他债券、海外债、股票、期货、黄金、期权和金融工程衍生物呢?

  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谴责金融系统的工作者和市场,毕竟笔者也在金融系统工作。并且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家金融系统的人,天天蹲点看着央行的动作、政策,花了这么大时间、精力、代价,为什么就不能赚一点呢?微观与宏观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有时甚至可能对立冲突。当然再深入下去就会变成哲学问题了,此处按下不题。

  而且这个世界也需要金融系统,让资本变成“活水”而非一潭死水,让各个行业方差极大。

  这篇文章只是想传达一种忧虑,我们能否在金融这把双刃剑上,设计一些更好的制度,同时尽可能小地打压融资积极性、缩减贫富差距?

  当我们维生困难,闲钱不剩几个的时候,再看到同龄人家产万贯、肆意挥霍,心中难免愤懑不平。

  人民群众是一切的基础。金融这把刀,如果再“损不足而奉有余”,一块一块地割底层人民的肉,迟早有一天会出事的。

  本文只是想传达这种忧虑:“不患寡而患不均”。

  我只是希望所有国家的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至于出现《赡养人类》中终产者这样的情况。

  而至于怎样设计制度,笔者头脑愚钝不堪,且无宏观万象之眼,大概便爱莫能助了。

  最后希望这个世界的贫富差距能小一点,再小一点。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6 月 19 日

写在后面

  最近全世界都打算量化宽松、财政赤字货币化。

  财政和央行,两者通道是打通了,但是后果就更严重了。

  改天有时间写吧。

封面图

摄影师 | Marek Studzinski

图源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