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欺诈

写在前面

正文

  本文讨论“文学”下,“写作手法”的“叙事欺诈”话题。

  叙事欺诈是小说中,尤其是推理小说的常见手法。维基百科上有别称条目“不可靠的叙事者”。术语不同,手法类似。

  叙事欺诈讲究以叙事者和作者的文笔,对读者加以误导。 例如,叙事者角度可能由于自身环境和自身经历,自然地想到另一种解释。这种解释完全合理,但不是真相,而是作者想要误导读者的期望结果。

  来看一个例子:

  “他环顾四周,只看见一个水杯,垂到地面的桌布和微微透出光线的窗帘。他觉得找不到她。忽然一阵微弱的异响,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但他觉得很有可能是她。以她的性子,不可能跑到这样的地方来,于是他走出门去。”

  上述文段是一个找人的片段。

  如果作者的安排,是将文中的“她”安排藏在桌布里面,则“垂到地面”已经给出了暗示。这也相当于是一种伏笔。

  同时,为了误导读者,作者一是加入“水杯”干扰判断,二是刻意加入“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和“以她的性子”修饰,潜移默化地强化“她”不在这里的印象,同时这两处引导可以覆盖原来的暗示,转移读者的注意力。

  后文可以根据情节安排写作。以下是两个例子:

  「“你想去哪儿呢?”正要出门,他忽然听到背后传来一阵偷笑的声音。转头,她正从桌布下钻出来,笑嘻嘻地看着自己。」

  「关门,锁声。某人从桌布下面钻出来,望着门发呆,脸上浮现出一阵失望。」

  叙事欺诈不止一种途径,暗示加屏蔽是最常见的方法。还有一些高级手法,如多种逻辑、不同角度,和忽略。

  多逻辑角度,可以引出不同的结果。半杯水,可以引出悲观也可以引出乐观。

  忽略手法更常见于多时间线,或者多线索线。叙事专注于一条时间或线索,或是在两条时间线索上来回跳跃。无论哪种方式,必然会有一部分时间线索被忽略。被忽略的部分,可以在真相大白的时候加以补充。

  比如,作者详细描写一个人在工作,而另一个人此时正在被逮捕,但后者被作者叙事过程忽略。

  最常用多线索加忽略手法的,是剧本杀的剧本。

  忽略很容易造成“吃书”的弊端。在后文的情节发展中,不得已打破人物的设定,因为读者和作者都不知道人物在忽略时间做了什么,如果不加以限制,原则上人物可以在这段时间做任何事。如果没有合理的逻辑很容易覆盖设定(吃书),比如“盲人忽然重现光明”。

  总结:叙事欺诈主要是以叙事者和作者的文笔,对读者加以误导。常见方法是暗示加屏蔽、多逻辑角度和忽略等。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2 月 29 日

封面图

设计师 | 南国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