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哥说理财:小白理财入门必修课

  婚姻本质上是一种财产合同关系。从技术层面看,找对象和投资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战略高度看,婚姻更是你这一辈子最大的一笔风险投资。幸福婚姻是你一生最大的财富,失败婚姻则是你最大的债务。


  在合法前提下尽量帮你减少点不必要的税收损失。要知道,避不避税,这收入可差了一大截。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在用几乎全部的生命赚钱,却没有花哪怕一丁点时间,去规划一个值得拥有的生命。而理财就是帮你规划一个值得拥有的生命,并从财务上给予保证。


  历史上面值最大的钞票

  放眼世界,金圆券神话还不是最绝的。人类历史上发行过面值最大的钞票是一战后的德国马克——500 万亿元!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灭亡,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国处于一个叫魏玛共和国的时期。从 1913 年一战开打之前,到 1923 年通胀最高峰,德国物价 10 年间上涨了 1.4 万亿倍!如果从 1918 年德国战败开始算起,5 年间物价也上涨了 66 亿倍。

  所以那时德国出现了很多非常滑稽的事。比如我们都知道德国人喜欢喝啤酒,那时顾客跑到酒吧叫啤酒一般直接要两瓶。因为担心等喝完第 1 瓶再叫第 2 瓶时啤酒又涨价了!还有人用手推车装了一大捆钱想去超市买东西。没想到小偷趁他不注意,把钱扔地上,把手推车偷走了!为啥?因为这钱实在太重,和废纸几乎没啥区别,搬回家擦屁股还嫌脏呢!

  到了 1923 年,工人一天要发两次薪水。工人一拿到钱马上交给在工厂门口等着的老婆。老婆像刘翔跑 110 米栏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如破竹,冲到大街上抢购一切能抢到的东西!


  通缩就是物价一天天下跌。比如今年这套家具标价 1 万元,明年只要 9000 元就能买了。钱放在口袋里啥都不干也会越来越值钱,买得越晚越划算,那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拖延消费。这样一来,社会消费就会不断下降,工厂卖不出货就会倒闭,工人就会失业,失业了就更不敢花钱……经济就会陷入越来越糟糕的恶性循环。日本经济过去 20 年来就一直饱受通缩之苦。


  银行的小九九

  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复利。听说好像爱因斯坦说过:“复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世界第八大奇迹。”足见在小艾眼里,复利有多牛 B!

  银行和保险公司最懂复利的小九九,所以你去银行存款的利息都是单利。比如你存 10000 元,一年利息 5%,第二年就变成 10500 元,第三年就变成了 11000 元。但你问银行借钱的话,他们可是按照复利也就是利滚利来算的。如果你是房奴的话,看下你 20 年或 30 年的房贷总共要还多少利息?

  假如你贷款 100 万,最后你还给银行的本利和很可能要 200 万,如果是二套房贷按 1.2 倍基准利率算,那就得 260 万。所以不要以为银行赚到的存贷差就是存款一年 3%,贷款一年 6%,他们赚 3%。错啦!你没有把“单利收储,复利放贷”的因素考虑进去,银行实际赚到的比表面上的数字多得多。


  1956 年,巴菲特只有 27 岁,刚工作没几年,攒了 14 万美元。这笔钱对当时初出茅庐的美国年轻人来说已是一笔巨款了。按美国官方公布的靠谱 CPI 数据推算,算上通胀因素,当时的 14 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 120 万美元,也就是 700 多万人民币。

  到了 50 年后的 2006 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超过了 400 亿美元,成长了 28.5 万倍!扣掉通胀因素也十足增长了 3 万多倍。而且这半个世纪里,巴菲特本职工作就是投资


  巴菲特说投资有三条原则:“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记住前两条。”


  二是只要你在免息期结束前按时还款,这中间几十天相当于银行免费把钱借给你。比如你一个月要花 5000 块,假如全部刷信用卡并用足 50 天免息期,再把原本应该已经花掉的 5000 元买余额宝,假如年化收益是 5%,那这 50 天时间里,相当于银行帮你赚了 5000(元)×50(天)/365(天)×5%=34.25 元。可别小看这点钱,草根理财,不就是从点滴财富慢慢攒起来的吗?


  在这个阶段,我们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瓶颈,支出需求迅速膨胀,而收入增速却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速。那怎么办呢?

  从理财的角度看,解决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在之前单身期努力积累财富,延后消费,延后到什么时候消费呢?就是你买房结婚的时候消费。二是向未来借钱,问银行贷款。这就是贷款买房这件事从生命周期理论上来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实际上,这两个办法都是从时间上对你一生中所能支配的财富进行乾坤大挪移。要不延后,要不提前。所以年轻人贷款买婚房不是什么不合理的事情。国外年轻人要结婚买房一样要贷款,只不过人家房价没涨这么吓人,所以人家年轻人更愿意租房结婚,等今后经济实力更强大的时候再去买房。毕竟人家不会出现我今年要是不买房,明年一看,我擦,房价涨了 20% 这种奇葩景象,所以人家等得起。

  当然,中国实际上还存在第三个解决办法,就是啃老。

  而从生命周期理论上看,啃老这件事就是让你爸妈把未来自身的养老基金提前给儿子买房用了。这笔钱原本是你爸妈在工作的时候辛辛苦苦攒下来的,想要延迟到退休以后再用的,但为了给你买房,帮你成家,不得不又在自己刚刚退休没多久甚至还没退休之前,打破既定的退休养老计划,把钱又提前支取了出来。

  所以从理财的角度看,啃老这件事情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一件很让人感到痛心的事。如果你在结婚买房这件事情上已经啃了你爸妈了,那就请今后更加努力的工作赚钱,并想办法重新为你爸妈准备好原本就应该属于他们未来的那一份养老基金吧。


  存银行一定没风险吗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市场无风险收益水平是不同的。比如在日本欧洲这些地方,现在基本上就是零利率。虽然人家是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银行可以自己决定给储户多少利率,但因为要抗通缩,刺激经济,基本上就是一年 0.2%、0.3% 这样,市场无风险收益几乎为零。

  但在经济依然高速增长的中国,理论上说,无风险收益水平应该看 3 个月以内的 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这个名词太高大上了,咱不去管它。老百姓一般看的是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

  从历史上看,央行发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一般在 1.5%-4% 之间波动。假如现在的利率是 3%,那基本上 3% 就可以看成是中国当下投资市场的无风险收益水平,也就是预期年收益小于或等于这个数字,本金和利息一般都是有保障的。

  但就算如此,银行存款实际上也还是有风险的。那就是通胀风险,假如今年 CPI 涨幅超过 3%,那你存在银行的存款实际上还是在贬值,是一种变相的亏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负利率”。

  另外现在中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是说现在去银行存款给多少利息,不再是央行说了算,而是各家银行自己说了算。这就会有激烈的竞争,但也意味着你存在银行的钱已经不再有国家信用背书了,而是依靠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你的存款安全。换句话说,未来存银行也将不再 100% 保险。当然,如果你钱都存在了“宇宙行”(工行)也不用太担心,打死我也不相信政府会眼睁睁看着它倒闭。


  “4321 定律”

  这也是卖保险的很喜欢用的理财定律,说的是合理的家庭资产配置应该是:40% 用于股票、基金、房地产这些投资,30% 用于生活支出,20% 用于银行存款,10% 用于买保险。

  这个理论上就有问题。因为这年头在中国储蓄就是找死!不瞒你说,力哥名下没有一分钱定期存款,也没有一分钱储蓄型保险,这个 4321 定律在我身上完全不成立!这是力哥综合了自己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能力和理财目标后,做出的资产配置。


  当然,理财师不是阿拉丁神灯,你提出任何理财目标都能帮你实现。要是月入 5 千,无老可啃的的草根的理财目标是在魔都买别墅的话,呵呵,那就算神仙也帮不了你。


  2000 年以前的致富机会

  从 1949 年到 1979 年这 30 年时间里,靠个人奋斗,靠投资眼光是木有什么用的,这时你的出身和政治上的地位决定了你一生的财富命运。但从 1979 年以后,只要能够抓住历史给予的机会,每一代人都不缺乏发财的机会。

  比如说在 80 年代,只要敢于脱离体制,下海经商,不管你是借助价格双轨制的机会做做倒爷,还是托关系拿到批文去开发房地产,哪怕就是做个个体户,做做水产生意都能成为万元户。你要知道,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块钱,当时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呢。还有像安徽的年广久,做瓜子也能够发大财!

  但是你要知道,在那样一个中国的市场经济启蒙年代中,想要抓住这些发财机会,那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的,像年广久后来就被抓到牢里去了。所以在那个时代,只有极少数敢为天下先的吃螃蟹的人能够发财,超过 99.9% 的人还是没有发财的命。而且就算当年是万元户又如何,当时的人们没有理财的观念,有钱了就吃好的穿好的,买轿车买大哥大,钱都花完了呀。就算存着钱,经过这 30 年的高速通货膨胀,今天的万元户已经变成纯草根了,许多高薪白领一个月工资就超过一万元了。


  但是在 90 年代初那会儿,股市和理财真心没啥关系,股市实际上就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词,尤其是那些最先抢到股票认购证的第一代股民,许多人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再往后,中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到了 94-95 年,因为股市低迷,市场又出现了炒期货、炒外汇的热潮,但因为市场投机性太强,加上当时监管水平奇差无比(当然现在证监会的监管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最后在 1995 年就酿成了轰动一时的 327 国债期货事件,惊动了党中央,导致国债期货因为这个事情后来直接被关掉了,直到 18 年后的 2013 年才重新开放。


  而这一路上不断升级的自我修炼过程,不都是在业余时间日积月累起来的吗?再说一遍:业余时间做什么决定你未来的财富


  但我还是要提醒一下,房子是良性负债,因为你买的是资产,而车子是恶性负债,因为车子是消费品,会不断贬值。所以站在一个理财师的角度看,我坚决反对你贷款买车!(除非银行脑子抽风给你零利息零手续费的分期付款,而且 4S 店还是以比官方指导价便宜很多的底价把车子卖给你的,如果真有这种好事,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既然贷款,那就有利息。复利这个东西可是非常吓人的,可能你问银行贷款 50 万元,到头来你总共要还银行 100 万元。所以你到底是以公积金贷款利率去申请贷款的,还是以 85 折优惠商贷利率贷款的,还是 1.2 倍惩罚性利率贷款的;你是选择 10 年还清,还是 20 年还清,还是 30 年还清;你是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法还是等额本息还款法;你的公积金是选择月冲还贷还是年冲还贷……这些问题,你都要算清楚,想清楚。

  总之,还贷时间越长,你的负债成本越高,但如果还贷时间过短,你的月供压力太大,可能会影响你的家庭财务安全,所以说到底,还是一个平衡的问题。


  判断一个人幸福感有多高,有个公式:拥有÷欲望。

  工作也好,理财也罢,本质上都是通过增加我们拥有的东西来获得幸福感(生命满足感)。但如果不去管理你的欲望,你拥有的越多,你的欲望就越大,结果不管你怎么工作理财,你的幸福感都不会增加。同样都是土豪,和珅的财富比范蠡更多,但和珅的幸福感却远不如范蠡。因为他不懂得节制欲望,最后嘉庆一上台就把他给秒了,范蠡却和西施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


  最终极的自由

  一个在自我实现的需求上获得满足感的人,往往都是有信仰的人。而在所有的信仰中,宗教信仰又是最高层次的信仰。因为它帮你解决了两件事,一是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二是人死是怎么回事,死后到底要到哪里去。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随着科学越来越先进,我们会不断逼近真相,但人类永远无法通过科学得到完整的真相,因为科学研究到现在已经研究到了测不准定理,研究到了反物质,人类的观察行为本身已经会影响到被观察的对象,再怎么研究?第二个问题,科学就更完全无能为力了。

  但宗教解答了这两个问题——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它给出了答案。如果你信,你就获得了最高层次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因为你知道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那你还怕什么?

  人最大的自由不是财务自由,也不是罗斯福说的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和恐惧的自由,而是老子不想死的自由啊啊啊啊!没人有这个自由吧?但宗教把生死的来龙去脉给你讲清楚了。如果连死都不怕了,还怕什么?没钱?那算个屁大点的事啊!


  201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研究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

  在 2008 年,迪顿和他的团队通过对 45 万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有钱不一定会幸福,但没钱通常让你感到更痛苦。

  换句话说,当你是一个穷人的时候,金钱和幸福感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些正相关性,原本一个月工资只有 2000 元的草根,如果突然把他的工资提高到 5000 元一个月,他会感到非常高兴,并且这部分收入的提高,对持续改善他的生活,持续提高他生活的幸福感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如果你是一个富人,已经拥有了 1000 万,现在又赚到了 1000 万,这新增加的 1000 万对你来说,其实只是银行账户上的一串数字,它能带给你的只是进一步的财务安全感,而不是生活幸福感。

  所以迪顿认为金钱和幸福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幸福拐点。这个拐点在美国是年收入 7.5 万美元,而美国 2008 年家庭收入的中位数是 7.1 万美元左右,这个拐点大概相当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社会有 100 个人,你的收入水平排名 50 位以后,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确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感,但你已经跻身前 50 位以后,排名的进一步上升不会让你感到更幸福。

  迪顿的研究还发现,幸福感作为一个非常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如果一定要细分,那幸福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就是你每天感到高兴、悲伤、紧张的那些情感体验;二是物质层面的幸福感,就是你对当下的物质生活是否满意。

  迪顿发现这两种幸福感的获取来源是不同的。物质层面或者说日常生活层面的幸福感,和你的收入以及财富有很密切的关系。而精神层面的幸福感则和钱没有什么关系。那它和什么有关系呢?比如健康的身体会让人感到更幸福,比如每天都有人陪伴你,和你聊天玩耍,会让你更幸福。再比如美满的婚姻往往会让人感到更幸福。

  上面这段基于经济学的分析结论告诉我们,金钱对幸福感实际上只有大概 1/4 的影响力。怎么说呢?因为幸福分成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部分,而金钱对精神层面的幸福感没有直接影响,所以影响力就只有一半了。而在物质层面幸福感的影响力上,金钱只对收入排名在社会后半截的人有影响,而收入排名靠前的那一半人,金钱的增加和幸福感的增加也没有明显的关系,所以这又去掉了一半,就只剩下 1/4 了。


  难以克服的人性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家家户户都那么穷,许多人还是很开心呢?也就是我们父辈们常说的“穷开心”。现在人们越来越有钱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为什么许多人反而感觉自己没以前幸福了呢?过去 30 年中,不仅中国大陆的居民普遍出现了这种感受,大部分香港居民同样出现了这种感受。

  这是因为从心理学上说,人不会因为拥有什么东西而感到满足和快乐,而会因为自己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或者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东西而感到满足和快乐。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与他人进行比较后,发现自己比他人拥有得更多的时候,才会感到幸福。

  美国有一句谚语叫“keep up with the Jones’”(与邻居琼斯家保持一致),意思是说如果你的邻居比你有钱,你就会感觉自己不幸福,但如果你比你邻居有钱,你一开始会感到幸福,但很快你就不愿意再与那些比你穷得多的邻居为伍,你会觉得自己高他们一等,于是就搬去了更高级的社区。但在那个社区中,你又发现有许多比你更有钱的邻居,于是你又感到不幸福了,你又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赚更多的钱,去与邻居保持一致……这就像中国一句老古话讲的:人比人,气死人。

  迪顿所说的幸福拐点也是这个道理。放眼望去,发现社会上一大半人都比你有钱,越来越多的人买了私家车,而你还在骑自行车,你心里那个气啊,仇富心理油然而生,看到路边停了一辆豪车就想上去把它划成大花脸。但如果你发现社会上一大半人都比你穷,你开上私家车了,你隔壁邻居还在骑自行车,你开着车从他身边经过,说“兄弟,要不要我带你一程?”这时候你的幸福感就油然而生了。

  再举个栗子,著名理财师刘彦斌老师以前作客电视节目时说过,自己早年炒股赚了很多钱,2001 年的时候,明明知道股市风险很高了,本来想获利了结,但转而一想,自己买房和孩子读书的钱是赚够了,但自己养老的钱还没赚到呢,等把养老钱赚到再出来吧,等那以后打死我也不碰股票了!可等他赚够了自己的养老钱,又想把儿子一辈子要用的钱也赚足了再出来……结果亏得一塌糊涂,因为他当时是私募基金操盘手,基金清盘后还欠了一屁股债。

  刘彦斌回忆说,其实当时就算我把儿子的钱也赚够了也不一定会收手,因为我会想着给孙子赚钱。你看,人总是有理由驱使自己赚更多的钱,以至于稍有不慎,就会把自己一生的幸福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所以包括迪顿在内,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经济学只能解决财富增长的问题,却无力提升人的幸福感。

  著名经学家茅于轼老先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茅老晚年写过一篇文章叫《从致富之道到致乐之道》。他说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经济学,自己看问题总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国家的强弱看 GDP,人生的目的就是建设一个富有的国家,而经济学家的作用就是给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能给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建议。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这个假定的基础上,经济学先入为主的假设所有人都爱追求利益和物质享受,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快乐。然而到了 70 岁前后,他却对这套理论产生了怀疑。

  他说:“我看到不少人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是大家的怨气似乎也在增加”。所以茅于轼发现说可能人们并不是在追求财富的绝对多少,而是财富的相对多少。或者说,人们是通过彼此攀比来获得幸福感,所以一个人不论他多么富有,只要他看到有更多的人比他更有钱——不管是像马云那样正经做生意赚到的钱,还是贪官污吏们赚到的黑钱——他就有可能会骂娘!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的话,那整个经济学大厦就要推倒重来了!因为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富有,百姓还是不会完全满意。除非就像马克思说的,到共产主义社会,所有人均贫富,没得攀比。但这不就又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错误道路上去了吗?


  婚姻和健康的重大意义

  而超过 3/4 影响权重的是什么呢?

  就是我上面说的,你的婚姻是否幸福,你的孩子是否孝顺,你的身体是否健康,你在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你是否受到他人的尊敬甚至是爱戴……

  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婚姻。

  不分文化、不分国家、不分时代,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相关调查都显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已婚者总是比单身者更幸福!

  所以那些单身狗,尤其是那些发誓准备一辈子单身的小伙伴们,我劝你们真的要好好想一下,结婚并不是完成你爸妈的心愿,或者为了迎合社会世俗标准,结婚是为了提升你的生活幸福感。因为婚姻至少能给人带来两样必不可少的人生核心体验,一个是爱情的滋润,二个是家庭的温暖,尤其是看着自己的孩子不断成长给你带来的那种幸福的人生体验。合在一起,婚姻能让你更完整的体验到爱与被爱的感觉!

  另外婚姻是否幸福和你有没有钱也没有必然联系。《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他爸张翠山和他妈殷素素在鸟不拉稀的冰火岛成婚育子,没花一分钱,一样过得甜甜蜜蜜,羡煞旁人。谁规定说结婚必须要和房子、车子、排场、礼金捆绑在一起的呢?

  另外一个对幸福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的是健康。一个人往往不会因为健康的身体而让幸福感大幅提升,但一个原本健康的人,却会因为疾病或者意外而让幸福感大踏步倒退。

  除了疾病本身给身体造成的痛苦,更大的痛苦是许多人会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一个人得了重病,很可能会彻底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因为你丧失了工作能力,就没有了收入,而你的家人为了照顾你,也会丧失许多工作机会,但看病又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一进一出,你的财务状况就会越来越糟,有可能倾家荡产甚至欠一屁股债。

  而且如果你的病是注定看不好的,或者你的身体残疾是永久性的,你就会形成悲观绝望的心理预期,觉得你这辈子就这么完了。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的幸福感都会大踏步倒退。

  所以在不幸发生这种悲剧的时候尽量减少一个人的财务压力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大对穷人的医疗保障力度,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应该未雨绸缪,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把这种必然会导致自己幸福感大幅降低的风险给提前转移掉。


  最后的忠告

  而在长达十多年的理财教育过程中,有两点是当爸妈的一定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形成统一战线。让孩子从小树立起规则意识,言出必行,错了就该受罚,这个月钱用完了接下去就啥都不能买。不能老爸唱红脸,老妈唱白脸,或者老爸刚刚教育好孩子这个玩具要下个月才能买,回头孩子跑外公那里一撒娇,外公心一软就给孩子买了。孩子可精明了,他最懂得察言观色,见风使舵。他会本能地朝着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去发展。如果家里的大人不能够齐心协力,在孩子面前铁板一块的话,那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第二,俗话说的好,言传不如身教。孩子是我们最亲的家人,天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你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叫他对人有礼貌,你自己就不懂礼貌,孩子怎么会懂礼貌呢?你叫让他要勤俭节约,你自己花钱大手大脚,孩子怎么可能会节俭呢?你天天和孩子说爸妈养你多不容易,以后长大了你一定要孝顺爸妈,可你自己平时周末都很少抽空去看望一下自己的爸妈,孩子长大了能对你有多孝顺呢?不管是教孩子理财还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再说两句子女教育规划的问题。

  子女教育规划是理财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力哥说的七颗龙珠中的一颗。但许多家长在提到子女教育规划时,脑子里想到的就是钱,就是筹集孩子以后上大学或者留学的经费。

  力哥一直认为,如果你现在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有点捉捉襟见肘,你就没必要优先考虑子女未来上大学的教育经费。最重要且紧急的,是你父母的养老基金,尤其是看病的钱,因为他们可能不久于人世,等他们撒手人寰了,你想孝敬他们都没机会了。另一个重要且紧急的,是你的买房基金。都说成家立业,要成家,你总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吧。再接下去,你要考虑重要但不紧急的你自己未来的养老基金。最后,才是考虑同样重要但不紧急的子女教育基金。

  在经济条件不宽裕的情况下,子女教育基金应该是最后考虑的。而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很好,其实也没有必要特地准备子女教育基金,比如你有两、三套房子,到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如果家里钱不够用,卖掉一套房子就行了。

  真正需要提前做好子女教育基金规划的,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家庭。这种家庭就有必要考虑专门设立一个子女教育基金账户,通过基金定投或者购买教育保险的方式来长期投资,专款专用,避免将来由于家庭财务出现危机,导致孩子因为没钱的关系而无法完成学业,那你做父母的肯定会感到非常愧疚。

  但钱的问题只是一方面,子女教育规划更重要的说的是人的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获得一张金灿灿的文聘,而是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素养、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才。教孩子理财的道理实际上也是在教孩子长大了应该怎么做人的道理。

  有些荔枝私下和我说他的理财目标的时候,我觉得很好笑,因为他一个很重要的理财目标是帮自己的儿子准备好将来结婚和买房的钱。我说你儿子现在才 3 岁,他将来娶媳妇买房关你屁事啊?到时候你买得起房就自己买,买不起房的话,老爸如果还有余力的,帮你筹点首付,老爸自身难保的,不好意思,你就租房结婚吧,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如果孩子结婚买房也是你的责任,那是不是你儿子将来的养老金都要你提前帮他准备好呢?那你儿子将来长大了能干什么?他还需要干什么?他还有任何认真学习,努力拼搏的动力吗?你觉得你这样殚精竭虑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你觉得花这么多钱让孩子去补课,让孩子从小学这个学那个,给他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最后还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让他去国外一个三流大学混一张文凭出来,你这到底是爱他还是害他啊?你觉得你花这么多钱在孩子身上,最后是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才,还是培养成一个没出息的啃老族呢?

  今天的中国社会太浮躁,人人都想赚快钱,今天中国的教育同样很浮躁,老师只要孩子死记硬背,考试考高分,完全不会去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到最后走上社会的时候,许多年轻人一心就想开后门走捷径,一点苦也吃不起,而且肚子里只有书本知识,没有生存技能,却又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你说这样的年轻人能有多大的事业成就?

  我们个人是没有办法和这个社会和这个体制对抗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来教育孩子,尤其是以身作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

  你要知道,有些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你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对子女的教育,就是不能完全靠钱解决的,而需要你花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培养他。无论是培养他的理财意识,还是把他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奇葩结婚狂的理财悲剧

  力哥有一个朋友,是广东潮州人,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进入一家上海的房地产公司担任领导职务,收入非常高,而且因为是做房产开发的,他就近水楼台先得月,在 2001 年的时候,以不到 100 万的内部劲爆优惠价在上海西南角买了一套别墅。

  当时因为刚刚结束福利分房制度没多久,国内楼市还很低迷,上海为了鼓励买房就推出了购房退税,购房就送蓝印户口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所以那两年买房是非常划算的。等到 2004 年,单单这套别墅的市价就涨到了 350 万元,在十多年前这可是一笔巨款,他也顺理成章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了,听听音乐会,去高级餐厅吃吃饭,每年出国旅游两次……可惜从 2005 年开始,这人就开始作啦。俗话说的好,no zuo no die,一作就完蛋。他怎么作呢?他不停地离婚结婚离婚结婚……

  第一次和结发十多年的原配老婆离婚是在 2005 年年初,原因你懂的,男人有钱就变坏,糟糠之妻看不上眼了。我这朋友在离婚的时候也算是个爷们,知道自己出轨在先,愧对老婆,所以丝毫不隐瞒财产,算上这套别墅,当时他有 400 多万元的财产,一半都分给了前妻。但是很不幸,2005 年正好国家第一次对楼市进行宏观调控,他的别墅价格也跌了一点,加上它又急着抛售分财产,结果只以 320 万元的价格贱卖了出去,这第一次离婚是他财产缩水最严重的一次。

  虽然损失了 200 万,但他这时手里还有 200 万,还是能在当时的上海市中心买一套大房子,所以他很快和原来的小三结婚后,在上海市中心花 180 多万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但天晓得他和这个小三从认识到结婚才 3 个月,他们是闪婚,结果就像现在许多 80 后闪婚族一样,闪婚才过了 5 个月,就由于性格不合,又闪离了。我这朋友说离婚是因为这女的太作了,他实在受不了……其实照我说是他自己太作了,没事干嘛学人家小年轻玩闪婚,你这不是自作自受吗?

  那你可能会问了,他这次离婚是不是又把房子给卖了呢?

  没错,因为这套房子是在两人开出结婚证后才买的,而且为了表忠心,产证上写了两个人的名字,虽然我这朋友是实际出资人,他第二个老婆一分钱没出过,但还是不得不把这套房子给卖了,把一半的钱给了这女的。好家伙,短短几个月里又损失了将近一百万!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两次离婚之后,照道理说,他应该学乖了,别再那么急着结婚了。天晓得我这朋友是一根筋,就像电视剧《粉红女郎》里面刘若英演的那个结婚狂一样,整天嚷嚷着“我要结婚,我要结婚”!根本不听劝。结果才过了一年不到,到 2006 年 5 月,他又在外面跳舞的时候勾搭上了一个娘么,第三次迈入了“神圣”的婚姻殿堂。

  但这时,他自己的财产已经大幅缩水了,上海的房价则大幅上涨了。此消彼长,所以第三次结婚后他只能在外环线附近买了一套两房一厅的房子,而且这次也没钱全款买房了,不得不向银行申请房贷。最搞笑的是,他当时结婚后还和我说,因为吸取了之前离婚的教训,所以这次买房故意只付了三成首付,大概 35 万元,这样万一以后离婚了自己损失也可以小一点。

  真不知道该说他是神机妙算还是乌鸦嘴,结果还真被他说中了,结婚才一年多,到了 2007 年,他和这个第三任又因为老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家里闹得天翻地覆,最后实在没办法,为了得到解脱,他第三次选择了离婚。可你说这男人是太有责任心呢还是太缺心眼呢?他居然因为对方没有地方住,最后把这套房产索性送给这第三任老婆了!

  到了 2008 年,我这朋友第三次离婚后在上海外环线外面的一个老式新村里买了套小两房,因为这时年纪比较大了,所以没能从银行申请到按揭贷款,全部支付现金,一下子又花了他 52 万元。这么一来,他身上只剩下十几万元的积蓄了。从那之后,我这朋友虽然花心依旧,但再也不敢结婚了,他终于发现自己压根就没有结婚的命,一直到现在还是自己独自一人住在这套老公房里。


  无论从情感上说还是财产上说,结婚是你这一生投入金额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同样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笔投资,这可比你买股票的风险高多了。一段美满的婚姻是你这一生最大的一笔财富,但反过来说,一段又一段失败的婚姻,则会让你的财富和你的生活都被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过去,领结婚证的心理意义和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领证主要是做给父母看的,做给朋友看的,做给全社会看的,告诉全世界,咱两以后是一家人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结婚证在本质上其实是一份财产契约,和爱情木有半毛钱关系。如果双方感情很好,领不领证都不妨碍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很多童话故事的结局都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你有见过哪个童话故事是以王子和公主在公证处拍了结婚照,领了结婚证作为 happy ending 的吗?所以领不领结婚证和双方能否永远对对方忠贞不二没有必然联系。


  中国近代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就有过一段烧婚书的美谈。

  据说当年结婚后不久,有一天林语堂突发奇想,跑过去对妻子说:“咱把婚书烧掉吧?”妻子一开始楞了一下,想你个小样儿是不是外面有女人要和我掰了呢?就问他说你这啥意思。林语堂说:“婚书是结婚的证明,只有离婚的时候才用得到。”林语堂的妻子也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了,于是马上翻箱倒柜,找出婚书给林语堂,然后林语堂二话不说一把火烧了。

  林语堂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我们一辈子都相亲相爱,就永远不会用到婚书,那不如把婚书烧了;如果今后不幸要离婚了,才会把婚书拿出来做证明材料,但既然已经准备不在一起过了,那这张婚书不也一样成废纸了吗?所以还是不如把婚书烧了。

  换句话说,一纸婚书,终究无法把两个人捆在一起过一辈子。能过下去的,终究是会一起过下去的,不能过下去的,自然会像我那个朋友一样,不惜一而再,再而三选择离婚。而婚书烧掉以后的几十年间,林语堂夫妻二人依旧相亲相爱,生活美满幸福。

  等他们老了,有人问林语堂经营婚姻的秘诀。林语堂说秘诀就两个字,一个是“给”,一个是“受”。夫妻之间应该尽量地“给”,而不计较“受”。林语堂的这个观念是从《圣经》里来的,原话叫“施比受更有福”。如果夫妻双方都能想着为对方多做点什么,而别总想着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些什么,那这样的婚姻又怎么会有产生危机呢?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同志早就说了,婚姻是财产私有制的产物。等将来共产主义实现了,我们就不需要用法律来保障婚姻了,我连三妻四妾都不用找,两个人只要有爱情就能在一起,爱情不在了,就随时可以分开。


  2007 年土豆网创始人王微和上海电视台一个女主播结婚,一年之后又闪电离婚,原本离婚赔偿都谈好了,天晓得 2010 年土豆网准备去美国上市了,这时候这女的突然半路杀出来,要求重新分割土豆网 38% 的股权。

  就是因为这起突如其来的诉讼,土豆网不得不推迟上市,让原本市场份额不如土豆的优酷抢占了先机,等王微最后以 700 万美元现金补偿了结这桩离婚官司并重启土豆网上市流程的时候,最佳上市时机已经错过了——当年优酷上市首日大涨 161%,市值超过 30 亿美元,而后土豆上市首日下跌 12%,市值 7.1 亿美元。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女人,不是因为这桩离婚官司,那后来绝对不会是优酷收购土豆,而是土豆收购优酷。王微的身价也会和现在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才说结婚是你这一生投入金额最大也是风险最高的一笔投资。

  如果这个世界上存在最愚蠢的投资的话,那结婚后再离婚一定是最愚蠢的投资。但就像钱钟书说的,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有些人就像我那个朋友,一根筋想不明白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就是死活要结婚,然后死活要离婚,怎么拦也拦不住。


  理财产公证和签订婚前协议这两种办法,后者比前者更好一些。因为看起来婚前财产公证比较权威,但它只能对婚前财产进行公证,而婚前协议不但可以对婚前财产的归属进行约定,还能对婚后将要取得的财产进行约定,当然它也可以约定财产之外的其他事情,适用范围比财产公证更广。比如说约定婚后每周一三五老公洗碗,二四六老婆洗碗,礼拜天下馆子吃饭……毕竟婚前协议操作起来不像财产公证那么冷冰死板,可以有许多个性化的条款,更容易为双方接受。

  在美国律师界有一个段子,如果要给富人结婚提三条建议,那第一、尽量不要结婚;第二、非要结婚,也要找个门当户对的;第三、如果找不到还要结,那就一定要签订婚前协议!婚前协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我国《婚姻法》第 19 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也就是说夫妻双方的财产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但必须得在结婚之前说好。

  比如美国影星道格拉斯由于爱上了女星凯瑟琳·泽塔·琼斯,就要和结发 20 年的老婆离婚,但因为当初没签过婚前财产协议,官司打了一年多,耗费了天价律师费,讨价还价到最后依然割肉 4500 万美元。

  吸取了这次惨痛教训后,道格拉斯在和琼斯结婚前先签订了一份协议。协议中约定结婚后琼斯可获得道格拉斯所有资产的 10%,而且因为道格拉斯有过出轨前科,所以协议里还设置了对婚后出轨的惩罚条款,如果道格拉斯和琼斯结婚后又移情别恋,他要付出 340 万英镑的代价。如果他们之后离婚,琼斯还可以额外获得每年 100 万英镑的离婚赔偿。意思是结婚时间越长,离婚时的赔偿越多。假如他们结婚 10 年后又离婚了,琼斯还可以获得 1000 万英镑“青春损失费”。

  这样的协议其实对双方都有利。对道格拉斯来说,因为有了出轨惩罚条款,一定程度上能遏制他再次出轨的冲动,而且他越晚出轨,惩罚越大,他就越是舍不得出轨。但反过来说,就算今后忍不住又出轨了,付出的代价也会比前一次离婚时小得多。比如 5 年后如果道格拉斯又移情别恋,离婚时分给琼斯的财产也就 840 万英镑,远远不到自己一半的财产。

  而对琼斯来说,虽然离婚时自己将分不到对方一半的财产,看似拿少了,但实际上琼斯本身也是美国一线女星,吸金能力说不定还比道格拉斯更强呢!签了这份协议,今后万一离婚了,至少自己的财产不会再分给道格拉斯,还能稳赚几百万英镑,相当于给自己上了一份养老保险。但如果不签这份协议,万一今后离婚时自己赚到的钱反而比道格拉斯多的话,可能还要倒贴钱给道格拉斯。所以你看,这种婚前协议就是即有利于巩固婚姻,又能在离婚时降低双方风险的好办法。


  我国夫妻财产制度分为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前者指的是夫妻财产完全共有,离婚时一人一半,后者则是根据双方约定来分配财产。而约定财产制又分为共同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其中对富人保护力度最强的无疑是分别财产制。意思是不管结不结婚,你的就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我们互不相欠。

  比如说前几年台湾首富郭台铭(就是那个老是有人跳楼的富士康的老板),迎娶比他小 24 岁的舞蹈老师曾馨莹的时候,两人就签订过婚前协议,决定采取分别财产制。约定万一以后离婚,郭台铭名下的鸿海股票一分钱不会分给曾馨莹。

  这样做至少有两方面好处。对内,曾馨莹可借此证明自己是爱郭台铭这个人而不是爱他的钱,打消顾虑后的郭台铭自然会更加疼爱珍惜这位通情达理的妻子,郭台铭子女对这位后妈的接受度也会大增,因为知道你不是来抢遗产的;对外,由于郭台铭的鸿海股权不会因为将来可能出现的离婚分产纠纷而发生任何变化,因此也不会影响到鸿海公司的股价和未来公司的经营。

  针对约定财产制,修改后的《婚姻法》第 40 条规定,从公平原则出发,离婚时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财产补偿。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抚育子女,二是照顾老人,三是协助另一方工作。但这需要查证双方的家庭分工状况,双方的工作职位在婚前和婚后的变化等等。

  也就是说,只要查明婚后女方为了照顾家庭而放弃了工作,或者工作收入比男方低很多是因为要花更多的精力来照料家庭的话,那就算约定了分别财产制,法院还是会酌情把一部分男方财产补偿给女方。所以万一曾馨莹将来不幸与郭台铭离婚,她也不太可能落到外界所传的一分钱都拿不到的悲惨下场。


  尽量掌管家庭财政大权

  还有一点在离婚争产时能起到决定胜负的关键作用,就是平时在家里夫妻双方到底谁掌管财政大权。因为许多有钱的丈夫尤其是自己当老板的丈夫在想要离婚的时候,会提前偷偷把自己名下的财产转移出去,不管是转移给自己父母兄弟朋友,还是转移到公司里面去,这样一来自己离婚时便会两手空空,没钱可分。

  比如说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贾静雯离婚官司,她老公孙志浩就非常聪明。孙志浩是标准富二代,但他只是在父亲公司挂名拿薪水,薪水拿多少都是老爸说了算,要买啥东西,从老妈那里拿点钱就可以了。无论是孙家的房子也好还是公司股权也好,都在他爸妈名下。哪怕是结婚时爸妈送给儿子的婚房也属于婚前财产不需要分割。

  结果离婚的时候贾静雯傻眼了——他们名下可以被看成夫妻共同财产的只有可怜的 10 多万美元!而且结婚后贾静雯一直在外面拼命接戏挣钱,结果她名下资产反而比孙志浩多许多。当初结婚时媒体都说贾静雯嫁入豪门,结果离婚时她一点好处都没摊到。所以对那些一心想嫁入豪门的拜金女来说,就算你们婚前没有进行过任何财产公证或签过任何婚前协议,如果对方有心防你,也不见得离婚时你能从对方身上捞到多少好处,因为你老公早就把财产都转移掉了。

  有些男人很坏,离婚前会把自己名下所有股票基金都抛掉,再把自己银行卡里的钱都取出来存到爸妈账户里,然后对法官说自己的钱都用在家庭开支上,已经花光了,那你能拿他怎么办?所以在察觉老公有些不对劲的时候,一定要提早把这些资产都给固定起来,不让对方转移。由此可见,聪明的女人一定会把家庭财政大权掌握在手里。

  但如果家里的财政大权掌握在对方手里,自己制止不了,就该先下手为强,抓紧时间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但你必须要对申请保全的财产提供具体线索,比如银行帐号、证券帐号等等,这就要求你平时做一个家庭财务的有心人,不能做甩手掌柜,就算你不管钱,也一定要留意一下家里的这些财务信息。


  抓住先发优势

  由于《大富翁》游戏是回合制的,就是你走一步,我走一步,那在游戏一开始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人先走,有人后走,而后走的人从游戏的一开始天然就已经处于劣势了。

  原因很简单,假如你是玩一个筛子的,从 1 到 6,先走的人到了一块地皮买下来后,后走的人就有 1/6 的概率会走到前面那个人已经买下的那块地皮,那结果一是你得付给他地租,结果二是你丧失了一次买地的机会。一进一出,你们之间的财富差距就迅速被拉开了。

  到第二轮,又是他先走,你后走,假如第一轮你们正好走到同一块地皮上,那第二轮,你还是有 1/6 的概率会再次走到他新买的一块地皮上。虽然刚开始游戏的时候,两个人连续 N 轮掷出相同数字的概率非常低,但假如你运气就是这么背,一上来连续 5 次跟着上家走到一样的位置,人家 5 轮下来买了 5 块地,你 5 轮下来一块地没买到,还付了 5 次地租,那你这盘游戏最后能赢的概率就已经微乎其微了。

  所以在围棋比赛中就有这样的规定,执黑先行的一方要对另一方进行让子,贴个半目或者一目,以示公平。而在没有办法让子的五子棋中,黑方的优势就更明显了,所以就要对黑方的赢棋手段进行限制,包括三三禁手、四四禁手、长连禁手。如果不设置这种禁手规则的话,在高手对决中,执黑先行的一方就非常容易赢棋。

  虽然游戏可以用规则来强行维持公平,但现实生活中可没有。大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小到一个人的命运,先发优势都非常重要。

  经济学上有马太效应的说法,意思是人类社会中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现象。老子也提出过类似的思想,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也就是说,自然界的规律讲究的是平衡,哪里太多了,就要拿掉点,哪里太少了,就再加上去点,平衡才健康。但人类社会往往是反过来的。

  而造成马太效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先发优势不同。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个穷二代和一个富二代,在人生的起点上天然就不同,他们能享受到的资源不一样,所以从概率上说,富人的孩子继续成为富人的概率就要比穷人的孩子逆袭成富人的概率大得多。反过来说,穷人的孩子继续做穷人也要比富人的孩子沦落为穷人的概率大得多。虽然由于我们的社会存在仇富心理,总觉得富二代是个贬义词,认为富二代都是败家子,但从概率上说,有知识、有思想、勇于拼搏和创新的富二代的比例,远远超过穷二代的比例。

  如果在人生的起点上,我们没有一个富爸爸,已经处于后发劣势中,那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要努力在其他方面争取到先发优势。比如学习理财,就应该越早开始越好,你开始理财的时间越早,你和其他同龄人相比,你的先发优势就会越明显。

  创业的过程也是如此,最早进入某个创新领域的企业最容易获得先发优势,也最容易笑到最后,你进入得越晚,先发优势越少,后发劣势越多,成功的概率就会越低。


  《大富翁》游戏中就用一个规则对好运气进行了限制——我们知道,两颗骰子如果掷出相同数字的话,可以再多掷一个回合,但如果你连续三次都掷出相同点数的话,那不好意思,到第三次你就会直接入狱。还是那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