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一、定义

  • 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临床上以慢性肺心病多见。

二、病因

  • 支气管-肺疾病: COPD 最多见,约占80-90%。 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等。
  • 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胸廓或脊椎畸型以及神经肌肉疾患。
  • 肺血管疾病:甚少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小动脉炎、肺动脉过敏性肉芽肿、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 其它: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等。

三、发病机制

一)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功能性因素

  • 缺氧(最重要因素)
  • 高碳酸血症
  • 呼吸性酸中毒
  • 以上三个因素:
    • 引起肺血管收缩、痉挛
    • 继而引起肺动脉高压

解剖性因素

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滞度增加

二)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

  • 肺循环阻力增加 -> 肺动脉高压 -> 右心室肥厚
    • 早期:右心室代偿,舒张期末压正常
    • 进展:右心室失代偿、排血量下降,残留血量增加,舒张末压增高 -> 右心室扩大、右心衰竭

三)总结

四、临床表现

指征肺、心功能失代偿期肺、心功能代偿期(呼吸衰竭)肺、心功能代偿期(右心衰竭)
症状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心悸、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出现 肺性脑病 的表现气促更明显,心悸、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
体征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细和肺气肿的体征; 三尖瓣区可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提示有右心室肥厚 (注意与腹主动脉瘤区分)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有 颅内压升高 的表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发细更明显,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 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甚至出现舒张期杂音。 肝大有压痛, 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下肢水肿。

五、辅助检查

项目意义
X 线检查除肺、胸基础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特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征:
1. 右下肺动脉干扩张, 其横径≥15mm ;其横径与气管横径 比值≥1.07
2. 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 高度≥3mm
3. 中央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纤细,形成“残根”征;
4. 右心室增大征;
5. 圆锥部显著突出或其高度 ≥7mm
任一条均可诊断。
心电图主要表现有右心室肥大改变:
1. 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
2. V1: R/S>1; V5: R/S<1; RV1+SV5≥1.05mV 及肺型 P 波;
3. 在 V1、V2 甚至延至 V3,可出现酷似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的 QS 波;
4. 也可见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低电压图形。
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流出道内径 (≥30mm)
右心室内径 (≥20mm)
右心室前壁的厚度 (≥5mm)
左、右心室内径比值 (<2)
右肺动脉内径 (≥18mm) 或肺动脉干 (≥20mm)
右心室流出道/左心房内径 >1.4

六、并发症

  1. 肺性脑病
  2. 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ph<7.2,可以补碱)
  3. 心律失常 (常见房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紊乱性房速为特征)
  4. 休克
  5. 消化道出血
  6. DIC
  7.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七、治疗

一)治疗原则

  1. 积极控制感染 (很重要)
  2. 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
  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4. 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
  5. 积极处理并发症。

二)控制心力衰竭

利尿剂

  • 作用: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负荷、消肿。
  • 原则:选用作用轻的利尿剂,小剂量使用。
  • 副作用:低钾、低氯性碱中毒,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血浓缩等。

正性肌力药物

  • 洋地黄类药物
    • 由于缺氧及感染对其耐受性低,疗效差,易发生心律失常。
    • 用量为常用量 1/2 或 2/3,选用作用快、排泻快的药物。
  • 指征:
    • A. 感染已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用利尿剂后反复水肿的心衰;
    • B. 以右心衰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的患者;
    • C. 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室率大于100次)
    • D. 合并急性左心衰。

血管扩张药物

  •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收缩力;
  • 部分顽固性心衰有一定疗效。

控制心律失常

  • 一般经过治疗慢性肺心病的感染、缺氧后,心律失常可自行消失。
  • 如果持续存在可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药物。

抗凝治疗

加强护理

  • 翻身、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