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概念
专注红利(focus dividend)
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做到凭一己之力很难做成的事情。
管窥(tunneling)
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也叫“隧道视野”。
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想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沉浸在一本书或一部电视剧中时,身旁朋友提出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充耳不闻。可见,专注同时也会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们可以说稀缺令人“专注”,也可以说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管窥”这一词语指的是人们的视野会因稀缺问题变得狭窄,形成管窥之见,即只能透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 20 关于摄影技术,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写过这样一句名言:“摄影就是将景物装入框内,而框入一些东西就意味着其他景物会被排除在外。” 21 管窥就是人们对这种体验的总结与融汇。
内源性思考(internal thought)
即便在大脑中重复一连串数字这种小事也会对人的总体认知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前摄干扰(Proactive interference)
当我们心里想着其他事物时,就会将其置于思想的中心,而产生忽略行为。
认知能力(cognitive capacity)
它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得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等能力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知能力中最突出的就是“流体智力”,即在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时,在无须特定学习或体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行控制力(executive control)
其作用存在于我们管理自身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包括计划、关注、发起并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等。
权衡式思维(trade-off thinking)
它是由稀缺所引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稀缺状态下,因为所有没有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以致我们开始对之念念不忘,开始产生决策难题。
余闲(slack)
就是我们在拥有很大空间、不存在稀缺心态时的产物,也是我们在资源丰富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特定方式。
借用(borrowing)
当人们面临资源稀缺时,就会通过借用相应的时间或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从长远来看,借用会进一步加剧稀缺。
现时偏见(present bias)
人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利益。
稀缺陷阱(scarcity trap)
就是某人的行为有助于稀缺形成的一种情况。
引用
没有什么就嚷嚷什么,越没有就越嚷嚷,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现象。两位作者将我们的直观感受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提出了稀缺会导致认知障碍的观点。他们的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如果你想要什么,不要等急需的时候才去要,而要提前积累。
李淼
著名物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
房子不过是一堆东西上面加了个盖子。 13
——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
霍布斯:你构思好要写的小说了吗?
卡尔文:创造力可不像水龙头,说开就开。你得找到适当的情绪才行。
霍布斯:什么样的情绪是适当的?
卡尔文:紧要关头的恐慌。 1
——比尔·沃特森(Bill Waterson)
《卡尔文与霍布斯虎》作者
贫穷始于富足
我们可以认为,小贩们之所以会重归稀缺陷阱,是因为那些打击到他们的突发事件,但我们也能将问题归咎于缓冲机制的缺乏。既然他们知道自己生存于动荡之中,那么为什么不在经济宽裕的日子里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呢?印度街头的小贩们并非唯一犯下这种错误的人。世界各地穷人们的活期存款都太少了。我们之前讲到过,研究报告显示,美国人一般认为,如果他们遭遇了紧急情况,那么自己根本无法在 30 天内筹到 2 000 美元。 12 数据也显示,手头活期存款较少的穷人更容易遭受突发事件的打击。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小贩们的问题远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稀缺陷阱的种子也早在资源相对充裕的阶段就已经被种下了。而且,同种情况也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出现。你热火朝天地赶着工作,但还是赶不上进度。你的生活非常苦闷,你暗自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做这类事情了。截止日期过去了,你终于爬到了陷阱的边缘,喘了口气。此时,距离下一个截止日期还有几周时间。谢天谢地,现在你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几周之后,你想不明白时间都去哪儿了。再一次,你开始加班加点地工作。就像小贩们面临的稀缺一样,你的稀缺来自资源相对充裕阶段时所犯下的错误。
在资源充裕阶段,我们会浪费时间与金钱。我们太过松懈了。在第 2 章中提到的收获研究中,农民们在收获之前很穷,但他们本可以避免这种境况。如果他们能在收获之后更好地管理金钱,就不会在收获之前发现自己兜里没钱了。他们之所以在收获之前穷困潦倒,只是因为他们在金钱充裕时没能很好地进行财务管理。这与穷人借用的问题不同,而是关于金钱充裕时的浪费行为。浪费的结果就是,资源充裕的阶段紧跟着备受稀缺威胁的阶段,如此周而复始。但是,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讨论由稀缺心态所导致的问题。我们会产生管窥之见,我们会有所忽视。我们的带宽有了负担,缺乏远见,更为冲动。所有这些可能都会让人认为,在资源充裕阶段,我们会精打细算,充满远见卓识。事实当然并非如此。数十年的研究显示,在资源最为充裕的时期,而且特别是在这样的时期,我们尤其容易犯下拖延的毛病。拖延,就是对眼下之事的过分关注,是阵发性的盲目乐观。我们将需要去做的事情搁置起来;我们将本应存下的金钱挥霍出去。我们错误地分配了自己充裕的资源,存储下来的金钱和做完的事情太少,无法免于那些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稀缺。富人和穷人一样,都会犯拖延症:富人因为拥有余闲,所以不会受到什么打击;而穷人和忙碌之人由于拥有的余闲太少,只要一遇到突发事件,就会立刻落回稀缺陷阱之中。
远离稀缺陷阱的威胁,需要的不是充裕的资源,而是足够充裕的资源 ——就算我们乱花钱,做事一拖再拖,还是有足够的余闲去应对绝大部分突发事件;如果拥有足够充裕的资源,就算长时间的拖延,我们还是有时间去管理预期之外截止日期的到来。远离稀缺陷阱的威胁,需要拥有足够的余闲去应对这个世界中林林总总的突发事件,去应对我们给自己制造出来的诸多麻烦。
将所有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我们就能明白,稀缺陷阱的出现,背后有着几个相互关联的原因,而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稀缺心态。管窥致使我们借用,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更低效的方式使用同样的实体资源。因为管窥和忽视,我们最终落入了杂耍的境地。稀缺陷阱成了一场无比复杂的事件,一张由到期未完成的任务和代价高昂的短期解决方案拼凑而成的补丁图,而其中的诸多细节,需要我们不断地回顾,不断地修正。我们没有足够的带宽去制订挣脱陷阱的方案。当我们做计划时,也没有足够多的带宽去抵御诱惑、坚持不懈。而且,余闲的缺乏,也意味着我们没有能力去平息突发事件。由于我们无法在资源充裕阶段利用宝贵的时间为未来创建出缓冲机制,所以事态就会进一步恶化。
改变心态,逃离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穷人会一直贫穷下去,而孤独者也注定会继续形单影只;繁忙之人永远会日理万机,而节食者的计划也总是会以失败告终。稀缺造就了一种心态,而这种心态会令稀缺长存。如果这种说法让你觉得太过残酷,那么就来看看另一种观点: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他们缺乏技能;孤独者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不受人欢迎;节食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意志力;繁忙之人之所以整天忙碌,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过上井井有条的生活。这种观点认为,稀缺是深层次个人问题所引发的后果,很难改变。
相比之下,稀缺心态是环境造就的结果,更有可能通过一些措施来加以改变。稀缺并非个人特质,而是自身创造的环境条件所引发的结果,而这些条件是可以进行管理的。我们越是深入了解稀缺在大脑中的发展历程,就越有可能找到办法去避免稀缺陷阱,或至少去减轻稀缺陷阱的影响程度。
经济学研究稀缺,但不触及心态
当我们向一位经济学家同事谈到我们正在研究稀缺这个问题时,他说:“有一门学科就是关于稀缺的,你可能也曾听说过,它就是经济学。”他当然没有错。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有限方式去实现无限愿望的学科,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应该如何对实物稀缺进行管理的学科。如果你花钱买了一件新外套,就没有那么多钱外出用餐;如果政府在前列腺癌的实验性手术研究中投入过多资金,就没有那么多资金用于公路安全领域。许多人都会忽略“权衡”的存在(我们的理论有助于对这种忽略进行解释)。还有一些经济学观点认为,价格是对实物稀缺的反映,有时这种反映会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现出来。
19 世纪时,欧洲的古生物学家在中国就为此付出了代价——为了寻找稀有的恐龙骨骼化石,古生物学家们为可以提供化石碎片的村民发放金钱奖励。结果,化石碎片的供给量大幅上升:村民们一找到化石,就会将其敲成碎片,以增加可以销售的碎片数量。而这种结果并不是古生物学家们的初衷。
大脑自由才能成为合格家长
有一项关于父母养育子女的研究,是以空管员为研究对象的。 23 研究之所以会对空管员感兴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内容每天都有所不同,有时还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某些日子里,空中会有许多需要管制的飞机——天气条件非常糟糕时,等待起飞的飞机就会排起长队,频频延误。每当赶上这种日子,空管员的认知负荷就会变得非常高,他们会长时间地专注于让所有飞机安全降落这一件事上。在另一些日子中,空管员的工作节奏可能会稍微慢下来——空中没有那么多飞机,脑子里也没有装那么多“飞机”。研究人员发现,根据某一天空中飞机的数量,他们就可以预测当晚空管员养育子女的水平。飞机越多,为人父母的水平就会越低。用一个世俗一点的比喻来讲就是,同样一位空管员在轻松地工作了一天之后,就会表现出“中产阶级”的样子;而在辛苦工作了一天后,就会落入“贫困人民”的队伍。
你肯定也曾有过类似的体会。累得要死的一天结束后,你就想在家里安安静静地休息一会儿,可孩子们却在兴致勃勃地看动画片。电视机的声音没有那么大,但足够吵到你脆弱的神经。你恳求孩子们把电视机关了,心下暗自庆幸自己的语调还算柔和。但孩子们却回答说,现在是他们看动画片的时间。你曾经答应过,如果他们做完作业,就可以在这个时间段看电视,而且他们的确也已经把作业做完了。你迟疑了片刻,但噪声还是太大了。于是你爆发道:“赶快把这个破玩意儿关了!”后来,你对此感到懊悔。你也不想这样对待可爱的孩子们,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
而且,你不开心的理由也很充分。虽然针对养育子女的研究有着形形色色的说法,但从中脱颖而出的几种非常优秀的观点都非常具有直观性。在对父母养育子女的建议中,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如一。如果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们的说法和行动上前后不统一,那么孩子们要面对新事物时就会觉得很难,很容易焦虑,无论是在学习规矩和行事方式,还是在寻找安全感上。但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难度。做一位合格的家长不容易,就算你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有时也很难做到。始终如一、前后一致、持之以恒,需要父母对孩子们给予持续的关注、不断的努力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
良好的教养水平需要足够的带宽、复杂的决策能力和自我牺牲精神。你需要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去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你需要带着他们去看医生,为他们规划各种活动;你需要和老师谈话,贯彻学校的建议;你还需要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或者请其他人帮忙辅导功课,自己在一旁监督。不管对谁来说,这些事情做起来都不轻松——无论资源多少都一样。而当你的带宽减少时,这些事情的难度就会加倍。在面对孩子的那一刻,你没有办法表现得耐心,做不到你深知的正确之事,因为你的大脑此时根本就不够自由。这也就是空管员在一天的繁忙工作之后,回到家里就再也没有办法做一位称职的家长的原因。
穷人自有自己“领空”里需要管制的“飞机”。他们周旋于房租、贷款、迟还的账单之间,还要算着日子等待下一笔收入。他们的带宽在管理稀缺的过程中,已经用尽了。就像脑子嗡嗡作响的空管员一样,穷人也有着相同的体验。一位旁观者如果不了解空管员白天忙成什么样,肯定会认为这位家长缺乏教养能力。
摘录
专注具有积极意义:稀缺会迫使我们专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管窥则是消极的:稀缺导致我们有了管窥之见,让我们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研究显示,开车时通过非手持移动电话进行通话的情况,可能比酒驾还要危险。 32 我们也会想到边开车边吃三明治的司机。研究显示,开车时吃东西的后果同样很严重。 33 很多人都有过边开车边吃东西的经历:一项研究发现,41% 的美国人都曾经在开车时吃过一顿饭,包括早餐、午餐和晚餐。 34 边开车边吃东西虽然可以节省下一些时间,但却让车主们承担了额外的风险,如把车弄脏、出交通事故,甚至在分心时摄入更多的卡路里。 35
纽黑文市的一所学校位于繁忙的铁道旁边。为了评估噪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两位研究人员经过调查发现,学校的建筑物只有一面朝向铁道,而这一面教室中的学生就最直接地暴露在了火车的噪声之中,这些学生其他方面则与别的同学无异。调查显示,位于学校两侧教室中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铁道一侧的六年级学生,比安静一侧的同年级学生在学业表现上落后了整整一年。 2 研究结果出来后,市政府为此还专门安装了噪声隔离设备——这又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新证据。他们发现,在噪声隔离设备安装好之后,学生之间的差距消失了。现在,建筑物两侧学生的学习成绩基本相当。随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显示,噪声会影响专注力和学习成绩。就算噪声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点不足为奇,那么这一负面影响的程度(六年级学生整整落后一年)也会令人感到惊讶。事实上,许多研究都得出了微量干扰即可产生巨大影响的结论,而这一案例只是其中之一。
贫穷会成为心智的负担。就算没有实验人员去提醒稀缺的存在,贫穷状态也会削弱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回到我们最初讨论的话题,这种结论就意味着,针对穷人认知能力的讨论有了重大转变。我们现在认为,穷人的“有效”能力的确比富人要弱一些。这并不是因为穷人的能力差,而是因为他们的一部分大脑早已被稀缺所俘获了。
现在来看一个关于时间的例子。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们请了一些大四学生来对完成毕业论文所需要的时间进行预估。 20 最后,他们预估的平均时长是 34 天。当研究人员问到所需要时间的最好情况和最差情况时,学生们普遍认同的是,27 天(如果一切顺利)到 48 天(如果诸事不顺)都有可能。而实际上,学生们完成论文的平均时间是 55 天。当然,这并不是缺乏经验的大学生们所犯下的无知错误,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经历这样的计划谬误,从经理人到制片人,谁也逃不掉。我们所有人都会对未来的计划抱有乐观的态度。就连顶尖的象棋选手都会给开始的几个回合分配过多的时间,以致在后来陷入时间紧迫的麻烦。 21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余闲的概念深入到了稀缺心理的核心。拥有余闲,我们就会拥有充裕的感受。余闲不仅仅意味着低效,更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充裕不仅能让我们购买更多的商品,也会给予我们随意装箱的奢侈享受、不用动脑筋的奢侈享受以及犯了错误无所谓的奢侈享受。就像亨利·大卫·梭罗曾说过的那样,“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所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25
对于穷人来说,这就意味着烦琐的财务人生。《穷人的投资组合》(Portfolios of the Poor )一书中进行的详细研究显示,平均来讲,穷人会使用 10 款完全不同的金融产品。 6 在孟加拉国,一种短期零利率贷款产品在一年间有 42 户家庭使用了 300 多次。任何时候,调查中的穷人都会同时欠与被欠着好几笔钱,而这一借贷行为在经年累月的管窥心态下,为了解决当下最紧要问题而被织成了一张凌乱的补丁图。
所有这些严酷的事实说明:我们要深化对稀缺的认识。稀缺并不仅仅是资源和寻常欲望之间的鸿沟。就算在许多日子里都能享受到余闲,但真正重要的,还是那些忍耐稀缺的日子,就像街头小贩们的例子一样。为了远离稀缺陷阱,仅拥有比寻常欲望更多的资源是不够的。我们要拥有足够的余闲(或其他一些机制),以去应对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突然出现的重大事件。社会科学家,特别是经济学家,很早就了解到不确定性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不确定的回报会减少投资,不确定的收入会让人焦虑、迟疑。而我们目前的讨论是,从另一个视角在稀缺的大环境中看待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视角认为,阶段性的稀缺会引发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最终会将我们拖回稀缺陷阱之中。在稀缺陷阱之中,如果某个资源充裕的阶段不时地被稀缺所打断,那么其很快就会演变成一种永恒的稀缺。
译者后记
稀缺和理性经济人是传统经济学的两大基本假设:资源是稀缺而有限的;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如果把本书的观点总结为一句话,正是对这两大基本假设的一次重新审视——过度的稀缺会导致人的非理性,从而进一步加剧这种稀缺。再深究下去,这是不是意味着传统经济学两大假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呢?
人的“有限理性”理论早在 20 世纪兴起的行为经济学中就已出现,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应用。而《稀缺》一书的许多观点和案例也可以看作行为经济学的一种应用:缺钱(或时间)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让人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变得更缺钱(或时间)。既然我们知道这个规律,何不针对性地设计制度,来防止人们继续犯错呢?例如,将“每个人一生中只能享受 5 年福利救济”的政策改为“每个人一生中只能享受 6 年救济,其中每年里能享受 8 个月”。再如,从手术室资源严重不足的医院里再辟出一间手术室,不安排计划内手术。站在完全理性的假设角度,这些举措都是低效且不合理的,但如果将稀缺对人的心理影响考虑在内,这些做法却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不仅如此,本书的观点和案例还能扭转人们对“穷人”的一些偏见。穷人之所以会长期贫困,不一定是由于智力或努力程度的问题,而有可能是稀缺造成的恶性循环。这在当前强调消除贫富差距、 “走共同富裕”的中国,也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