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肝硬化及肝性脑病

一、肝硬化

一)概述

  • 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 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 为特征的病理阶段;
  • 代偿期无明显症状;
  • 失代偿期以 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减退 为临床特征。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常见病因

  1. 病毒性肝炎:我国乙肝为主
  2. 慢性酒精中毒:欧美国家常见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 免疫疾病
  5. 药物及化学毒物
  6. 胆汁淤积
  7. 循环障碍
  8. 寄生虫感染血吸虫
  9. 遗传代谢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发展过程

  1. 肝星形细胞(HSC)激活,细胞外基质(ECM)增加
  2. 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
  3. 不规则结节状肝细胞团(再生结节)
  4. 纤维间隔包绕再生结节或将残留,肝小叶重新分割(假小叶)
  5. 肝内血循环紊乱

三)肝脏主要的生理作用

  • 分泌胆汁
  • 物质代谢
    • 蛋白质:合成、脱氨、转氨(凝血因子)
    • 糖:葡萄糖 ↔ 糖原
    • 脂类:合成、储存
  • 解毒作用:氨、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

四)临床表现

概述

  • 代偿期:症状轻、缺乏特异性
  • 失代偿期:症状显著
    • 肝功能减退症状
    • 门静脉高压症状

代偿期

  • 症状: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不适、恶心、上腹隐痛、轻微腹泻; 体征:肝脏肿大与否取决与类型, 脾脏轻度~中度肿大
  • 检查: 肝功能正常或轻度异常

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症状
  1. 全身症状:疲倦乏力、体重减轻、低热、肌肉萎缩等;
  2. 消化系统:厌食、腹胀、腹泻等;
  3. 黄疸 :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肝细胞性黄疽)
  4. 出血倾向与贫血:出血原因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亢、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5. 内分泌失调
    • 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减少 :蜘蛛痣、肝掌、男性乳房发育;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肝病面容、皮肤色素沉着;
    •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 :钠水猪留。
    • (三高两低)
门静脉高压症状(三只水虫)
  • 脾大 :脾亢,三系减低;
  • 侧支循环形成 -> 价值最高:
    • 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
    • 腹壁静脉显露和曲张;
    • 痔静脉扩张;
  • 腹水 -> 最突出;
    • 门静脉压力增加;
    •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 继发性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 肝窦内压升高,肝淋巴液生成增多。

五)并发症

消化道出血(最常见)

概述
  • 最常见的并发症 ,常突然发生
表现
  • 呕血、黑便
  • 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
原因
  • 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 消化性溃疡
  • 门脉高压性胃

肝性脑病(最严重)

概述
  •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肝性脑病分期
  1. 0 期(潜伏期):无任何症状,只在心智测试时轻微异常
  2. I 期(前驱期):轻度的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
  3. Ⅱ 期(昏迷前期):意识错乱、嗜睡障碍、行为异常
  4. Ⅲ 期(昏睡期):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
  5. IV 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
记忆
  • 心有灵(0 期心)犀一点通(1 期行);三心(3 期精)二意(2 期意);不省人事(4 期全无)。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概述
  • 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居多)
原因
  • 肠道淤血细菌移位、肝脾异常抵抗力低下、糖代谢异常等因素
感染途径
  • 呼吸道、胆道、肠道、泌尿道
自发性腹膜炎(SBP)
  • 发热、腹痛、腹胀、 腹水迅速增长
记忆
  • 肝硬化 + 发热 + 腹痛 + 腹膜刺激 + 腹水增加 = SBP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 低钠 :摄入不足、利尿、放腹水
  • 低钾、低氯、代碱 :摄入不足、呕吐、腹泻、利尿
  • 可诱发肝性脑病

原发性肝癌

  • 公式:短期内肝迅速大 + 持续性肝区疼痛 + 腹水呈血性 = 原发肝癌

肝肾综合征

概述
  • 为功能性肾衰
  • 特征:自发性少尿、无尿、低尿钠、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
诊断标准
  1. 肝硬化合并腹水;
  2. 血肌酐升高大于 133μmol/L;急进性血清肌酐 2 周内升至 2 倍,大于 226umol/L
  3. 在应用白蛋白扩张血容量并停用利尿剂至少 2 天后,血肌酐不能降至 133μmol/L 以下,白蛋白推荐剂量为 1g/ (kg·d ),最大可达 100g/d ;
  4. 无休克;
  5. 近期未使用肾毒性药物;
  6. 不存在肾实质疾病,如蛋白尿 > 500mg/d、镜下血尿 (> 50 红细胞 / 高倍视野)和(或)超声检查发现肾脏异常。
  • 记忆:三实(前三)三虚(后三)

肝肺综合征

三联症
  • 严重肝病
  • 肺血管扩张
  • 动脉氧合障碍
三联症的后果
  • 呼吸困难
  • 低氧血症

门静脉血栓形成

  • 门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急性完全阻塞,可出现剧烈腹痛、腹胀、血便、休克,脾脏迅速增大和腹水迅速增加。
  • 公式:突发腹痛 + 脾大 + 短时血性腹水 + 消化道出血 = 门脉血栓
  • 总结:血性腹水(合并肝癌、门脉血栓、结核腹膜炎)

胆石症

  • 约占 30%,胆囊及肝外胆管常见

六)辅助检查

血常规

  • 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尿常规

  • 有黄疸时可出现胆红素,并有尿胆原增加

肝功能试验

  1. ALT、AST 升高;
  2. 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A/G 倒置;
  3. 凝血酶原时间不同程度延长 ,且不能为注射维生素 K 纠正;
  4. Ⅲ 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和透明质酸增加;
  5. 总胆红素增高。

门静脉压力测定

  • 门静脉主干内径 > 13mm,脾静脉内径 > 8mm

腹水检查

  • 血清腹腔积液清蛋白梯度 > 11g 时,提示门静脉高压所致腹腔积液的可能性大;
  • 而 SAAG < 11g 时提示结核、肿瘤等非门静脉高压所致腹腔积液的可能性大。

B 超

  • 可显示肝脾大小、形态、PV、SV 内径、腹水暗区

X-ray

  • 虫蚀样、蚯蚓状充盈缺损 -> 食道静脉曲张;

CT 或 MRI

  • 显示左右肝比例、肝脾表面状况、腹水;

内镜

  • 直接窥见静脉曲张的部位、范围、程度、有无糜烂、出血等,对判断出血部位、病因有重要意义,并可行内镜下治疗;

肝穿刺

  • 活组织送检,可以明确诊断;

腹腔镜

  • 可观察硬化的肝脏的大体形态。

七)鉴别诊断(腹水的鉴别)

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缩窄性心包炎卵巢囊肿
病史肝病史结核病史结核病史妇科病病史
体征蜘蛛痣
肝掌、脾大移动性浊音(+)
腹部揉面感颈静脉怒张
心率↑
奇脉、脉压差↓
鼓音区在腹部两侧
B 超肝缩小、脾大
门静脉增宽、腹水
腹膜增厚、腹水(少)心包增厚、钙化
心包积液
巨大囊肿
腹水漏出液渗出液漏出液囊肿液

八)治疗

一般治疗

  • 休息 + 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抗纤维化治疗

  • 对病毒复制活跃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可予抗病毒治疗:
  • 核苷类似物: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替诺福韦
  • 干扰素

黄疽

  • 熊去氧胆酸 、S-腺苷甲硫氨酸等。

其他保肝药

  • 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宾、还原型谷胱甘肤及甘草酸二按等。

腹水治疗

限制钠和水的摄入
  • 食盐 < 2/d;入水小于 1000ml。
  • 低钠血症( < 125mmol/L)者,同时限制水摄入,摄入水量在 500ml/d 以内。
利尿剂
  • 因肝硬化腹腔积液病人血浆醛固酮浓度升高, 首选螺内酯

  • 可合用呋塞米

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 定期输注白蛋白或血浆;

  • 易诱发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

难治性腹水的治疗
  • 大量排放腹水 1000ml 加输注白蛋白 8g

  • 自身腹水浓缩回输;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 肝移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1. 出血期:禁食
  2. 补充血容量:输血、补液
  3. 止血
    • 药物: 生长抑素、奥曲肽最常用
    • 内镜下治疗: 食管套扎或胃底硬化治疗
    • 介入:TIPS
    • 三腔二囊管:上述无效后可用,< 24h
    • 急诊手术
  4. 一级预防
    • 普萘洛尔、卡地洛尔
    • EVL 用于中度曲张
  5. 二级预防:药物同一级、TIPS、栓塞胶或断流术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 抗生素治疗,用药不得 < 2 周;
  • 静脉输注白蛋白;
  • SBP 的预防。

门脉血栓形成

  • 早期肝素治疗,必要时 TIPS。

肝移植

  • 是唯一能使患者长期存活的疗法。

九、肝性脑病

一)概述

  • 指在肝硬化基础上因 肝功能不全和(或)门-体分流 引起的、以代谢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嗜睡、模糊、昏睡、谵妄、昏迷,三定力)的综合征。
  • 约 50% 肝硬化病人有脑水肿,病程长者大脑皮质变薄,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减少。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1. 肝硬化
  2. 重症肝炎
  3.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4. 原发性肝癌
  5. 严重胆道感染
  6.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诱因

  1. 消化道出身
  2. 高蛋白饮食
  3. 低钾性碱中毒
  4. 低血容量与缺氧
  5. 麻醉及镇静类药物
  6. 便秘、低血糖

氨中毒学说

  • 血氨增高 -> 通过血脑屏障 -> 肝性脑病
  • 氨的来源与去向
    • 来源:消化道、肾脏、肌肉
    • 去路: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通过侧支循环入血、合成谷氨酰胺等
  • 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 干扰脑细胞三羧酸循环,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 增加了脑对中性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摄取,这些物质对脑功能具抑制作用
    • 增加管氨酰胺合成,诱导脑水肿
    • 直接干扰神经的电活动
    • 弥散入大脑的 NH3 可上调脑星形胶质细胞苯二氮卓促使氯离子内流,神经传导被抑制

假性传导递质学说

色氨酸学说

锰离子学说

  • 由肝脏分泌入 胆道的锰 具有 神经毒性 ,正常时经肠道排出。
  • 肝病时 锰不能经胆道排出,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导致 HE。

三)临床表现

一期(前驱期)二期(昏迷前期)三期(昏睡期)四期(昏迷期)
精神行为焦虑、淡漠、睡眠倒错;
(性格行为轻微改变)
嗜睡、三力降低(理解力、定向力、计算力)
(意识错乱;行为异常)
昏睡,但可唤醒,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昏迷,不能唤醒
腱反射正常亢进亢进浅昏迷时,腱反射亢进;
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
肌张力正常增高增高浅昏迷时肌张力增高;
深昏迷时降低
病理反射阳性阳性无法引出
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
脑电图正常异常异常明显异常

四)辅助检查

首选查血氨

  • 慢性 HE 血氨升高;
  • 急性 HE 血氨可以正常。

影像学检查

  • 急性—脑水肿;
  • 慢性——脑萎缩。

脑电图

  • 预后不良。

五)诊断

  1. 严重肝病 和(或)广泛 门体侧支循环
  2. 精神紊乱、昏睡或 昏迷
  3. 有肝性脑病的 诱因
  4. 明显 肝功能损害 或血氨增高;
  5. 扑翼样震颤 和典型脑电图改变;
  6. 头部 CT 或 MRI 排除 脑血管意外及颅内肿瘤等疾病。

六)治疗

消除诱因

  1. 低蛋白饮食;
  2. 慎用镇静药;
  3. 纠正水电平衡;
  4. 消除消化道积血;
  5. 吸氧;
  6. 控制感染;
  7. 防治便秘

药物治疗

减少氨的生成和吸收
  • 清洁肠道(弱酸性溶液灌肠);
  • 口服不吸收糖降低结肠 PH (乳果糖)
  • 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 利福昔明
促进氨代谢
  • L-鸟氨酸-L-天冬氨酸(促进尿素循环);
  • 天冬氨酸(促使氨合成氨基酸);
  • 鸟氨酸-a-酮戊二酸;
  • 其他(谷氨酸钠或钾、精氨酸等)
支链氨基酸(亮、异亮、缬)
  • 竞争性抑制芳香族氨基酸入脑
GABA/BZ 复合受体拮抗剂
  • 氟马西尼

其他治疗

  • 人工肝(分子吸附剂再循环系统 -> 急性肝功能衰竭)
  • 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