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经济话题,再拖下去,可能就来不及了
碧树西风 2024-02-15
我们讲一期经济类话题。
因为,市场情绪可能要发生变化了。
索罗斯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对于一个职业投资人,非常理性地知道市场节奏,比如楼市,股市,汇率,经济活动,要给这些东西把脉,一点都不难。
难点是什么?
是老百姓的情绪。
老百姓的情绪真的是一阵风,小孩的脸,说变就变。
所以我不在这个时机节点上抛出,再过段时间,我们有些人错失了机会,只怕会怪我这个天气预报当初不及时。
那我祝愿看完此篇的读者,新的一年里,在财富身家上,都能如愿以偿吧。
全文不含链接部分两万一千字,很多文字有关联链接,你阅读时要留心,这是一幅画中画,文中文。
以下进入正文。
咱们今天的经济类话题聊的是房地产,我们不从宏观入手,也不从国际形势切入。
为了阅读效果,为了贴身地为读者提供决策参考,我们从微观开始,从每个人的生活开始。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 当提到钱的时候,绝大多数读者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是成为一个职业投资人么?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市场有自己的投资项目?
其实很多年前,我和我的上司,我那时候做软件架构师,他是架构部的经理。
我俩总是一起吃午饭。
那时他就跟我讲,他此生的愿望是赚到 1000 万,从此收工不干了。
那年代 1000 万可以在大城市里买套房子,还余几百万,余生找个闲差做做,养活自己没问题,房子留给孩子,他那时已经有个女儿了。
你不要觉得这个想法没出息,我觉得,这才是绝大多数人的诉求。
我们想过一个问题没有,无论你做什么投资,你是做高频,还是去做波段,绝大多数散户,你有没有可能在背景,知识,资金量这三个维度上超越机构?
这是绝无可能的。
作为专业机构,人家一定是更早的比你知道消息,而且更准确,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耗费的时间都远超你,资金量比你大得多的多。
那么你相较于机构,唯一的优势是什么?
只有一句话,你没有赎回压力,他有。
这是你唯一比他占据优势的地方,唯一。
那么换句话说, 你发挥不了这一点,就没得打。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的老百姓,他们并不投资的, 他们的本质只是在储蓄,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储蓄。
美国的老百姓投标普 500 那不是投资,那就是他们的日常储蓄。
同样,国内的老百姓他们买房子买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城市股票。
我们人口走向老龄化之后,无非城市股票普涨阶段过去了,大盘分化了,城市股票也强调标普 500 了,而且这个 500 是变动的。
说白了,就这点事儿。
那你说,各国的老百姓既然都是长期储蓄,为什么不会买点别的,比如买点矿山森林,买点黄金,为什么不?
因为不现实嘛。
多数老百姓的钱他一方面要投, 另一方面他也要用呀。
你以为昔日那个部门经理的诉求是投资?不是的, 他是又要自己住,又希望等同于储蓄。
他是希望一笔钱,同时可以做两种用处。
什么情况下你住投分离? 比如你有一个小目标,其中半个是一线城市核心地段高品质的两套房子,一套大的自己住,一套小的父母住,剩下半个小目标,投入了和生活无关的各类项目。
那我问你,当你的全部身家连半个小目标都够不着的时候,什么是你的处境?
不就是昔日的部门经理讲的那话么,他又要住,又要怎么样?又要起到类似于储蓄的作用。
所以我用昔日他的诉求做开场白,因为真的很有代表性。
他代表了年收入十几万到几百万这个范围内的家庭。
如果你把这个范围的家庭分个层,ABCD,分四类,你会发现从下往上大家的诉求是这样的。
D 类,农村家庭,父母是务农或者进城打工,没有退休金的。
这类年轻人想干嘛?想要立足,俗称在城里买套房子结婚生娃。
其实他们对所谓城里没有太多的限定,不是非得那四个一线城市。
他们想要的是工作,我在这个城市里有份工做,到老了,我能有套房子留给自己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就一套房子,如果两个孩子就两套。
总之,他希望孩子不要再背贷款了。
另外,他希望自己老了之后,做一份闲差就能够弥补养老金。
俗称自己和后代能够在城里,扎下根去,再不回去了。
其实哪怕是县城他都无所谓。
前提是,有工作,有教育,有医疗 ,这个县城有未来。
C 类,家庭条件和 D 类几乎一样。
区别是什么?区别是他可能挣的钱多了一些,想要把父母也接来城里住。
而且 C 类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县城人口流出。
待不住。
不是他不想待,而是待不住。
年轻人持续在离开,自己如果不是当地那几个有头有脸的家族的成员,就很难持续找到收入还行的工作。
那么即便他能待下去,下一代呢? 他又没法给下一代在当地找工作。
所以他心知肚明, 他不走,下一代也得走 ,走到大城市里去。
而且他正好有能力,所以他想要够一够,看看能不能够到省城去。
B 类,村里的也有,镇里的也有,小城市里的也有。
他们想干嘛,想要扎根那十来个核心城市。
因为人口趋势是确定的,人口长期看还能增加或者保持的,就十来个城市。
这意味着很多很多。
人口决定了消费,消费决定了就业,你自己要就业吧,你孩子要就业吧。
人口也摊平了城市运营服务的成本。
人口密度超过某个阈值,才能运营得起地铁,总不能给一户人家专修一条线路吧?
学校,医疗,都是一个道理,人口密度上不去,开不起的,更不要提质量。
不起量,就没有质。
那么对于 B 类人群来说,单纯住房的费用就已经很高了。
一线城市里面,你要住得好,1500 万起步。
你们两口子 1500,父母多少?打对折 750?双方父母呢?加起来又一个 1500。
3000 万。
3000 万纯靠自己没那么容易的。
所以很多人都是向上置换,以旧换新。 也就是说,这个目标,并不是一代人完成的。
你想一想,一个家庭,从县城,比如山海情那种地方,搬到了兰州,这是什么?这是经济史上的一小步,家族史里的一大步。
他的后代此后都是在省城里有房的。
那么同样,如果从兰州搬到西安,这是往区域中心迈进了一步。
如果从西安搬到了长三角,比如南苏杭,那又迈了一步。
同样,从南苏杭搬到了北上深,也是继续向前迈步。
可是,即便在四个一线城市里,比如《流金岁月》,章安仁买了外环的小房子,追求蒋男孙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压力呢?
因为人家住在复兴路的老洋房里。
这就是我告诉你的,同一座城市,板块之间是有落差的,品种之间,也是有落差的。
这个落差,无论 ABCD,都无法避免。
咱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想想,当自己的儿女和别人谈恋爱的时候,自己的资产和对方家庭差一个数量级,你会不会有心理压力?
一定会的。
这世上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天真,第一反应是我儿子好本事,我闺女好本事,钓到白富美,觅得金龟婿,我高攀了,不会那么想。
正常人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局促,担忧。
所以人们向上置换的愿望是必然存在的,起码要到什么位置?
要到那十来个核心城市,到这里。
这是刚需 。
长期看,你待不住,随着下面小城市的人口流出,尤其是年轻人的人口流出,你待不住,你的孩子更待不住。
那么但凡有能力的都流入到那十来个城市之后,是结束么?不是。
这仅仅是开始,所以我说前者是刚需,后者才是欲望。
后面的过程就是板块地段内的迁移了。
从崇明岛到复兴路,你真的以为只有一座桥么?
你不要看都是上海,不是这么去理解的。
一代人如果能够完成这个迁移,那已经是传奇了,虽然讲起来这是上海一座城市内部的移动。
那么到这里结束了?没有。
对于 A 类人群来说,这才是刚开始。
我们要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什么问题?
小区,房型。
你说地段很好,小区也许老了,这个小区可能人车不分流的,可能车位配比不够的,可能物业很嘈杂的,可能居住的人很复杂的,很多房子租出去了。
还有户型的问题,客厅与卧室的结构合不合理,几个卧室,几个卫生间,房间利用率如何,朝向如何,是否南北通透,客厅面宽如何,有没有景观……
你去对比下就知道不同的产品,竞争力完全不同的。
不是说别墅一定超过平层,你得看什么位置。
不能做第一居所的别墅对于 ABCD 这四类人群统统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 ABCD 全都是中产,他们都是要上班的。
什么人才会要唐顿庄园?
很简单,唐顿家的人。
人家是世世代代不工作的,你注意,不是老了找不到工作,家里蹲美名其曰不工作,不是。
**是他们的孩子从一出生起,就知道我不用工作。**这样的人才会去住半山别墅,去看维多利亚海景。
真把 ABCD 丢进去住,苦都苦死了,没有钱赚,非常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
所以郊区别墅排屋那都是扯淡的,收割中产利器, 专门为 AB 类群体量身打造的智商税。
请不起保姆日常打理,又太远,平常没时间住。
所以 A 类群体,他们要满足自己改善需求,目标是什么?
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里的高品质楼盘。
比如是个排屋,但是属于市中心的排屋,而且产品力足够新。
不是那种几十年前的老产品,层高 2 米 8 的,地下室没有挖的,院子小到只有 30 平的,不是那种。
也不是面宽很窄,占地面积很小,却动辄五层,全靠家里小电梯上下的垒火柴盒。
而是每层层高都不小于 3 米 3,挑空部分 7 米以上,客厅面宽 7 米以上,落地面积足够大,且自家院子好歹 100 平起步。
中国不是美国,不是说你真的买了一块地,想怎么造怎么造,对不起,不是。
别墅排屋类产品也是一个小区里的,你也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只能蒙起来,自己里面偷摸搞。
你没法像美国人那样,推倒了重建,你又不是郊区独栋。
这就意味着产品力很重要。
如果是大平层更依赖环境,大平层和老破大,完全是两个概念。
老破大你那个景观也不对,面宽也不对,户型也不对,小区又没有会所,每栋楼又没有挑高大厅,又没有接待中心。
咱们来想一个问题,现在已经到了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了,单价是很高的。
你一个老破大,面积那么大,总价那么高,产品力又不够。
你让人家掏出八位数,就为了住这?
同样,郊区别墅一样的,即便单价不高,因为面积大总价高,那你面对的客户人群就很少呀。
富豪会住这个局促的伪别墅么?会么?
那中产不能做第一居所,他愿意上这个当么?
加杠杆周期已经过去了,除了当初那批误以为自己今年年薪 200 万,明年年薪 400 万的码农中产,谁还会上这种当?
所以 A 类人群的目标房产,心仪房产一定是那些具备产品力的产品,这才有未来呀,才有可能被人接盘呀。
什么叫具备产品力?
A 类人群,他希望的是在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也算住进了别墅排屋,他没有那种电视上演的富人的那种夸张的属性,但是看起来,有模有样。
自家客厅面宽也很宽,外面是自己家花园,层高也很高,好像很拉风的样子。
或者在某个高档小区的高层,通过十几米的阳台,整面墙的玻璃,俯视万家灯火,城市星光变成了你家的风景。
是不是很有成功人士的感觉?
你说对了,A 类人群想要的就这点, 他们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但是他们想要有这个有钱的感觉。
能够承受的价位在哪里呢?
把 B 的 3000 翻番,6000 万。
你看到了,家庭总的净资产低于 6000 万的群体,被我们用 ABCD 四个分类,几乎一网打尽。
我为什么说几乎?因为这的确不代表所有人。
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租房就可以了,这里面甚至有职业投资人。
有的职业投资人可以在曼哈顿买上亿美金的豪宅,俯视中央公园,人家就是一辈子租房住。
但这不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这种人根本不会来问我,人家有得是渠道。
所以我说, 扣除少数人,我今天的 ABCD 几乎把多数中国人一网打尽。
为什么一开始的时候,我要用自己昔日的部门经理打个比方?
因为他真的很有代表性。
你仔细看,ABCD 无论哪一类,都像他,无非对房子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从定居城里,到核心城市,到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最后到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有产品力的好房子。
看起来不一样,但本质上,ABCD 全是要上班的,无论你是做高管还是小老板。
而且全都是要考虑自己孩子读书,就业,自己个人的养老,以及留给孩子什么资产。
这就是中国的主体人群, 如果你要问房地产市场的支撑在谁身上,就在他们身上。
再往下,E 类人群,有没有购买力?没有。
未来有没有?我觉得也没有。
过去高速发展的 40 年,他们都没能在城里扎根,这足以说明问题。
那么 E 类人群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是保障房。
包括 D 类,甚至部分 C 类。如果不能向上升,而是向下降,可能都是殊途同归的。
少量的 C,部分 D,多数 E,最后可能或者因为找工作的需要,或者因为要享受城市配套的需求,奔赴大城市。
住哪儿呢?保障房。
所以你可以想象下, 这个保障房绝对是在郊区的,在还有人口流入的大城市的郊区。
为什么?
很好理解。
你想一想,修保障房的钱怎么来?
卖地。
那你可不可能把配套差的地卖给有钱人,然后去配套好的地上建保障房呢?
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呢?
明白我的意思么?
这是必然的。
只有你把好的地,有增值保值潜力的地卖给有钱人,他们才愿意掏钱,让你去没有保值潜力的地方建保障房,给上述三类人群住。
所以 D 会想尽办法变成 C,C 会想尽办法变成 B,B 会想尽办法变成 A。
这就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一生,这就是人生啊。
我知道有些读者觉得这很无聊,但绝大多数东方人,都是这样过一生。
因为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么随便播种,拍拍屁股就走了。
他们要么不生,要生, 大多数人都是负责的。
可是这就有个问题,既然生孩子这么累,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生儿孙我享福,那不生了呢?
答案很简单。
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年龄的上升,是不会改变我说的这个大模型的。
理解我的意思么?
这两个数据能影响的是范围,并不是趋势。
如果出生率跌的不多,如果人老的不快,那么十几个核心城市有可能变成二十几个。
而且所谓的核心地段的范围,也会扩张,同一个核心城市里面,如果出生率跌的不多,人老得不快,那么原来的核心地段可能是 10%,现在是 30%。
明白我这意思么?
影响的是范围,并不是趋势。
我今天讲的这个,并不是什么重要的经济学话题,但是对诸位中的大多数,真的很重要。
不重要的东西往往很重要,重要的东西,你反而未必能用上。
重要的是说法,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会使用那些说法。
这就是我今天的话题,对你个人而言,怎么用。
一个知识点,一个消息面,它站在全局视角下也许是利空的,但是对你个人的某个选择而言,实际上是利多的。
或者反过来,它整体上是利多的,但对你个人的某个具体选择,也许是利空的。
我们懂了这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
因为没有真的懂。
你懂的都是表面,你根本不知道它怎么用的。
我今天后面要讲的很多都是这样,你会发现很颠覆,那些知识点,和你具体的应用,完全不是你最初理解的那样。
言归正传,回到我们的 ABCD 话题。
我相信我们的读者里面 ABCD 是大多数,E 是极少的,S 也是极少的。
E 够不上,S 不关心。
人都到 S 了,买房和买车的感受没多大区别,即便是在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买好房子,感受也和买车差不多。
所以我说这两类人都不关心。
但是 ABCD 很关心, 因为这就是他们一生当中做的事情里面最重要的一件,也是他们留给儿女最重要的财富。
就像当年我那个部门经理说的那话。
所以我才说,今天这个分类,对读者很重要,对多数读者很重要。
你不要去看 S,他们和你无关。
他们的资产是否全球分布, 他们怎么看待全球格局,和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就像我前面说的,他和你的诉求不一样,即便是 A,也和 S 是两类人。
S 是不上班的。
哪怕 A 是老板,S 也是老板,那也是不一样的老板。
S 是老板的老板,我们有些 A 类读者也是老板,也被 S 投资了,也和 S 有日常往来。
但你仔细想想,你是被 hold 在一件具体的事情,或者团队,或者项目上的,而 S,他是通过一个个这样的 A 给他挣钱的。
俗称你是事儿的老板,他是资产的老板,这是你们的区别。
所以你不用把他当人看, S 本质上只是代表了资本的态度。
那么 E 也是一样的,你不要管这个群体人数有多庞大,什么结不结婚,生不生娃。
你看着某些成天占据热搜的内容,不一定是真的和你要思考的资产标的相关。
E 这个群体,他们不会在县城里买房,甚至都未必会在三线城市买房,因为他们也知道人口在下降,城市不够大就难以运营配套,也难以找工作。
与此同时, 他们在那十来个核心城市里,是买不起房的 。
所以我说,他们没影响。
对一个市场来说,根本不会进入的顾客,就不是顾客。
因此这个市场里只有 ABCD,只有。
这是第一部分, 我们要弄清楚人,房地产这个市场里,到底还有些啥人。
第二部分是什么?是弄清楚钱。
存款一直在增加,存款在谁手里?
2% 的人,占据了 80% 的存款,这是银行给出的数据。
但是 千万不要被这个数据蒙骗了。
为什么?因为我们要考虑到图钉状的收入结构。
收入不是金字塔,收入是图钉。
如果收入是金字塔,那么 2% 与 98% 的这个数据会告诉你,8 成的钱都在 S 手里。
但收入不是金字塔,收入是图钉。
也就是说,98% 里面的 90%,你根本无需考虑,他们全是 E。
我们讨论的是十来个核心城市,这个游戏里,没有 E。
所以这是一个 28 游戏,2% 的人,是 S 和 A 构成的,他们有 80% 的存款,8% 的人,是 BCD 构成的,他们有 20% 的存款。
其余 90%,只不过用六位数的密码在保护他们三位数的资产。
为了简化模型,便于思考,E,在统计数据里,可以不考虑。
换句话说,CD 没钱,AB 有钱,其中 A 较为有钱,B 较为没钱。
S 因为太有钱,同样,在统计数据里,也可以不考虑。
因为你太有钱,选择太多了,同样数据上不予考虑。
所以我们看到的市场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里,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改善,也就是好房子的成交,是最靓丽的,即便那一年整体上行情这么不好的前提下。
反观,即便是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非好房子,成交也十分冷清。
这应证了三件事。
第一,我前面告诉你的 ABCD 囊括国人的理念,尤其是住房理念,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
我把国人看透了。
第二,AB,尤其是 A,不仅有需求,而且有钱。
第三,CD 是真没钱。
因为企业不景气,也许被裁员了,也许被降薪了,还处在去杠杆周期,就是此前 17,18 年以来这帮人透支了太多未来。
这就是那句话,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要修复。
到现在为止,我把人和钱都给大家分析清楚了,如果你关注房地产这个市场,那么人员的构成是什么,大家的诉求,包括家庭的诉求,代际的诉求是什么,以及钱的分布,反映到市场上的表现是什么,我都给你讲清楚了。
微观部分我已经讲完了。
我现在只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是 ABCD 之一,如果你是我当年的部门经理这么一个人。
你想不想完成这个中国人的目标,这个传统中国人的目标?
我相信你是想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宏观。
决定个人命运的,决定家庭命运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宏观。
俗称你要考虑个人奋斗, 也要考虑时代具体给了你什么机会。
站在宏观的视角下,房产是要拉起来的,你注意,我说的不是结果,是行为,能不能没人知道,但是要不要,一定要。原因非常朴实无华且枯燥,因为日子还得过。
你不要管网络上有多少种说法,人们有多少种想法,真实的城市运营数据表提交的那一刻,你就该一目了然。
现阶段城市的运营,离不了卖地。
别的不说,即便是那十来个核心城市,你可以从去年的数据看出来,他们出让的核心地块占比已经越来越多了。
能咂摸出滋味来么?
真要是好卖的年景,谁家愿意卖核心资产呢?
你自己不也想向上置换么,你自己不也想把不好卖的都卖掉,回去头买人家手里好卖的么?
那城市也是一样的呀。
城市也想把黄金地皮捂着,留着以后卖,先卖郊区,先卖概念。
如果核心城市都要卖好地,说明热度不够,只卖郊区太冷清了,没有人气,需要放出核心地皮,攒一攒人气。
城市想要通过核心地块限价摇号攒人气,回头趁机打包出售一堆非核心的地皮。
如果核心城市都只能这样,那么非核心城市真是郁闷。
但是日子总得过呀,非核心城市它再流出,这个过程中的日子,它还得接着过不是?
所以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一定会打开。
这是我去年 12 月 15 号告诉大家的,这个链接点进去,去看黑体字部分,距离 1 月中旬,四个一线城市里首个放开的城市,要提前了一个半月。
天气预报,不是浪得虚名。
重要的消息,我不会在有效期内,去免费文章里讲,这是付费读者的福利。
当然,你看得迟,那不是我的责任。
一件事,如果有价值,我会先告诉付费读者,直到什么时候?
直到这个消息面的商业价值消失,我就会在免费文章里提起。
这段时间,这个我在付费文章里讲,但是不在免费文章里讲的时间,就是消息的价值期。
所以你们这些付费读者不是比我们的游客读者们早知道了一个半月, 你们是比市场早知道了一个半月。
当天,去年 12 月 15,我推送完文章,读者看了之后就有人跟我说,他认为不会放开的。
结果一个多月后,他就看到了。
言归正传,回到我们的逻辑线上。
我去年就告诉读者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打开盖子。
如果你还要非核心城市能过日子,就得把核心城市的核心板块的限价的这个盖子,给打开。
价格是对标的,层层递减,那个头部得涨,底部才能活。
你注意,我可没说过底部能涨,我只是告诉你,头部即便涨。也是基于已经跌去很多的位置涨,而不是无脑涨。
听清楚这句话,你认真去看前文链接里去年 12 月 15 号我怎么说未来走势的。
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 如果打开限制之后,头部不涨怎么办?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好房子就是不涨怎么办?
这个东西只要不涨,依次往下,就没法有成交量。
很简单,不涨,就让它涨。
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的库存量是不高的,你只要去掉一部分库存,供应小于需求,它一定涨。
供需是一切问题的核心,无视基本面。
任何情况下,任何产品, 只要供应小于需求,一定涨。
你哪怕卖个包子,供应小于需求,都会涨。
何况房子不是包子,包子很容易找替代品,涨一点算了,涨多了我吃油条。
房子不是的,房子没那么好找替代品。
怎么改变供需呢?其实供需已经改变了。
连续几年的不景气,你去看看民企 KFS 的榜单,头部的那几十个,9 成都暴雷了。
这意味着什么?
这固然意味着不景气,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很久没有房企拿地了,这也意味着,后续的开工,是不足的。
这是长期供应。
你不要光看到人口在下降,老龄化在上升,你也要同时看到房企拿地开工也在下降。
这里面是个谁快过谁的问题。
如果后者比前者降的还快,那完全可以搞出一个阶段性的供不应求。
但是这个还不够,还有什么?
还有短期性地增加需求,所谓定向去库存。
怎么定向?就是你看到的,房票。
直接拆,拆了不给钱,给票,你拿了票,直接去换。
库存刷刷刷给你去掉, 这就是短期的减少供应。
长短期一起上,核心城市核心板块本就不多的库存,一定能去掉。
一旦去掉会发生什么事情?
会发生最重要的事情,心态扭转。
二手房房东的心态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由看房询价的人数决定的。
大半年没人看,晾着他,他心态绝对崩。
你不要管什么核心城市核心板块是不是好房子,根本不重要。
作为房东,他心态绝对崩。
他首先是个人,他是个散户,他一定是克服不了贪婪与恐惧的,你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我们一直在讲 ABCD 这四类人,这四类人,无论是精明的,还是憨厚的,在职业投资人看来,都是麻瓜。
因为你毕竟不是在市场里靠厮杀混饭吃的。
老读者一定会注意到,向上置换这个词儿,我越往早期,越是强调卖。
你比如 21 年,22 年,包括 23 年年初刚放开第一个小阳春我强调的都是卖。
为什么我强调卖?
因为还能卖得掉,23 年初之后,我就不强调卖了,因为我觉得,你也很难卖得掉。
那么早期听了我的建议,那时候已经卖掉差房子的读者,我给你们的建议是什么?
如果当时你就要买房子,怎么买?打新。
这话我说了好久。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社保巨子,选择产品力强的,倒挂高的那些打新。
很多人留言问我,我的回答基本都是,打新,打新,社保巨子,高倒挂的打新。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读者来问我,中签率太低,打了一年多,都没有打到,怎么办呢?
答案很简单。
那十几个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如果楼盘小区的品质也很好,你现在可以接二手了。
但前提是,照死了还价。
买房子的本质不是做生意。
做生意是有来有往, 买房子是一锤子,你这辈子都不会再遇到同一个二手房东了。
换句话说, 如果你不留给他一个终身难忘的印象,你就对不起这次交易。
明白不?
买卖房地产的本质就是过去绿皮火车站里面的流动摊贩,宰一个算一个。
你就是要高价把根本没有未来的房子,卖给别人。
这就是从 21 年一直到 23 年前三个月我教给你们的,本质上就这点事儿。
当初听进去的,已经坑过下家的兄弟们,起床了,现在你们要去坑上家了。
但是前提很重要, 前提是照死了砍。
你买二手房, 一定要买出和打新成功一样的套利空间,才行。
也就是说,打新那边的倒挂有多大,你这边减去利息之后的倒挂,也得有多大。
这件事是能够做到的。
天底下只要能用勤奋做到的事情,那就不是难事。
咱们很多中产同胞,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清晰的自我定位。
你以为你现在要买个 1500 万的房子,你就是富人了?
富个头,你就是个屌丝,纯的,别闹了。
ABCD,包括总资产在 6000 万的这批人,都是屌丝。
屌丝就要有屌丝的觉悟,屌丝的觉悟是什么?
不怕苦不怕累耐得烦。
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18 年前我结婚,那时第一个月工资都还没领,我也没啥钱,给太太买婚戒的钱都是我妈给的。
我老婆看上一家珠宝店里 4 万块的钻戒,我想了想,没买。
去珠宝商那里通过拍卖渠道拿到了两枚同样大小净度切工更高的裸钻,然后去第三方机构开鉴定证书,再在这家珠宝店里用 PT950 加工了同款钻戒一枚,钻石项链一根。
相当于一番折腾,我打了 5 折,同样的钱本来只能买一个,我买了俩。
老婆取笑我,你真葛朗台。
她想要的不仅仅是一枚钻戒,也包括去门店里买的那种消费感。
理解我描述的消费感么?
就像电视剧里演的,一个阔太太走进一家奢侈品店,看了一圈,告诉店员,除了这个和那个,其余的全打包,送我家去。
然后店员毕恭毕敬地把大客户送出门。
这是一种感觉, 这是很多中产毕生渴望的感觉,他们以为的富人就是这样。
但是我告诉你, 这种性格,恰恰是你成为富人最大的绊脚石。
巴菲特的老婆当年和他吵架,说受不了他了,巴菲特的老爹死了,买棺材,他居然嫌老婆买贵了,要去棺材店退货,要讨价还价……
所以你想想看,这是棺材的问题么?是钱的问题么?
不是,是价值观。
巴菲特是不要感觉的,我不需要你的 90 度鞠躬,我不需要你艳羡的小眼神,统统不要。
所以不是我葛朗台,换做巴菲特,也许他就会给老婆洗脑,不要买钻戒了,没有戒指,嫁给我也可以很幸福……
我讲这个例子是告诉你,请认清自己。
哪怕巴菲特也认为赚钱嘛,不寒碜,那你我又算什么呢?
我正是因为从来没有拿自己当根葱,所以才会跑来跑去,跑了四五次,又是珠宝商,又是鉴定所,又是加工处,有的还要坐大巴两三个小时。
同样,你想宰人一刀,就别嫌麻烦。
腿长在脚上,就是用来跑的,只要跑不断,就往断里跑。
总有熬不住的二手房东,正好拥有你需要的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且品质不错的房子。
如果他要脸,那就更好了。
一个二手房东,又慌兮兮的,又要脸,你不从他身上占便宜,难道指望从巴菲特身上占便宜么?
最好再把中介买通,一起给他洗脑。
你可以许给中介一定的额外金额,让他配合。
比如弄几个不存在的客户,看了之后,狠杀价,最后房东精神恍惚之际,你出面。
散户是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力的。
中介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此前被晾太久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
其实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二手房市场走到现在,虽然还属于左侧交易阶段,但是已经进入磨底期了。
左侧交易和右侧交易的区别明白吧?
一个交易品,跌到最低点,这之前你买入,都叫做左侧交易,这之后你买入,都叫右侧交易。
但是房地产这东西,你这种小散是没法做右侧交易的。
因为你只买一套,你又不是十套起买。
我们一定要明白,底部之下还有一个底部叫什么?
叫 非放量底部 。
我举一个例子,接着上一期的例子好了,上一期我打了一个李佳琦眉笔的例子,用来说明套利交易。
李佳琦一根眉笔 79,我说有人放出 75 的 1 万根,你买不买。
我们假如这种眉笔,最后数据曲线图上的底部在 59,那我告诉你,可能会有零星的几根眉笔的成交,是在 49,甚至 39。
这些零星的成交量毛刺,就叫做底下之底。
在右侧交易的年代里,这种底下之底,你能抓到么?
毛都抓不到一根。
因为业内人士人家早就把这种毛刺抓掉了,这就叫套利交易。
正常卖价 79,忽然有人 69 一根,马上就会被职业的中介,或者炒房客拿走,然后他转手就挂 78,77,他要迅速出掉,吃差价。
因为这是右侧交易时期,市场交投活跃,他挂出去能迅速成交,所以他敢于套利,套利本质上买卖的时间,不是价格。
所以我说右侧交易的过程中,你根本吃不到一根毛刺。
但是左侧交易可未必。
为什么?
因为没空。
左侧阶段是没有炒房客的,职业投资人都是要追求资金利用率的。
没有人会抓着十个八个小目标就为了等着抄你那几根毛刺的底下底,他利息不要损失的么?
明白这意思么?
在左侧交易的这个时间段内,是没有炒房客的, 他们不是人挂了,而是暂时改行了,他们炒作别的去了。
他的资金是有使用成本的,他不可能停在这里干耗利息。
但你不一样呀,ABCD,你全是自住的呀,为儿女住也是住,你又不是炒的。
这会子,除了中介,只有你会关心这个市场。
中介他不一定有钱的,你要他随时随地掏一大笔钱,他未必有。
他有也不会买,哪怕是底下底, 哪怕是底部击穿后的毛刺,他也不敢买,因为他不住的。
俗称他没有那么久的持仓时间,他等不起。他买了一定是为了卖,如果短期卖不掉,他一定不敢买。
你是又买得起,又等得起。
现在又是左侧交易时间段,你是有可能捕捉底部击穿之后的毛刺的。
可是一旦再过俩月,随着小阳春,随着看房人的增多,这些房东的心态一旦改观。
很可能会变成右侧交易。
那时你依旧可以抄底,如果有的话,但是你抄的是正常底,不是底部击穿后的毛刺。
别小看这句话,这个差别对你而言,很大很大的。
就像我前面的比方,正常底是 59,底部击穿后的毛刺,也许是 49,39。
对于 ABCD 这个群体来说,这一点差别,也许搁你们家,是一代人的努力。
我没有夸张,我讲的是事实。
对于职业交易者而言,就是蝎子精的那句话,老娘有得是计谋和手段。
有得是交易品种,有得是机会可以捕捉,有得是各种各样的底部击穿后的毛刺以及平常做不完的套利交易。
问题是,ABCD,本质上都是老老实实打工的,包括 A。
一个 A,看起来年薪 200 万,实际上呢,你的每一毛钱,不都是辛辛苦苦加班,出差,全世界飞来飞去挣来的?
你这个家庭的主要财产积累,不还是体现在房产上么?
那么 59 和 39 对你的家庭而言,差别真的好大。因为从资产结构来讲,你这个家庭的主要资产都在房产上。
我假设你们家的房产体现了你 100 年的劳动收入,那么多 10 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你 10 年。
你是少干 10 年呢,还是 10 年白干呢?
现在还觉得寒碜么?
真的不寒碜,跑断腿,不寒碜。
跑断腿锁定目标,和中介一起套路一把,演个戏,设个局,不寒碜。
真的,放下你那打工人的心态,像个生意人一样思考。
你可以做完这一把之后回归你的生活,回归你过去的习惯模式, 但做这件事时,就是要像个生意人,像巴菲特一样把脸当抹布。
要跑,现在几乎就是最后的时间段,等过了小阳春之后,我估计就没啥用了。
所以我赶着年前发这篇文章。
因为市场最恐慌的阶段,快要过去了。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我来讲述一下市场的情绪。
你注意,这是我讲给你们听的,你具体去砍价的时候,你要反着讲。
我给你讲的是攻略,你忽悠上家砍价的时候,要撒谎。
你自己心里有数,但是要骗人,要讲假话,要给对方制造恐慌情绪。
所以我对比着讲。
其实市场上到目前为止,随着几乎所有媒体的众口一词,现在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不看好房市。
理由很简单,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老龄化伴随生育率低。
这个我前面分析过,这俩数据其实只能影响核心城市到底是十来个,还是二十来个,核心板块到底是占比 10% 还是占比 30%。
不会影响 ABCD 他们向上置换的趋势。
所以你心里知道怎么回事,你知道只要范围足够小,你选的够核心,那就是安全的。
但你自己要用这套话术去哄那些惊慌失措的房东。
2、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需要修复,98% 的人只有 20% 的存款。
这事儿是事实,但是,我前面也给你分析过,90% 都是 E,和这个游戏毫无关系。
甚至那不到 10% 的 ABCD 里面的 CD,都和这个游戏没多大关系,实际上,这是主要集中在 AB 这个群体里的游戏。
AB 这个群体是有钱的,80% 的存款里面相当一部分都是他们的。
你通过去年那么冷清的交易数据下核心城市核心板块的高端改善成交量相对很好,都能看出端倪。
所以大逻辑是对的,你要用这两句话去吓唬房东。
可是你自己心里清楚,你现在要买的东西和这套大逻辑没关系,你又不是去三线城市买房子。
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不修复,还能不能加杠杆,和你要做的这件事没什么相干。
3、利好出尽是利空。
核心城市核心板块限价限购的时候,起码有个指望。
一旦去掉,立刻涨权且罢了,万一不涨呢?
二手房东在此时此刻,内心是最容易崩溃的。
我们今天讲的这些,你的对手盘,并没有看过。所以你都可以借用这些,吓唬他。
4、大家都在等美联储降息。
想没想过,等不到呢?
要知道,二手房东到这会儿,因为没人看房,心理状态很糟糕。
有些人就成天幻想着美联储降息之后,我们也会跟着开闸,于是如何如何。
这个原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要保持汇率,他不降,我们向下的空间是受制约的。
汇率制约这件事,我前年就开始讲了。
但是你别忘了,美联储的重要属性是什么?
是嘴炮。
当初加息还没开始,大家都在议论美联储要加息的时候,我跟你们讲了一整年的嘴炮加息。
这个就叫预期管理,美联储真要是加息,也是嘴炮先行,他要先做预期管理。
他要到整个市场都不相信,都以为他只会耍嘴炮的时候,才会真加息。
后来你们看到了,美联储就是这样的走向。
因为这样效果是最好的,是最有震撼意义的。
论预期管理,美联储是大师。
他们总是会把有限的弹药用到极致,把市场驯服的跟头小毛驴一样。
这一点我们要学习,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真金白银砸出去, 反而被投机客们预判你的底牌,反复套利。
所以你不要想着美联储会这么听大家的安排,会这么容易就降息。
他会降息的,但降息之前,一定是嘴炮降息。就像此前他们嘴炮加息,然后才加息一样。
今年什么时候降息我不知道,但这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美联储从来都是把大家耍够了,才开工。
所以上半年降息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是这一点很多国人并不这么看。
所以美联储上半年的降息如果预期落空,对二手房东的心理又是折磨,你又可以趁机吓唬他,让他觉得降息不会来了,大幅度割肉卖给你。
5、日本的经验。
其实不需要你去渲染,已经有无数的自媒体成天类比日本 90 年代。
那些房东看得比你多,比你详细。
这类观点的结论很简单,就是没有下一轮了,起码 20 年内没有,何况前面也说了,叠加老龄化,出生率等等。
那么我告诉你,所有这些自媒体,没有一个研究过经济。
日本的 90 年代,和 2008 年后的世界,是两个世界。
这两个时期的世界对经济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日本 90 年代的处理方式就是不处理,甚至反处理,俗称主动处理。
所谓用力挤泡泡,然后指望市场自然康复,结果市场没恢复,傻眼了。
于是后来开始刺激,但为时已晚,其实日本有一个词儿,叫做安倍经济学,就是指刺激。
这个责任不能怪日本,因为全世界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无限 QE 这个模式。
这个模式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是 2008 年,美联储为了解决那一次的问题,搞出来的。
我也是那一年进入国际市场的。
所以对此印象非常深刻,市场教我的第一课就是让我亲眼目睹了,什么叫 QE。
随着美联储的 QE,全世界都要跟着 QE,你不 QE,你就被他的钞票给收购了。
所以安倍经济学这个词儿,是 QE 之后才有的,是 2012 年才有的,本质上是为了应对美国的 QE。
你 QE,我 QE,大家都得 QE,用我的洪水来对抗你的洪水。
当然,我们要知道,安倍这个人很聪明,他在 90 年代末期已经开始思考 QE 了,因为他已经发现此前日本那种硬挤的方式捅漏子了。
我们不知道日本是不是给全世界带来了一个教训,但结果就是, 从 2008 开始,就像打开了多米诺骨牌,各国都开始强力干预市场的自我调节模式。
市场本来就是会有一个正常的出清的阶段的,俗称要跌到位。好比春夏秋冬,但是从 2008 年之后,整个世界都像待在空调房里。
美国疫情期间,同样是拒绝市场的自我调节,美国一直都在 QE,从 QE 到无限量 QE。
所以你不要觉得去年一整年,全世界都在涨涨涨,看起来很牛的样子,就你家跌。
你要弄清楚他涨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点,我去年就讲过了。我说,你不要光看正面战场上的战况,你要清楚,我们手里还有八个预备军团,根本就没有投入过。
看经济,一共三张表,居民部分资产负债表,企业部门资产负债表,还有国家的资产负债表。
前两个我们确实加不动了,但是后者,我们真的是八个军团,纹丝不动,好整以暇。
明白我的意思么?
他们为什么涨涨涨?
因为他们的预备兵团全都投入战场了,他们的第三张表,国家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扩张了,去替前两个部门承担债务。
说白了就是按人头发钱,让大家买买买,甚至买到通胀了,他们的生产力已经不足以应对这么多流通的钞票,以至于美联储不得不加了一年的息。
现在美国市场上,甚至非核心城市非核心地段的烂房子的涨幅都超过了好房子,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真的是放了好大水,钱实际上留到了那些财务并不健康的人手里,他们才会乱买,连没有保值潜力的房子都高价在买。
可我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发过钱呀。
明白么?我们八个军团,整装待命,你现在跟我说,没有下一轮了?
所以我这几年一直在告诉读者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认同现金为王,我从 21 年开始给你们强调的,我还不认同么?
问题是,现金并非永远为王。
明白这句话么?
国内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好房子,长期看,不至于跑不赢现金存款的。
你如果要投资别的,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是不同投资品种之间的比较。站在更广阔的尺度上讲,房地产确实不咋的。
你如果是波段,或者是短线,那和长线又不同,那是另外一种模式的比较。
你如果是要投资三四线城市,那还是拉倒吧,人口在流出,它自顾且不暇。
但是如果你跟我说,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好房子,长期都跑不赢现金存款的那 2 个点,那你真的是不理解 QE 了。
人类自从发明了 QE,就不会不用的。
因为太好用了。
现金为王是对的,但只是阶段性的。
对于 ABCD 这些普通家庭而言, 你又不会别的 ,你阶段性拿着现金,就是为了在特殊的时候,逼你的对手盘,给你露出底中底。
俗称捕捉击穿底部之后的毛刺。
你不就为了这个么,否则呢?
你难道真的要把现金拿到地老天荒?
你真的相信你不买,我不买,它还能降 200?
这句话本身没毛病,毛病在于它忘记了终局思维,你最终要干嘛?
如果我们把房子排个序,你会发现房子和收入惊人的相似,它也是图钉状的。
你去看房子总量有多少没有意义的,那个大圆盘上的房子根本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
就如同圆盘上的 E 类家庭,直接被我们的分析避开了。
我们是从 D 开始聊起的,ABCD,根本就没有 E。
所以你要想明白, 你到底要干嘛?你真的是指望 ABCD 四类家庭都住一起,都做邻居么?
我当年那个部门经理,他如果真的是想要大家都一样,那就该回老家。
很明显,他之所以奋斗,就是不想大家都一样呀。
所以,你不买,我不买,它还能降 200,为的是什么?
为的还是买,是以一个好价钱来买。
我们经常有读者问这类话题,就是一群人和一个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问题。
比如一群人商量好了,我们要和这家公司对峙,迫使对方低头,这群人里面的群主,他组织大家一起做这件事, 到底是为了什么?
就俩目的。
1、合适的时候,他把大家给卖了,他和人家公司谈一个好的补偿方案,他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是什么,这不就是宋公明么。
2、干脆他自己进入这家公司,他直接给自己换了个管理权。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朱重八么。
就这点事儿,所以你别幼稚了。你不可能说 ABCD 大家都住一样的房子,这本就不是大家想要的, 这只是 D 想要的,这是 A 最不想要的。
你去看看老楼改造加装电梯,最积极的是什么?是顶楼,最反对的是什么?是一楼。
装一部电梯都不可能一致,你跟我说你不买,我不买,最后所有人一起收益,可能吗?
根本不可能。
何况我前面给你分析的很清楚,购买的可能性只存在于 ABCD,E 就没有购买的可能。
而钱,或者说存款,在 AB 手里。
所以你想通了就知道根本不存在同进退。
这就是一个博弈。
ABCD 里面的一部分人,趁着高位把自己的差房子抛给了 ABCD 里面的另一部分人。
然后干嘛,然后希望 ABCD 里面的一部分人因为恐慌,而把好房子也割肉,自己接过来。
就这么个目的, 这件事做完了,就叫做向上置换。
俗称你把人家的肉割下来,贴自己身上,这就叫阶层跃迁。
这个窗口期,就是 QE 之前。
人类自从 08 年发明 QE 之后,就不可能离开 QE 了。
不会再去学日本的 90 年代,当然, 这不意味着那个图钉状的大圆盘就能被 QE 拉起来。
太大了,拉不动,真心拉不动。
如果真能拉动,之前几次出售机会错过的读者,开呀开心死了,你终于有机会脱手了。
所以我今天讨论的 ABCD,你别看叫做 D,其实都在针管上。
同样,我们根本不讨论那个圆盘上的房子,我今天始终在讨论核心城市核心板块,都在这个范围内。
在这个范围内,QE 是有作用的,因为 QE 直接影响了供需。
而且 QE 已经来了,它的第一波,就是以房票的形式。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资产负债表的转移。
等于第三张表直接替你把库存买走了,导致供应小于需求。
不是只有美国那种直接发钱到人头的方式才叫 QE。
那个模式的意思是说,美国的第三张表来加杠杆,直接把钱给到你,你要么去还债,去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要么去消费。
于是美国人买买买,结果把物价给买爆了。
我们这个是什么?是定向的。
直接给到房票,把库存给去了, 相当于第三张表加杠杆,减少市场的供应,导致供应小于需求,再把盖子打开,允许它涨价。
供应小于需求,允许它涨价,那你说是什么?
这就叫做左侧交易的末期,进入筑底阶段了,随着演进,市场心态就变了。
第一阶段就是这些持有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东们,不慌了,不肯被砍了,他发现自己的房子看的人越来越多。
第二阶段就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价格企稳,甚至略微上涨。
第三阶段就是媒体转向,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朝另一个方向解读。
第四阶段就是散户陆续进场,水位慢慢抬高,进一步外溢,于是非核心城市的房子也有成交量了。
你注意,仅仅是有成交,以前是成交都没的。
现在什么阶段?第 0 阶段。
这个年过完,很可能就是小阳春,然后就是第一阶段。
问题是,从第一阶段开始,非职业房地产投资人,也就是你们这些自住的,已经没钱赚了。
因为真正的自住者完成向上置换,都只能左侧交易。
你要捕捉的是底部击穿之后的那个零星的毛刺成交量,那才是你的机会。
那一根毛刺下来,那根毛刺的长度,从击穿 59 到 39 的长度,就是你 10 年的工作积累。
没法子,你自住的家庭想要向上置换,想要完成城市或者地段的跃迁,只能这么干。
因为职业投资人追求的永远是时间,人家是在计算买卖周期,俗称翻台率。
他不是追求某一套房子我买的足够低,不是的,他是追求翻台率的。
就像快餐店,我单客不挣你什么钱,我要的是快,快吃,快走,我还要做下一单,你不能占着我的资金。
这就叫让钱滚起来,提升翻台率,我要买了赶紧卖,卖了赶紧买,一年交易很多次,这是职业房产投资人。
你不是的,你是个自住的,你就像古董店,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你必须要逮住一个二手房东,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教训,否则你完成不了跃迁。
如果逮不住,那你宁愿去打新。
但是你要注意,新盘的限价,也会逐渐放开的,俗称这段补贴富人的套利周期,本身就在走向尾声。
打中就赚几百上千万的游戏,做着做着就没得做了。
因为目标变了,未来盖子要打开了。
这就是我给你的五胜五败论。
昔日小郭同学给曹老板十胜十败论,我给你减半。
你有五胜,你对面的二手房东有五败。
当然,如果他也懂这些,那没办法,你遇到同门师兄弟了,换个人去忽悠。
所以我说要勤快点,吓唬卖家割肉就这么点事儿,总会有被你吓唬住的。
等到什么时候市场就回过神来了,等到看房的人变多。我讲的这些就全都不灵光了。
如果到了下半年,再伴随美联储的降息,那国际形势就更加对他有利了,他更有底气。
随着我们的房票去掉一部分库存,一旦供需反转,供应小于需求,那就进入右侧交易的阶段了。
这个时候就不会有击穿底部的那些毛刺成交量的漏可捡了。
然后媒体会转向,开始唱多,开始讲,你看,供应小于需求,尤其叠加这两年 KFS 拿地不足,开工不足,供应还真的比较小。
伴随库存不断减少,媒体不断唱多,市场情绪一旦调转, 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有些人就会开始干傻事了。
他们会干嘛?
他们会去买非核心城市的房子,会去买非核心地段的房子。
你想想当年买燕郊的那帮人,都怎么犯傻的?历史真的没有新鲜事儿。
大家都说要涨,于是他们上去接盘。
接盘侠就是这么练成的。
当然,现在还没到这个阶段,等到了,我肯定会提示你们,把自己没价值的东西,卖给别人,让别人去替你站岗。
到那时候就别犹豫了,此前我喊了那么多次,上一轮你都没出,那现在反正你也出不了,都不是跌不跌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一个人要看。
所以之前听建议的,向上置换完成了前半部的,摇号又摇不中的,你好去试着坑一坑二手房东道友们了。
这个游戏很简单,死道友不死贫僧。
他亏的就是你赚的。
但是别忘了,始终都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好房子。
因为只有核心城市才有人口流入,只有核心地段才能便于就业,读书,医疗,购物。
而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毕竟价格在那里摆着,这两年就算跌去不少,还是很高。
这么高的价格,如果不是好房子,产品力不够,将来谁接你的盘呢?
所以我才说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好房子。
ABCD 类的家庭,想要向上置换,如果打新打不到,不得不买二手了,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时间节点。
当然,你想要把自己手头的差房子出售,那只能等。 你要等到头部的房子涨了,底部的才能有流动性。
仅仅是流动性,就是有人看。
几年后,如果还记得这篇文章,那些因为我而完成了向上置换这件事的读者家庭,我不知道作何感想。
其实挺难的对吧?跨度很长对吧?
的确很难。
对你而言,几年才进行完的一次周期,这中间要弄清楚这么多弯弯绕,还要顾虑这么多对手盘的心态,真的是很难的。
所以我说, 不是每个家庭每一代都能完成一次向上置换。
你看着崇明岛到复兴路就一座桥,走起来,不知道几代人。
那什么是高频交易?
就是把上面这些几年一次的事儿,给你浓缩到一天十次八次,而且每次的利润极其微薄。
这就叫刀头舔血,你要在锋利的刀刃上,去舔那么一丝丝血滴。
你自己想想你要承担的心理压力,还觉得投资容易么?
但实际上,炒房是所有投资的鄙视链下游,因为相对来说,还是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可你这个根本不叫炒房,人家在右侧交易里面,在趋势交易里面,从 59 拿到 79 是炒,吃 69 的毛刺迅速 77 卖掉反复套利也是炒,唯独你这个,不叫炒。
换句话说,你这个,根本啥都不是。
就这么一个啥都不是的小操作,现实中能挡住绝大部分家庭一辈子。
你现在还觉得职业投资很容易么?创业做生意很容易么?
我开头就说了,对于绝大多数读者,其实想要的并不是职业投资人嘴里的回报率,他们的选择很简单,就是 2 个点的存款,与当年部门经理要的那点事儿。
因为别的,他们也不会呀。
临了,再多说一句,昔日我的那个部门经理,他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
他到今天,1000 万肯定是赚到了,但原因并不是他牛,而是 QE,今天的 1000 万,并不是当年的 1000 万。
所以他也没法退休,他现在还在当码农。
而且,他买的那套房子,也只是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地段而已。
当然,不完全是他的问题,他农村出来的,原生家庭负担重,何况后来有了二胎,老婆多年以来都是全职。
所以我讲,这事儿没有那么容易,ABCD,无论谁往前走一小步,都是家庭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