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已至,除了迎合,我们别无选择

碧树西风 2024-12-18

  因为每个读者,此时此刻,都在面对年终审视,以及来年展望,尤其是,叠加了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美国新当选的总统,未来的四年,乃至更久,他要做什么,美国要做什么,我们都知道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一改过去几十年对出口补贴的传统模式,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你把它联系起来,对所有行业的未来,都有著深刻且久远的影响。

  作为个人,无论是替孩子选择,还是替自己选择,本质就一句话:究天地之变,行自家之船,巨变之下,唯有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知道当下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的,才能当好你自己的小家。

  全文两万字,共三个部分,文中多处有连结,俗称画中画,文中文,阅读时请仔细留意,莫错过。

  本文下面的每一条留言,我都会看到。

  以下进入正文:

引言:选择不是静态的一锤子买卖,选择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

  别人讲选择,上来就讲热门行业,冷门行业。

  为什么?因为人家有套路。

  你比如金融分析师。

  市场涨,他就看涨;市场跌,他就看跌,这样是不是靠谱不重要,这就是最稳妥的。

  我上一期刚讲过,人不是根据事实来做决策,是根据预期。

  而预期是怎么来的?是根据既往资料来的。

  天在下雨,人就偏向于下雨,天放晴了,人就偏向于继续晴天。

  所以站在预期管理的角度,这帮混饭吃的,就采取了这么一种套路。

  那么职业分析,是一模一样的。

  你花两万块钱去给孩子买个填报志愿的服务,当下什么专业热门,人家就会给你建议什么;当下什么专业毕业后挣钱多,人家就会给你建议什么。

  这样的好处是当下你肯定不会闹,因为你预期这个选择是对的。

  至于四年后,你娃毕业了,市场大转向,热门变冷门,你再去闹,也闹不成。

  已经过了追溯期。

  这就是套路。

  你的前途对人家而言,只是一门生意,对你自己,那可是你的一辈子啊。

  我开篇就讲这个,不是告诉你要剑走偏锋,故意报冷门,而是告诉你,要把短期目标,和长期方向,结合起来做决策。

  我本人,99 年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堆教授给我推荐通信。

  理由很简单,当时某为、某兴正在抢人,把应届本科生炒到 4000 多一个月,正教授才 3000 多。

  寻常教授,他们又不是一级教授,他们看不到很远的地方。

  于是我奶奶带著我去见太姑父,他就是昔日信电系这个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给我讲了两个小时的行业级别的规划。

  总的意思是说,当下的热门不一定能持续,但是电脑这个大领域的热门能持续,其后续应用落地开花,能持续。

  由此,给到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去报通信,但你要注意,在读本科乃至日后如果你要读研,都要重软。

  这样你的适配性会更好,在未来电脑行业,乃至这个行业演变的过程中,你个人的切换赛道,适应性,都会更强。

  1999 年的那个夏天,他讲的那一切,后来逐步发生。

  等我研究生毕业后,通信是个设备行业,设备部署完了,几十年内没有新需求,红利就吃完了,于是只能往海外拓展。

  如果你不想去海外工作,那国内的需求就是大幅度下降的。

  但是很幸运,我记住了他偏软的嘱讬,所以我切换赛道就很容易。

  我在通信设备类企业里算上实习也只待了不到 2 年,然后就去了晶片行业。

  因为我是做作业系统的,不是做硬体的,行业不同,作业系统却是相同的。

  又待了不到 3 年,去了甲方。

  离开甲方去创业,做的是互联网企业。

  这就是对大方向提前预判准确带来的价值,他没有直接干预你的选项,但是,他让你把选择,给选活了。

  人生如棋局,你每一次落子,都要想想看,接下来是把棋走死了,选项更少了,还是把棋走活了,选项更多了。

  选择不是静态的一锤子买卖,选择其实是个动态的过程。

  引言里我解释了选择,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

第一部分:宏观大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你和我是同龄人,我是理科生,你是文科生,你当年选择了英语专业,后来会有很多机会。

  因为你本科毕业后,正值外贸行业大爆发。

  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外贸的扶植都是非常强的,有个词儿叫做创汇,还有个词儿叫做出口退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鼓励你挣洋人的钱。

  怎么鼓励呢?为了增加你们公司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实际上是给你补贴的。

  现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有些中年以上的读者应该都经历过,咱们年轻的时候,都喜欢买一种商品叫做出口转内销。

  这个东西是出口的,于是它的品质有保障,你总得通过了对方国家的标准。

  另一方面,因为这东西是出口的,于是它享受补贴,它的价格就低。

  大家当年喜欢买这种,就是喜欢它的物美价廉,以至于后来很多本土的商品,都冒充,非说自己是外贸尾单,不得已转内销,因为他们发现,消费者就认这个。

  我们把时光往后拉,拉到 2018 年,那时候,美国上上一任总统,对我们增加了某些商品的关税。

  为了保护自己本土的出口企业,我们采取了增加补贴的方式,但是你仔细想想看。

  这么做实际上相当于什么?相当于我们在补贴美国的消费者。

  本来这东西应该随著关税的抬升而涨价,应该让美国消费者买单,但是我们为了保持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用补贴,弥补了。

  对方加的关税少,我们这么做划算,加得多,我们这么做,还划算么?当然不划算。

  于是我们今天采取了相反的方式,我乾脆减少补贴,甚至某一天,可能我就不补贴了。

  你要加关税,那就商品涨价吧,让市场去定价。

  正好美国现在通胀久治不愈,你这么喜欢涨价,我不妨给你添点,就当冬天里的一把火。

  这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对美国来说,他们的通胀,更加难以治癒。

  对我们的出口企业来说,这是一种考验。

  如果你唯一的优势是低价,甚至是靠吃补贴养成的低价,那对不起,未来你没有竞争优势。

  如果没有了补贴后,如果涨价后,你的商品依然能够在海外有竞争力,那说明你真的是一家有竞争力的企业了。

  这个过程,实际上对我们自己的出口企业,也是一种出清。

  把没能力的,把落后的产能去掉,让那些有竞争力的,去更好的生长。

  省得大家都只是沉溺于,拼价格。

  可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么多的人口,我们可不只是需要高端市场,我们同时需要低端市场,这部分,该怎么找补呢?很简单,你瞄向那些中亚,那些非洲,那些南美,那些中东,那些广阔的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

  不要以为他们只有资源,他们不仅仅是资源,他们同时,也是市场。

  咱们回顾自己过去几十年的发展。

  20 多年前,刚加入 WTO 的时候,那些发达国家,难道只是看中了我们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么?不,他们同时也看中了我们这个广袤的市场。

  他们的想法是把他们的资本投进来,借助我们的劳动力资源生产成商品,一部分卖回他们本土,形成源源不断的,物美价廉的供应,从而长期抑制他们本国的通胀。

  另一方面,贴上标签,把那些打著发达国家品牌旗号的高附加值的商品,以很高的溢价卖给我们本土。

  如今中年以上的读者,你回忆下,那些年,咱们经历的,不就是这些?我们采购的设备,采购的技术,都是来自于欧美。

  他们的工程师来我们这里出差,每一次,咱们都要支付高额的费用。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创业,被某个民企收购了,收购我们的那家集团的硬体总裁,有次和我聊天。

  他正好拜访某个甲方归来,那个甲方的老大训斥他们,拿某个著名的 500 强的设备做对比。

  意思是说,人家如何如何好,你该学学人家。

  我们都是技术出身的,其实我们都很清楚,那个外企名气是大,但甲方领导并不懂行,他举的那个具体的设备的例子,在任何参数方面,洋品牌的,都不如本土的。

  甲方领导只是形成了路径依赖。

  在他眼里,哪怕宝马的饺子,也一定比我们的饺子更好,因为有个宝马标签。

  那我们想想看,这个甲方领导的路径依赖是怎么形成的?是时间形成的。

  在最初的时候,在他们那家运营商刚成立的时候,他们能够采购到的设备,只有那家洋品牌。

  那个年代,国产的,做同样产品的公司,都还没有诞生呢。

  你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你自然会觉得他什么都好,哪怕包饺子,也他最好。

  而今天,我们要做的,恰恰是几十年前,发达国家对我们做过的那些事儿。

  你喜欢苹果手机多于某为,你喜欢特斯拉多于某米,实际上是一种滤镜,一种你自身发展历程中天然带来的滤镜。

  这种滤镜让你更能够认可人家的共识价值。

  所以,同理,当那些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他们的设备都是我们卖的,他们的技术都是我们教的,他们也会对我们的商品,产生天然的共识。

  他们看待我们的商品,就像我们看待苹果,看待特斯拉,天然自带共识价值。

  我们当年是如何用崇拜的小眼神看来出差的德国工程师,编那些关于德国制造的神话段子;那些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的人,就会用同样的眼光看我们,神话我们。

  所以,当你看懂了这个更大的,更久远的,囊括了我们大部分读者一生的历史大事件的时候。

  你会发现:我们+新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国家,其实就已经相当于昔日的全世界。

  人类在没有发明那些新的金融玩法,包括什么元宇宙类的估值之前,其实整个世界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包括贸易的方式,都是沿著这条路,行进的。

  也就是说,你可以把未来的世界看作两部分。

  一部分叫世界,一部分叫元世界。

  在世界这个范畴内,实际上我们+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一起构成了昔日的世界,构成了昔日发达国家和我们之间的生产与贸易迴圈。

  那你说昔日发达国家有没有更先进的地方?当然有,但大部分先进,体现在元上面,体现在数位上面。

  你注意,这很重要,这对于我们的行业选择,很重要。

  那天我戏谑某些经济学家是入赘经济学的时候,有读者问过我,为什么在国外赚钱,在国内生活。

  其实就这个道理。

  我从事的行业本质上属于投机,投机是个数字游戏,是个估值游戏,不是一个价值游戏。

  那我当然要去元世界里寻找。

  因为在玩虚的领域里,元世界,比世界要先进得多。

  你在一个实体世界里,想要赚钱,是需要创造财富的,而元世界里,那就是改改数字的游戏。

  这是我选择的领域,我选择的个人赛道决定的。

  但是反过来,当消费的时候,当生活的时候,哪里最便利?当然是现实世界里最便利,当然是哪里产业链齐备,哪里便利。

  人可以抱著数位投机,人是不能抱著数字过日子的。

  你最后要出行,要坐高铁,要自驾,要住高档的酒店,要成天下馆子,要丰富的夜生活,要点点滑鼠全世界的商品就给你送到家门口。

  这些都不是元世界能够给你提供的。

  再发达的金融玩法,再发达的数字玩法,再发达的各种炒作估值的玩法,最后这些玩家们,何处容纳他们的肉身?不还是现实世界么。

  我讲这个,是请诸位思考一个话题。

  你到底是在一个玩虚的行业里,还是在一个玩实的行业里。

  假如你选择了虚的这条赛道,理论上讲,那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更适合你。

  你注意,仅仅是理论上。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专业的,吹牛皮也是专业的,吹泡泡也是专业的,投机也是专业的。

  在那些元的领域里,那些老牌发达国家,是很有一把刷子的。

  就像乒乓球领域之于我们国家一个道理。

  如果你是个老外,你有没有把握靠打乒乓球在国内混饭吃?同样的道理,你有没有把握靠那些虚头八脑的游戏,在美国混饭吃?有很多华人做得很好的,但那个领域里,大部分还是白人。

  你去看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华人里面的富人,他们赚的钱,还是实体的钱。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所以最终的选择,都是基于对自己的瞭解。

  就像有没有华人靠打 NBA 为生?有,他叫姚明。

  但更多华人,是打乒乓球的。

  那我们回过头去看实体这个行业,这个聚集了最多华人的大行业。

  我前面说,我们+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实际上就等于昔日的全世界,这就是告诉你,国内在实体这个领域里,就是全世界做最好的,于是,也就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

  实体,本质上就两部分,一部分叫管道,一部分叫终端。

  什么叫管道?你比如互联网就是做管道的。

  什么叫终端?你比如卖新能源车的,就是终端。

  我们一路分析到这里,你看,才刚刚出现所谓热门与冷门。

  在那些兜售填报志愿方案的机构眼里,工资开得高就是热门,工资开不高就是冷门。

  他们很少去思考,热门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冷门又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习惯于看待互联网是热门。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互联网会是热门?因为互联网是做管道的,一切做管道的行业,特征都是早期热。

  你去看早年的,比如 90 年代的电信也是热门,热度不亚于今天的互联网。

  因为电信做的也是管道。

  管道的特征是扩张,我能不能迅速把人口覆盖完,从几个人打电话到几乎所有人打电话,这个早期扩张的过程,就是管道作为热门行业的过程。

  从几个人使用互联网到几乎所有人都使用互联网,这个裂变的过程,就是管道作为热门行业的过程。

  所以管道行业一定是早期热。

  因为早期才有想像力才能裂变,你挣不挣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迅速覆盖全民,如果能,你带来的想像力是无穷的。

  当你一旦把全民覆盖完的时候,你的想像力也就终结了。

  后面如果你不能垄断,那么就只剩价格战。

  通信行业也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 99 年的时候,太姑父讲软体。

  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这个概念,所以他只能讲迁移。

  搁在今天,这叫什么?这就叫互联网+,或者讲叫做管道行业裂变完成之后的迁移。

  迁移到什么东西上?迁移到其他行业上。

  我当年是通过软体从通信迁移到了其他行业上,今天你去看,很多传统行业还是传统行业么?你觉得卖汽车的小米,还是一家传统车企么?不,他已经是一家互联网车企了。

  互联网+新能源车企,他是这样一个新生事物。

  这就是终端行业和管道行业不同的地方。

  终端行业很难做到早期热,它早期热不起来的。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卷,开局必须卷。

  它一上来就是大家打价格战,或者大家打新功能战。

  无论是早年的白色家电,以及早期 299 的智慧手机,混战期的智慧家居,最后一路杀到如今,各种杀价的新能源汽车。

  这个过程还不熟悉么?终端类行业的早期就是竞争,为了竞争而竞争,为了熬到对手倒下而竞争。

  直到什么产生?直到品牌产生。

  品牌是什么?就是我前面讲的共识价值。

  熬出头,到这个时期,你才能赚到钱。

  你去看苹果,早期在美国本土杀出赛道,最后在谁身上赚到钱?在我们身上赚到钱。

  为什么能够在我们这里赚到品牌溢价?因为当年他们是师父,我们是徒弟,他们自带光环,我们看他们自带 45 度仰角。

  你现在明白我们短板了?我们缺竞争么?我们不缺。

  从白色家电到智慧手机到智慧家居到新能源车,我们从来不缺胜出者。

  我们差的是什么?是崇拜我们的徒弟。

  没有这个,杀出结果我们也赚不到共识价值。

  所以你的目光,投向了什么?投向了那些我们扶植起来的新丝绸之路国家,投向了他们的消费者。

  我们对他们,也是自带光环的,他们看我们,也会自带 45 度仰角的。

  如果你要选择终端行业,这就是你的切入点。

  与管道行业不同,管道行业是早期热,后期都会变成如今的电信那样,变成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资源。

  终端行业的特征是早期卷,后期能不能成苹果,取决于两件事:一件是你自己有没有在本土赛道中杀出,成为最后仅剩的两三家头部品牌企业;另一件则是整体外部的大布局,有没有进入收尾阶段,你的徒弟国家,有没有诞生。

  实际上这个进程已经开启了:你去看我们高端的诸如电动汽车,扫地机器人,低端的诸如电瓶车,电动三轮车,同一个型号的产品在海外的销售价格比国内贵百分之几十,甚至贵几倍十几倍不等的都有。

  那你觉得这里面,我们挣的是什么利润?所以千万别觉得这些品牌在国内打价格战,国外就没有利润,不是这样,到了国外,那个价格涨起来,也是很凶猛的。

第二部分:选择大于努力还是努力大于选择,要看你的相对优势。

  通过第一部分,我们实际上已经把未来很多年,宏观的趋势部分理清楚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过那么极端,要么就什么都好,自信得毫无根据。

  要么就像那帮入赘经济学家们一样,又进入另一个极端,自卑得不得了。

  25 年前,我填报志愿那会儿,如今的人看起来就是一个遍地是黄金,到处是机会的年代。

  真是这样么?你让过来人去回顾,并非如此。

  那年代你要报生物,分数比金融还高。

  后来呢?事实给了当时的人当头一棒。

  换言之,所有的优势都是结构性优势。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过大家一起发财的说法,都发财只是降低了购买力,提高了分数线。

  我在 25 年前,是有人替我理清楚大方向的前提下去做的,正如今天我为诸位做的一样。

  咱们来想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预期落空?比如最终我们没有能够在新丝绸之路的那些国家那里,形成昔日发达国家在我们这里形成的共识价值?有没有可能?有可能。

  正如 25 年前的我,同样要经历这些风险。

  我太姑父跟我讲的很清楚,电脑大的领域非常看好,可是,也完全有可能没能在一二十年内发展起来,我们自始至终都像昔日印度那个水准。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年轻人,要承担的入行风险。

  盈亏是同源的,你的利润就来自于你承担的风险,你拒绝承担风险,你就没有利润了。

  换言之,一个精明睿智的人,你要做的是理解风险之后的拥抱风险。

  我算清楚了,我把这笔账算清楚,我知道我要承担什么,那我就笑著迎头而上。

  你事后去看,所有能成功的人,他们最初面临的局面都无外乎如此,叫做:精于算计,勇于承担。

  经过第一部分的分析,其实我们看到,国内的管道行业,已经不再是成长早期了。

  如今的互联网行业就是我年轻时的电信行业,它利润高么?高。

  但是对人的要求也高。

  20 多年前都什么人进电信?都是非常非常优秀的,甚至家里条件也很不错的。

  不明白的你去问问如今的中年人,当年是不是那样的情况。

  后来的 20 多年,电信还会有昔日 90 年代的高速增长么?不会有,因为人已经被覆盖完了。

  管道的特点就是这个,人的总数是有尽头的,裂变不能无止境。

  那如果你自身条件特别好,可不可以像 20 多年前选择电信的那批人一样选择互联网?当然可以。

  但是你要清楚,自己在干嘛,你也要清楚,自己能得到些啥。

  你要付出的就是以相对高的自身溢价,去换取一个高速增长已结束后的长尾效应下的管道行业的平均收入。

  那么有人就不愿意。

  当年就有一批人才不愿意去电信,他们觉得要支付的自身溢价太高,宁愿换取一些有潜在突破的领域。

  那么当下,有潜在突破的领域就是我第一部分给你分析的。

  如果这个终端行业,它能够结合互联网,还能够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形成品牌价值。

  那么它就是日后,我们国家的苹果,特斯拉。

  每个行业几乎都有,但基本上都是行业前几。

  咱们的读者广泛分布 360 行,我教你们一个通用的方法。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打听下。

  打听什么呢?如果你是终端行业的话,打听下那些新丝绸之路国家对你所在的这个行业的产品里面哪些公司的认知度更高。

  只要你是个打工人,只要你能够有份工作,这个自己所在行业的调查报告,一定有办法拿到。

  哪怕你是个做著和市场毫无关系工作的员工,哪怕你是个最基层的维修工,你都可以想办法请人家产品经理吃个饭。

  他不一定知道,但是他知道你们行业里谁知道。

  你最多托六层关系,可以找到你们行业里的任何人,如果你有心的话。

  如果你无心,连这点事情都懒得做,那也就没必要操心自己的前途。

  因为任谁有前途,你都不会有,你只是打酱油混饭吃,自己摸鱼开心就行了。

  当你做了这件事之后,你就会清晰地看到自己所在的行业当下的格局。

  你得到的这份你们行业里的公司名单,不会超过十家。

  最后的你们行业里的苹果,就诞生于这份名单,如果前面的一切大的宏观背景,就是徒弟养成计画,顺利落地的话。

  而你要做的,就是去挑。

  这活儿我年轻的时候就干过,我是很认真的把行业里有潜力的十家公司筛选出来,然后才去面试。

  有些公司我面不了,是因为人家所在的城市我不愿意去。

  有些公司我面不了,是因为人家就没有适合我的岗位。

  而我最后能面的,能进的公司未必就是能成事儿的。

  所以你们觉得这么做是毫无意义的对吗?很多人当年就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我太费事。

  你做这么多努力,最后也无非十里挑一,又不是 100% 命中,人家随便选,不也是千里挑一,靠运气么?这仅仅是个概率问题,是把命中率从千分之一提升到十分之一的问题么?并不是。

  这里面还有第二笔账,是很多人都没有计算过的。

  什么账?认同度。

  那十家公司的名单里,你的工作经验,是通用的。

  是的,你所在的公司可能没有进入最后的决赛圈,就倒闭了,但是,整个行业都知道它,都知道这个玩家的存在。

  于是,你的工作经验,你昔日在那家公司里的同事,你积累的人脉,将来换入头部公司之后,依然是被认可的。

  理解么?如果你在那 1000 家里随便选一家,对不起,即使最终你也进入了行业头部,但是你发现身边没有一个同事是此前有过交集的,你发现自己昔日做过的产品,没有一个,是被现在的同行们还记得,还认可的。

  这是最大的区别。

  这就是有积累,和没积累的区别。

  我让你先去找你们行业的那十家公司的名单,不是为了让你赌运气,赌十里挑一的命中率。

  而是为了让你履历上每一件做过的产品,都是业内别人知道的产品,每一个专案,都是业内别人知道的项目。

  是为了你经历过的同事,将来在行业头部公司里,还会相遇。

  我是为了这个。

  这一点,对你的前途无比重要,如果你对自己的职业,是有规划的话。

  不信你去问今天的中年人,有很多人听了我这番话会非常感慨,唏嘘。

  因为他们今天面对的情况就是一个相反的局面。

  他们曾经做过的产品,专案,都是没人知道的,写在履历上的,都是一堆无法评价的经历。

  那么试问,当他们去求职,会被这个市场接纳么?而他们接触过的那些同事,没有一个能混进头部公司的,试问,他们想要找人内推,找得到瞭解自己的人么?这件事是非常普遍的,热门行业里大把大把这样把路走窄了的。

  这件事是谁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你就没有照著我今天第二部分说的这个方式,去做。

  你上来是胡做的,随便投一堆简历,碰到哪家是哪家。

  那你日后怪谁,说明你也没有真的器重过自己。

  你都不曾器重自己,指望日后哪个伯乐还肯器重你?还会认真对待你那个一坨坨的,每一步的指向都不明确的简历?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我讲的都是选择大于努力。

  为什么讲这个?因为你是人才,因为只要你筛出你所在行业有名气,有潜力的十家公司的名单,你是有能力至少拿到一个 offer 的。

  那么要是一家都进不去呢?说明什么?说明你平庸至极。

  我下面就来给你们证明,一个平庸至极的人,耗费精力去做选择,是多么不明智的一件事。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

  智商,情商,家庭背景。

  什么意思呢?就像你去玩游戏,任何一个武将,都可以划分为武力,智力,内政,一个道理。

  如果单科特别强,你比如吕布,张飞,武力特别强,智力和内政都一塌糊涂,你总不会让他去种田,也不会让他去当军师吧。

  这种单科有明显优势的,你肯定是让他去做自己的最强项。

  比如吕布,张飞就派出去打架,比如陈群就在家里搞建设,比如庞统,就是职业军师。

  那如果两个都强呢?你比如关羽,武力智力都强,那就作为方面军的负责人,人家一个人独自负责荆州。

  就是这类的道理,我们把游戏挪到生活中,是一样一样的。

  智商高情商低的,那你就去做那些对智商有高要求的事情。

  比如做研发。

  情商高智商低的,那你就去做那些对情商有高要求的事情。

  比如做销售。

  如果什么都高想干嘛干嘛,如果什么都低,那就说明,你只适合拼爹。

  俗称你要看你的家境如何。

  因为你什么也干不了呀,你就适合呆家里收租。

  那如果什么都低,智商低,情商低,家境差,那这把牌就胡不了,谁来了也胡不了。

  你只能等老天爷,给不给你运气,老天爷非要眷顾你,让你中头奖,你的命运才会改变,老天爷不眷顾你,那就只能随大溜。

  社会底线抬升到哪儿,你个人的命运才能抬升到哪儿。

  如果有人讲,自己什么都强。

  那我告诉你,没有人什么都强。

  当你都强的时候,你还是能比出来到底哪个更强。

  关羽的内政也很强的,智力也很强的,但是在他的武力面前,黯然失色。

  你有可能智商非常高,凭自己也能考清北;你有可能情商非常高,少年老成,谙熟人情世故。

  问题是,都架不住你的家境高,那你还是回去继承你的千亿家产,更靠谱些。

  因为所谓的高,说到底也是个稀缺性。

  你智商情商万里挑一,很高了,家境百万里挑一,那就说明还是后者更高嘛。

  这就是我说的无所谓绝对高低,高低都是相对的,所谓高低就是你在人群中的排名。

  你智商在人群中排第几,情商排第几,家境排第几,如果有一项相对于其他两项产生了绝对优势,那就优先考虑绝对优势。

  如果没有产生这种差别,比如三个维度十分接近,那么就不存在说你因为选择而产生较大的结果偏差。

  不会有多少区别的。

  你做了研发,也就是那点死工资,你做了销售,也就是那点死工资,你回了父母单位,也不会有什么发展。

  因为你身上的这三个维度,本身就没有拉开差距。

  我们不要迷信说选择大于努力,不是这样。

  那是有前提的。

  庞统,明明善于做军师,结果被你派去当武将,被敌人射死了,这就叫人才放错了位置。

  张飞,明明善于做武将,结果被你派去搞屯田,年底打不上来粮食,你怪谁?你放错了位置。

  你给人家换个位置,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选择大于努力是这意思。

  一定得是说他有优势你没发挥出来才叫选错了。

  你比如所谓智商高,其实是分两个维度的。

  有的人智商高体现在善于考试,有的人智商高体现在善于动手。

  一个动手能力特别强,又有点小口才,会为人处事的孩子,他做个水电工,管道工,自己接点活,做点上门服务,可能一年挣好几十万。

  但是他被强压著去参加考试,复读了三年,考了个大专,去做个文员,也许只有月薪 3000 块。

  这个就叫做他的优势没有被发挥出来,甚至,被埋没了。

  那么同样,我们反过来看问题,假如一个人各方面都差不多。

  好比游戏里面的人物,武力,智力,内政,在人群中的排名都是相等的,那你派他干啥都差不多的。

  不可能说因为你安排的工作不同,而导致较大的结果差异。

  所以,如果一个人,智商(含考试或动手),情商,家境,三者的排名是相等的,或者说差不多的。

  那就不存在什么选择问题。

  只存在高下。

  差不多有两种差不多,一种是往上差不多,你像姜维,什么都强,什么都差不多,人家是各方面都万里挑一的差不多。

  那就叫随你选,你想咋选咋选,反正咋选都差不多。

  另一种是往下差不多,你各方面都差不多,但都是那种落后的差不多,或者平庸的差不多。

  这种就叫做没得选。

  你如果想要诞生选项,那就叫努力大于选择。

  只有你任何一个维度上通过努力,出现较大的改善,才有可能让你多出一个选项来。

  一个人,此前是学渣,一发奋,变学霸了,那么他就多出了一个适合做研发的选项。

  一个人,此前是麻瓜,一开窍,八面玲珑,那么他就多出了一个适合做销售的选项。

  不通过读书刷题去发奋,不通过刷脸实践去开窍,那你就只能每天看爽文爽剧,指望你爸爸某天忽然告诉你,他瞒了你三十年,其实你是富二代。

  我想,我把选择和努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已经讲的透透的了。

  如果你仍然不肯接受,那不是我没讲明白,是你拒绝明白。

  俗称你不是不知道自己没得选,而是你拒绝接受这个结论。

  那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没得选的人,你只有两种路,一种是相信爽文,你等运气。

  你最后也不一定就不能成,但是请记住,如果你成了,那只是运气起作用了,跟你的选择并无关系。

  就像中头奖的人不是因为你事后总结自己的选号策略,那就是纯粹的运气。

  另一条路,就是让自己诞生出相对优势。

  我分析的很清楚,这世上不存在绝对优势,你三项 90,也有人 200 呢,还有人 500 呢。

  你两项 30 一项 60,那么 60 就是你的优势。

  当你的优势够不上我们讲的第二部分前半部分的策略时,你能做的就一件事。

  就是杜月笙昔日开的那个玩笑。

  有些人是从人开始修炼,有些人,是要先从耗子修炼成人,然后,才能开启修炼。

  有些人的起点十分低的。

  他可能最初只是工厂里生产线上焊板子的工人,然后硬是出类拔萃到能够进入研发型企业去焊板子,再然后又转型做去了管理。

  我认识这号的。

  以工人作为起点,后来手底下管的都是名校硕博士。

  还有人,他不是脑子拎不清,他非常清醒,我第二部分前半部分分析的路径,他都是清楚的。

  无奈,自身起点太低,他真的是面不进名单上的优秀公司。

  那怎么办呢?先去面供应商嘛,在工作中接触,用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去换取一个社招进入知名优秀企业的机会。

  就像有些人他真的是考不上军校,那他就去当兵了,然后当成兵王,硬是从全师那么多人里面,争取到那几个保送军校深造的机会。

  人这辈子没有好走的路,别说人修炼成神不容易,耗子修炼成人,都不容易。

  没有谁是容易的。

  而且,你前期做的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换取后期的一张门票而已。

  你注意,所谓门票,仅仅是个机会。

  机会就意味著,它从来不是百分百。

  你想想看,从第一部分我们开始分析未来的格局,到第二部分开始讨论个人策略。

  有哪件事是百分百的?一件都没有,都只是可能性而已。

  所以我时常戏谑,所谓想要有一个好的前途,就是一个为了不是百分百的机会,去持续地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努力的过程。

  还愿意么?不愿意的尽可以主动退出。

  看清了生活的残酷,依然勇于前行的,我想,大概也只有一个原因吧。

  因为我们都是好男儿。

  好男儿无所谓性别,女汉子也是好男儿。

  好男儿,自有担当。

  我们之所以勇于前行,是因为我们清楚,身后有家人,还有那些对我们有所期待的人,无私帮助过我们的人。

  没有谁生来就是成年人,所谓的成年人,也不过是群把自己伪装成大人的孩子。

  俗称,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了长大。

  不是我们勇敢,我们只是想要活成别人眼里勇敢的样子。

第三部分:我无所谓前途,我只是想谋生。

  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会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实际上等你到我这岁数,你会明白,人本身,就是气数的一部分。

  就像我们第二部分讲的,有些人的出场配置实际上是不够格的,他自身条件不足。

  但是他发力硬是从耗子修成了人。

  你想过没有,发力本身就是一种气数。

  西汉末年,刘家出了一个大魔法师刘秀,又开启了东汉。

  东汉末年,刘家最后一个仔叫什么?叫阿斗。

  说穿了,当阿斗的性格生成那样的时候,大汉的气数已尽。

  阿斗能够苟全性命于世,已经是他的极限了。

  有种爽文体叫做李世民穿越回去附身阿斗。

  你想想,如果李世民附身,那说明刘家气数就没尽。

  说到底,你们家到底生出个李世民,还是生出个阿斗,这本就是你家的气数。

  有就有,当没有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随波逐流的。

  这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生来就只有这点心气,他的心气根本不足以支撑他通过第二部分那漫长的考验。

  有的部队,走出去几万里,人家淬炼出军魂了。

  而有的部队,可能走出去几百里,自己士气先崩了。

  人后天的命运或许可以通过各种技法去调整,去改变,但生来的那股子劲儿,真的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而人要改变自身命运,偏偏又非常依赖那口气。

  那股子劲儿。

  一个人,生来自身条件不如人,样样不如人,学习能力都不如人,怎么样一步一步从耗子修成人,我是讲过的,讲过很多篇的,各种方法论,攻略给全了。

  但最后你从那些阅读过的读者的留言来看,只有极少数心气足的人,他看了之后就能照著做,咬著后槽牙坚持做到,最后改变了自身命运。

  但更多的读者,是告诉我,他看了,看懂了,他也知道那样一步一步肯定能做到,问题是,他没有那股子劲儿。

  这就是我说的,你没有那股子心气,那谁也没办法,脚长在你腿上,不长在我嘴上。

  方法论再科学,你没有行动,我也是白说。

  所以说,不勇敢也未必是什么错,生活就像战场,甭管你勇不勇敢,你都会被丢上去。

  无非你是主动迎上去的,还是被动丢上去的。

  我很喜欢香港人的一种说法,叫做当好这份差。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人生态度。

  其实香港人在东亚,是非常非常努力的,应该说除了内地,就是最努力的。

  那些传闻很努力的日本人,不过是在磨洋工。

  香港人讲当好这份差的意思就是说底线。

  我不指望说我出人头地,因为任何时期,都没可能所有人一起出人头地。

  没有全班都考第一的说法,真要是那样,只能重考。

  所以很多时候,不勇敢本身也是一种勇敢。

  你只要没有退缩,你依然在主动面对生活,你为了领取那盒工作餐,证明你还有工可开,这就是努力,这就是勇敢。

  那么这种时候,我们要做的盘算就不是第二部分那种进击型的策略。

  进击型的策略下,你默认自己是膀大腰圆的猛将,你只是在想尽办法更快的,更准确的接近你们行业的刘邦。

  而如果你自身能力过于平庸,你挤过去也没用,因为你待不住。

  资源越密集,人才越密集,竞争的烈度越高,山顶上就巴掌大的地儿,天天不是你踹我,就是我踹你。

  你想想看晴雯是怎么被袭人给踹走的?所以如果我们自身实力非常有限,我努力也不可能走进击之路的话,那么更多的时候,我们的人生规划之路,就像香港人说的那番话。

  我想要谋个差,我想要当好差,我想要有个盒饭证明我有工开。

  你是围绕这个。

  你的工作就是围绕你的生存,包括家人的生存展开。

  那么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分析,并理解,不同类型工作的侧重点。

  如果要站在单位的角度划分工作,那么工作会被划分为体制内与体制外。

  如果要站在个人的角度划分工作,那么工作会被划分为白领与蓝领。

  这样笼统的讲,大家是没有感受的,所以我选择两组最热门的对比,通过对比让你来直观体验。

  我们首先来对比体制内与码农。

  为什么体制外里面会选出码农这个职业?难道体制外没有其它职业了?并非如此,而是因为码农这个职业满足了两个特征。

  一个是收入高,一个是不稳定。

  体制外都是不稳定的,在一堆不稳定里面,如果去挑一个收入低的,那就不用比了。

  体制内稳赢。

  你去看那四个一线城市以及几个强二线,一个毕业后,30 岁之前,在体制内的收入基本上可以稳定在 20~30 万之间。

  从绝对值上,这已经吊打绝大多数体制外了。

  如果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绝对收入都一样,那么体制外真没有任何吸引力。

  就好比一个人,他放弃了年薪 30 万的体制内,去做了码农,结果到了 30 岁,也只有年薪 30 万。

  那他就是个二货。

  因为体制外的工作到了 40 岁之后,你升不到合伙人,就是非常脆弱的,随时可能没有。

  丢了工作,你去卖卤菜也得有那个手艺,你去现学装修,也得有那个动手能力。

  而体制内大概率是能干到退休的。

  这就是为啥我拿码农去对比,因为码农是体制外为数不多的高收入行业,而且,是普通人够得著的。

  金融机构收入更高,但门槛也高。

  码农不问你爸爸是谁,但是金融机构问,金融机构优先雇佣带资入场以及带背景入场的。

  其次才是留给顶流名校的少数毕业生。

  码农要普适多了,所以我才敢拿它和体制内去比。

  但是我们要注意,码农是个非常广泛的群体,不是只有大厂里面有码农,不是只有应届生起薪 30 万以上的叫码农。

  你去看四邮四电排名末尾的学校的毕业生,五年后的薪资待遇。

  会发现很多人都 30 岁了,做码农的,年薪依然没有超过 30 万。

  这个资料很重要,这个资料提醒你两件事。

  1、如果你连四邮四电都考不上,你大概率是很难做码农的。

  2、如果你只能在四邮四电垫底院校读出来,你将将好能够上码农的末班车,但是你的年薪大概率是低于 30 万的。

  我讲的是最近五年,二十年前你二本毕业都可能在大厂里混到高管,但现在就是这样。

  因此,如果你的水准只是四邮四电垫底,而你又能够考上大城市的体制内,那实际上做码农是不值得的。

  这不用想的,两个人都 30 岁,都年薪 30 万,一个是码农,一个是体制内的,那么前者不用想,没花头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做码农,那么你最好 30 出头时能够做到年薪 60 万。

  如果不能,你还要做码农,那除非体制内不要你。

  所以我们想想看,一个人,如果他能够在体制外找到比体制内更有吸引力的高收入的工作。

  那么实际上,他已经可以去走第二部分讲的那条路了。

  你的能力是线上的,无非你愿不愿意奋斗。

  那么当你在体制外找不到任何高收入的机会时,体制内就是最优选,没有之一。

  实际上你等于被市场鉴定过,市场给你打的标签就是不看好。

  一个经过市场鉴定,没有多少价值的人,你能够拿到一份体制内稳定且中等收入的工作,是很香的。

  那么如果这个选项对你而言依然不存在的话。

  你的策略就非常简单,就是在仅有的,都是不稳定的,且收入都不高的体制外的工作里面,去选择一个相对好一些的。

  所谓好一些,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有人想要相对收入高一些,有人想要相对轻松一些。

  这个群体,实际上是最庞大的,就是香港人嘴里的谋一份工,当一份差,有份工作餐。

  上面这群人,无论混得好,混得不好,你都属于有工作餐的。

  所以我的维度划分是体制内外。

  下面这个维度的划分,实际上是没有工作餐的。

  你搁在过去的老话讲,这叫自谋职业,今天叫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群体里面,我也给你们选择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是白领里的自媒体,一个是蓝领里的非标。

  非标的意思就是不进厂的,在大城市里从事技术类工种的那些蓝领。

  我们首先看自媒体,自媒体最适合什么人,其实最适合的是富二代,俗称不差钱的那些人。

  当然,你有背景尤佳。

  有背景的意思就是说名人,大佬,愿意带你出道。

  比如你是星二代,你是上市公司股东的孩子,或者你本人就是教授,名医,金融机构首席之类。

  为什么我强调这个呢,因为自媒体和影视圈的本质是一回事。

  影视圈分两种,一种是中影上戏那帮人,一种是横漂。

  前者的成名率是很低的,只有百分之个位数。

  这里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资源背景,有没有资本扶植。

  如果说前者是低概率,那么后者就接近于零概率。

  已经不是百分之几而是万分之一都够不上。

  横漂几百万人里面像王宝强这样的,这么多年以来,屈指可数。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先入期和成熟期。

  十年前的自媒体,就像当年香港无线,起步阶段没有人,当然会捧一批素人出来,什么梁朝伟,周星驰,刘德华都是那个阶段的产物。

  你去看如今的香港影坛,还有新人么?所以如今的自媒体适合两种人,一种你有资源,另一种你不差钱。

  不差钱的意思是说你全职高精力投入,连续十年,月收入都低于 500,你也不介意。

  其次我们来看蓝领,蓝领的重点在于是否标准化。

  蓝领进厂打螺丝的收入是不高的,没技术的月薪几千块,加班也很多,有技术的所谓工匠也就一万出头。

  但是蓝领做那些非标的工作,自己接活自己干,收入是相当不错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在厂家造铝合金门窗的,在厂家生产水泥的造瓷砖的生产胶的生产空调的,收入是不高的,加班是很多的。

  因为标准化作业了,行业利润是透明的。

  但是那些给客人定制化门窗的,打胶的,美缝的,做防水,修空调的,这些人的收入很不错。

  你给人打工也能月入一万多,你自己能接活的话,两三万起,你要是能做个私人小老板再雇俩小工,年入百万也很寻常。

  但是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

  在互联网上,讲非标蓝领容易赚钱的博主几乎没有,讲自媒体能赚钱的博主超过九成,这是为什么?为什么集体撒谎?答案非常简单,因为不这样,就没法挣你的钱。

  讲自媒体能赚钱,然后就可以挣你的培训费了。

  教你怎么做自媒体是很简单的,一次性可以教十亿人,至于教完十亿人,他们怎么集体出名,就没人管你了。

  但是教一个非标蓝领是很难的。

  因为是非标嘛,意味著只能师傅带徒弟。

  一个师傅别说教十亿,十个都教不过来。

  那还怎么挣你的钱呢?当然没有人会讲这个行业能赚钱了。

  因为对自己没好处呀。

  其实我们如果自己有思考能力,你不用管我说的这些分析,你也能找到答案。

  个人能赚到钱的,一定是非标的;资本能赚到钱的,一定是标准的。

  你仔细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

  所以明星也好,网红也罢,他们身上真正值钱的并不是网红机构培训你的那些标准件部分,而是人家背后的背景,资源,乃至时代红利这些无法通过培训取得的。

  所以现在问题就来了,一个人都沦落到指望通过网路求职了,他可不可能获取资源背景这种级别的东西?绝对不可能。

  那他能获取的就是像蓝领那样,去找个非标行业的蓝领师父,去学个手艺,去挣那个非标蓝领的钱。

  这是有可能学到的,如果你动手能力强,头脑灵活,又肯吃苦的话。

  当然如果你不为了挣钱,那就两码事了,你喜欢干啥就干啥。

  你周游世界的同时就算没有成为网红,你也不吃亏呀,因为你本来就要周游世界。

  明白这意思么?如果你是富二代,如果你财务自由了,你又很喜欢分享,那么做自媒体挺好。

  这就跟煤老板带资入场,他只是想过个戏瘾,或者让自己女朋友当个女一号,并不指望靠拍戏生活。

  这个选择下,他怎么选都是对的,因为他不需要那个结果,过程已经符合他的要求了。

  经过这两个维度的对比之后,我做一个总结。

  当你自身条件优越,或者你的心气足够撑到改变自身条件时,你该去看第一第二部分,那才是做成事业之道。

  因为那个过程步步为营,中间即使没有运气的加成,你也能够获取一个配得上自己努力的回报。

  当你经过市场鉴定,市场觉得你不是人才,不愿意给你高薪,而此时此刻,你能够有机会进体制内,是很香的。

  人走到这一步,其实你已经要放低预期了。

  我们有些人,走到这一步之后,他不甘心。

  他既要又要也要还要。

  这要分两种情况的。

  一种人是被市场鉴定过的,白富美已经拒绝了你,有个贤慧的女人肯跟你,你却嫌三嫌四,有这功夫,不如照照镜子。

  还有一种人,他是没有被市场鉴定过的,他一毕业,就直接上岸了,于是蠢蠢欲动。

  这种非常简单,你觉得你行,你就辞职下海。

  如果你担心辞职之后,既无法通过市场的考验,又再也回不到稳定的体制内。

  那就不用再想,无需鉴定,我给你开鉴定,你肯定不适合市场。

  我拍著胸脯给你保证,你这号的,我见多了。

  我自己当年也在甲方做过,经常看到有人哀歎自己怀才不遇,我建议他辞职下海,他又不敢。

  这里面有一个人是人才么?一个都没有。

  一个人,若连这点胆气都没有,可不可能是人才?曹操评价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说的就是这号人。

  当你自己都在犹豫你能不能适应市场的时候,你就不用犹豫了,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就是你的写照。

  还是老老实实的吃安稳饭吧。

  那么再往下一格,实际上你的选择就是体制外那些不咋样的工作机会。

  俗称既不稳定,收入也不高。

  而你又没有心气说我要努力,我要按照第二部分那样先从耗子修成人。

  那么这个时候,可以看看自己动手能力强不强。

  有些人动手能力很强,脑子也灵活,和人说话也不带磕绊的,拜个蓝领师傅,学个手艺,进入非标蓝领的行业,自己接活,傢俱补漆,美缝打胶,空调维修,大城市里面做这些的,时间又自由。

  你手艺好,累积了客户,每年也能来钱几十万。

  你读个 211,做个码农,未必能挣到这个数,而且码农加班的时间特别长。

  更重要的是,40 岁之后的师傅正值黄金期,40 岁之后的码农可不吃香。

  因为说到底,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对个人而言,值钱的永远是非标的,而不是标准件。

  码农说到底,仍然是个标准件,是可以大规模复制的,非标的蓝领师傅,倒真是没那么容易量产。

  如果再往后退,你说我动手能力也不强,或者说,我嘴笨,我没法直接面对客户,我脑子笨,我收钱都能收错了。

  那你就老老实实的根据自身的情况,在那堆既不稳定,也收入不高的工作里面,挑一个尽量自己喜欢的。

  绝大多数普通工作者的人生,都是这样的。

  要么进厂打螺丝,要么企业里做个普通文员。

  因为我们是一路降到这里的,你条件也没有,心气也没有,体制内也不要你,当个小老板也不够格。

  那就要学会降低自己的欲望。

  能力大于欲望,人就幸福;能力小于欲望,人就痛苦。

  你比如有些人,他原本是经理,年薪 60 万,但是被淘汰了,市场有没有新的机会给到他?有。

  比如给到他一份 30 万的基层工作,让他重新开始,他不愿意接受,去开滴滴了。

  这叫暂时性失业。

  经过几个月的寻找和心态调整之后,他实际上还是有可能找到一份自己较为能够接受的工作,比如做个组长,年薪 40 万。

  而有些人,不是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而是根本已经找不到工作了。

  那么这个时候,滴滴就是你余生的工作。

  实际上这就是你的赛道了,如果某一天自动驾驶普及了,你可能就去应聘门卫了,那么门卫就是你下一个赛道。

  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

  市场是没有感情的,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它给你的定价就是你的当下写照。

  如果你不接受,你就要做到,你做不到,就要学会和自己和解。

  其实一个人,他一开始就处在这个位置,反而是容易接受的。

  比如他一毕业就找不到工作,或者经过几次就业,市场给到他的都是一些杂牌公司的打杂的事务。

  他和自己的同事们横向对比,发现自己一直也都处于劣势。

  那么他的心态就在一开始被调整到位了,他可能年纪轻轻就明白,自己最后的归宿可能就是保安。

  但最可怕的不是这类。

  是曾经有过高光时刻。

  你曾经在体制内,可能还是个小领导,因为站错队伍或者什么事情,被发配,变成了窗边族。

  接受不了,总想著此处不留爷,下海大干一场。

  又或者,你曾经在体制外,大小混了个外企经理什么的,某一天公司裁员,你再也找不到同类的工作,甚至想降职从基层做起,都没有机会。

  接受不了,一发狠,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创业,想著过把老板的瘾。

  那我告诉你,你接下来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事业了,还包括你的家。

  人这辈子,很简单的,我今天尤其是第三部分的写作,跟程式几乎是一样的,if ,else if,else,这么一步步给你们拆解下来的。

  咱到哪步就说哪步的话,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

  你真有那个能耐,你去打穿第二部分,你没那心气了,就别自欺欺人。

  就是香港人那番话,当好你的差,领好你的工作餐。

  这没啥丢人的,实事求是的人,从来都值得尊敬。

  你去看日本的出租司机,包括一些门卫老大爷,人家可能当年都做过社长的。

  但现在不胜任就是不胜任了,咱拿得起,放得下。

  以前可以是银座的客户,现在也可以是银座的门卫,以前和银座小姐姐喝酒,现在也可以开著出租载著银座的小姐姐去上班。

  作为体制外的,你不作,昔日的工作储蓄就是你未来的稳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