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步一步成为投资人?

碧树西风 2024-05-10

  有很多人问过我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说,人这辈子,无论学啥,到了最后,都得是学钱生钱。

  你起初可能是给人打工,攒钱,但无论你咋攒,都攒不过通胀。

  就像一只辛勤工作的小蜜蜂,飞呀飞呀,飞在花丛中,它每天都有很努力的酿造蜂蜜,存储蜂蜜,自己都舍不得喝一口,可是蜂巢里的蜜汁,总是会被人类取走。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你的痛,我懂。

  另一个问题是,当他们想要保护自己辛辛苦苦酿造的蜂蜜时,却总是会掉入各种陷阱,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可以不可以写一篇文章,完整地讲述一个人从市场小白,到稳定盈利,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其中所有的关键点分别是什么?

  好,把这两点结合起来,我今天现身说法,从接触,到学习,到掌握交易的完整过程是怎样的。

  全文两万字,分三个部分,文中多处有链接,俗称画中画,文中文,阅读时莫错过,在本文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会看到。

  以下进入正文。

  很多人问我,如果我要去学习交易,应该阅读哪些书?

  有这个想法很好,至少说明你对学习这件事的认识,处在第二级。

  第一级是什么?就是如今最流行的。

  知识为什么渐渐碎片化?为什么文字内容难以超过 500 字?

  是因为作者们都在使坏?像阴谋论里描述的那样,故意让大家失去阅读的习惯?

  并非如此。

  市场永远是需求倒逼的,说到底,大家能够坚持阅读的极限就在 500 字左右。

  超过了,人们就会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所以你发现字节系越发壮大,它快速超越 BAT,大多数人能集中精力阅读的就那么三五句话,不要超过 100 字最好,顶天 500 字打住。

  我不是说这些零散的文字没有用处,而是说,当你自身还没有构建起完整的思维体系时,你看到了这么多碎片不等于你看懂了。

  任何碎片都是有场景的,你只看到一个男人解开一个女人的扣子,只看这一个片段,你以为他欲行不轨。

  如果你知道了前因后果,会发现,是一个医生在救患者。

  知识碎片就这个特点,你把它单独拎出来,可以有一千种解读,俗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实际上最后你并没有学到什么,你只是更加相信你原本就相信的。

  这就是系统学习的必要性,我们从小到大,都看过很多书,都上过学,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就是这个原因。

  你不能说只是拿了一地的乐高玩具零件,你要系统地学习搭积木这个过程。

  所以当人们对于学习这件事的认知到了第二级,他就会问,我应该循序渐进地看哪些书呢?

  通常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即便有人给你答案,你看了很多书之后,最后还是会回到我下面要说的这个认知状态里面去。

  这就是对学习的认知第三层。

  你会发现看书有没有用?有用。

  看书有没有用?没有用。

  这两件看似矛盾的事情实则同时发生了。

  你觉得有用,是说你随便找本金融类的书籍,只要是大师写出来的,开卷有益,读完之后,都会若有所得。

  你觉得没用,是说无论你看多少本大师写的金融类书籍,哪怕你把金融这个大类学科里所有的专业全都读到博士毕业,你依然会发现,无法盈利。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能出书,就意味着过时很久了。

  我本科时念的是信电系,学校里会教你 C 语言。

  C 语言不是很老的语言,如果你毕业后写驱动,肯定能用上。

  但是只要你一参加工作,马上就会发现学校里教你的那个编程,和工作中的编程,风马牛不相及。

  你说学校里教了么?教了。教了什么?教了你马走日,象走田。

  试问,谁能知道了马走日,象走田,就去打比赛拿冠军呢?

  但这事儿怪写教科书的么?不怪。

  因为他们不会知道后来商业运行的过程中,研发项目有多少变化,有多少现实中的问题要面对。

  所以我说,你系统性地学习过,有点用,也没用。

  有点用是说你以后听到别人讲 PPI 和 CPI,起码你不会搞混了,你好歹还是知道名词定义的。

  但没用是因为庄子的那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我一辈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用 30 年把金融大类所有专业都读到博士,那么请问,我还哪有时间去交易呢?

  这就是我要讲的,对学习这件事认知的第三层。

  当你真的系统学习过,无论你学的是什么,是计算机,是医学,还是金融,你最后都会发现,这是一个限定时间的游戏, 没有无限的时间给你读完所有书。

  何况读完了,你也会发现,全都是过时的。

  那么此时此刻,你就会明白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是提问。

  我们很多人听到这里,都会很激动,这谁不会?这个我太熟悉了。

  老师,我要提问。

  问题一:明天哪支股票会涨?会涨多少?最低多少,最高多少?

  问题二:学习什么可以学会投资?

  问题三:A 公司和 B 公司,我入职哪家将来前途更好?

  这些是问题么?不,这些是妄念。

   提问并不是对别人提问,提问是对自己提问。

  我来问自己,明天哪支股票会涨?

  自己回答自己,哪支?

   回答不出来那就是妄念,如果不想自己回答自己,那就是懒惰。

  我都懒得回答自己的,难道去庙里烧香拜菩萨,菩萨会回答自己么?

  难道菩萨比自己还笨么?

  好,我去研究,我自己提的问题,我自己作答,我废寝忘食,研究了半年,瘦了 30 斤,最后屡屡碰壁,发现这事儿跟哥德巴赫猜想一样。

  于是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真的是妄念啊,妄念真的害人啊。

  于是我以后不再提这种问题了。

  你看,你进步了,你虽然没有学到任何东西,但起码,害人的那些妄念,渐渐被你消除了。

  我们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08 年的时候,我初入金融市场,自己还是个小白的时候,我是怎么提问的。

  我前面讲过原则,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答。

   我提的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市场的机会在哪里?

  你要注意,08 年的时候我的确是金融小白,但我不是认知小白。

  我读过本科读过研究生,我 08 年的时候已经是软件架构师。

  彼时彼刻,我不懂金融行业,但我懂计算机行业。

  计算机行业里面有没有一本书上面讲如何开一家伟大的软件公司,然后你照着书就开起来了,就盈利了,有没有?

  当然没有。

  所以我当年只是某个专业领域里的小白,不是社会经验的小白,更不是认知体系里的小白, 我没大多数外行那种妄念

  就像一个运动员,他本来就是乒乓球国家队的成员,他只是又跑去学了羽毛球。

   他只是不懂羽毛球,但是他懂运动。

  我们有些人实际上是全领域小白,甚至认知体系里都是小白,那么你就会充满妄念,还误以为那是问题。

  我实际上在 08 年,已经不是这个状态了。

  那么我怎么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呢?

  很简单,蹲点。

  在那之前,我作为一个内核工程师,拥有丰富的编程经验。

  linux 内核在移植到非标芯片的过程中,你靠什么修改代码?靠完全看完吗?

  你知道当年的内核代码已经有多少行了?

  就像那句笑话,有人说他通读 24 史,你到底知不知道 24 史有多少内容?你怎么通读?

  同样,你根本不可能通过阅读完 linux 内核代码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所以我当年怎么做?很简单,调试,加打印调试,串口驱动还没通之前,就加断点调试。

   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修理飞机的方法只能在飞机下坠的过程中研究。

  所以作为一个软件架构师,我上手学习金融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蹲点。

  我就蹲在市场里看,看交易,看各种买进卖出。

  看盘看多了之后,我就发现,有些时候的价格是无厘头的。

  什么意思?乌龙指嘛。

  比如这个价格就是 30 块,总有那么零星的成交直接打到 20 了,因为交易冷清,越过了中间的很多个价格。

  然后很快就又会回到 30。

  于是我就做了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就是 20 的时候买进来,等它恢复 30,卖掉。

  在这个阶段我什么都没学过,但我已经开始了频繁交易。

  那么以我当时的认知,这就是机会呀。谁能说这不是呢?我需要谁来教我呢?我需要什么知识呢?

  都不需要。

  小岗村的村民,他们已经看到订单了,你不回家生产,难道要先去进修一个市场经济的学位么?

  先干着,一边干一边去理解什么叫市场经济。

  当然我后来学到了,哦,原来这就是拣烟蒂。

  然后我又听说了一个人名,捡烟蒂理论的发明者,格雷厄姆,还发现,他居然是巴菲特的老师,而且是 100 年前的人物。

  于是肃然起敬。

  就像一个无知的人,自己刚通过实践发现勾股定理,一看书,我靠,古人几千年前早就发现过了。

  佩服,佩服。

  在那之前,我并不知道格雷厄姆这号人,我是外行,我是乒乓球选手,第一次打羽毛球。

  但是,作为乒乓球选手,我可是职业的,于是我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解释。

  我提的问题,当然我去解释。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市场有没有机会?

   有没有机会自己找嘛,能找到就是有,找不到就是没有。

  我这人特勤奋,守株待兔,还真看到机会了。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

  这样的市场机会,有没有价值?

  我认为有价值,为什么?

  大数定律,一件事无论概率多小,样本足够大,次数足够多,都会成为必然事件。

  守株待兔会饿死,那是因为你守一棵株,你要是守整片森林,守所有的株,那么长期看,林子里一年内总有几百只不睁眼的兔子会撞死。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去降低守整片森林的成本?

  这个还需要回答么?我是架构师好么。

  你只要能把羽毛球问题转换成乒乓球问题,只要能把金融问题转换成技术问题,那不就回到我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来了么?

  实际上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到这个问题解决的时候,我的金融知识仅限于知道一个人名,巴菲特的老师叫做格雷厄姆。

  我挺佩服他的烟屁股理论。

  那么接下来,我所有的精力都在技术问题上,怎么降本增效。

  降本实际上不由我决定,由什么决定?由交易的手续费决定。

  这个没办法,我只能相信大方向,我认为,赌场长期看,总是希望更多玩家来玩的,所有手续费长期看,一定是下降的。

  那么增效,就是技术问题了。

  怎么才能多进程,多线程的处理更多只撞死的兔子,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可我第一年是亏损的,虽然亏得不大。

  我总结经验,亏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绝大部分利益都交了手续费。

  如果不交手续费其实我是暴利,吸人家丢下的烟屁股,怎么可能亏钱呢?

  除非这个广场的场地费太贵了,说到底,拣了一年的垃圾,最后都给城管打工了。

  那这个问题我没法解决,第二年我也没有放弃,选择了继续增效。

  一个平台是不够的,我得在多个平台上开工。

  然后我很快又发现了第二个现象,平台间的价格是有差别的,即便同一个品种。

  那么我就想,这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烟蒂呢?

  后来我学到另一个很老的术语,叫做剥头皮,就是指这种利用平台间差价获利的操作方式。

  原来还是别人玩剩下的,不过这次已经没有第一次听说烟屁股理论时的惊讶了。

  毕竟,人家那是一个行业,一个天才辈出的行业。

  如果你一个乒乓球运动员随随便便就能开创从未有过的羽毛球打法,那你也太高估自己了。

  但是我盈利了,我第二年,全年盈利了 150 块钱。

  又是拣烟蒂,又是剥头皮,没日没夜的工作,折腾了两年,第一年微亏,第二年挣了 150。

  其实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到人的性格差异,要知道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这么自我折磨的。

  你三个月不给他发薪水,没有回报他就不干了,何况是让他自己选定方向,一路上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而且能否有收益一切都是未知的。

   交易实际上就是创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一路杀怪解决问题,看不到任何希望,三者你都能忍受且乐此不疲,你就适合创业。

  这个创业过程中,如果说还有什么收获,那就是这两年里学到了很多金融知识,至少对于术语,各种羽毛球行业的手法,我都不陌生了。

  虽然,一个也没用上。

  其实到这个阶段,我已经是羽毛球高手了。

  做高频交易,你只要六个月内不输光,你就是高手,因为你每年要上缴很多倍于自己本金的手续费。

  那么这两年里,我收获了什么呢?我学了很多知识。但你问我具体学了什么,我也记不得。

  因为没有什么是能够用上的。

  这一点很奇怪么?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已经不是第一遍了,我是第二遍。

  我本科到研究生,学的都是计算机行业的知识,我是靠什么做的架构师?靠课本上的知识?

  不,靠调试。

  我把内核在非标的自制芯片上跑通的那一天,操作体系运行起来的那一天,我就成了公司里唯一的内核高手。

  那么 08 年,09 年,我只是把乒乓球领域的经历,在羽毛球领域里复制了一遍。

   我无非是把市场当操作系统,又调试了一把。

  与此同时,对于金融行业,有什么学什么,因为我是个外行,我又不知道该学什么。

  实际上学完了那些金融知识之后,也没有能直接用上的。

  就像我读本科读研期间的感觉是一样的,我读研期间发了很多论文,看过很多文献,没有后来工作中能直接用到的。

  但是你说,对于我在本专业领域里的思维的形成有没有帮助,肯定有。

  具体是什么?对不起,没人知道,因为没有直接帮助。

  我今天其实已经把最有价值的东西列出来了,是什么?

  实际上是你对学习的理解, 什么是学习?

   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去解决它,注意,一定得是自己去解决它。

  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因为读研的第一天,导师也是这么教我的。

  他很不负责的,他不光是不指导的问题,而是他一共就只见过我一面,然后就去美国做访问学者去了。

  等他回来,已经是我的答辩。

  那么我的导师唯一见我的那次,教了我什么呢?

  他告诉我说,读研和本科期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你不能再指望看书,刷题,而是要学会自己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然后,注意,是自己去解答它。

  前者就叫做提出研究课题,后者就叫做发论文。

  就这么一番无厘头的对话,然后人家就去美国了,然后我就毕业了。

  我经历过这种过程,而且在工作中又一次复制了。

  我是当时我所在公司最年轻的架构师,比第二年轻的资历少五年以上。

  这可不是医生,你说同为主任医师,你比人家年轻五岁,那只能说你进步快。

  可是在一个平均 35 岁就要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的行业里,你敢比别人快五年,那就是神速。

  所以虽然 08 年的时候我是金融小白,但我对于这种研究生导师告诉我的学习方法,已经有过两次成功经验了。

  先提一个问题,然后自己解决它,就这么简单。

  那么到了 10 年,就是狗屎运,真的手续费降了,而且是直接减半,没过多久,又减半。

  于是就是暴利。

  就像以前你拣的所有烟蒂,剥的所有头皮都要交给城管,现在城管说,我统统还给你。

  接下来的两三年,从 10 年到 12 年没啥收获,如果非要说有,那就是一个年轻人的得意。

  就像歌词里唱的,我是电,我是光,我是唯一的神话……

  因为我不仅享受着市场的暴利,而且去了甲方,做了行业的系统架构师,成天一堆供应商来求我。

  随后又做了新公司里最年轻的高管,还去带市场团队,手下都是俊男靓女。

  然后我学到更多的并不是金融知识而是法律知识,因为我被调查了。

  你长期盈利,只赢不输,随着金额的扩大,被发现是必然的。

  这实际上是非市场因素。

  除了法律之外,还有一件事,就是平台方的游戏规则变动。

  人家可以让你平不了仓,于是你就得想别的方式。

  所以后来我对对冲套利交易研究了很多,就是因为我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这个过程,就像一家公司,没有哪个老板,是说我要读几本书,然后成为老板。

  他都是在当老板的过程中,见招拆招。

  最初他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他要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自己解答,就像研究生导师教你的那句话。

  然后随着赚钱,他会面临很多来自外部的压力。

  竞争对手会搞你,管理部门也会搞你,在应对的过程中,你会不得不学习很多知识,因为不学,你就过不了关。

  微软当年开发 windows,就那么一阵子,后来大量的时间放在什么上面?

  打垄断官司。

  所以你说微软到底是一家软件公司还是法律公司呢?

  兼而有之。

  那么随着时代的前进,当人们从 PC 切换到手机,微软也会面临危机,它曾经盈利的业务可能不盈利了,它就得不停地改。

  去迎合市场的变化。

  其实后面这些经历,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毫无用处,等你当了老板,你自然会发现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等着你解决,这个过程中有得是让你学习的地方。

  最有价值的就是导师的那句话,怎么开局?

  很简单,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它。

  我回到 08 年的时候,就是一个捡垃圾的,我不可能知道多年之后的自己已经不再拣烟蒂。

  就像 100 多年前的任天堂,它当时就是在生产扑克牌,它不会知道自己日后变成电子游戏公司。

  我为什么捡垃圾?因为 08 年的时候,我天天看盘,发现地上的垃圾能卖钱。

  任天堂 100 年前为什么卖扑克牌?因为他们发现,市场要扑克牌呀。

   越是朴素的,越是接近真理。

  当年我读研时的大师姐为什么延毕?就是她不相信这一点。

  她一定要认为研究生毕业是找到哪本书,然后 12345 做一遍,就能毕业,于是她延期了。

  我为什么读研很顺利?我只读了一年多,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里实习,也不耽误毕业。

  因为我相信那句话,我不认为我的导师有在忽悠我,他犯不着。

  他没有开过公司,就只有教职,对他来说,弟子们没什么商业价值,因为本就没有项目要派给大家。

  而且他并不擅长组织一群弟子做论文机器,他是那种独行侠式的科研人员,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换句话说,我们之间没有了 KPI 考核,是 100 年前最原始的硕博制度初期的师生关系。

  我的大师姐不适应这个,她实际上希望的是导师每天给她布置工作,12345,你挨个做一遍就能掌握科研能力。

   其实很多年后,我们今天都清楚,研究生本就不能那么去培养。

  事实也证明,我的大师姐,即便延毕拿到硕士学位,她一样无法具备研发能力。

  好比我当年的任务,把 linux 移植到非标的芯片上,哪本书上有流程,有 12345?

  不可能有。

   人家是等着你去实践,等着你去发现,等着你来写书的。

  这其实就是研发人员和工人的区别,研发人员是要负责探路的,你去找到办法,然后雇一群富士康的工人,让他们替你重复操作。

  西天取经第一遍,一定是你来,你负责把路打通,然后你当老板,从此你打通的这条商道上的利润,归你。

   而那些重复走在你走过的路上的工人们,只能领一点工资。他们是不会有这条商道的股权的。

  所以大师姐误解了,导师没骗她,一方面你想要成为一个研发人员,另一方面你又非要本着工人的思路,怎么可能呢?

  实际上我们今天去回看,绝大多数硕博士并不是这样毕业的。

  导师一开始都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提出问题。

  问题是,大部分都会放弃。

  最后往往都是导师指定课题,你去研究,也就是说,提出问题这个环节省略了,你只需要去解答。

  即便到了博士阶段,给你提出问题的思考时间会多一些,但最后,往往也只是导师与博士生共同确认一个问题,然后博士负责解答。

  有多少导师会强令弟子独自提出问题,然后解答呢?

  没有。

  因为这么做,学生很难毕业,我绝大部分的师兄弟姐妹,都是经历了第一个阶段的试图自己提出问题,然后放弃了。

  由导师组其他成员,比如副教授们来代提一个问题,你去解答,这么毕业的。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也许有人延期,但最后基本都能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好去找工作,或者找教职。

   坏处就是你买椟还珠了,你只是拿了一个学位,你失去了第一次创业的经历。

  你想一想,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是最没有压力的?

  读书期间。

  如果这个时候,你父母供养你的阶段,你都抽不出时间来挑战一下自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那么试问你后面哪儿有时间呢?

  一进入职场,压力扑面而来,要加薪,要升职,要买房,要结婚,要带娃,要防止职场中年危机,孩子教育,孩子结婚,自己养老。

   当你手头只有紧急的事情,请问,你哪来的心思去做重要的事情?

  很多时候不是你不想抬头看天,而是每天被催着埋头拉磨,你已经无暇看天。

  不是你不知道什么事情重要,问题是,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太多了,已经占满了你全部的时间。

  所以我说,读研期间,就是最好的时机,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的时机。

  如果你读研期间干过一遍,你就清楚那句话。

   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

  如果导师替你提出问题,你去解答,你像 99% 的研究生一样毕业了,学位能拿到, 但是,你失去了第一次演习机会。

  如果你读研期间熬住了,不靠人,靠自己提出问题。恭喜你,你得到的不仅仅是椟,还有珠。

  万事开头难,你成功过一次,就会自信心爆棚。

  这就是为什么投资人最喜欢投资那些已经有过创业成功经验的。

  你不需要上来就能上市,但你需要曾经成功过,你曾经开过一家公司,能够盈利,最后卖个几千万,这种小小的成功就够了。

   有过一次,你在所有投资人眼里就是靠谱的人,他们就敢投你第二次,第三次。

  所以昔日我导师作为过来人,作为成功过的人,他只是在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到底是只想混个学位,将来去做个普通的打工人,去谋个普通的教职,还是希望成为老板,成为学术大咖?

   如果你要做后者,那么就不得不尝试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你尝试成功一次,你就相当于有过一次创业成功经验了。

   这种研发式的学习方式,就是对学习这件事的认知第三级。

  所以说学习是什么?

  是寻找那个明确的 12345,然后熟悉它,是这样吗?

  不是。

  那是在训练工人,那是对学习的第二级认知。

   学习的第三级认知实际上是你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无限循环过程。

  你找到一个问题,自己解答它,当你以为世界从此清净的时候,一切都会改变。

  伴随涨潮,海浪会拍过来,你在沙滩上搭建好的城堡会被冲刷得好像没有人来过一样。

  任天堂为什么扑克牌做得好好的,不做了?

  因为环境变了,做不下去。

  所以他们甚至后来做过出租车生意,做过方便面生意,甚至做过情侣酒店生意。

  可是等到第二次开始,已经不重要了。

  一回生,二回熟,你已经熟悉了这种学习方法,你就没有陌生感了。

  扑克牌做不了,出租车不还是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不还是同样的套路么?

  我成为架构师的过程,不就是重复了一次读研么?

  我成为交易员的过程,不就是又重复了一次读研么?

  我被调查的过程中,不就是相当于去法律行业,又重复了一次读研么?

  平台方各种限制,限制开仓次数,限制每单最大交易额度,迫使我研究对冲套利,不就是相当于又重复读了一次研么?

  说到底,随着你读研次数的增多,你最后会发现一个事实。

  什么事实?不就是无限次读研吗?

  你不让我玩 A 品种,我可以玩 B 品种,你不让我玩 A 手法,我可以玩 B 手法。

   说到底,这个游戏到最后就是每当环境把你的学位作废一次,你就重新去读一次研。

   再提出一个问题,再根据自己的问题写一次论文,不就行了么?

  你现在回过头去看,我的导师第一天就告诉我,最正确的路。

  就八个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他一辈子把这八个字不断地重复于某个领域,最终变成了学术大咖。

  你问他,看什么书能成为学术大咖?他只会告诉你,等你探索清楚领域,自然会成为学术大咖。

  无非我没有选择学术领域,我选择的是项目领域。

  人类是怎么经商的?

  无非把学术问题变成项目,提出一个构想,实现一个构想,于是人类有了汽车。

  提出一个构想,实现一个构想,于是人类有了互联网。

  人类是怎么投资的?

  提出一个构想,实现一个构想,于是你做出一个金融系统。

  等它失效了,你就继续呀。

  企业里面做一款产品,卖几年没市场了,那金融也是一样的,你做一款金融产品,过几年不盈利了,再来呀,回到导师最初的那句话,重新读研。

  所以你看到了,第三级的学习方法,其实并不是去学了什么。

  而是你反复去探路。风沙淹没一次你的路,你就再探一次。

   这个无止境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

  我在第一部分里面花了很多文字,是告诉你,这是基础, 这实际上不只是交易的基础,这几乎是一切事情做成功的基础。

  你想要当一个老板,这是基础;你想要当一个学术大咖,这也是基础;哪怕你想当取经的唐僧而不是普通和尚,这同样是基础。

  这几乎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必经之路,所以我才会把它放在第一部分。

   那么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来看交易本身,或者说,我们到底在交易什么?

  第一部分的时候我讲过,我自己最初是怎么涉局,或者说,进入一个场子的。

  这个过程有点像什么?

  像《创世纪》,叶荣添的第一桶金,就是收购了一个村屋的烂尾楼,把它完成,再卖出去。

  那也叫捡烟蒂,无非发生在房地产领域里。

  而我问你,你甘心捡一辈子烟蒂么?你能够捡一辈子烟蒂么?

  如果香港今年没有烂尾村屋,试问你的团队怎么开工?如果你拣烂尾盘的次数多了,外面都知道你是破烂王,以后你捡漏的时候,针对你,你去买,价格就是比别人高,怎么办?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叶荣添最后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商,他都要全面掌握这个行业的本质。

  否则他就不是开发商,他只是垃圾王,否则你就不是交易者,你只是一个业余玩票的。

  不管你是用什么方式开的局,你是怎么赚取的第一桶金,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占山为王的山贼,不是打劫一次生辰纲就算了,你最终,都得上梁山。

   那你就得研究梁山,梁山到底是个什么生态位?

  看到了么?二次创业来了,我们又重新出发了。

  我们又要重新提问了。

   这次我的问题是,我们到底在交易什么?

  我们是在交易价格么?

  是么?

  《雍正王朝》里面康熙问四川盐茶道,你怎么理解你的工作?

  康祖恩是买来的官儿,回答:“知道,就是把盐从盐民手中买过来,然后卖出去。再把茶从茶农手中买过来,然后也卖出去。”

  康熙无语。

  康祖恩在说什么?

  就是交易的第一层理解,我们前面讲过学习有三层理解,交易也有三层理解。

  交易的第一层理解就是买卖事实。

  一套房子在地铁口,通车了,我知道上班方便,所以我买这套房子,这叫买事实。

  一套房子旁边没有地铁口,上班不方便,我把它卖掉,这叫卖事实。

  这就叫买卖事实。

   那么交易的第二层理解是什么?

  是买卖预期。

  一套房子旁边明明没有地铁口,但我就是违背事实去买它,为什么?

  因为我在规划图上看到几年后,它将有地铁口。

  一套房子旁边的地铁口建好了,综合体建好了,各种配套都建好了,十分完善。

  我把它卖掉了,这么做是违背事实的,为什么?

  因为它周围一块空地都没有了,全都建了配套。它已经没有了预期。

  我的钱要拿去投其他的预期,所以,就把它卖掉了,尽管我知道它保值,但它并不是我手头可选的投资品里最好的那个。

   这就是交易的第二层理解,实际上,我是在买卖预期。

  那么第三层是什么?

   是买卖逻辑。

  这个位置,这个口子上,未来必然会出现地铁口,否则这个城市没法运营。

  但是,这一切,尚未出现在规划图上,人们都还不知道。

  这个过程,就叫做逻辑。

  可你要知道,逻辑这件事,时间是不确定的,也许你要等十年,也许要二十年。

   **所以买卖逻辑这件事本身是不构成直接交易策略的。**它只能作为参考,和其他手段结合在一起的参考。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

  标普 500 席勒市盈率,历史第一高什么时候?2000 年互联网泡沫时期。

  历史第二高什么时候?2021 到 2022 疫情期间。

  现在是 150 年来历史第三高。

  它向下的可能大还是向上的可能大?向下的可能远大于向上。

  这东西叫什么?这东西叫逻辑。

  你注意,我讲的是席勒市盈率,不是指数。

  指数没有第几高说法的,指数永远创新高是很正常的,因为货币在印。

  但市盈率是有极限的。

  那个极限就是人性,我一次性把未来 50 年的收益给你,你卖不卖公司?

  这东西会不会无限高?500 年,5000 年?会不会?

  不会。

  三皇五帝到如今不过几千年,你的人生才多少年,人性使然。

  所以你讲席勒市盈率(注意不是指数)有顶,靠近人性顶部的时候,向下的概率远大于向上,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多久呢?不知道。

  这就是逻辑可以当作参考,不可以当作直接交易对象的本质原因。

   索罗斯讲,我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大家的愚蠢,但是我没有办法计算出大家的愚蠢能持续多久。

  这就是为啥你没法直接交易逻辑。

  通常,人们要根据逻辑做交易,都需要借助其他产品。

  比如 2 月 1 号的时候,我讲过的那个什么爆仓的球。

  那类产品是怎么约定的?

  事先约定跌幅和涨幅,比如跌幅小于 30%,涨幅小于 5%,只要落在这个区间内,这个金融产品就给你 18% 的回报。

  如果涨幅超过 5%,那么你小赚,如果跌幅大于 30%,那么你巨亏。

  你想想看,一个正常的交易者,在什么情况下会买这个产品?难道是图它 18% 的回报率么?

  那是麻瓜才干的事儿。

   这个交易者一定是正在交易逻辑,他才会考虑买这种金融产品对冲风险。

  他正在交易逻辑,他认为长期看,你这个品种,必然向下,逻辑就像我们前面分析的,打的那些比方。

  可是他有一件事不确定,就是索罗斯的那个不确定,他不确定到底什么时候逻辑才会发生。

  那么就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市场继续疯狂,继续涨。

  第二种情况,市场恢复了逻辑,大跌。

  第三种情况,不上不下,一直耗时间,一年两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逻辑做空的同时,买入这种什么球之类的金融产品。

  第一种情况下,市场继续涨,超过 5%,击破了自己的止损位,平仓之后,自己做空失败。损失由谁来补?由这个球产品来补。

  因为按照约定,上涨超过 5%,你可以得到一部分正收益。

  第二种情况下,市场大跌,自己做空成功,大赚特赚,买那个球的那点跌破 30% 之后的亏损你还在乎么?

  就像你的车子都已经撞了,都已经出险了,你还会嫌当年买车险的那点保费支出么?

  你只会恨自己买少了,当初怎么不金额大点。

  你一个做空者,跌破 30%,你这会儿巴不得它跌破 90% 呢,这时候你根本不会在乎什么球上的那点损失。

  第三种情况下,市场不涨不跌,就在区间震荡,那你做空,这一年的隔夜利息谁来支付?就是那个什么球产品呀,它给你 18% 的回报,来弥补你做空的隔夜利息。

  看到了么?这其实是给交易逻辑的那些人的一个工具,结果被一群麻瓜当作投资产品,那回头自己爆仓了,怨谁?

  人家跳伞拿着降落伞,你跳伞倒好,拿着雨伞。

  所以你看到了,交易逻辑的场景并不常见,如果要交易,就要配套各种动作。

   有时候有类似的金融产品给你当工具,有时候没有,那你还得自己去攒。

  就像品牌电脑与电子市场攒机的区别,所谓的金融产品,也是产品经理们用各种品种组合起来的攒机。

  你自己可以手工攒一个球出来的,还省了佣金。

  那么通常情况下,逻辑是用来干嘛的?

  用来判断。

  尤其是判断大鳄们的动向。

  我们讲过很多次,美联储不能立即降息,以及,美联储为什么在降息之前,要先进行多轮的嘴炮降息。

  这种分析,就是一种逻辑。

  他的通胀很高,实际利率要压制通胀,那么名义利率就很难降。

  不是他不想,而是降不下去。

  那么接着你就要分析,通胀的因素是什么,如果通胀的因素是劳动力价格提升了,那么通胀就更难降。

  就业市场不好,或者说,底层劳工就业市场不好,通胀是容易降的。

  像 29 年美国大萧条时期,工人都找不到差事,哪儿来的通胀?

  但如果美国的底层劳工居然加薪了,那你说餐厅的服务费,剪头发的费用,能不水涨船高么?

  反过来,最终骑虎难下的是美联储。

  可是这种逻辑,会不会直接影响价格?

  并不会。

  真正影响价格的是什么?是预期。

  美联储如果说,我要降息,我要降息,就会反映到价格上去。

  至于我笃定你暂时没法降息,这件事,反而不会影响价格。

   很有意思对吧?市场是个羊群,并不由理智的人决定。

   但是作为交易者,你得是个理智的人,同时,你还要看懂羊群。

   这两件事都很重要,否则就不会有那句话,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父。

  第一件事很重要,你要知道价格是预期决定的,并不是逻辑。

  无论这个预期看起来有多傻,有多么无法实现,只要它在,你都可以随着羊群走一会儿,顺便薅点羊毛。

  第二件事也很重要,不知道的话,薅到最后,就是君为钓者,我为鱼饵,你把自己薅进去了。

  这就是逻辑交易结合预期交易的典型手法。

  但你和羊群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是羊群真的相信那个预期,你不是,你心里有逻辑,你知道不会发生的,于是你薅点羊毛自己就闪人了。

  最后只有那群羊,发现自己光秃秃的,又被薅光了。

  这没有什么值得同情,这就是它们的命,俗称韭菜生来就是被割的,无非被职业交易者,还是被美联储。

  其实它们不交易一样被割,因为货币可以稀释。

  讲了借助金融对冲工具的逻辑交易,也讲了结合预期交易的逻辑交易,还差一个,单独的预期交易。

  最后这个非常常见,你比如我们讲过的日本的渡边太太们。

  美日的单边趋势不是近些年的事儿,08 年我还是个小白的时候,被建议的第一个投资品种就是美日。

  因为那些年,日本的目标就是零利率乃至负利率。

  那么就意味着日本的家庭主妇们,不甘于没利息,会借出日元,买入美元,存进美国银行。

  这是什么?这就是预期。

  日本太太们都这么做,美元相对于日元,就是上涨的,确定性产生了。

  于是日本太太既赚到了利息差,她们存美元的存款利息大于借日元的贷款利息,又赚到了汇率差,美元对日元升值。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预期交易案例,大家都知道会这样,而且逻辑也支持。

  只有什么阶段会出现预期被打断呢?只有美元要降息,日元要加息时。

  这个阶段,渡边太太们就得放弃操作了。

  她们一般不会反向操作,因为反向操作的风险很大,那是职业交易者才敢干的,渡边太太们都是家庭主妇。

  再比如一个案例,国内的,中国大妈们。

  中国大妈们过去几十年来为什么一直买房?

  她们实际上在买什么?在买预期,在买城市的预期。

  一个城市要运营就要卖地,城市希不希望地价高呢?当然希望,那我的房价支撑就得到了保护。

   这就是中国大妈们的逻辑。这个逻辑形成预期之后,就会上升。

  直到什么?直到城市分化。

  当城市分化之后,有些城市你的地根本卖不掉的时候,大妈们就会卖出这些城市的房子,集中到少数十来个城市里去。

  这个向上迁移的过程,就是新的逻辑和新的趋势。

  那么当迁移了之后,大妈们发现,即便是少数的十几个城市,在配套不好的,外围的土地也是无限量供应的时候。

  她们会怎么做?进一步迁移。

  从这十几个撑得住的城市的外围的地块,迁移到配套好,不可复制的地块里面去。

  最后,大妈们发现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2% 的人有 80% 的存款。

  于是大妈们进而从最后那十来个城市的好的地段里面,把产品力差的房子卖掉,迁移到产品力好的房子里面去。

  这整个过程是什么?向上置换。

  反映了什么?反映了逻辑一步步影响预期,然后预期一步步影响人们的行为。

  大妈们最后就变成了三好学生,好城市好地段好房子。

  无论是中国大妈,还是渡边太太,都是人而已。

  是人,人性就是相通的。

  渡边太太们随着利息下降,她们是允许随便兑换的,于是她们就会发明属于她们的操作。

  中国大妈们,同样也会在自己能够被允许选择的产品里,去做她们认为符合预期的事情。

  实际上大妈们比我们说的这个要走位风骚得多。

  因为过去限价的原因,好城市好地段好房子,往往是限价的,低于周边二手房。

  于是大妈们就借助自己社保巨子的身份去摇,食到尽,占便宜没个完。

  这就跟渡边太太们是一样的。

  安倍的本意是零利息借钱给你消费,没想到渡边太太们借了钱存到别国享受高利息的同时,还硬生生打出一个汇率差。

  我们的那些大城市,核心地段好楼盘限价的本意也是给刚需以福利。

  结果没想到,刚需根本买不起那些动辄 8 位数以上的“刚需盘”,都被蹭福利的大妈们买走了。

  刚需还得去那些与周边二手房并没有倒挂的,土地无限量供应的外围地段。

  事与愿违,但我们今天不是道德说教, 我只是让你看看,人们都在交易什么?

   交易预期还是交易逻辑,又或者结合起来。

  我把趋势给你拆成了三部分, 事实,预期,逻辑。

  无论你做什么,是波段,还是长线,你想想看,你最后在交易什么?

   就是在交易这三者之一,或者,在交易他们的排列组合。

  当然,如果你是超短线,那么你实际上是在交易 BUG,这个我们第一部分就已经讲过了。

  好,前两部分讲完了,虽然我第一部分讲的是学习方法,第二部分讲的是交易本质。

  但实际上我都在做同一件事,什么事?

  自问自答,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然后解释了它。

  到现在为止,实际上我已经把投资,把创业,甚至把搞学术研究给你们演示两遍了。

  如果还没有感悟,那我来演示第三遍。

   第三部分,交易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它是科学,意味着我们能够掌握它,如果它是玄学,意味着我们没法掌握它。

  那我的答案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我曾经崩溃过。

  那时候我迎来第一次长期盈利,大约有将近 60 个月都是盈利的,每个月都是。否则我也不会摊上被调查。

  那么在这么漫长的盈利时间里面我已经非常笃定自己的交易系统,虽然它需要根据各种市场的变化修正。

  但是我不怀疑基础原理。

  这个原理就是我相信市场是有规律的,即便规律可以变,但我都可以迅速修正。

  直到我迎来了第一次亏损,月度亏损。

  其实亏损不大,总共只有几个百分点。

  但是无厘头,因为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我怎么去研究这件事,都是无厘头。

  随后,第二个月又迎来了亏损,第三个月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

  但是我没法正常。

  我感觉自己的精神崩溃了。

  就像伽利略做比萨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他测试了 998 次都是如此,然后有两次不是。

  不仅不是,而且有一次某个铁球还往上飞,伽利略感觉上帝在无情地嘲讽自己。

  自己瘫倒在地,喃喃自语,物理学不存在了。

  这段时间很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古人,叫王阳明,通过他,我内心恢复了平静。

  另一个是现代人,叫刘慈欣。

  我看到了他的书,看到了他的那个比方。

  三体里面说,一群火鸡,在鸡笼里做各种研究,最后有一只火鸡科学家宣布,它发现了世界的规律。

  那就是每天中午 11 点,天空中,会降下食物。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那是农场主按时把食物从鸡笼上方的窗口里丢下来,到了感恩节,它们全都得进屠宰场。

  但是火鸡不知道,哪怕是火鸡科学家。

  火鸡科学家其实不怕死,真正对它造成致命打击的,是感恩节那一天,食物没有降临。

  那是造成它崩溃的主因,因为它觉得物理学不存在了。

  刘慈欣讲了很多个这样的故事,讲了三体世界里面每一个文明都觉得掌握了三颗太阳运行的规律,直到消失,直到下一号文明继续研发。

  就这么一直到一百多号文明。

  这个过程,让我渐渐接受了自己的无知。

  我就想起一个故事,相传,太平洋上有个岛屿,岛民们习惯了对天祈祷,他们觉得举行这样的仪式之后,就会有大鸟飞来,洒下食物。

  实际上他们不知道,那是美国空军的空投。

  后来美国演习基地迁移,大鸟就再也没来过,尽管他们继续傻呵呵的举行祈祷仪式。

  本质上讲,火鸡科学家,三体,岛民,我,一回事。

  俗称我认定的规律,未必是绝对意义上的规律。

  当年为什么我很自信?因为次数多,因为方差小。

  同样 60 个月,你可能只做了十几笔交易,我做了上万笔。

  你十几笔交易里面绝大部分盈利不一定是找到了什么规律,也许就是运气。

  我上万笔交易里面绝大部分盈利,不会是运气。

  赌场里你见过连续开十几次大,你见过连续开一万次大的么?

  同样,如果你连续 60 个月当中,利润主要来源于某几个月,其他时候都很少,或者是负数,那还是运气。

  相当于市场好的时候你好,市场不好你也不好。

  但如果我每个月的盈利百分比都差不多,都在很小的范围内浮动,那就证明,我隔绝了运气。

  但是我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

   那就是真实的市场样本是什么量级?是一万么?不,是一万亿。

  一万站在十面前,是很傲娇的,你算什么,夏虫不可以语冰,我相对于你,几乎是神仙的存在了。

  但是,以一万亿为分母,分子是十也好,是一万也罢,都约等于零,并无区别。

  换言之,其实我们是无法找到真正意义的规律的。

  为什么?

  因为样本太少了,因为人生太短了。

  我至今都没有找到当初那两个月亏损的真实原因,因为没机会。

  我是程序员出身的,程序员要解 BUG,有一个先决条件是什么?

  是能够复现。

   一个问题越容易复现,你越容易定位。

  如果一个 BUG 很多年才出现一次,你怎么捕捉它?

  相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我在解 BUG 这件事上绝对是经验极其丰富的。

  我刚毕业的时候,解决过那种媒体服务器里面,网络处理要跑到多少 G 以后,连续一周以上,才会偶尔出现的问题。

  我做架构师的时候,解决过那种操作系统跑很久很久,忽然会飞,而且飞得很随机的问题,问题最后都不在软件里面,而在芯片里面。

  前者花了几个月,后者花了一两年,才定位到。

  这些复杂的系统级的问题,至少要能重现几十次,一个高手才有可能定位。

  那我问你,市场怎么重复?

   市场可能一辈子就出现一次,它就不给你机会调试。

  这就是难点所在,甚至可以讲,这是最难的地方。

  我们有没有想过,芯片工程师的薪水为什么比驱动工程师要高?

  因为前者的难度高得多。

  软件可以反复调试,可以反复测试,芯片每次流片的成本几十万起,所以能测的次数比软件天然少很多。

  如果软件工程师每跑一次代码,费用都要几十万,软件工程师们定位问题也会很艰难。

  所以对芯片工程师的要求就更高, 你得提升自己的素质,来对抗这种调试次数过少的弊端。

  交易员更是如此。

  对于绝大多数交易员来说,你根本没机会调。

   科学与神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就是实验呀。

  你给我足够多的试验次数,我就能找到科学规律,可是现在市场在限制你。

   所以你说交易到底是科学呢?是神学呢?

  二者之间。

   给你重复验证的机会的时候,就偏向科学一些,不给你的时候,就偏向神学一些。

  你既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只火鸡,所以你是火鸡科学家。

  这很无奈,但是你要接受。

  当你心中明白自己的样本终归还是太少了的时候,你只能指望自己是一只强壮的蝼蚁。

  俗称上帝要扇你的时候,你就得让它扇,默默地忍受,默默地看着铁球往上飞。

  指望自己能够熬过感恩节,熬过黑天鹅事件,熬过三颗太阳连成一线,然后继续。

  就像历史上人类在大洪水面前毫无办法,只能躲在诺亚方舟上瑟瑟发抖,然后重启文明 2 号,文明 3 号,就像三体那样。

  这一点认知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强调那句话的原因。

  我强调什么?我强调: 投资跟人有关。

  羽毛球项目也好,乒乓球项目也罢,那个技巧之下的人,是有差别的。

  俗称不是赵匡胤发明的长拳厉不厉害,而是要看谁打,萧峰打起来就很厉害,照样虐各种所谓的绝世武功。

  人自身的素质很重要,你成为运动员之前,你自身的素质很重要,你的身体天赋很重要,你的心理天赋很重要。

  其实樱木花道参加跆拳道社,一样会很优秀,不会亚于他打篮球。

  因为这个人,充满了运动细胞。

  也就是说,当你研究规律之初,你会陷入一种什么幻境?

   你会觉得自己掌握了人以外的本质。

  就像那个火鸡科学家,它以什么为骄傲?以每天中午 11 点准时投放食物为骄傲。

  火鸡科学家知道自己会老会死,但是它有一个东西是不朽的,那就是每天中午 11 点降落食物这个理论。

  感恩节那天它为什么精神崩溃了?因为它忽然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其实根本不可能不朽。

  如果它没有像三体里的杨冬那样自杀,那么它就会意识到一件事。

  意识到什么?意识到火鸡科学家和火鸡,还是有差别的。

  至少,火鸡科学家能够意识到 11 点降落食物这件事本身,相对于它有限的生命,是有阶段性价值的。

  那我们回过头,我们回到第一天,回到读研的第一天。

  我相信每个导师都曾经问过弟子,你自己想不想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你的课题?

  但是这里面有多少人真的有思考过?还是略微想一想就放弃了,等着导师安排课题?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选择了最容易的那条路。

  就像唐朝的和尚有很多,执意要去那烂陀寺的很少,大部分人只是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最容易的事情,等到唐僧载誉归来,又站在路旁艳羡不已。

  其实有句话叫做容易做的事情不值得做,但人们真的会接受么?

  不会的。

  大多数研究生都是这样,他们只想轻松的拿到学位,而后,进入职场,他们就会发现,因为缺乏自己提出问题的第一次尝试,他们今后很难把握真正的机会。

  实际上通过这三个部分我们会发现火鸡科学家身上有很多品质,一只火鸡要过很多关才能变成火鸡科学家。

  它首先要非常勇敢,否则它为什么要挑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去做,为什么不像其他研究生那样等着别人喂到嘴里得了。

  其次它要非常坚毅,因为那个问题是它提出的,不是导师提出的,这里面有着巨大差别。

  差别不亚于追随别人第二个造出原子弹与人类第一次造出原子弹。

  导师提出的问题,都是验证过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导师是知道的,导师有把握,他至少有 9 成把握。

   你自己提出的问题真的是 1 成把握都没有。

  这一点,你比所有人都清楚,你只是本科刚毕业,刚刚读研,你哪来的学术确定性?

  也就是说,接下来的每一天,每一步,你都走在巨大的惶恐中。

  所以我说你要坚毅,你的神经要像钢丝一样。

  第三点你要非常有执行力。

  认定一个方向,然后实现它,西游记里的唐僧用了十四年,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他每一难都有可能做不下去。

  不信我们做个实验,你去大街上捡垃圾,捡一天容易,捡一年试试看。

  风吹日晒雨淋,有时候捡不到矿泉水瓶,有时候还被城管打,说你玷污市容。

  孩子也不理解,我爸咋是个捡垃圾的呢,老婆父母也看不起你。

  格雷厄姆说起来很简单,捡烟蒂,实际上把绝大多数人都排除了。

  你想想看,真活不下去上街捡垃圾的,这里面有几个受过高等教育?

  真受过高等教育的,有几个会去街头捡垃圾?

  两者一交叉,交集很小很小,就是年轻时的巴菲特这种怪人才受得了。

  我随便给你举了个例子你就发现很难,否则王阳明也不会靠着知行合一四个字成为圣人。

  知道,不去做,做了,做不到,很正常。

  所以,那不叫知,做到了才叫真知道。

  到这里结束了么?没有。

  当你辛辛苦苦走完十万八千里,抵达灵山,你会发现,各种排挤,各种被穿小鞋,自己在仙佛这个新的阶层里,只是个新晋小职员。

  你要面对一堆的检查,一堆的打压。无论是来自于管理层还是来自于不希望诞生 new money 的 old money 们。

  当唐僧在灵山这个地方,再一次完成精神上的十万八千里的时候,他会经历最严重的打击。

  什么?杨冬之死。

  杨冬是怎么自杀的?物理学不存在了。

  你忽然发现,所谓灵山,只是养鸡场,这时候如无奇遇,你很难不崩溃。

  因为你付出的太多了。

   人这个东西,你没有付出过,你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付出太多了,那你会受不了巨大的落差。

  就像东方不败,他一发狠,挥刀自宫了, 这种狠手都能下,他一定是对自我充满了期待。

  不是为了不朽,他何苦自残如此呢?做个黑木崖的高管,不香么?

  如果都付出了这种代价,最后你告诉东方不败,对不起,你只是一只火鸡科学家,还是一只自宫了的火鸡科学家,号称阉鸡科学家,他肯定一口老血喷三米。

  这个时候就需要真正的高人出来救你了,比如历史上那些已故的顶尖大师。

  他们纷纷出来安慰你,小败同学,不要哭,脱了裤子给你看,我们都是阉鸡科学家,大家都一样,都一样。

  最后这个笑话好笑吧?

  笑中带泪。

  总结一下,我今天讲了三个部分么?不,我只讲了一个部分。

  我今天讲了很多问题么?不,我只讲了一个问题。

  我今天在讲交易么?不,我在讲学习。

  实际上我只讲了一句话,一共八个字: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你把这八个字应用在一切领域都是一样的,随着你应用的次数增多,你自身的力量就在加强。

  最后谁变了?世界因你改变了么?没有。你变了。

  你自己能够亲身感受到你在变强,越来越强大, 当你变得越发强大,而世界还是那个世界的时候,你就发现各种问题,都有解了。

  说穿了,什么是解决方案?你自己就是。

   一个变得无比强大的人,本身就是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