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还在后面呢:浅谈未来十年变化趋势
写在前面
6317 字 | 政治 | 经济 | 未来 | 趋势 | 房价 | 人口 | 学历贬值 | 贫富差距 | 数据 | 社会学 | 经济学
这次我们不聊感情和生活,聊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涉及政治,谨慎观看。
本文尝试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辅以文化和国际关系,谈谈未来十年可能的趋势。当然,其中可能会涉及一些政治,但不太多。经济学背后是政治学,只谈经济不谈政治总是如鲠在喉。之前在写作“学海计划”论及经济学的重要性时,可能部分读者一笑而过,没有体会,那么这篇文章或许会有一些启发。
本文所阐述的情况,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且以“和平、不发生战争”为前提。如果战争爆发,则没有任何人能说准。
预测未来的人都是笨蛋,虽这么说,但我们仍能窥见一些端倪和趋势。
由于作者是悲观主义者,所以本文大多也持悲观态度,标题为反语。
本文希望达成的效果,是降低读者的期待。
作者仍然希望能够听到一些好的消息,如果能拿出实际证据反驳,欢迎讨论,欢迎打脸。而作者更希望读者看过本文后一笑置之,权当作者信口胡诌就好。毕竟作者没什么名气,也不专业。
最后,沉溺宏观叙事不可取,请认真过好自己的微小生活。钢铁洪流裹挟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介凡人最重要的使命,是保护好自己和所有爱自己的、自己爱的人。
正文
一,社会话题,学历、就业和经济环境。
当下时节,相信很多人都听人说过“现在大环境不好”这句话。我们先从这个细节切入正题。
国家统计局在 2023 年 7 月,发布了 6 月青年失业率数据,21.3%,创历史新高。同时宣布 8 月开始暂停发布青年失业率,理由是“统计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2024 年 1 月重新发布,但改为新指标,官网注释为“2023 年 12 月起,对分年龄组失业率统计进行了调整完善,发布不包含在校生的 16—24 岁、25—29 岁、30—59 岁劳动力失业率”。
上述三个年龄段,在 2024 年 3 月分别是 15.3%、7.2%、4.1%,而 2024 年 4 月分别是 14.7%、7.1%、4.0%。均大幅下降于去年的“全国城镇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
统计局在背后做了什么,是否有接到过稳定舆论的指示,我们暂且放下阴谋论,按下不表,将所有数据当成真实数据来看。
注意,由于“不包含在校生的劳动力失业率”没有历史数据对照,我们采用历史指标“全国城镇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
2023 年 6 月:21.3%,2023 年 1 月:17.3%,2022 年 6 月:19.3%,2022 年 1 月:15.3%,2021 年 6 月:15.4%。而在疫情没有发生时,这个数据,在 2019 年 6 月是 11.6%,2018 年 6 月是 10.0%。
再来看毕业生,2023 年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分别是 1047.0258 万人、101.4755 万人,而 2019 年分别是 758.5298 万人、 63.9666 万人。
现状就是:越来越多的高等学历人才,在疫情打击过后,经济下行,信心萎靡的今天,争抢一个岗位。
失业率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没有适合的岗位、卖方市场、薪资压价、不及期望等等,所有造就了现在的青年失业率畸高。高等教育扩张导致学历贬值,但人们的预期没有跟上学历贬值的速度。
高等教育扩张的速度没有放缓。未来十年,如果维持现在的情况,本科毕业证将等几乎同于高中毕业证。
这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悲在,未来的学历,越来越只能说明这个人是合格的,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不一定能找到好的、高薪的工作;喜在,全民教育素质越来越高。
不过,落到微观的个人身上,恐怕只有忧了。
二,社会话题,人口结构。
学历和就业话题只是人口结构话题的一个先导。
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都可以指向人。人口结构便是首当其冲的内容。
有人问我房价什么时候能降下来,我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不会降下来,不是不想降,而是不能降、不敢降。当时有一个朋友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觉得挺有道理。
“时刻关注你当地的人口结构,当青年劳动力跟老年人口倒转的时候,差不多就会开始了。”
年轻人少,老年人多,老年人又不可能没有房子住,供过于求,开始跌价。不过这还不够完善。
现今国内的房价问题,可能还会牵涉到国际关系。
房子之于我国,等同于金融资产之于美国,海外资产之于日本,廉价劳动力之于新加坡。房地产现如今是我国经济的命脉。
之前有人开玩笑说,现在百姓叫苦不迭,说日子不好过,国家在干什么?国家在刺激房地产。
听起来很好笑,不过这是事实。我国前期在基建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垒起了天高的负债,这些债要还,只能从买房者身上赚回来。
不过朋友的这个观点虽然细分了当地的情况,不过这还不够。还要分房子本身的属性,比如周围配套是否完善,采光是否好,是否处于核心地段等等。
房地产在金融链条中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它紧密地连接着当地政府、金融系统和当地人口。当地政府和金融系统在下一节陈述。此处讨论人口。
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修这么多房子,未来可能根本没有这么多人住”。意识到这个的人越来越多了。
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低于 1.5 将进入低生育率陷阱,此后不会再回升。而我国自 2020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低于 1.5,为 1.45。此后三年增长率分别为 0.34,-0.6,-1.4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人越变越少,加之 1965 年上下的主力婴儿潮,几乎都进入退休年龄,将同时对社会保险带来巨大的压力。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的主力婴儿潮,从 1962 年到 1979 年,十几年的时间里共出生 2.5 亿人左右,占当前中国总人口数的 20%(维基百科:婴儿潮)。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迅猛,这一批人正值青壮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如今这一大批人退休,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但缴纳养老保险的年轻人远不及领取的人口。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预测,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将增长到 2022 年,然后从 2023 年便开始下降,到 2027 年累计结余达到峰值 6.99 万亿元,到 2028 年当期结余首次出现负数 -1181.3 亿元,到 2035 年耗尽累计结余,最终到 2050 年当期结余坠落到 -11.28 万亿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 2019-2050》,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9。注意:当期结余和累计结余不同)。
人口结构不仅会影响供给、房价、社保,还会间接影响基础设施(如铁路交通,人口不足可能被废线)、文化(非遗传承等)等诸多问题。
而对于经济来说,最重要的是影响资本。
网络上有一句很残忍的话:“富人的最大资本是穷人”。这种观点把人口叫做“人矿”。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激进,但这和官方术语“人口红利”有多大的区别呢?
**富人能过过上优越的生活,其前提是有人通过劳动卖出产品和服务。**而当幼儿园几乎没有人入学、方圆百里只能看见老人和动物的时候,老板还会不会说出那句“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呢”?
我国经济一个典型问题便是产能过剩,高度依赖出口。而当人口下降之后,加上民族天生自带的忧患意识,届时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深圳还会不会放肆地称自己为“永远年轻的城市”呢?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我国的年龄结构非常健康,青年人远多于孩童和老人。但人终将老去,人口结构金字塔终将倒置,“红利”终将消失。卖方市场不会一直持续,买方市场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人口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
国家鼓励生育,想要维持健康的年龄结构,青年人大于孩童和老人。但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当代的青年人永远大于孩童和老人,当这一批人老去之后,是不是就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来填补呢?长此以往,人口基础将越拖越大,青年人越来越多但老年人也将越来越多,到时候问题又怎么解决呢?
三,经济话题,房价与债务。
前阵子跟一个朋友聊到,现在美联储加息加得狠,发誓要把通货膨胀摁下来,问我们国家会不会也跟着加息。我当时笑得很开心,说:“人家美联储加息,有全世界作为血包,你人民币加息,本来消费就不足,最后能干啥?等着被爆金币吗?”
我国自 2008 年“四万亿计划”出台之后,朝着基建之路一路狂飙,现在货币当局总负债已经高达 416783.78 亿元(国家统计局,2022 年数据),而在“四万亿计划”没有出台的 2007 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负债才 169139.80 亿元(国家统计局,2007 年数据)。如此巨额的债务,如美联储那样激进的加息措施,我们完全承受不了。
所有的措施都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四万亿计划”出台,属汶川地震和全球经济危机下的无奈之举。恒大等房地产开发商,抓住了这一时代机遇,加了巨额杠杆,最后在今天这样经济下行的阶段暴雷。
加杠杆一时爽,经济下行时拉着所有人陪葬。“当潮水褪去时,便能知道谁在裸泳。”
一个巴掌拍不响,助推房地产公司的,恰好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没有钱,只有地。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只有两个:税和非税收入。而自 1994 年国税地税分家之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一落千丈。中央又不设资本利得税、财产税等大头税种,纳税标准又高,很多人都交不起税。地方政府收上来的税,连自己都很难养活。税这条路被堵死,地方政府还想发展,那还能干嘛?土地、公共服务(旅游、公务办事等)当中选一个涨价。公共服务涨价多半民怨沸腾,而且发展有限。地方政府们齐齐选择了卖地。
地方政府卖地赚钱,房地产开发商加杠杆开发,加了杠杆要给利息,最后钱从哪儿来?从消费者身上来。
如今天价房价,消费者不买账,但是开发和土地出让金这些都真金白银给了出去。房地产开发商拿不到钱,杠杆利息年年累计、持续增加,负债得不到解决,拉着贷款的银行一起心惊胆战。
国内的巨额债务怎么来?
经济危机之下,为了刺激就业,政府主动投资负债 -> 负债就要还钱 -> 政府卖地赚钱 -> 房地产买地开发,天价销售 -> 消费者接盘 -> 消费者不认账 -> 债务堆积。
当然国内的巨额债务不止有这一个因素,当下时间,大头是政府的投资(房地产属于投资)。
由于汉藏人民未雨绸缪的天性,消费本来就不如拉美人民强劲。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国内来说先天瘸一架,所以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本来就是畸形的。
在“四万亿计划”没有出台之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但 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出现,人人自危,出口大幅下跌,从年初的超过两位数增长迅速回落至负增长。2009 年一季度,出口转为两位数负增长,且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发电量零增长,大量中小出口企业关闭,沿海地区失业潮出现。
经济危机这口气缓过去之后,当局意识到经济的结构失衡,于是出口和投资一起增加。
所有的因构成了现在的果。
未来十年,随着前面谈到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加之现在债务的累积,宏观财务状况不会好看。领的人多而缴的人少,天价债务本来不想接盘的人就多,现在连人口总数都逐渐变少,政府想要发展,只能将目光瞄向其他方向。
我们国家是最擅长于“论持久战”的,当下刺激消费、“要习惯于过‘紧日子’”,渐渐消除现有债务的时候,肯定慢慢地会有一些副作用,比如生活成本变高,出去办一趟事、旅游一趟,价格贵上天。
其实还有几个解决方法:一,债不是还不起吗?印钱解决。当然这是最烂的决定了,在“加把劲实现伟大复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肯定不会特别激进地做这种让人民币失去信用的决定;二,开源节流,既有债务没法节流,那就开源呗,公共服务和税收之间选一个涨价;三,开源节流,既有债务没法节流,那未来债务能不能节流?能啊,延迟退休。
事实上,这些措施,每一个都在施行,或激进或保守而已。
虽然看出了这些问题的根源,但我找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虽然我也会抱怨未来十年日子将越来越难过,但也理解每一项都是无奈之举。
我真的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实现技术突破,从根源上将成本降下来。例如实现可控核聚变,将贵上天际的能源价格砍成白菜价,到时候就能空出来买能源的钱了;或者发现常温常压超导体,让所有线路热能损耗都去见鬼,省下修缮的钱。
当然,这些事情大概比债务问题只会更难。
**债务问题,是人类历史上所有人都会面临的一个世纪难题。**债务可以凭空产生,一张嘴就可以换来资源,但是要消除债务,却要实实在在地拿出一些东西。
希望债务问题以后能得到解决吧,不过这就不是我们需要头疼的事情了。
四,经济话题,贫富差距。
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先给出结论:如果国家不有意遏制资本增值,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宇宙是熵增的。
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劳动收入,一旦停止劳动便会失去收入来源。但是有一些人是被动收入,他们不需要做什么便能有资金进帐。典型便是资本增值。这在经济下行,失业率高的时候表现尤为明显。有人失业一天是一天,纯消耗;有人被动收入一天是一天,资产不降反增。
我们一个月 3000 块钱,一天辛辛苦苦下来平均 100 元,存银行里,一年活期 0.3%,不劳动几乎等于没有收入。现在有人告诉你,存到美国银行里,利率便有 5.33%(美国联邦储备局基准利率,2024.6.13),平均下来,一个月下来什么都不用做就有 1.9 美元(以 3000 元为基数,汇率美元兑人民币 1:7 计算),合 13 元。大概谁都会去做渡边太太。
当这种被动收入基数扩张开,再用时间放大,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2020 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 37.1,2021 年的美国则是 39.8(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抛开津巴布韦、哥伦比亚等基尼系数本就高的国家地区不谈,大概很多人都没想到,我国基尼系数一路“赶英超美”,迈入世界大国前列。
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警戒线是 0.4(世界银行的数据编制方法可能不太一样),自 2000 年起,我们便已越过警戒线。2012 年达到 0.7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2014,谢宇),2015 年达到 0.61(中国收入差距报告,西南财大,2016)。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基尼系数自 2003 年起便一直在 0.47 上下徘徊,有报告称国家统计局的口径几乎不包括中国最富有的 1% 人口,如果全部纳入,则 2016-2018 的基尼系数将远超 0.6,甚至高达 0.67(基于胡润财富报告、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等原始数据的分析,维基百科存档)。
作者曾听一位从劳动收入转型为资本收入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劳动能致富,那么工蜂应该是最富裕的了。可是最后蜂蜜都去哪儿了呢?”
被动收入注定只能是一小部分人,不可能所有人都从事被动收入的工作,否则这个社会无法运转。总有人要去做司机、财务、工人。
**劳动不可耻,可耻的是资本异化后的劳动。**减小贫富差距和市场化,天生是死敌。
未来十年,随着我国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结构不再是金字塔状,而是图钉状,图钉的尖也将越来越窄。如果不加以遏制,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
现在许多人仍抱有“上车之前千求万乞,上车之后车门焊死”的想法,固执地想要阶级跃迁、或者防止阶级滑落。人性如此,基尼系数永远无法消除,只能尽可能减轻。
减少贫富差距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或许永远都走不到尽头。
总结
20 世纪左右的生活已经太过于遥远,而 2008 年之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却让人记忆犹新。那个时候我们都觉得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未来。但我们不知道那些以负债为代价。长时间经济结构畸形下的高速发展,让我们以为那才是常态,而现在经济下行才是回到正轨。正如日本人民,二三十年间都习惯了日本央行的“特殊货币政策”,现在面临输入性通货膨胀,央行开始“政策正常化”,人民反倒不习惯。
如果人们都在为过冬做准备,那么冬天便真的会降临。
冬天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总会有春天来临。
我不知道这个时间是多久,但愿它早点到来。如何呼唤春天,呼唤人们心中的信心,接下来就要看当局和全球局势的发展了。
可见的未来、不发生重大的事件,这两个条件下,未来十年将仍然是寒冬。
但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尤其是技术爆炸。
一个重要的技术爆炸则可以推翻上述的所有观点,而那时候,未来的趋势也将突变了。
最后,祝各位读者好运。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6 月 17 日
写在后面
作者为计算机毕业生,专业性欠佳。如有错误,尽请斧正。
受限于篇幅,仅能讨论部分观点,未能讨论逆全球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富人与底层人民的影响、羊群效应等。如果有兴趣,以后再聊。
全文观点,仅供一乐。长篇累牍,其实均由经济学的“供给关系”、逻辑学的“逻辑链”、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学的“时事政治”和社会学的“人口结构”推演而来。
再次提醒:沉溺宏观叙事不可取,过好本职生活才是真理。
封面图
图为迪拜未来博物馆。
摄影师 | Nabila Altenpi
图源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