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心包疾病

一、心包炎

一)定义与病因

  • 急性心包炎是 心包脏层和壁层 的急性炎症
  • 最常见病因为病毒感染 ,其他如细菌、肿瘤、结核等
  • 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经检查仍无法确诊病因

二)分类

病程分类

急性
  • 病程 < 6 周,包括:
  1. 纤维素性;
  2. 渗出性(浆液性或血性)
亚急性
  • 6 周~3 个月,包括:
  1. 渗出性-缩窄性;
  2. 缩窄性
慢性
  • 3 个月,包括:
  1. 缩窄性;
  2. 渗出性;
  3. 粘连性(非缩窄性)

病因分类

感染性
  • 病毒性、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其他
非感染性
  • 急性心肌梗死、尿毒症、肿瘤、黏液腺瘤、胆固醇、乳糜性、外伤、主动脉夹层、放射性、 急性特发性、结节病、风湿性、血管炎性、药物、创伤性(包括手术)

二、急性心包炎

一)病理生理

  1. 正常时:心包腔内为负压,低于心房压和心室舒张压
  2. 心包有炎性渗出时 → 早期以纤维蛋白为主 → 脏层、壁层产生摩擦 → 胸痛
    • 此时 积液少可不影响血液动力学
  3. 大量渗液时 → 脏层、壁层摩擦消失 → 胸痛消失
  4. 心包内压↑ → 血液回流至右心受阻 → 周围 V 压(静脉压)↑
  5. 左室舒张受限 → 左室舒张末期容量↓ → CO↓ → Bp(血压,或收缩压)↓
  6. (Beck 三联征:动脉压下降,静脉压升高,心音遥远)

二)临床表现

  • 症状:疼痛为主要症状。大量积液表现为呼吸困难、心脏压塞。
  • 疼痛特点
    • 部位:心前区或胸骨后、可放射至左肩、左臂、颈部
    • 性质:针刺样、闷痛,程度不一
    • 诱因:深呼吸、咳嗽、转换体位、吞咽时出现或加重

三)体征

  • 心包摩擦音为其典型体征
  • 听诊特点
    • 部位: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 3-4 肋间、胸骨下端、剑突区最明显
    • 性质:抓刮样粗糙的高频音,呈三相性,即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
    • 诱因:坐位前倾、深吸气或听诊器胸件加压更易听
    • 持续时间:数小时 - 数天 - 数周。一旦渗液↑,心包摩擦音消失,心音低弱遥远

四)辅助检查

  1. 血清学检查 :取决于原发病,感染性者常有 WBC、ESR↑
  2. X 线检查 :当心包渗液超过 250ml 时,可见心影增大。
  3. 心电图:90% 以上都有异常
    • ST 段 普遍抬高 ,呈弓背向下(aVR、V1 除外)
    • 一至数日后,ST 段回到基线,出现 T 波平坦及倒置,持续数周至数月后 T 波逐渐正常。
    • 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大量渗液时可见电交替, 病理性 Q 波。
  4. 超声心动图 :是诊断心包积液的 简而易行 的可靠方法,并有助于观察心包积液量的演变。
  5. MRI :协助分辨积液性质,测量心包厚度。
  6. 心包穿刺 :主要指征心脏压塞,明确性质病因,解除压塞。

五)鉴别诊断

急性特发性结核性化脓性肿瘤性心脏损伤后综合症
病史起病前 1~2 周可有 上呼吸道感染 ,起病多急骤,可复发常伴有 原发性结核病灶 ,或与其它浆膜腔结核同时存在常有 原发的感染病灶 ,伴明显的 毒血症 表现转移性肿瘤多见 ,并可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有手术、心肌梗死、心脏创伤等心脏损伤史,可反复发作
发热持续发热低热或无发热高热常无常有
胸痛常极为剧烈常无常有常无常有
心包摩擦音明显,出现早常有少有少有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正常或轻度增高明显增高正常或轻度增高正常或轻度增高
血培养阴性阴性阳性阴性阴性
心包液量较少常大量较多大量一般中量
性质草黄色或血性多为血性脓性多为血性常为浆液性
细胞分类淋巴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多中性粒细胞占多数淋巴细胞较多淋巴细胞较多
细菌有时找到结核分枝杆菌能找到化脓性细菌
治疗NSAIDs 或激素抗结核药抗生素原发病治疗心包穿刺糖皮质激素

三、缩窄性心包炎

一)定义

  • 是指心脏被致密厚实的纤维化心包所包围,致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产生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病征。
  • 多为慢性。

二)病因

  • 结核性最常见。
  • 化脓性心包炎或外伤性。心包肿瘤,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及放射性心包炎。

三)病理生理

  • 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 → 心室舒张期充盈↓ → 每搏输出量↓ → 心率↑;
  • 体循环回流受限一静脉压↑ → 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浮肿;
  • 可见 Kussmaul 征

四)临床表现

症状

  • 早期无明显症状,呼吸困难,疲乏,食欲不振,上腹胀满或疼痛。

体征

  • 静脉压↑ → 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浮肿;可见 Kussmaul 征。
  • 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多数病人收缩期心尖呈负性波动(一般缩窄性心包炎和右心衰竭会表现为此特征),心率增快,心包叩击音。

五)辅助检查

  • X 线:心影大小正常,左右心缘变直,主动脉弓小,钙化影。
  • ECG:低电压,T 波低平或倒置。
  • 超声心动图:心包增厚,心室运动减低。
  • 心导管检查:压力增高。
  • 心包活检

六)治疗

  • 心包切除术。 结核术后需抗结核1年。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定义及特点

  • 心脏内膜表面 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
  • 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 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
  • 瓣膜最易受累 ,其次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
  • 分为自体瓣膜、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的心内膜炎。

二)分类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亚急性
中毒症状明显
病程进展迅速数周至数月
感染迁徙多见少见
受累瓣膜正常器质性心脏病
病原体金葡菌草绿色链球菌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概述

  •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微生物
  • 急性者,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 亚急性者,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

亚急性

  • 占病例 2/3 ,与以下因素有关:
  • 血流动力学因素
    • 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其次先天性心血管病,如室缺、动脉导管未闭、法四和主动脉缩窄;
    • 赘生物常位于 异常血流下游的心内膜 (压力下降和内膜灌注减少);高速血流冲击心脏及大血管内膜处可致局部损伤,并易于感染;
  •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病变
  • 短暂性菌血症
  • 细菌感染无菌性赘生物

急性

  •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 累及正常心内膜
  • 病原菌来自皮肤、肌肉、骨骼或肺等部位的活动性感染灶,循环中细菌量大,细菌毒力强。
  • 主动脉瓣常受累。

四)临床表现

  1. 心脏杂音:85% 可出现心脏杂音。急性易发生杂音和强度的改变。
  2. 发热: 最常见,急性(高热);亚急性(<39.5℃,弛张热)
  3. 周围体征:
    • 瘀点 :以锁骨上皮肤、口腔粘膜和睑结膜;
    • 指和趾甲下线状出血
    • Roth 斑 :视网膜卵圆形出血斑,多见于亚急性;
    • Osler 结节 :指和趾垫出现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亚急性;
    • Janeway 损害 :手掌和足底处直径 1~4mm 无痛性出血斑,急性。
  4. 动脉栓塞:占 20-40% ,脑、心、脾、肾、肠系膜和四肢为临床所见的体循环动脉栓塞部位。 脑栓塞为 15~20%。
  5. 感染的非特异性症状: 脾大、贫血,亚急性多见。

五)并发症

心脏

  • 心力衰竭最常见并发症 ,主要由瓣膜关闭不全所致,主动脉瓣受损者最常发生(75%)

  • 心肌脓肿:可发生于心脏任何部位,以 主动脉瓣环多见

  • 急性心梗:多由冠状动脉栓塞引起以 主动脉瓣感染时多见

  • 化脓性心包炎:不多见

  • 心肌炎

细菌性动脉瘤

  • 约占 3%~5% ,受累动脉依次为近端主动脉、脑、内脏和四肢,一般见于病程晚期,多无症状
  • 常见于亚急性者

迁移性脓肿

  • 多发生于肝、脾、骨髓和神经系统
  • 常见于急性者

神经系统

  • 约 15-30% 受累,脑栓塞占其中 1/2;
  • 脑细菌动脉瘤、脑出血、中毒性脑病、脑脓肿、化脓性脑膜炎;
  • 常见于急性者

肾损害

  • 肾动脉栓塞和肾梗死
  • 局灶性和弥漫性肾小球肾炎(后者可致肾衰竭)
  • 肾脓肿少见
  • 常见于亚急性者和急性者

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培养

重要性
  • 是诊断菌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最重要方法。
  • 在近期未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血培养阳性率可高达 95% 以上 ,其中 90% 获自第一日采取的标本。
注意事项
未用抗生素
  • 第 1 日,间隔 1 小时,共 3 次;
  • 次日未见细菌生长 ,重复采血 3 次后后应用抗菌素(亚急性)
已用抗生素
  • 停药后 2-7 天后取血
急性
  • 入院后 3 小时内 ,每间隔 1 小时 1 次,共 3 次后 开始治疗
  • 无需在体温升高时采血
  • 抽血 10-20ml,同需氧、厌氧和真菌, 培养 3 周
  • 血培养阴性率 2.5-64%
  • 念珠菌、曲霉菌、组织胞质菌、Q 热病原体、鹦鹉热衣原体, 血培养常阴性

常规检验

  • 亚急性者 正常色素型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
  • 常有显微镜下血尿和轻度蛋白尿,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

免疫学检查

  • 25% 的患者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 80% 的患者出现循环中免疫复合物;
  • 病程 6 周以上 的亚急性患者中 50% 类风湿因子试验阳性。
  • 上述治愈后消失。

X 线检查

  • 肺部多处小片状浸润阴影提示脓毒性肺栓塞所致肺炎。
  • 左心衰竭时有肺淤血或肺水肿征。

心电图

  • 偶可见急性心肌梗死或房室、室内传导阻滞,后者提示主动脉瓣环或室间隔脓肿。

超声心动图

  • 如果 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瓣周并发症 等支持心内膜炎的证据, 可帮助明确诊断
  • 胸超声检查可检出 50%~75% 的赘生物
  • 食管超声可检出 < 5mm 的赘生物,敏感性高达 95% 以上
  • 超声心动图未发现赘生物时并不能除外。

七)治疗

抗微生物药物用药原则 (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 早期应用、充分用药、静脉用药;
  • 不明病原时, 急性应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广谱抗生素;
  • 亚急性应用针对大多数链球菌的抗生素;
  • 已分离出病原微生物时,根据药敏选择抗微生物药物。

经验用药

  • 抗生素使用原则
    • 杀菌剂
    • 联合应用,至少 2 种具有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
    • 大剂量
    • 静脉给药
    • 长疗程,一般为 4-6 周,人工瓣膜心内膜炎需 6-8 周或更长,以降低复发率
  • 自体瓣膜病轻症选用青霉素、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
  • 青霉素过敏用头孢曲松;
  • 人工瓣膜未确诊且病情稳定,暂停抗生素、复查血培养;
  • 可能为金葡菌,宜选用万古霉素 + 庆大霉素 + 利福平。

已知致病微生物的治疗

葡萄球菌心内膜炎推荐治疗方案
  • 宜根据病原菌是否属甲氧西林耐药株而定
  • 在获知细菌药敏前,宜首选耐酶青霉素类 ,如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等联合氨基糖苷类。
  • 甲氧西林敏感,首选苯唑西林 ;青霉素过敏者头孢唑啉。
  • 甲氧西林耐药,宜选用万古霉素联合利福平 ,无效可用达托霉素。
链球菌心内膜炎推荐治疗方案
  • 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首选青霉素
  • 对青霉素耐药的链球菌,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联合庆大霉素
肠球菌心内膜炎推荐治疗方案
  • 青霉素联合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青霉素过敏:可选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联合氨基糖苷类。
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心内膜炎
  • 哌拉西林联合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或头孢啶院联合氨基糖苷类

  • 备注:我国庆大霉素耐药率高,肾毒性大,选用其他氨基糖苷类药物

外科治疗

紧急手术( < 24 小时)
  • 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伴急性重度反流、阻塞或瓣周瘘导致难治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
外科手术( < 7 天)
  1. 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伴急性重度反流、阻塞引起有症状的心衰或血流动力学异常。
  2. 未能控制的局灶性感染。
  3. 真菌或多重耐药菌造成的感染。
  4. 规范抗感染情况下,血培养阳性。
  5. 正确抗感染下出现 > 1 次栓塞,且赘生物 > 10mm。
  6. 赘生物 > 10mm,严重瓣膜狭窄或反流。
  7. 伴有单个巨大赘生物 > 30mm。
  8. 伴有单个巨大赘生物 > 15mm,可考虑。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

  1. 发生于人工瓣膜置换术后 1 年以内者为早期 PVE,1 年以后为晚期
  2. 早期为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
  3. 晚期以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
  4. PVE 葡萄球菌和真菌较 NVE 常见,链球菌反之。
  5. 常累及主动脉瓣。
  6. 治疗应在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用药基础之上,将疗程延长 6~8 周
  7. 及早手术:因瓣膜关闭不全致重度心力衰竭、真菌感染、充分抗生素治疗持续菌血症、急性瓣膜阻塞、X 线透视发现人工瓣膜不稳定、新发生的心脏传导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