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一、抗真菌药

一)致病菌

浅部真菌感染(局部抗真菌药)

  • 致病菌:各种癣菌,发病率高。

深部真菌感染(全身抗真菌药)

  • 致病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见于免疫缺陷患者。

二)全身性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 B

作用
  • 广谱 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杀菌。
作用机制
  • 与真菌细胞膜的 麦角固醇 结合,在膜上形成孔道,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
注意
  • 细菌不含固醇类物质,故而对细菌、立克次体、病毒无效,人体细胞含固醇类,因此对人 毒性大而严重
  • 滴注前:需给患者服用解热镇痛药和抗组胺药;
  • 滴注液中:加生理量的地塞米松可减轻反应;
  • 不能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以防肾毒性。
应用
  • 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
  • 静脉注射(静滴时间 > 6小时),用于各种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及尿路感染等;
  • 口服给药用于肠道念珠菌感染;
  • 局部用于指(趾)甲、皮肤黏膜浅部真菌感染。
不良反应
  • 肾损害(主要中毒反应)
  • 肝损害
  • 血液系统毒性
  • 神经系统毒性

氟胞嘧啶

作用机制
  • 在体内转化为 5-FU 抑制真菌 DNA 合成 而不抑制哺乳动物细胞合成核酸,故 不良反应少
抗菌作用
  • 抗菌谱较两性霉素 B 窄而弱
  • 单用易产生耐药。
  • 对隐球菌属、念珠菌属和球拟酵母菌具有较高抗菌活性。
临床应用
  • 主要与两性霉素 B 合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可产生协同作用。

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

代表药
  • 酮康唑、氟康唑(是酮康唑的 5~20 倍)、伊曲康唑
作用机制
  • 广谱抗真菌药。
  • 可抑制真菌细胞膜中 麦角固醇 合成,抑制真菌生长。
临床应用
  • 用于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等深部真菌感染;
  • 也可用于浅部真菌感染(如甲癣)的治疗。

特比萘芬

抗菌机制
  • 抑制细胞膜 麦角固醇 的合成。
抗菌谱
  • 对各种 浅部真菌,治癣 ,如:毛癣菌属、小孢子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均有明显的抗菌活性,体外抗皮肤真菌活性比酮康唑高 20~30 倍,比伊曲康唑高 10 倍。
  • 对酵母菌、假丝酵母菌也有抑菌效应。
应用
  • 口服或外用 可治疗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效果较好。

卡泊芬净

抗菌作用及机制
  • 能有效抑制 β(1, 3)-D-葡聚糖 的合成,从而干扰 真菌细胞壁 的合成。
  • 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临床应用

  • 适用于治疗 念珠菌败血症 和各种 念珠菌感染
  • 难治性或不能耐受其他治疗。
    • 如:两性霉素 B、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制剂和(或)伊曲康唑的侵袭性曲霉病的治疗。
  • 也用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真菌感染的治疗。

三)外用抗真菌药

咪康唑

  • 广谱抗真菌活性。
  • 口服吸收差,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多,故主要制成 2% 霜剂和 2% 洗剂作为外用抗真菌药。
  • 治疗皮肤癣菌或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皮肤黏膜感染。

克霉唑

  • 仅限局部应用;
  • 治疗表浅部真菌病、皮肤黏膜或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

二、抗病毒药

一)抗病毒药物分类

  1. 穿入和脱壳抑制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恩夫韦地、马拉韦罗

  2. DNA 多聚酶抑制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膦甲酸钠

  3. 反转录酶抑制剂

    • 核苷类:拉米夫定、齐多夫定、恩曲他滨、替诺福韦、阿德福韦酯;

    • 非核苷类:依法韦伦、奈韦拉平、地拉韦定

  4. 蛋白酶抑制剂: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英地那韦、奈非地韦和安普那韦等

  5.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

  6. 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干扰素

二)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及其抗病毒药对应环节作用机制

  1. 病毒吸附侵入:与病毒竞争细胞膜表面受体,阻止病毒 吸附 于宿主细胞。
  2. 病毒脱壳:阻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或抑制病毒 脱壳
  3. 病毒复制:抑制病毒核酸 复制
  4. 合成病毒核酸蛋白质:抑制病毒蛋白质的 合成
  5. 病毒颗粒装配成熟从细胞内释放:抑制病毒 释放及扩散
  6. 通过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而抑制病毒。

三)常用的抗疱疹病毒药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同类药物
  • 伐昔洛韦、喷昔洛韦
作用特点
  • 属于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抗 DNA 病毒药物 (抗非逆转录病毒)
  • 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单纯疱疹病毒(HSV)的药物之一
  • 对单纯疱疹病毒(HSV)作用强
  • 与免疫调节剂(α-干扰素)联合应用治疗乙型肝炎有效
临床应用
  • 口服或静脉注射治疗 HSV 所致感染
    • 如:疱疹性脑炎(首选)
  • 局部应用: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
不良反应
  • 较少。
  • 滴眼及外用可有局部轻微疼痛;
  • 静脉滴注偶有肾损伤;
  • 静脉滴注时漏出血管可致局部炎症或溃疡;
  • 口服几乎无毒,偶有发热、头痛、皮疹等。

更昔洛韦

作用特点
  • 对 HSV 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抑制作用与阿昔洛韦相似;
  • 对巨细胞病毒(CMV)的抑制作用强于阿昔洛韦(100 倍)。
临床应用
  • 用于防治免疫缺陷患者和免疫抑制患者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等,CMV 感染。
不良反应
  • 严重,可诱发骨髓抑制,并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碘苷(疱疹净)

作用特点
  • 竞争性抑制胸苷酸合成酶,干扰病毒 DNA 的复制。
  • 对 RNA 病毒无效。
临床应用
  • 全身应用对宿主有严重毒性反应。
  • 仅局部外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HS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I起的角膜炎、结膜炎。

四)抗流感病毒药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

  • 金刚烷胺、金刚乙胺:作用于病毒复制早期。
    • 阻断 M2 蛋白,阻止病毒脱壳及其 RNA 的释放;
    • 通过影响血凝素干扰病毒组装。
  • 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可对抗病毒的传播。
    • 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使病毒难以从感染细胞释放。
  • 利巴韦林:抑制病毒核苷酸的合成。

临床应用

金刚烷胺
  • 特异性地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用于预防和治疗甲型流感
  • 对乙型流感无效。
奥司他韦(达菲)
  • 低浓度即有效抑制病毒颗粒释放,阻抑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传播,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
  • 偶见引发神经精神不良事件(NPAE)
利巴韦林
  • 抗病毒谱广,对 DNA 和 RNA 病毒均有效;
  • 对宿主毒性大(抑制宿主细胞核酸合成);
  • 孕妇禁用!

五)抗艾滋病病毒药

齐多夫定

  • 第一个获准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 作用机制:竞争性抑制 RNA 反转录酶,抗 RNA 病毒药。
  •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艾滋病及重症艾滋病相关症候群。

拉米夫定

  • 作用机制同齐多夫定:核苷酸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 对 HIV,包括对 齐多夫定耐药的 HIV 以及 乙肝病毒(HBV) 均有抗病毒作用。
  • 细胞毒性低于齐多夫定。
  •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主要与齐多夫定合用。

其他

  • 鸡尾酒疗法
    • 蛋白酶抑制剂
    •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 目前国内免费治疗的一线方案为:拉米夫定 + 司他夫定 + 奈韦拉平。

六)广谱抗病毒药

干扰素(IFN)

作用机制
  • 通过诱导机体组织细胞产生 抗病毒蛋白 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 注意:对病毒并 无直接的杀灭作用
临床应用
  • 生物制剂,口服无效,须注射给药。
  • 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
  • 也可用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及 HIV 患者的卡波济肉瘤。
剂型
  • 普通干扰素(短效)
  • 聚乙二醇干扰素(长效 PFG-IFN)两种
  • 每种又可分为 α-2a 和 α-2b
用法和疗程
  • 普通 IFN-α,皮下或肌内注射,每周 3 次或隔日 1 次。
  • PEG-IFN-α-2a,皮下注射,每周 1 次。
  • 疗程 1 年或更长。
不良反应
绝对禁忌症
  1. 妊娠(治疗期间和治疗后 6 个月内,所有育龄期妇女和男性均必须采取避孕措施)
  2. 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
  3. 未能控制的癫痫
  4. 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
  5. 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6. 失代偿期肝硬化
  7. 有症状的心脏病
  8. 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 < 0.1 和(或)血小板计数 < 50 × 109/L。
相对禁忌症
  1. 甲状腺疾病
  2. 视网膜病
  3. 银屑病
  4. 既往抑郁病史
  5. 未经控制的糖尿病
  6. 高血压总胆红素 > 51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