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 AI 比别人快 10 倍地学习?
快刀青衣
这一讲为你推荐的内容来自 AI 学习圈的主理人刀哥,他要为你分享的内容,一听标题你肯定就感兴趣“怎样用 AI 比别人快 10 倍地学习?”这可不是标题党,而是真的有人已经做到了。
这套高手在用方法中,有你熟悉的一些经典学习方法,比如项目制学习和费曼学习法,但不一样的是,这套方法在学习目的制定、记录和反馈等各个环节,都把 AI 完美融合了进去。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套方法?
这一讲为你推荐的内容,来自 YouTube 网站的一条长视频,这条视频的名字叫做《如何用人工智能比任何人快 10 倍地学习任何东西》,是不是光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应该属于武侠小说里,那种被各大门派疯抢的武林秘籍?
说实话,这个标题放在其他人身上,很容易被人说是标题党。但这条视频的作者丹·科伊确实是个狠人。他 1993 年出生,个人资产已经超过 5000 万美金,光 2023 年的收入就有 420 万,利润率高达 98%。这么高的利润率怎么来的?核心原因是,他打造了一个真正的“一人公司”——没有员工、没有庞大的团队,一切工作几乎都是他一个人搞定。
在开始做 YouTube 频道之前,丹·科伊凭借着兴趣做了很多项目,从怎么做广告,到摄影,到电子商务。乍一看,他好像没啥定性,但正是在这些不同领域的摸索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核心能力——遇到难题时,能快速学习并找到解决方案。他发现,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可以优化的“技能”。
于是,他把这个思维方式融入到了自己的 YouTube 频道,专门研究如何用系统化、工程化的方式,加速个人成长。
在今天咱们要聊的这条视频一开头,丹·科伊就先抛出一个扎心的事实:今天的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懂怎么学习。
现在网上的各种学习资源随手可得,播客、YouTube 教程、书籍教材铺天盖地,看上去信息大爆炸,但学得越多,负担越重。尤其是半年过去,回头一看,学了一堆东西,却拿不出任何实际成果。
他说得很直接:你以为自己在学习,其实第二天就全忘光了。问题的根源不是学得不够多,而是学习效率太低。
但如果能把学习速度提升 10 倍,你就能迅速看到成果。
因此,在这条名为《如何用人工智能比任何人快 10 倍地学习任何东西》的视频里,他总结了一套加速学习的方法,很有启发性。
我整理出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办法,分享给大家。
第一条,学习新东西,千万不要“从学习开始”。
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矛盾?但作者的意思很明确: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达成目标的手段。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尤其是 AI,每天都在突飞猛进,几乎时时刻刻都有新东西出现。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能力才是最核心的“元技能”。
什么是元技能?
就是所有技能的底层逻辑,掌握了它,你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站稳脚跟。
而最关键的是,这种学习必须是自我驱动的,不能指望学校体系来帮你跟上时代。
那么,为什么不要“从学习开始”?因为很多人一开始就陷入了“我要学习某某东西”的误区,比如“我要学习 AI”或者“我要学音乐”。
但这些目标太宽泛、太模糊,很快就会陷入低效学习的死循环。
正确的做法是:先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让学习有明确的方向。
你要先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
只有答案足够具体,你的学习才会更有效率。
很多人之所以学不进去,就是因为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工作没有直接关联,缺乏驱动力,最后只能靠意志力硬撑。
但真正的高手,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某个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人,他们学起来更快、记得更牢、进步更快。
第二条,找一个 AI 战略顾问。
刚才我们说了,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可问题是,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目标都不知道怎么制定,那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丹·科伊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方法——让 AI 帮你梳理目标。
他建议,从记录日常生活开始。每天把自己的活动写下来,尽量详细,从起床吃什么,到上班做了哪些事情,午饭后刷了什么公众号,下班后又花时间干了啥,都记下来。
这样坚持一周,就会积累出一份很真实的“时间账单”。
接下来,每周做一次复盘。哪些事情做得不错?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本周有没有什么值得感谢的人或事?下周又打算做什么?
这些信息加在一起,就是你现实生活的缩影,也是你“该往哪里努力”的线索。
这时候,就可以把这些记录交给 AI,让它给你提建议。但这里有个关键,你不能只是机械地问 AI“我该如何进步”,你要让它以“战略顾问”的角色来帮你分析。
丹·科伊分享了一个非常实用的 AI 提示词,可以直接复制给 AI,让它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一样,帮你做分析。
他的提示词是这么写的:
“你是我的个人战略顾问,你有着高情商、敢于直言、曾经创建过数个市值达十亿的公司,而且对心理学、执行策略都很精通,你的任务是帮我找出阻碍我成功的关键差距,可以让我突破舒适区。每次回答都以你最需要听的真话开头,然后提供可执行步骤,最后给我一个直接的挑战或者作业。”
如果你的记录足够详细,AI 就能从你的日常行为中找到问题,比如你的时间是不是浪费在了一些低效的事情上,你的目标是不是太模糊,或者你是不是总在拖延真正重要的事。
更重要的是,AI 不仅会指出问题,还会给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甚至给你布置任务,让你优化行动策略。
不过,这个方法有个前提,你必须足够诚实。如果你刷了三个小时短视频,就别美化成“深入研究短视频行业趋势”;如果你下班后啥也没干,就别写“进行深度思考”。
AI 能帮到你,但它的前提是,你自己得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当然,AI 也不是神仙,它不可能一次就给出完美答案。你需要不断和它互动,优化自己的输入,让它的反馈越来越贴合你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打磨,你就能得到一套真正适合自己的执行计划。
第三条,基于项目学习。
丹·科伊的这个观点非常有价值。他认为,学习最快的方式,不是先看一堆教程,而是直接去做一个真实项目,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再去查资料。
你能在项目里做到多少,就学多少,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吸收知识。
很多人习惯性地先去搜一堆教程,把大脑塞满信息,结果到了真正动手的时候,反而不知所措,还得重新翻资料、补习教程。
这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让自己陷入信息焦虑。所以,与其被动接受海量知识,不如先搭建一个清晰的目标框架,带着问题去学。
当然,这并不是说完全不看教程,而是先开始做,遇到难题时再去学。而且别被“项目”这个词吓到,项目不一定要很庞大,它可以是任何具体的目标,比如制定健身计划、优化一段亲密关系、修一张照片,甚至写一篇文章。项目的意义,就是让你的学习有结构,让每一次查资料、看教程都有明确的方
比如,如果只是说“我要学 AI 绘画”,那需要学习的软件、历史、指令词全都铺天盖地,根本无从下手。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帮孩子做一张活动海报”,那么你只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软件、找到合适的模板,掌握一些基础指令就够了,学习任务变得具体可行。
漫无目的的学习,会让你的大脑迅速宕机。但如果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每次阅读、观看教程,甚至跟别人交流时,都会带着这个目标去思考,学习的效率自然大大提升。
第四条,如果很难下决心开始某个项目,就先做一些很小的启动动作。
很多人学习或工作时,最难的不是执行,而是如何开始。针对这个问题,之前有个叫 Justin Sung 的博主提出了一个技巧,叫作“齐格尼克效应的平方(Zeigarnik Effect Squared)”。
众所周知,齐格尼克效应说的是:人更容易记住“未完成”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你正在做一件事但还没完成,大脑会不断提醒你继续。
但问题是,如果连开始都没开始,怎么制造“未完成”的感觉呢?
Justin Sung 提出的办法是,在正式进入工作或学习前,先做一些很小的启动动作,比如收拾桌子、泡杯咖啡、打开软件随便点几下。
这些事不费脑,也不会让人产生抗拒,但一旦你开始了,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想继续做下去。
这就像很多人不想跑步时,会先骗自己说:“先去健身房走五分钟,实在不想再跑就回家。”
结果往往走了几分钟后,就顺势跑了起来。这个方法的关键,就是降低心理启动成本,用一个微小的动作,让自己进入状态。
当然,前提是你对自己要做的事有清晰的认知,也就是前面说的“目标框架”要明确。如果连“小动作”都不知道该做什么,那可以让 AI 帮你拆解学习计划。
比如,你可以对 AI 说:“我想在 60 天内学会小红书运营,请帮我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按天拆分,每天定义一个小任务。”
这样,每天的学习都会有具体的起点,避免陷入拖延或信息过载。
第五条,对于时间不够用的人,要把学习和实践融入日常。
作者给出了一套简单高效的学习时间安排,特别适合工作忙,但又想推进个人项目的人。
他建议,每天先花 30 到 90 分钟推进项目,不管进展大小,先动手做,别一开始就钻进理论里。做了才知道问题出在哪,才知道该学什么。
接着,用 30 到 60 分钟查资料、看书或视频,但重点是带着问题学,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刷信息。这样学习的效率才会更高。
最后,每天留 30 分钟散步或做些轻松的事,可以听播客或有声书,顺便给大脑留点思考的空间。如果有灵感,立刻记录下来,别让好点子溜走。
这样安排时间的核心思路是,先做,再学,最后用轻松的方式进行巩固和反思。
每天的进步可能不大,但长期坚持下来,就会形成强大的积累,而不是陷入“学了很多,却不知道该怎么用”的困境。
第六条,开始写作,这是最简单高效的学习方式。
作者的整个成长路径,几乎都是靠分享推动的。所以他建议,把自己正在学的东西写出来,公开展示给大家。这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让自己思考得更透彻。
写作其实是所有内容创作的基础。无论是视频、播客,还是社交媒体的短文,核心逻辑都来自文案。
更重要的是,当你试图用文字解释某个概念时,往往能发现自己理解的漏洞,逼着自己回去查资料、补充知识,从而真正掌握它。
这里涉及两个经典的学习方法——费曼技巧和学徒效应。
听着有点学术,但其实很简单:
费曼技巧,也叫费曼学习法,核心思路就是——挑一个概念,试着用最简单的语言讲给一个完全没基础的人听。如果你讲不清楚,说明你自己还没学透。
学徒效应,指的是当你去教别人时,你往往比学生学得还快。因为要教会别人,你就必须把学到的东西重新组织、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深度学习。
所以,如果想真正学透一样东西,就先写出来,或者试着教别人。分享,是最强大的学习加速器。
这个我非常认同。因为我自己在写广播站的过程中,不仅是分享,更是倒逼自己不断学习。
为了讲清楚一个概念,我得查各种资料,甚至连以前不怎么看的学术论文,在过去一段时间也翻看了不少。
而且,视频的作者还列出了具体的写作方法,比如每周写一封邮件或总结,整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记录自己的问题和思考过程。
写作不只是输出,更是整理思维、深化理解的过程。
当然,有些同学可能会有更细节的问题,比如:“我该用哪个 AI?”
这位 YouTube 博主用的是 ChatGPT,但其实没必要局限于某一个工具。
可以把 AI 当成一个项目,去试试看不同的助手——比如元宝、DeepSeeK、通义、Kimi、智谱,在实际应用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摸索出属于自己的 AI 使用方法。
最后,我还是重复一遍作者的那句话,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学习是最核心的“元能力”。
不用等最完美的时机,先动起来,边学边调整,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