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 - 2022 年 2 月 10 日

正文

  今天去城里和朋友们玩。

  他们平时散落在天涯各处,各个大学,于是根本没有时间聚在一起。这不是刚好过年了嘛。然后一天下来,我发现一件事情。那些我以前可能刻意视而不见的细节。

  从上一面到这一面,他们似乎一夜之间都成了大男孩。

  那种市井气和应酬气变得很浓厚,像是提前步入了职场一样。我不是说这两种东西不好,而只是说,只有我一个人好像还在无意义地坚持着些什么。

  像是一个孩子一样,坚持着原来的自己,不被世俗污染。执拗且幼稚。

  但是身在人间,总得沾一些烟火气息,哪怕它们只是染在衣服上,并不深入。

  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

  我以为做到这些很容易,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然而似乎没有人这样。

  “你什么时候学会的抽烟?”我惊奇地看着骆。

  “其实高中就会了,只是没在你们面前抽过。”他淡淡地说。

  我一瞬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差不多的对话还发生在我去看他们打麻将。他们打牌,打一块钱,然后我因为不会,就坐在一边看书。看灵推荐给我的仍未看完的书。

  我想着,还是参与一下好,然后便倚着其中一个朋友的麻将椅背,看他们出牌,发呆。

  有个朋友笑着说:“来啊,雪,我现场教学,来交学费。”

  他的意思是,要我也参与进去,学着打牌。

  我笑着摆了摆手:“不了不了,我不搞这些,也不怎么想学。”

  旁边另一个朋友笑着调侃了一句:“那你以后怎么和你老丈人一起打牌呢?”

  我笑了笑,没说话。


  我必须要承认,他们抽烟的时候、喝酒碰杯的时候、摸牌大笑的时候,很有那种传统的男孩子气。起码我认为是这样的。

  但那偏偏是我身为一个男孩子,最为厌恶的部分。

  我想要的男孩子的那部分,是坚毅、果断、勇敢、冒险劲和永不服输等等。但不是这种让人困扰的部分。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没什么不好,但我就是喜欢不起来。

  不喜欢的事情,就是喜欢不起来。

  在这些事情上面,我的的确确是更偏向于女性化的。这点自己心知肚明。

  想起喵喵以前大概说过,他的认知最最底层只有一句话构成:“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

  他还痛斥过我,说我不愿意接触世界的阴暗面,只愿意接受我能接受的那部分世界。

  我当时大概气昏了脑袋,也没有看所谓的非暴力沟通方式,直接就骂了回去。但其实我应该好好说明的。

  我不是不愿意接触,我只是懦弱,只是随波逐流。

  成长的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并且最后被证实了,很多时候的的确确是我错了,便不再多么坚定地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他们都是正确的。

  我害怕在注视着所谓的深渊时,就被拉进去,再也出不来。

  更准确地说,是我不相信自己能出来,那个所谓的世界的阴暗面。

  关于这方面我原来胡思乱想过很多,最近的丰县事件让我又沉进思绪的大海。暂不论它是否是谣言,又或者被某个机关辟谣,我们只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她终于被拯救,然而她这二十多年来所经历的世界的阴暗和深刻,即使她扑进你的怀里哭得天昏地暗,也不再敢相信世界上有善良和温柔。拥抱,摸头,做好吃的,送礼物等等全部失效。

  这种情况我很久远以前就想过。

  当时还十分郑重地写下一句话:当一个人的恐惧,即使你用力抱紧也无法缓解,你,又该怎么做?

  我原来真正切切地想这个问题,想出过一身冷汗。 当时的共情值大概是最顶峰。

  所以到今天,不去看世界的阴暗面已经实实在在的演化成了我的一种生存策略。即使可能那些阴暗的东西,接触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是一旦随波逐流沉沦进去后,这个代价我是交付不了的。而我又是最容易这么干的。

  但是当时只是气昏了头啊,只是骂啊(笑。

  而且在我学了一点点法语过后,去查了一下这句话的原文,其实意思差别还挺大的,这句话的中文应该掺有一些意译在里面。不过当时也并没有学法语(笑。

  虽说自说自话地写下这些可能并没有人看吧。扯远了。

  《亲密关系》里面实验证实:双性化的男人遇上传统型的女人,或者双性化的女人遇上传统型的男人,或者两个双性化的男女碰在一起,他们都比两个传统型的男女相处更为融洽。(《亲密关系(第六版)》,第 26 页)

  更重要的是:坚持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妻一般不如非传统的夫妇婚姻幸福(Helms et al., 2006)。

  以前我总担心自己这些女性化的部分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直到看见这些,我才真正放过自己。

  突然想起那句话:“所谓人的成长,其实是不断发现个人独特经历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的过程。”

  不过事实上,我的确受到了影响。愿意去看这些难啃的人际关系学术著作的人,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在用传统的标准衡量着自己和别人。

  一如以前的自己。

  所以我大概还会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若是以后有谁感兴趣我这条准则背后的原因,或许我会把上面写的东西慢慢念给他/她听。


  南国微雪 Miyuki

  2022 年 2 月 10 日

补充之一

  下午上车回家时,有一位女性,闷头往车里钻。

  然后探头,看到最后一排全是男性,愣了一下,又退了回来。想要跟我调换座位,我有些晕车,坐第二排来着。第二排几乎都是女性。

  她退回来跟我说:“我们能换一下位置吗?我有些晕车。”

  我那一瞬间,才真正发觉所谓微博女拳之流给人造成的精神荼毒。我平时都是当段子看的。

  我那一瞬间有些悲哀。为女性悲哀,也为男性悲哀。为所有人悲哀。

  希望这是我狂妄且傲慢的擅自臆测吧,如若此,那便再好不过了。

  我愿意打自己脸看到世界好起来。

补充之二

  下面书籍相应部分(含有笔记勾画)。

  有一个专栏,一个表和一个图,下文文字粘贴版没有(因为粘不过来……)

补充之三

  《亲密关系(第六版)》性认同差异小节及其所提及参考文献(原书第 23 页至 27 页):

  我要对人际关系条分缕析,进一步区分亲密关系中的性别差异和性认同(gender)差异。确切地讲,性别差异指的是源自身体的两性生物性差异。相反,性认同差异指的是由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或者叫社会性别(Wood & Eagly,2009)。例如,养育子女后,女性为母亲,男性为父亲,这就是性别(生理)差异;但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有爱心,更关心孩子的社会共识,则反映的是一种性认同差异。许多男性和女性一样充满柔情、富有爱心地关心下一代,但如果我们希望和鼓励女性成为儿童的主要照料者,那么我们就会在养育风格上人为地制造文化上的性认同差异,这种性认同差异并非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

  要分清性生理和性认同的差异殊为不易,因为加诸于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期望、教育训练和他们的生物学性别差异常常混淆在一起(Wood & Eagly,2010)。例如,因为女性能哺乳而男性不能,所以人们往往以为半夜为新生儿哺乳的一定是妈妈,而且妈妈肯定比爸爸做得好,即便婴儿吃的是奶粉,只需要把奶瓶放到微波炉加加热!要分清生物和文化在塑造我们的兴趣和能力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容易。尽管如此,区分性生理和性认同两者的差别仍很重要,因为两性间的性认同差异大部分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

  性认同最好的例子是性别角色(gender roles),即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男女两性应有的“正常”行为模式。男人当然应该有“男子气”,他们应该自信、独立、果敢、能干、好强。女人就应该有“女人味”,热情、敏感、多情、友善。大多数人都认为男人和女人是相反的两性,因此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地期望男性和女性有各自不同的独特社会行为(Kite et al.,2008)。然而遗传在决定人们自信或友善的倾向时只起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Cleveland et al.,2001;Lippa & Hershberger,1999)。文化的影响持续而广泛,它通过社会化和榜样学习(而非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促使我们期待所有的男性都应该有阳刚之气,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温柔细腻(Reid et al.,2008)。

  然而,刻板印象并不像你认为的那般符合现实中的人;只有一半人的特质刚好符合性别角色期望(Bem,1993)。相当多的人(约 35%)并不是完全的“男子气”或“女人味”,他们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同时拥有传统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因而被称为双性化(androgynous)。如果双性化这种说法看起来别扭,那可能是由于过于僵化地使用词汇:表面上看,“男子气”和“女人味”不可能同时并存。实际上,由于这些词语容易使人误解,研究者常用其他词汇来代替。把与任务有关的“男子气”的才能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特质,把与社交和情感有关的“女人味”的技能称为表达性(expressive)特质。这两类特质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双性化的人可能是这样一个人:在职场激烈的薪酬谈判中能有效而强悍地捍卫自己的利益;但回家后又能细腻而温柔地安慰刚刚失去宠物的孩子。大多数人只擅长一种技能,在一种情境下显得游刃有余,另一种情境下就不会那么轻松。而双性化的人在两种情况下都能驾驭自如(Cheng,2005)。

  实际上,最好把工具性和表达性视为男性和女性都拥有的两组能高低变化的不同技能(Choi et al.,2007)。看看 26 页的表 1.2,传统的女人表达性高而工具性低,她们热情友好,但不够自信主动。符合传统期望的男人应该具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的特质,他们是坚忍而强悍的铁血真汉子。双性化的人具备工具性和表达性两种特质。剩下的人(约 15%)要么具有在传统上属于异性的技能(称为“跨类型”),要么缺乏这两组技能(称为“未分化”)。在双性化、跨类型和未分化各类型内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所以就性别差异而言,把两性视为具有不同特质的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既简单化又不准确(Bem,1993)。

  不管怎样,人际关系的研究者都特别关注性认同差异。因为正是这些差异“实际上造成了许多不和谐”,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失败,而不是让两性关系变得更融洽(Ickes,1985,p.188)。从相遇的那一刻起,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并不如双性化的人那样欣赏和喜欢对方。在一个经典实验中,研究者(Ickes & Barnes,1978)把男女配成对,一种条件下配对的男女都符合传统的性别角色,另一种条件下配对的双方至少有一位是双性化的。介绍两人认识后,他们有 5 分钟的时间在房间单独相处。研究者秘密地录下了这段时间双方的交往过程。结果令人吃惊,传统型的男女双方很少说话,很少注视对方,甚至看不到笑容,事后报告喜欢对方的程度也没有其他配对高。(请想一想:从行为方式来看,男子气十足的男性和女人味浓厚的女性有哪些共同点?)如果双性化的男人遇上传统型的女人,或双性化的女人遇上传统型的男人,或者两个双性化的男女碰到一起,他们都比两个传统型的男女相处更为融洽。

  更重要的是,传统型夫妇的这些缺憾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对婚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坚持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夫妇一般不如非传统的夫妇婚姻幸福(Helms et al.,2006)。剽悍大丈夫和温柔小女人因为在处事风格和才干能力上差别很大,他们往往并不如那些不太传统、不太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夫妇幸福快乐(Marshall,2010)。

  对此无需大惊小怪。人们一旦投身于亲密关系之中,都期望得到关爱、温情和理解(Reis et al.,2000)。表达性低的人(不怎么热情、温柔、敏感)不太容易表现出热情和温柔;也不怎么充满深情(Miller et al.,2003)。因此,长期来看,与表达性低的人结婚就不如与那些更敏感、贴心和友善的人结婚过得满意(SteinerPappalardo & Gurung,2002)。因此,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人是一种伤害,剥夺了他们本可成为更好丈夫的技能。

  另一方面,低工具性的人(缺乏自信和个人魄力的人)往往不如那些高工具性的人(任务导向的技能高的人)自尊程度高和适应能力强(Stake & Eisele,2010)。在“应对事务”上有能力和效率的人通常自我感觉良好(Reis et al.,2000)。所以,屈从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人也是一种伤害,剥夺了她们可能取得更多成功和成就的技能。传统性别角色也让女人少赚金钱。在全世界,传统型女人比上班的女人收入低(Stickney & Konrad,2007)。

  这一切都表明,工具性和表达性都是有价值的特质,幸福、适应能力强、有效率和心理健康的人士通常都同时拥有这两组技能(Stake & Eisele,2010)。详而言之,那些拥有满意、幸福伴侣的理想夫妻,他们的工具性和表达性通常都很高(Marshall,2010)。在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们可以选择的话,大多数人更喜欢双性化的恋人或配偶,而不是完全男子气或完全女人味的恋人或配偶(Green & Kenrick,1994)。

  然而讽刺的是,人们往往会给那些不完全符合“恰当”性别角色的人很大的压力。妇女如果表现得如男人那般好强、自信,很容易被人认为霸道、无礼和“不像个女人”(Parks-Stamm et al.,2008),在工作中也更容易受到性骚扰(Berdahl,2007)。然而,如果性别角色期望有什么性别差异的话,那就是对男性的性别角色期望比对女性更为严格(Vandello et al.,2008)。女孩像个假小子,大家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如果男孩子娘娘腔十足,大家就会很担心了(Sandnabba & Ahlberg,1999)。美国社会的性别角色的变化虽然缓慢,但的确在改变,尤其是每一代的新生女性都变得更加具有工具性(Twenge,2009),年轻人也逐渐变得更加男女平等,对男女性别角色的看法也不那么传统了(Bryant,2003)。但无论如何,即使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限制了我们的潜能,甚至有时候还是错误的,但它仍将持续地存在。今天我们仍期望和鼓励男人具有工具性,女人具有表达性(Heilman & Wallen,2010),这些性别角色期望正是使亲密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的重要因素。

  原书该章节相应参考文献:

  Wood,W.,& Eagly,A.H.(2009).Gender identity.In M.R.Leary & R.H.Hoyle (Eds.),Handbook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pp.109–125).New York: Guilford Press.

  Wood,W.,& Eagly,A.H.(2010).Gender.In S.Fiske,D.Gilbert,& G.Lindzey (Eds.),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5th ed.,Vol.1,pp.629–667).Hoboken,NJ: Wiley.

  Kite,M.E.,Deaux,K.,& Haines,E.L.(2008).Gender stereotypes.In F.L.Denmark & M.A.Paludi (Eds.), Psychology of women: A handbook of issues and theories (2 nd ed.,pp.205236).Westport,CT: Praeger.

  Cleveland,H.H.,Udry,J.R.,& Chantala,K.(2001).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influences on sextyped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of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7,1587–1598.

  Lippa,R.,& Hershberger,S.(1999).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asculinity,femininity,and gender diagnosticity: Analyzing data from a classic twin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67,127–155.

  Reid,P.T.,Cooper,S.M.,& Banks,K.H.(2008).Girls to women: Developmental theory,research,and issues.In F.L.Denmark & M.A.Paludi (Eds.), Psychology of women: A handbook of issues and theories (2 nd ed.,pp.237–270).Westport,CT: Praeger.

  Bem, S. L. (1993). The lenses of gender: Transforming the debate on sexual inequality.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Cheng,C.(2005).Processes underlying gender-role flexibility: Do androgynous individuals know more or know how to cope– Journal of Personality,73,645–673.

  Choi,N.,Fuqua,D.R.,& Newman,J.L.(2007).Hierarchical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Bem Sex Role Inventory.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67,818–832.

  Ickes,W.(1985).Sex-role influences on compatibility in relationships.In W.Ickes (Ed.), Compatible and incompatible relationships (pp.187–208).New York: Springer-Verlag.

  Ickes,W.,& Barnes,R.D.(1978).Boys and girls together–and alienated: On enacting stereotyped sex roles in mixed-sex dya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6,669–683.

  Helms,H.M.,Proulx,C.M.,Klute,M.M.,McHale,S.M.,& Crouter,A.C.(2006).Spouses’ gendertyped attributes and their links with marital quality: A pattern analytic approach.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3,843–864.

  Marshall,T.C.(2010).Gender,peer relations,and intimate romantic relationships.In J.Chrisler & D.McCreary (Eds.),Handbook of gender research in psychology (Vol.2,pp.281–310).New York: Springer.

  Reis,H.T.,Sheldon,R.M.,Gable,S.L.,Roscoe,J.,& Ryan,R.M.(2000).Daily well-being: The role of autonomy,competence,and related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6,419-435.

  Miller,P.J.E.,Caughlin,J.P.,& Huston,T.L.(2003).Trait expressivenes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role of idealiz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65,978–995.

  Steiner-Pappalardo,N.L.,& Gurung,R.A.R.(2002).The femininity effect: Relationship quality,sex,gender,attachment,and significant-other concepts. Personal Relationships,9,313–325.

  Stake,J.E.,& Eisele,H.(2010).Gender and personality.In J.Chrisler & D.McCreary (Eds.),Handbook of gender research in psychology (Vol.2,pp.19–40).New York: Springer.

  Stickney,L.T.,& Konrad,A.M.(2007).Gender-role attitudes and earnings: A multinational study of married women and men. Sex Roles,57,801–811.

  Green,B.L.,& Kenrick,D.T.(1994).The attractiveness of gender-typed traits at different relationship levels: Androgynous characteristics may be desirable after al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244–253.

  Parks-Stamm,E.J.,Heilman,M.E.,& Hearns,K.A.(2008).Motivated to penalize: Women'S strategic rejection of successful wome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4,237–247.

  Vandello,J.A.,Bosson,J.K.,Cohen,D.,Burnaford,R.M.,& Weaver,J.R.(2008).Precarious manhood.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3,1325–1339.

  Sandnabba,N.K.,& Ahlberg,C.(1999).Parents– attitudes and expectations about children'S crossgender behavior. Sex Roles,40,249–263.

  Twenge,J.M.(2009).Status and gender: The paradox of progress in an age of narcissism.Sex Roles,61,338–340.

  Bryant,A.N.(2003).Changes in attitudes toward women’s roles: Predicting gender-role traditionalism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ex Roles,48,131–142.

  Heilman,M.E.,& Wallen,A.S.(2010).Wimpy and undeserving of respect: Penalties for men'S gender-inconsistent succes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6,66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