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个视频的一点点想法

写在前面

1641 字 | 哲学 | 思考 | 辩证 | 讨论 | 观点 | 想法 | 爱情 | 主体性 | 自我 | 认知

可能需要先观看本文所讨论的核心视频:

[视频网站:哔哩哔哩] [UP 主:一川广隶] 视频标题:怎么拥有判断爱情真伪的能力

正文

  如果没看这个视频,我推荐先看完再来看下面的文字。38 分钟,有点长,涉及哲学,可能需要个安静点的地方。不过会很有收获。

  看完他的观点,我总想起我自己。我原对很多人说过,本频道为公开频道,是因为我想成为读者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希望有人看到之后会有一种“啊,我原来也这么想过”的想法。

  看完他的观点之后,我头一次深切地站在了我所希望的“读者”角色上。

  原来有人和我一样想过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虽然他说得很好,但我还是要提醒一句说烂了的话:辩证看待。

  一些另类的思考,为防止剧透,先 Spoiler 了。

关于视频内容的讨论,点此展开   

1. 本视频到后面越发唯心。只有工具性的人,在后面被批判得一文不值。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些人,真的是自愿选择的吗?有没有真真切切客观上的原因,比如不依赖别人幼年期就会死掉?

  

2. 世界是物质的,时间是一样的、客观的。但是每个人的精力、悟性、家庭背景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再“不器”,也不能逆转物理定律和社会规律,这些是真理。

  

3. 由以上可以推导出,自始至终,无论是纵向的人生时间,还是横向的当下生存,我们始终都只是在做一个巨大的平衡游戏。

  

在经济压力与梦想之间平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在时间年龄与紧迫性之间,在享受与痛苦之间,在追求与遗憾之间等等。

  

他谈爱情,不止谈爱情。后面偏哲学得多。

  

最后点题了,如果想要这种美好的爱情,就势必要接受“有没有我对方都能过得很好”这个观点。而这个问题很致命,大多数人几乎把“没有我对方都过不好”这种强依赖性,当成是典型的爱情象征。要让他们接受没有这一点的爱情,不如杀了他们。这在理智上非常让人难以接受。

  

不过我还是想让更多的人(起码看到这里的读者)偏向理智。如果有一天,你非要在理性和情绪之间选一个作为决策依据,那么——如果不是极端(如逃命)的情况,我都更希望你选择理性。因为理性会随着年龄和阅历而逐渐成长和成熟,但是情绪不会。情绪是低功耗、高效的保命系统,但不是很好的、向上攀爬的工具。

  如果看到这里,脑子还是很懵、很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很正常。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因为根本就没法统一。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很多事情一体两面,根本没有对错,只是看怎么去看它,你会不会取舍、平衡、选择。

  而在“有利但是不对”、“有害但是正确”之间做选择是很困难的。 甚至有时候“有利且正确”和“有害且不对”之间选择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案就好。水电工程师之所以人工贵,就是因为卖的是此时此刻专属此地的解决方案,终极定制。

  你大可以像我一样,用唯物看物质、用视频里的方法追求内心和美好、用马列和共产改造世界,这些都可以。我还甚至可以把这套方法论取个名字叫“微雪哲学”。叫什么名字不关键、什么主义也无所谓,哲学不是站边站队、论战掐架,那个没意思。我只希望看到现在的你,能用这些东西,在朝更美好的路上一路狂飙。

  如果看完这些,脑子还是很乱,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在尝试独立思考、努力分辨。不过,我能很明确地告诉你,无论怎么思考与分辨,最终都不会有任何结果。向他人寻求答案也只是徒劳,每个人的价值评判体系都不一样,没有第二个人会跟你完全相同,哪怕在思想上。

  但是——带着这份思考,实践中多想,肯定不会过得太差。

  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不是结果。毕竟有了这个过程,日后会影响许许多多的结果,显性的或潜在的结果。

  所以觉得自己思考、判断、为人处世都不成体系也毫无关系。成体系、自圆其说的人,那些都是哲学家。功利来说来说,只要这些思考能自己变好就够了。

  不过如果脑子乱是因为我写得烂,那当我没说(笑。

  最后的最后,可能存在一个更深刻的问题: 如果我们只筛选人,筛选出来的人一定和我们类似,这时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又该怎样避免傲慢和固化(阶级、思维等)呢?

封面图

摄影师・画师 | Glen Carrie

图源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