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投资
写在前面
正文
本文讨论“金融学”下,“理财”的“消费与投资”话题。本话题可列入“经济学”话题下。
消费与投资,只有一个区别:是否期望取得回报。 巨大差异也仅仅源于此。
将资本投入某一特定领域:如果仅仅满足当下需要或自身欲望,即为消费;如果期望产生更大的收益或者回报,即为投资。
因为产生收益和回报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投资和获得回报中间的时间段不固定,根据投资形式,可以短至几周,也可以长达数年。
投资的“期望回报”属性,天然自带“预期”的特性。
一个投资产品,预期不能产生好的收益,人们便会抛售,减少沉没成本。经济下行,所有人的预期都很差时,将有大量的人抛售,供过于求,市价进一步下跌,形成踩踏。
这就是“信心比黄金重要”的来源。
信心回转时,市场便会好转。因此经济学和金融学普遍存在马太效应和正反馈的恶性循环,在经济学的“通货膨胀”一章时,我们会再次看到这一点。
针对投资的预期特性,无论是投资者、被投资者还是国家,都要学会“预期管理”。
国家出手,是为了给公众释放信号,推动市场信心上涨,避免陷入恶性循环;被投资者预期管理,是为了给投资者信心,避免大量赎回造成现金流断裂(极端是财务造假);投资者预期管理,是为平衡潜在的风险。
正因“预期”这一奇怪特性,将金融和经济的不确定性急剧放大 ,使其无法成为科学(预期很大程度上与人群相关)。
来看一个例子:
1. 碧桂园 2024 年到期的 100 元 8% 利息债券(本息合计 108 元),在该公司暴雷出事后,该债券价格在二级市场暴跌至不到 10 元一张;
2. 与 1 同期的房地产市场(包括不限于股市,ETF)走向正常,未发生暴涨暴跌现象。
第二点很奇怪,因为碧桂园影响重大、广泛、深远,涉及众多三四线城市。 从逻辑链上讲,这种重大灾难会造成该公司股债双杀,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波动。
第二点反常是因为事件太过重大,市场“预期”国家会出场救市(国家也确实如此)。 这种预期直接左右了市场走向。
极端的重大事件很容易判别,但涉及到非重大的中小型事件就很难判别了。 市场是人们的集合体,在非重大事件上,每个人的反应都不相同,预期也均不相同。
于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不确定性急剧上升。
“没人能预测市场”的原因就在于此。
学海计划提倡读者将自己的财务情况厘清,部分用于消费,满足当下需要,部分用于投资,保值增值,学会预期和风险管理,拥抱幸福生活。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3 月 21 日
封面图
设计师 | 南国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