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化
写在前面
正文
本文讨论“文学”下,“写作手法”的“匿名化”话题。
本文讨论的“匿名化”为自创术语,文学领域暂未搜索到广泛使用的相关正式术语。同时, 此处的“匿名化”主要讨论内容为:通过一定手法隐藏人称、地点等详细信息。
1. 作者匿名化的痕迹可能明显,也可能自然。
比较明显的匿名化,以刘慈欣的《信使》为代表。全文都以“老人”代称,但根据文中的零碎信息读者可模糊猜到老人一定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文章仅仅在最后一句话将主语换成了爱因斯坦。痕迹明显。
自然匿名化在各大新闻头条和短篇小说中随处可见。小说常常全篇使用“他”或“她”而规避为主人公取名的工作量。而新闻头条常常使用“这种”“那样”吸引读者阅读:“他在学校里居然公然做出这种事……”。
2. 匿名化常用被动句、换词指代、内容泛化、重组句式结构、上下文规避等手法。
2.1. 被动句。被动句常见于自带立场或刻意引流的新闻头条,最常见于隐藏动作发出者。“一女子被抢劫后报案无果”。被动句在此用途下,能刻意隐藏施暴者,突出受害者,但用作新闻用途时,可能会违反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2.2. 换词指代。换词指代常见于古汉语。“主人公,字甲,号乙,封丙,授丁。”后以甲乙丙丁为主语,各自展开故事。用作匿名化用途时,可能会有“他”、“这人”、“那厮”等多种多样的称呼,但这些称呼均未显式指明名字。地点同理。“他到了老地方,未见宝贝,却见那人,怒火中烧,揪着那厮便打,打得后者眼冒金星。”
2.3. 内容泛化。“今天我见了一个人。”读者视角,这个人并无特殊,但作者可能别有用途。将特定对象泛化为全体,就像小时候明明只想拥抱一个人,却拥抱了全班一样。
2.4. 重组句式结构。当发现自己的句子怎样也无法规避信息要素时,可以选择重组句式结构。例如,“我没有办法不喜欢她”可以改为“我无法忽视那阵欢喜”。通常,重组句式结构会联动其他手法一起使用,并且会略微更改句意。怎样取舍取决于作者。
2.5. 上下文规避。上下文规避通常会更加冗长。本质上上下文规避是绕过中心词语,所以需要用更多的字词。上下文规避,可以泛化内容,也可以描摹细节。例如,“他为了掩护她而中箭受伤”可以改成“一阵尖锐的疼痛向他袭来,他一个踉跄,双手却仍然抱着她,背后的柳条散出猩红”。
3. 匿名化手法仅为工具,好坏取决于作者。
客观化叙述时,包括不限于新闻、采访、宣传,匿名化手法应尤其注意。
“某球场发生一场激烈冲突”与“两名著名球员争执时将对方打伤”相比,前者明显更匿名化、模糊化和泛化。后者虽然具体化仍有不足,但明显比前者更有针对性。
采访和宣传时,使用化名、上下文规避、换词指代又可以保护受访者隐私。写作小说时,匿名化可以节省不必要的取名精力、保持神秘、推动情节发展等。
匿名化仅为工具,双刃剑是否伤人取决于执剑的人。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11 月 22 日
封面图
设计师 | 南国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