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一、流行病学
- 季节性:秋冬季多于夏季
- 高峰年龄:DU 好发于青壮年;GU 好发于中老年
- 性别:男多于女
- 比例:DU:GU = 3:1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
损伤因素:胃酸、胃蛋白酶、Hp、胆盐、乙醇、药物(水杨酸、保泰松、消炎痛)
-
防御因素:粘膜屏障、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膜丰富的血流、上皮细胞快速更新、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
-
损伤因素增强:DU / 防御因素减弱:GU
-
Hp与上消化道的四种疾病密切相关
- 慢性胃炎
- 消化性溃疡
- 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MALT 淋巴瘤)
- 胃癌
- 与消化性溃疡相关的病因和疾病
- 感染:Hp、单纯疱疹病毒、结核、巨细胞病毒、海尔曼螺杆菌
- 药物:NSAIDs、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化疗药物、双磷酸盐、西罗莫司
- 遗传:高胃酸
- 胃排空障碍:十二指肠-胃反流
- 激素:胃窦G细胞功能亢进、促胃液素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 血供不足或血流淤滞:休克、肝硬化
- 浸润性疾病:克罗恩病、结节病
- 手术后状态:胃窦切除术后
- 放射治疗
三、临床表现
一)疾病特点
- 慢性过程
- 周期性发作
- 节律性上腹痛
- 抑酸可缓解性
二)疾病比较
GU(胃溃疡) | DU(十二指肠溃疡) | |
---|---|---|
发病年龄 | 中老年 | 青壮年 |
部位 | 胃窦、胃小弯 | 十二指肠球部 |
疼痛特点 | 餐后痛、进餐加重 | 饥饿痛、夜间痛 |
癌变 | 可以 | 无 |
无症状 | 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老年人较多见;NSAID 引起的溃疡近半数无症状。 | 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老年人较多见;NSAID 引起的溃疡近半数无症状。 |
三)特殊类型溃疡
复合溃疡
- 男性多见
- 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的溃疡
- DU 往往先于 GU 出现
- 幽门梗阻发生率较高
球后溃疡
- 指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的溃疡
- 午夜痛及背部放射痛多见
- 易出血、幽门梗阻、黄疽
- 药物治疗反应差
幽门管溃疡
- 餐后很快发生疼痛
- 早期出现呕吐
- 易出现幽门梗阻、出血、穿孔
巨大溃疡
- 直径 > 2cm,药物治疗差,愈合慢,易穿孔,常见于老人及吃药人。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
-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疼痛无规则,GU 多位于胃体上部甚至胃底部、溃疡常较大。
儿童期溃疡
- 主要发生学龄前儿童,低于成人发病率,腹痛多在脐周,常出现呕吐。
难治性溃疡
- 经正常治疗溃疡未愈合者(hp 存在、穿透性、CD、误诊、诱因、疾病或药物影响)。
记忆
- 药物反应差: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巨大溃疡、癌性溃疡
- 出血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
四、辅助检查
一)首选胃镜 + 活检
二)X 线钡餐检查
- 溃疡直接征象龛影、黏膜聚集
- 间接征象局部变形、激惹、痉挛性切迹
三)Hp 检测
- 侵入性:快速尿素酶试验(侵入性检查的首选方法)、组织学检查、Hp 培养
- 非侵入性:13C 和 14C 尿素呼气试验(根除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血清学检查、粪便 Hp 抗原检测
五、鉴别诊断
一)胃癌
- 溃疡不规则常 > 2cm;
- 龛影位于胃腔之内;
- 龛影周围胃壁僵直,呈结节状,向溃疡聚集的皱有融合、中断现象;
- 胃镜确诊。
二)促胃液素瘤
-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 难治、多发、部位不典型
- 检测促胃液素
- 增强 CT 或 MRI
- 早期手术
六、并发症
一)出血
- DU 多见
- 最常见的并发症
- 5ml/d,便潜血(+)
- 50-100ml/d,黑便
- 250-300ml/d,开始呕血
- 400ml/d,引起症状
- 800ml/d,休克
二)穿孔
- 1/3 - 1/2 与服用 NSAIDS 有关
- 位于十二指肠前壁或胃前壁
- 易引起急性腹膜炎(隔下游离气体)
- 肝浊音界消失
三)幽门梗阻
- DU 或幽门管溃疡引起
- 餐后饱胀、上腹疼痛加重,呕吐物
- 含发酵酸性宿食
四)癌变
- GU 癌变风险高
- DU 一般不癌变
七、治疗
一)治疗原则
- 消除病因
- 控制症状
- 促进溃疡愈合
- 预防复发
- 避免并发症
- (根除 Hp,抑酸,保护胃)
二)抑制胃酸
类别 | 代表药 | 作用机制 | 注意事项 |
---|---|---|---|
H2 受体拮抗剂(H2RA) |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 | 抑制基础胃酸及刺激的胃酸分泌; 法莫替丁 > 雷尼替丁 > 西咪替丁 | 适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疗程完成后的后续治疗,及某些情况下预防溃疡复发的长程维持治疗。 |
质子泵抑制剂(PPI) | 奥美拉唑 | 抑制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关键酶H+ - K+ ATP 酶,使其不可逆失活,抑酸作用最强、最持久。 | 适用于难治性溃疡或 NSAID 溃疡患者不能停用 NSAID 时的治疗。 |
三)根除 Hp
- 质子泵抑制剂+胶体铋(选择两种):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铋剂(枸橡酸铋钾、果胶铋等)
- 抗菌药物(选择两种):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喹诺酮;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
- 上述剂量分 2 次服,疗程 10~14 天
- 四联疗法:1 PPI + 1 秘剂 + 2 抗生素
- 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抗溃疡治疗
- DU 患者抑酸总疗程 4 周;
- GU 患者抑酸疗程 6~8 周。
四)胃黏膜保护剂
药物 | 作用机制 | 副作用 |
---|---|---|
弱碱性抗酸剂(铝剂) | 保护溃疡面,刺激表皮生长因子,分泌。 | 便秘 |
铋剂 | 同上并抑制 Hp | 舌苔发黑,长期服用导致铋中毒,肾功能不全忌用。 |
五)NSAID 溃疡的治疗和预防
- 应立即停用 NSAID;
- 如病情不允许可换用对黏膜损伤少的 NSAID 如特异性 COX-2 抑制剂(如塞来昔布);
- 对停用 NSAID 者,可予常规剂量常规疗程的 H2RA 或 PPI 治疗;
- 对不能停用 NSAID 者,应选用 PPI 治疗(H2RA 疗效差);
- 应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同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 溃疡愈合后,如不能停用 NSAID,无论幽门螺杆菌阳性还是阴性都必须继续 PPI 域米索前列醇长程维持治疗以预防溃疡复发。
六)内镜治疗
内镜特点 | 再出血率(%) | 治疗策略 |
---|---|---|
活动性动脉出血 | 90 | PPI + 胃镜下治疗,必要时血管介入治疗或手术 |
裸露血管 | 50 | PPI + 胃镜下治疗 |
血凝块 | 25~30 | PPI,必要时胃镜下治疗 |
溃疡不伴血迹 | <5 | PPI |
七)外科治疗
- 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
- 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溃疡;
- 瘢痕性幽门梗阻;
- 胃溃疡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