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
大脑
思维和行为
-
都是神经元的反应集
-
并没有另外一个你
-
心里反应了大脑的运动
-
原因
- 儿童学习语言
一元 vs 二元
-
笛卡尔认为有些事情机器做不到
- 选择
- 他认为与拥有身体相比,拥有心理是肯定的
-
二元论镶嵌在我们的语言中
- 一个人即使经历了身体的巨变,也还是之前的人
大脑的结构
神经科学的目标
- 解释大脑如何运转,如何产生思维
神经元
组成
-
树突: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刺激信号
- 可能刺激性,也可能是抑制性
-
降低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的可能
-
胞体:将刺激信号组合起来
- 刺激性 -> 加,抑制性 -> 减
-
达到某个数量级,就会对神经元产生刺激
-
轴突:神经刺激沿着轴突传递
-
比树突长很多
-
有的能从脊髓延伸到脚趾
-
-
髓鞘
- 包裹轴突,形成绝缘层
化学机制
-
突触
- 两个神经元的树突之间的细小缝隙
-
神经递质
- 当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之后,轴突释放出的、能够穿透缝隙的化学物质
-
很多药理都在研究对神经递质的控制
-
兴奋剂,增加神经递质的作用
-
百忧解
- 增加血清素的含量
-
左旋多巴
- 治疗帕金森,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作用
-
-
抑制剂,抑制神经递质的量
-
酒精有抑制作用
- 在抑制在大脑起兴奋作用的脑组织
-
安非他命
-
-
-
神经元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影响心理活动
大脑如何制造
- 计算机从业者制造 network,模仿大脑的运行
- 现在还没有机器能够做到面部识别,或者识别两岁孩子所理解的语言
脑组织
皮层下结构
-
延脑
- 心律
-
小脑
- 300万个神经元
-
下丘脑
- 饥饿,进食
大脑皮层
-
真正的反应都在大脑皮层
-
都是褶皱
-
是所有奇迹发生的地方
-
我们大脑容量的80%
-
不同的脑叶
-
额叶
- 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
- 在有组织、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鉴定意图和冬季的作用
- 负责思维、演算,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
枕叶
- 主要处理视觉信息
-
颞叶
- 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
都存在定位图
- 电击大脑中的不同位置,发现对应着身体的不同部分
-
注意
- 低级神经活动无需大脑参与
- 婴儿吮吸乳汁
弗洛伊德
大理论
-
试图对一切作出解释
-
拒绝承认人类的行为受到意识的控制
- 支配行为的欲望和动机的由来无从得知
我
-
本我
- 吃喝拉撒,保暖,盲目的。
- 及时满足
- 刚出生的婴儿只有本我
- 追求纯粹的快乐
-
自我,自性
- 遵循现实原则
- 在现实中找到追求本我的方法
-
超我
- 社会家庭规范的内化
- 也是盲目的
- 别干坏事,打压疯狂的性欲和其他欲望,
- 有些通过梦泄露出来
- 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的额部分
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
每个阶段都与动欲区有关
-
第一阶段:口腔期
- 咀嚼,吮吸
- 太早断奶,容易养成口腔型人格。比如暴饮暴食,口香糖
- 粘人
-
第二阶段:肛门期
- 如果没有进行好的如厕训练,就形成肛门期人格
- 不愿意排泄粪便
- 强迫,洁癖
-
第三阶段:性器官期
-
导致女性或男性过分男性化
-
导致女性对关注的过分欲求
-
俄狄浦斯情结
- 爱上妈妈,想杀父亲
-
之后进入潜伏期
-
-
第四阶段:潜伏期
- 6-12 岁
- 性受到压力
- 中止对异性的兴趣,倾向与同性者往来
-
第五阶段:生殖期
- 青春期到成年期,也是性成熟期
- 异性爱占优势
防御机制
表现
升华
- 毕加索绘画
- 室友拼命学习是因为太久没有做爱
- 泛起了具体对象,保存了能量
移置
- 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
- 比如我和A生气,但是现实中我没办法向A发脾气,就向B发了脾气
投射
- 否定自己的欲望,某种自己不能忍受的行为,投射到别人身上
- 自己是同性恋,迷恋其他男人征服的男人们
合理化
- 人们做坏事的时候容易把该事合理化
退行
- 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容易回到年幼的行为,吮吸手指
目的
- 维持无意识系统的平衡
失效
- 歇斯底里
- 瘫痪
- 健忘
- 试图将潜意识抑制的表现
精神分析
- 问题反映了更深层次的冲突,这个冲突被压抑了
梦
- 显性梦境
- 隐性梦境
- 认为所有的梦都是愿望的显示
无意识存在的原因
-
绝多大数的大脑活动,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
-
应该问为什么这一小部分的心理活动是有意识的
-
从进化的角度,要问的是为什么无意识得以进化
-
欺骗,大多数动物都会欺骗
-
当黑猩猩受到威胁,它的毛发会竖起来,看起来更加强壮
-
人类不断利用自己的心理去哄骗他人相信虚假的事情,让别人相信自己更聪明,可靠,性感
-
我们也进化出了很好的谎言检测机制
- 别吓唬我,我不是吃素的
-
怎样成为一个好骗子?
- 一个好骗子会对自己的谎言深信不疑
- 最好那些邪恶的动机和目标都是无意识的,这样就不会被别人识破
-
弗洛伊德的评价
符合现代科学的程度
- 可以在两种情况下拒绝一个理论
- 理论本身是错误的
- 概念模糊
- he's not even wrong
- 可证伪性
- 占星预测之所以不是科学
- 不是因为它是错误的,而是它 太模糊 连错误都算不上
- 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法通过可靠的方式得到证实
可信度
-
充满争议
- 《记忆战争》
-
无意识的重要性不可撼动
-
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的确无意识
-
语言理解
- 快速而本能地理解
-
开车
-
嚼口香糖
-
-
无意识决定我们的喜好
- 如果人们经过很多障碍才能进入一个 club,他们会更喜欢这个社团
斯金纳
大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
- 受到众多心理学家支持
- 在斯金纳之前就存在,但斯金纳科学地发展了这些观点
- 在上世纪 60-70 年代,行为主义非常盛行,斯金纳非常流行
核心观点
-
非常强调学习的作用
- 知识等一切都是经验的产物
-
人性不存在,人类具有无限可塑性
- 约翰华生:给我一个孩子,在他7岁的时候,我会把他变成一个男人
- 人的自然属性没有任何区别
- 极端的平等主义者
- 约翰华生:给我一个孩子,在他7岁的时候,我会把他变成一个男人
-
反心理主义
- 认为所谓的内在心理状态,欲望,意愿等,都不科学
- 目标是建立一门科学,把一切标准化,把不可观测的事情排除在外
-
生物种群之间不存在太大区别
- 人类只不过擅长联想,人类与动物并无区别
三个行为学习原则
-
习惯化
- 重复暴露在刺激环境中,造成对该刺激反应的刺激降低
- 人会习惯很多事情,习惯化非常重要,适应机制,可以让你注意到新鲜事物
- 习惯化是一种学习,即有经验的,非常有用,危险会引起注意
- 习惯化存在很重要,作为研究人类无法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
-
经典条件作用
-
在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刺激之间构成联结
-
某种声音,味道,刺激出现
-
巴甫洛夫的狗
-
无条件刺激
- 食物
-
无条件反应
- 唾液
-
由条件刺激
- 铃声
-
有条件反应
- 唾液
-
自主恢复
-
-
小阿尔伯特原来很喜欢老鼠,正在和老鼠玩,华生走到婴儿深厚,开始猛敲一个金属棍,婴儿大哭,无条件刺激。
-
-
在所有的动物的实验中都 work
-
-
-
操作性条件作用和工具性条件作用
-
学习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
自主选择要做的事情,根据选择的结果,有些选择更容易被采纳
-
探索动物如何学习,桑代克提出的
- 小猫在笼子里,按动一个杠杆,就会逃出去。桑代克发现小猫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多次尝试,最终成功
-
比率强化
- 一定的间隔给一定的奖励
- 老虎机
-
-
部分强化效应 - 假如想训练某人做某事,而即使他们停止训练,仍然会继续做这件事 - 当你的孩子哭着想和你一起睡,最差的拒绝方法是 - NONONO - 孩子就会不停地磨人
行为主义学派反对论
-
一切都是习得的
- 先天知识和先天欲望是存在的。现在因素是存在的
-
物理化学都在研究人们看不到的东西,内部机制内部特征
-
动物一定要惩罚或奖励才能学习吗?
- 错误
- 不设奖励的情况下,动物自己也能学习
- 白鼠也有心理地图
-
对于学习,真的没有物种局限性吗
- 否
-
加西亚效应
-
第一次吃某种东西,恰好生了重病,感到恶心,此后就会非常讨厌这种食物
- 专门针对味道和恶心的术语
阅读资料
- 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评述》
婴儿如何思考:思维的发展历程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
儿童是主动思考者,小科学家,有宏伟的目标,研究的初衷是认知的起源
-
胚胎重演率
- 个体的发展模拟或重演了种族的发展
- 是错误的观点,但是皮亚杰对此深信不疑
儿童的认知机制
-
同化
- 反应范围的扩大
- 吸吮乳房,改变去吸吮其他的东西
-
顺应
- 改变行为方式
- 改变吸吮的嘴型
-
皮亚杰认为这两种机制帮助儿童跨越各个阶段
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 儿童是纯粹的自然生物,对外界没有真正的认知
- 只是触摸,感知
- 逐渐发展起客观永存性的概念,知道某人或物品虽然看不见,但是知道他们仍然存在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
-
逐渐拥有表征事物,在头脑中构建世界,但是这种能力有局限
-
儿童是自我中心的,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与自己眼中的不同
- 三山实验
- 儿童不会从另一个角度画山
-
守恒
- 物质某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其他方面特征的改变而改变
- 比如一杯水倒进另外一个更深的杯子,水量没有变化
- 但是儿童不知道这一点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 7-12岁,儿童可以解决守恒问题,但抽象推理能力有限
- 有能力进行一些逻辑思考,但局限于具体情境
成功之处
- 有趣而且可证伪的理论
- 在皮亚杰之前没有人注意到守恒的问题
局限性
- 是否真的解释了儿童思维如何从具体到抽象
- 非常热衷问与答的方式进行研究
- 但是儿童的语言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对于儿童认知能力的低估
- 在心理学中,研究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婴儿认知的现代科学研究
旧识
- 婴儿是愚蠢的,对世界一无所知
新知:婴儿比想象中聪明
-
但不能用问答的方式,必须用精巧的方法
- 观察脑电波
- 观察婴儿的注视
-
习惯化和惊奇
- 向婴儿经常呈现一个东西,它会厌倦,呈现新东西,它会注视的时间更长
-
婴儿对数字也有感觉
婴儿的认知发展
-
神经元的成熟
-
在子宫里就有所有的神经元,在发展中,更多的去除神经元,神经结构发生变化,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在疯狂生长,突触发育在2岁达到顶峰。髓鞘的形成也贯穿发展过程。青少年的髓鞘发育都为完全形成,他们的额叶还没发育成熟
-
抑制的问题,与额叶有关
-
婴儿缺乏控制力
- 婴儿伸手去取A,反复伸手,但是如果A被拿走,它仍然向同一个位置伸手
- 却注视着物品被移到B的位置
-
与控制力相关的区域没有被激活
-
-
-
婴儿一出生就有社交偏好
-
是天生的模仿者
- 如果接近一个新生儿,做鬼脸,婴儿也会学习
- 对面控有偏好
-
-
难题:婴儿对某些方面是没有认知的
- 儿童不知道人们可以通过欺骗去做某些事情
- 儿童无法解决抑制的问题
-
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会发生面的改变
-
另一个观点是存在模块,相互之间独立
-
模块是什么
- 客观模块
- 社会模块
- 直觉生物学……
-
发展障碍有时候 IU 只对一个方面起作用,对其他模块没有作用
- 比如孤独症,社会功能的区域不发展
-
其他
- 对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解释成人问题
- 万物如此,皆因其本
思想,语言和手语
语言
- 语言就是行为
两个重要事实
-
所有语言都共享一些深层而复杂的共性,至少能表达抽象概念
- 概念,方位
-
如果掌握了一种,就不用去掌握另一种
-
任何完善的语言理论,都必须谈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区别和共性,这是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难题
-
人类有说话的本能,儿童会想说话,但却没有烘焙或写作的倾向。——达尔文
-
-
所有人类社会都有语言
-
但也可能因为语言是一种创新,被大家接受,不一定是天生的
-
一代人之内可以创造语言
- 奴隶交易的人们,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劳动者在一起创造一种临时的交流系统,混杂语言。在这种社会长大的儿童,却不会学这种混杂语言
-
语言的理解,使用是人类本能
-
语言
-
语音
-
声音系统
-
有子集
- 40 个音位
-
母语实际上用心理断句来分别一个又一个单词
-
-
语态
-
符号任意性
- 我们可以拿任何意象,来发明一个词语与之联系
- 索绪尔的定义
- 语言允许任意的符号,任意映射
-
语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
-
-
语法
-
syntax
-
有限域的无限应用
-
递归
- 使有限的符号变成无限的句子
-
有组成系统
-
音乐也有组合系统
-
DNA也有
-
这种无限机制是传递的
-
在句子和结构中的模糊性
-
-
-
《语言本能》
-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发育过程
-
语言的时间进程
-
刚出生的婴儿能听出法语和俄语不同,刚开始暴露在什么环境就认为什么语言好听
-
7个月开始学语
- 暴露在手语环境的孩子学起来是一样的
-
12个月开始使用他们的第一个词
- 对词语次序敏感
-
18个月
- 说短句子
-
7岁开始到青春期
- 语言学习能力逐渐下降
- 青春期之后学习新语言有问题
-
-
动物有语言吗
-
动物有自己的交流系统
-
但是从狭义的语言定义来说,动物没有语言
-
灵长类动物
- 争议
- 与人类学习语言不同
- 不是因为聪明。聪明的人类也可能有语言障碍
- 人类和黑猩猩有明显的区别
-
-
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
抽象思维必须有语言参与吗
- 对无语言生物的研究,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是否有对抽象思维的认知障碍
-
一旦你了解了一门语言,这种语言的结构特性是否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
- 语言相对论
-
大脑损伤可能导致语言的损伤
-
也有特殊言语损伤
- 一出生就没有别人学习语言的能力
感知,注意与记忆
感知
概念
- 关于世界的可靠的无意识猜想
人类视觉
-
视网膜大量视神经细胞,因刺激发放信号(信号是一个数组集合)
-
视网膜是一个二维平面,人在这个平面中发展出三维世界,因为我们拥有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无意识假设
-
颜色
- 煤球和雪球怎样区分
- 物体的颜色不仅取决于他们的组成材料,还取决于照射在上面的光的数量
- 传到你眼中的信息只是冰山一角,作为一个假设,供你做出判断
-
物体
-
人,鸟,树,房子
-
怎样做到的?
- 格式塔原则
- 以邻近性为原则,相近性
-
纹理梯度
- 有纹理的物体自己会先暴露出来
-
-
深度
-
视觉错觉
- 与大脑对深度的感知有关
-
注意
-
关于机器人视觉的研究和尝试,已经彻底失败
-
我们注意某些事物,忽略其他事物
-
进入记忆的信息由什么决定?
-
注意决定
- 投影在经历中的摄影灯自动集中在某些事物上
-
变化盲视
-
-
我们的注意力非常狭窄
-
经典实验
- 我们忙着事情的时候,对其他事情视而不见
-
记忆
关键
- 组织和理解
分类
感觉记忆
- 闪电之后的
- 心不在焉的谈话,记住一小部分
短时记忆
-
工作记忆
-
非常有限
-
比如记忆一组数字
-
短时记忆记住的大概7±2的组块
-
组块是短时记忆的基本单位
- 怎样组块,影响信息量
- 比如8个字母,组成两个单词
- what make sense to them
-
长时记忆
-
能够储存
-
没有人知道储存量到底是多少
- 在大脑中的长时记忆储存了海量信息
-
怎样从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
-
保持性复述
- 有用,但是效果一般
- 只有不断重复,才能记住
- 通常不能转成长时记忆
-
需要将信息结构化,进行组织
-
深度加工实验
- 关注外形时,记忆差,关注发音时,稍好,关注意义时,记忆最好
-
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给它意义,sense
- 古老的记忆术:把杂乱的信息通过生动的图像,歌曲,诗歌来记忆
-
组织越充分,理解越深入
-
-
理解信息
-
放进特定的情境
-
提供线索
-
编码和提取
-
相容性原则
-
你对已经学得内容中信息的记忆会比较好。情景依赖记忆(状态依赖记忆)
- 如果回忆一堂课的内容,回忆在这个教室的情境会让人记忆更好
- 在微醺的时候记忆的更多
- 甚至适用于心境,在抑郁的时候记忆的东西,在同样抑郁的时候容易回忆起来
-
-
精细描述和提取
-
你对信息思考的越多,你越容易回忆起来
-
想想如何向别人解释
-
想像一下如果这样将怎么样,,,
-
建立起所学和已知之间的关系
-
记忆幻觉
- 你感觉某事发生过,即视感
- 前额叶受损会加剧这种情况
- 确实曾经发生过,在半秒前发生过。大脑出现小差错。
-
-
-
-
外显记忆
- 能意识到的
- 昨天晚上吃什么了
内隐记忆
- 没有意识到,但是能够做到
- 如何骑自行车
语义记忆
-
对客观事实的记忆
- 加拿大首都
情景记忆
-
自传性的
- 我上周出去度假
遗忘
日常遗忘
- 学说
- 大脑是一个生物体,会衰老
- 你试图记忆的信息越多,会阻碍新信息的吸收
- 提取线索有所变化
- 时间越久,世界越变化,越依赖于提取线索。如果线索发生变化,回忆就变得困难
脑损伤遗忘
- 逆行性遗忘
- 失去对过去的部分记忆
- 严重事故之后,会失去被撞前的一段记忆
- 失去对过去的部分记忆
- 顺行性遗忘
- 遗忘-虚构
- 科尔萨科夫综合症
- 失去形成新记忆的能力,永远都活在当下
- 这些病例中的脑损伤是颞叶和海马体,从患者身上发现他们可以形成一些新记忆,但是只局限于某些方面。反复做一件事,他们会形成内隐记忆,但是没有外显记忆
- 电影《记忆碎片》展示了在严重的失忆中,什么是不曾被遗忘的
- 极端的例子可能让我们知道正常的大脑如何进行
- 遗忘-虚构
记忆灌输
- 小孩的记忆可能被灌输
- 可能受到暗示,认为一个比较坏的人真的撕了书
- 对成人灌注虚假记忆
- 个体如何向别人灌输记忆
- 有些人convinced认为自己有罪
- 催眠,引导性的问题,重建记忆
- 我们在催眠状态下对过去的回忆并不准确
- 事实上并不存在记忆重置
- 在催眠状态下,人们会很想取悦催眠师,编造一些东西,编的很认真
- 回忆四岁的生日派对,会表现得像一个成人眼中的四岁孩子
- 催眠让你释放出了想做演员的你
压抑记忆
- 造成精神创伤的性虐待
- 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人们并不记得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 记忆是否会被抑制并没有定论
闪光灯记忆
- 911 的时候你在哪里
- 对于 911 的回忆,我现在回想起来的很可能是我丈夫对那天的回忆
- 那些非常生动的记忆,我们站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
- 这些记忆并不可靠
童年遗忘症
- 并不是大脑受损,而是很难回忆起儿童的记忆
- 回忆自己最早的记忆是什么?
- 大约两岁
- 儿童所受的创伤长大之后没有回忆了
- 大多数人回忆三岁之前的事情都有困难
- 可能因为语言的学习,在三岁的时候重新格式化了记忆
- 可能是神经的成熟,两三岁才成熟
- 真正的原因现在还没有人确切知道
记忆的阶段
-
编码
- 为考试而复习
-
储存
- 记忆的保持
-
提取
-
将记忆去除
-
分类
- 回忆
- 再认
-
意识的呈现
变化盲视实验
- 你觉得你在感知这个世界,实际上没有
进化、情感和理性:爱
爱的描述
-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
亲密
- 和某人练习非常紧密,分享秘密,别人不知道
-
激情
- 生理上的吸引
-
承诺
- 承认这是爱情,并且愿意维持爱情
-
-
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因素
-
只有亲密:喜欢式爱情
- 存在于很多友情之中
-
没有距离感,有秘密
- 但没有生理的吸引
-
只有激情:迷恋式爱情(infatuation)
-
只有承诺:空洞式爱情
- 通常是濒临破裂的感情的之后阶段
-
纯粹了孩子而生活在一起
- 在包办婚姻中,初始阶段是这样的
-
离婚的可能性却更小
-
亲密和激情:浪漫式爱情
- 爱情经常以这个方式开场
-
亲密和承诺:伴侣式爱情
- 最好的朋友,一生一世
- 希腊哲学中的理想爱情
- 最好的朋友,一生一世
-
激情和承诺:愚蠢式爱情
-
闪婚
- 只有激情的承诺,但长久维持不太可能
-
三者兼有
- 完整的爱情
-
-
爱吸引研究(社会心理学)
三大因素
-
空间距离近
-
相似相吸引
-
双方越相似,被对方吸引的可能性越大
-
在年龄和身高上尤其是
-
彼此不同的人没有吸引力
- 熟悉度
-
已经熟悉的人,会发现对方非常迷人
-
这三大因素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与吸引力成正相关
四个有趣因素
能力
-
对有能力的人更花痴
- 但是那些能力超群的,全能型的人,我们感到恐慌,因为自惭形秽
-
失态效应
- 对我们真正魅力的是那些偶尔失态的能人
- 他们犯错后,我们对他们的喜爱反而油然而生
- 公众人物出丑后更让人喜欢
-
艺术
- 失态效应是一个艺术
- 但是最重要的是,首先一定要非常有能力!
生理吸引力
-
外表是决定从约会到结婚的第一因素
-
长相对于关系来讲最重要,但是人们往往口是心非
-
实验
- 非常漂亮的女人当别人对自己评价高时,非常开心,对自己评价不高时,非常沮丧
- 而不好看的女人怎么评价自己,根本不在意
得到和失去
- 比起稳定状态,我们对变化更敏感
- 增益效应 :对你不好的人,对你变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
- 流失效应 :真正伤害我们的人并不是那些看轻我们的人,而是一直对你好的那个人,开始冷淡你
性觉醒的错觉
-
张冠李戴,误认为是爱
-
做过山车会对对方产生错觉
-
摆桥实验
- 缺陷
-
心脏跳动的声音都会引起对一个女郎的 arousal
演化、情感、理性之进化的合理性
惊人的假说
- 达尔文的危险思想
- 生物结构的进化过程是纯自然的
- 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
自然选择三个组成部分
- 物种之间的差别
- 这种差别对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同影响
- 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心理学中的进化论
两个错误观点
- 我尽可能传播我的基因
-
错在没有把终极导因和引信导因区分开
- 终极导因是某事物在数百万年的历史中,存在的第一原因
- 引信导因是指现在做某事的原因
-
William James 有很棒的回答
- 有人问人们为什么吃饭
- James 回答
- 十亿人中不会有一个人吃饭时会考虑其目的
- 人们吃饭时因为食物味道好,并且想多吃点
-
我们养育后代,并不是因为他们继承了我们 50% 的基因,而是我们爱他们
-
有些事情可以用进化论解释,有些不能,就是从我们日常生活的角度解释就好
- 自然选择使得事物都具有适应性
- 自然选择将适应性与副产品和意外区分开来
- 人老了会背痛,是背部形态的意外副产品,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很多事情都是进化意外
- 音乐是适应性还是意外?
心理或思想是否是进化
-
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天生的,什么不是
- 伴侣选择,都是有生物适应性的,可能是对的,可能不对,但是并不疯狂
- 最近产生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应付不来,不可能说大脑的某一个部位专门负责某件事
-
讨论人与人的不同
- 对我们应该期待什么样的群体差异有解释
- 什么样的差异应该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不应该存在
- 孩子和成年人应该不同
-
当你从设计的角度看某事物,从它为什么会存在的角度,会发现它鲜有的本性中发现有趣的见解
- 怀孕女性的晨吐反应
- 有生物目的性
- 婴儿在子宫发育时,对各种有害或致畸物质没有抵抗力
- 孕期反应是一段敏感期,对可能伤害到宝宝的食物感到恶心
- 人类不被自己的兄弟姐妹性吸引,是进化出来的
- 怀孕女性的晨吐反应
人的理性
-
《思考快与慢》:我们不是逻辑思考者,而使用简单快速的直接推论法
-
这些直接推断法在我们的进化中有重大作用
-
框架效应
- 问题的框架能够影响决策
- 聪明的广告商和决策者会以不同的形式构架问题,来突出不同的重点
- 汉堡广告 80% 没有脂肪,20% 含脂肪
-
禀赋效应
- 当人们拥有了某样东西,它的价值上升了
- 因为被框架过了
-
基础概率
其他灵长类动物是否有微笑
- 没有
- 它们不会用微笑打招呼,也不把微笑当成幸福的流露
演化、情感、理性之情感
错误情感理论
- 认为人们没有情感会过的更好
Phineas Gage 例子
微笑
杜兴微笑
泛美微笑
人类之间的差异
差异的两个因素
性格
描述性格
- 人们对待世界的方式
- 对待他人的方式
性格的评定方法
-
可信度
- 没有评测误差
- 在不同的时间,测试同一个人,得到相同结果。
-
有效性
-
你的测试能够测出我们想要测出的东西
-
比如测试智商的测验
-
罗夏测试用来检测精神病,美国心理学会推荐用
- 墨点测试
- 罗夏测试非常无用,但是很多人喜欢它,使用广泛
- 和心理标准一样无用
-
人的性格在多少方面是差异于别人的?
-
艾森克认为两个
- 内向
- 外向
-
卡特尔认为十六种
-
最近心理学工人的大五类
-
OCEAN 缩写
- OPENNESS(开放-不开放)
- CONSCIENTIOUSNESS(尽责-不尽责)
- EXTROVERSION(外向-内向)
- AGREEABLENESS(随和-不随和)
- NEUROTICISM(神经质-平和)
-
为什么这种方式可靠
-
长期测试的结果稳定(尤其是 30 岁之后)
-
不同观察者测试也能得到同样结果
-
可以成为预测现实世界的方法
- 尽责可以预测对伴侣的忠诚度
- 开放性暗示你跳槽的可能性
- 外向人喜欢直视对方
-
-
智力
定义
- 准确定义比较困难
- 直觉告诉我们,有些人聪明,有些人更聪明,有些人愚蠢
两种智力
-
S(Specific,特定)
- 在特定测试中的能力
- 比如智力测验
-
G(General,总体)
- 总体智力水平
- 非常重要
- He‘s a high G
-
对 IQ 测试广泛的共识
- 持久性定理
- 有实际意义和社会意义
为什么人与人是不同的?
基因
-
我们讨论的是基因影响的幅度,而不是基因决定的特征
-
令人震惊的是,分开成长的同卵双胞胎仍然非常相似
- 他们的大脑扫描显示非常相似
-
在同一家庭成长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其智商也没有相关性
-
基因在几乎所有的事情上都有重大影响
- 智力
- 性格
- 开心程度
- 宗教信仰
- 政治立场
- 性取向
-
个体的高度遗传性是不是意味着组间差异也是遗传造成的?
- 完全不是
- 个体的差异性并不能传到组间差异
环境
-
共享的环境
- 你是神经病,是因为有糟糕的父母,可以推断你的兄弟姐妹也是神经病
-
非共享环境
- 你是神经病,是因为外星人攻击了你的大脑
-
在现实中很难把基因和环境区分开来
-
组间差异由有环境因素决定的,而非基因因素
-
智商高低与遗传基因相关程度低于与社会因素相关程度
- 别人怎样对待你,评价你,对智商的影响更高
-
基因没有差异的前提下,个体的智商也存在区别
- 弗林效应
- 个体的智商逐年增加,我们比父辈的智商更高
- 但是基因病没有什么变化
-
-
子女和父母之间毫无疑问地有相关性,怎样解释这个相关性?
- 父母和子女有相同的基因
什么激发我们
性爱
-
人们喜欢性爱,但实际上用在性爱上的时间特别少
-
为什么进化成男女两性,是一个谜题,因为只继承了一半的基因
-
性爱是生物适应性
-
非生殖性的性爱
- 是违背自然的
两性差异
生殖细胞
- 雄性小
- 雌性大
体型差异
- 雄性体型更大
亲代投资理论
-
能曾经单个子代存活的几率,牺牲对子代其他个体的投资
-
雌性的亲代投资比雄性大很多,她们怀孕,孵化,在每个子女身上都话费精力
-
雄性则不用,只要有精子就可以了
-
雄性可以使几个雌性同事怀孕,而使得一些雄性没有伴侣
-
雌性也需要竞争来找到最好的雄性伴侣,来让子女能够存活
-
雌性很挑剔,雄性需要打败其他雄性来获得反之机会
攻击性
- 雄性进攻性更强
- 小时候更 aggressive
- 在子宫里更喜欢踢人
- 长大之后,在监狱里男人更多
- 男性荷尔蒙,睾丸激素
- 人类和其他灵长类都是
性爱选择
-
男性女性对于艳遇的期待成都不同
-
亲代投资理论,男人更乐于艳遇,只有好处,没有伤害
-
娼妓是所有男人感兴趣的,男人描写女性裸体是为了唤起激情,色情作品在猴群中也有市场
-
性爱多样化?
- 柯立芝效应
- 男人更喜欢与多人发生关系
-
男女性行为的区别
-
女同性恋更专一
性魅力(跨文化一致)
共性
-
每个人都喜欢善良和聪明的人
-
每个人都喜欢美人
-
美丽是诅咒
- 很多著名演员都抱怨人们忽略了他们的成就
-
美的两个标志
-
年轻
- 大眼睛,丰满的嘴唇,紧致的皮肤
-
健康
-
体态好,眼睛明亮,大众脸
-
大众脸?
- 已经非常有魅力了,没有明显缺陷
- 综合很多人的脸的人,好看
- 婴儿都更喜欢大众脸
-
-
-
差异
- 女人更看重权力和对子女的投入
- 不在意男人的年龄
- 因为不影响精子质量
- 男人看重生育能力
- 20 岁和 50 岁的女人区别很大
对两性期望值不同的原因
- 社会因素
- 一片申请论文的名字是 john smith 和 joan smith,人们的反应不一样
同性相斥
-
从 4-11 岁,这种排斥越来越像
-
移情
-
核心性别差异
- 男性天性同情心比较少
- 男性社会认知比女性差
-
男性在科学和工程上更出色
- 充满争议
性取向
-
98% 的女人是直女,96% 的男人是直男
-
是先天的,他们自认为道德上不好
-
也不是受到青春期的性行为的导致
-
绝对同性恋是进化的谜题
- 不符合生物适应性
- 为什么有些男人不喜欢和女人做爱
- 进化的角度,这种基因应该被淘汰了
道德
道德情感
怎样进化
-
亲缘选择
- 有利他主义的动物,保护和他们有相同基因的动物
- 人们对别人慷慨,可以用进化解释
-
合作
- 动物进化了,克服囚徒困境
- 产生了情绪
个体道德情感怎样发展
-
移情(empathy)
-
我不会对你的痛苦无动于衷
-
婴儿很讨厌听到其他婴儿哭,黑猩猩也不愿意看到同伴痛苦
-
移情和道德没有必然关系,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事实上,移情确实会让我们产生道德,对别人好
-
精神变态者没有本能的移情能力
-
-
内群体与外群体
-
人们对别人并非一视同仁,人们更喜欢自己的群体
-
后天形成的群体能极大地控制你的道德情感
-
罗伯洞穴实验
- 也是让敌对国家协作的方法
-
群体是如何形成的?
- 非常简单
-
道德判断
-
好坏之分,公平和不公平
-
三个特点
-
共性
- 这些共性会出现在小孩子,甚至是灵长类
- 基本的直觉包括,对欺骗者愤怒,对分享者感激等等
-
人类差异
- 有些人认为吃肉有问题,有些人认为没问题
- 有些人支持女性工作,有些人反对
-
三种不同的道德体系
-
自治道德 vs 集体道德
-
强调自由,民主
- 西方的道德体系
-
只要不伤害别人就可以
-
-
但是有问题
- 亲兄妹之间的性爱,用了避孕措施,两人都喜欢这个体验,但是决定以后再也不做了
- 大部分人认为这个不可以,这是道德困境,虽然是自治道德,但是觉得恶心
- 认为可以的人真的是遵守自治道德
- 认为不可以的,说明道德还受到其他意识的因素影响
- 亲兄妹之间的性爱,用了避孕措施,两人都喜欢这个体验,但是决定以后再也不做了
-
男女的权利,受自治道德影响的认为他们平等,如果是集体道德,认为男女不同,义务不同
大屠杀为什么会发生?
Milgram 的实验
- 耶鲁的教授,有惊人的想象力,也发明了六度分隔理论
电击实验
-
什么情况可能电死别人
- 有权威
- 电击者的自信程度
- 电击者与被电击者的距离,隔着距离容易下手
-
什么情况下最不可能电死别人
-
有人说参加实验很开心,只有2%的人认为不开心。人们发现如果有人叫他们去杀人,他们真的会去杀。
-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办
使人变坏的两个力量
- 使自己去个性化
-
责任扩散
-
减少责任的方法
- 匿名
- 接受命令
-
集中责任
- 只有一个人,最容易有责任感
- 在闹市中遇到困难,大喊救命没有用,一定要指定某个人做这件事
- 抹杀行恶对象的个性
-
利用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
- 将人非人化
- 幽默是一个贬损他们的一个利器
- 把别人的名字去掉,他们的权威性就降低
-
反感
- 人会让人反感,他们的重要性就降低
- 令人反感的属性,可以放在人身上
- 典型的纳粹宣传,都用过反感这个手段,来抹杀人性,使得更容易杀害他们
使人变好的两个力量
- 接触
-
和他人的简单接触,尤其是出于平等的社会地位,会使你更喜欢别人
-
当人们有了共同目标,人们接触
- 军队是一个好例子
- 为了共同目标,人们发生接触,处于一个公平的地位
-
如果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会更喜欢他们
- 请求哪些白人从黑人的角度进行思考
- 我们让孩子从对方的角度考虑
-
利用隐喻的力量
- 关心动物,把它当成人一样
- 称别人为兄弟姐妹
- 互相依赖
-
是自私基因理论的延伸
- 人们互相关心,出于自私
- 但互依性产生了道德
道德行为
自我和其它
六度分隔理论
-
创始人 Milgram
-
有一半包裹经过了两个人,也就是连接者
-
在社会生活中,network 很重要,比如找工作
三个关于自我的主要发现(社会心理学)
- 聚光灯效应
-
我们会系统地高估了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
-
人们其实都忙着注意自己,并不是注意别人
-
觉得自己很重要
-
临终之人总是后悔自己没有做某事
- It would look silly
- 事实上别人根本不会注意是不是 silly
- 认为自己比别人更优秀
-
透明效应
-
我们认为自己比实际中更能看透
- 人其实很会撒谎
- 人自我感觉良好
- 人其实很会撒谎
-
乌比冈效应
-
人都会偏心地认为自己比一般人优秀
- 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
- 《当预言失灵时》
- 欺凌新人,是一种让人喜欢这个群体的方法
- 运用了认知失调
- 不收钱的心理治疗往往没什么用
- 奖励孩子一定要慎重
- 如果给孩子太多奖励,他们会贬低所做的活动的价值
自我看待与看待他人
-
归因理论
- 我们通常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为他们的性格原因,他们固定不变的一面
-
个体偏向
-
基本归因错误
-
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
人们过多地归因于人身上,并不是实际情况
- 极端例子发生在演员身上,演医生的演员收到了上千封求医的信
- 跨文化视角
- 东方的人们在八岁就不再犯基本归因错误
- 因为东方人更看重命运,更多归因于实际情况
- 但是在西方,人们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会把演员和角色混淆
-
两个行为准则(社会心理学)
- 对自我的放大
- 对他们的过于简化
喜欢别人的原因
-
邻近性
-
熟悉
- 越看某个东西看多了,就会越喜欢
- 眼熟的让人喜欢
-
相似性
- 朋友之间都相似
- 可以预测婚姻是否能成功
-
喜欢长得好看的人
-
好看的人会被认为更有能力,更会交际,更聪明,更有道德
- 大人认为丑小孩行为不当的时候,因为行为丑陋
- 法官会判丑人更长的刑罚
-
买台效应
-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
-
印象的形成
-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确认偏向
- 一旦相信了某事,其他的都作为确认这个的证据
-
第一印象形成很快
-
什么使得我们对别人形成了第一印象
-
他人的看法对人们的影响
- 皮格玛利翁效应
- 我相信你有某种特点,就导致你相信你真的有这个特点一样
- 老师认为的聪明孩子,IQ 果然提高了
- 我们的期望能够产生很大影响
- 评价对群体也有影响
- 我们怎样评价人类群体
- 皮格玛利翁效应
-
刻板印象
-
通常是对的
-
给人划分类别,并不都是坏事
-
对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对其他物品的刻板印象一样,都是正确的
-
受媒体影响
-
刻板印象能产生道德问题
- 评价不同人种,即使是正确的,也有道德问题
-
自己所在群体的刻板印象,会影响自己的表现
- 比如亚洲人数学好,那么我更容易表现的数学好
-
三个层次的刻板印象
-
公众刻板印象
-
不会说出来的刻板印象,但是我心里清楚
- 比如不会投票给黑人候选人
-
刻板印象会在潜意识起作用
- 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
- 比如把白人和积极的联系在一起
-
-
未解之谜
睡眠
-
睡眠是动力
-
睡眠很难研究
-
脑电图
- 睡眠实验室,观察睡眠的闹点活动
-
睡眠的几个阶段
-
过渡期
-
delta 波
-
快速眼动睡眠
- 有梦境
-
一夜循环四五次
-
-
两种睡眠
-
慢波睡眠
-
快速眼动睡眠
- 大脑活动,与清醒时相同
- 男人会勃起
-
-
梦
- 大多数的梦是不好的
- 最大的比例是梦到被追,这是非常原始的
笑
-
让人笑的原因,并不是玩笑或幽默
-
通常引起笑的场景并不是很好笑
-
有传染性
- 孩子特别容易受到笑的传染
- 其他灵长类动物也有这个特性
- 猴子打架的时候笑
- 黑猩猩咯吱的时候笑
精神病
界定
依据
-
社会规范
-
目标对象的某些特征
- 一个男人哭是很异常的
-
情景
三个特征
- 痛苦
-
给别人能带来痛苦的行为,是变态或不健康
-
抑郁症
-
造成别人的痛苦,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 功能失常
- 一系列行为让人无法正常生活
- 异常
- 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有争议
- 在一个文化中正常,在另一个中不正常
精神病的特征
抑郁症
分类
单向抑郁症
-
悲伤,快感流失
-
显著的体重或胃口变化,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
-
睡眠障碍,失眠,难以入睡或嗜睡
-
精神运动迟缓或激越
- 所有的动作都慢下来,慢慢走路
- 非常亢奋,坐不住,但是激越很少见
-
疲劳,起不了床
-
无价值感,觉得所有的都是自己的错
- 想要自杀,因为觉得给世界带来苦难
- 消极自尊,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笨,丑
-
精力不集中
- 什么都决定不了,什么都想不了
-
自杀念头和行为
- 不限于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
-
在抑郁和躁狂中转换
-
躁狂,易怒,异常积极,至少持续一周
- 自尊膨胀
- 觉得自己最有创意、最强大,需要很少的睡眠
- 更健谈,想法很快,想出很多大计
- 大量的性滥交,到处赌钱,相信自己走大运
- 没耐心,暴力
- 自尊膨胀
-
也有一个恶化的过程
-
1% 的发病率
其他
-
非常常见(四分之一的女性有过)
-
20 出头是高发期
-
老人的抑郁症发病率很低
-
女性与男性抑郁症患者比为 2:1
-
基因决定不了抑郁症,基因和压力共同作用就会导致很高的抑郁症风险
-
认知行为疗法
临床心理学
目的
- 治疗心理疾病
心理治疗是否有用
- 人的心情就是起伏的,人在状态最差的时候去看心理医生
- 但是即使治疗没有用,第二天的心情也会变好,因为心情的起伏规律
- 总体来讲有用
- 因为接受治疗的,情况已经非常恶化
- 不一定把病治好,但是可以好转
精神疾病的性别差异
- 女性更易于患上焦虑症和情绪障碍
- 男性容易得物质使用障碍,尤其是究竟上瘾
- 男性更容易得反社会者(精神变态者)
- 精神分裂男女差不多
精神分裂
- 最常见(1% 发病率)
- 但是非常严重,可怕
症状
-
幻觉
- 不真实的感觉体验
- 幻听
- 经常听到别人告诉他做什么事
- 也有幻视
-
错觉
-
错误的、不应该有的信念
-
错觉通常清晰,古怪
- 相信自己是名人
-
牵连观念
- 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围绕着你展开
- 比如人们窃窃私语都是在讨论你
- 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是围绕着你展开
-
-
缺少正常思维或情感
- 可能不会说话
- 鲜有情绪反应,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类型
-
偏执型精神分裂
- 有人在密谋陷害
- 妄自尊大
- 觉得有超能力
-
紧张性精神分裂
- 重复别人说的话
-
瓦解性精神分裂
- 思维混乱,有错觉和幻觉
- 胡言乱语,行为有可能带来伤害
根源
- 无法整理思想,无法对自己的经验进行现实的时间排序
- 与创伤有关
- 于病毒性感染有关
其他
- 本科毕业生将来有一半的人会患精神疾病,严重到需要心理治疗
- 说一个人有精神疾病,有时候不是医学判断,而是道德判断
-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 可以诊断别人是否得了精神疾病,包罗万象
最好的生活:高兴(积极心理学)
你快乐吗?
-
大多数人回答都很快乐
- 不太可能
-
不同年龄
-
不同国家地区
- 没有国家认为自己不快乐
- 最快乐的国家是瑞士人
- 最不快乐的人是保加利亚人
- 美国人的快乐值是 7.71,也比较高。
-
性别差异
-
女性更容易得抑郁症
- 但是女性比男性更快乐
快乐的程度
- 所有的欲望都满足了,也并不一定快乐
- 以前的人没有很多钱,吃的也不够好,还患有很多病的风险,但是并没有不快乐
关于快乐的惊人事实
快乐相对稳定
-
快乐对环境并不敏感
-
有很强的遗传因素
-
人生事件只在短期影响快乐
-
最糟糕的事情是脖子以下全身瘫痪
- 但是真发生的人在一年之后,快乐感会回升到和之前差不多的水平
-
中大奖也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人快乐
-
情感预测
- 人们不擅长根据所发生在身上的事情来判断将来的快乐程度
-
-
适应力
-
如果赢得了诺贝尔奖,会快乐,但是会适应,习惯
-
我们会习惯好的事情
- 例外:整容让人快乐,而且一直让人快乐下去
- 拥有物品,就让人习惯,拥有新东西不会让人快乐
-
但是我们不喜欢噪音等不好的事情
-
-
快乐跑步机
-
永远在追,但是还在原地
-
一个方法是永远都做新鲜的事情,但是不现实
-
放弃追求快乐,追求更实在的东西
- 朋友,计划,长期计划
-
快乐是相对的
-
钱、力量和快乐的关系
-
生活在穷国和富国并不影响快乐
-
薪水和工作对你的快乐感有影响
- 只要不是太穷,快乐感就取决于你的相对环境
-
比身边人多赚钱,更快乐
-
-
回忆一件事时,不会简单把快乐和痛苦相加
- 相反,记忆偏向哪些高峰体验以及结尾
推荐书
- 《Authentic Happiness》- Marty Seligman
- 《Happiness》- Nettle
- 《Stumbing on Happiness》- Dan Gilbert